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P7

  ..续本文上一页量见到万法本相的智慧,于此智慧前,名言中显现不灭与胜义中皆为空性二者,于有于无均同等存在,比如名言显现的本体实际即是空性,而空性也即名言中显现的万法。

  有些人将如来藏的光明单独置于一处,之后再与二转*轮所讲的本体空性合二为一,这种如同黑白绳子搓在一起的现空双运显然不合理。通过水月的比喻进行观察,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实际就是显现,或者一切显现与空性是平等一味的,显现存在则空性也存在,若是空性必定会是显现的。如果认为显现存在、空性不存在,此存在与彼不存在二者双运,将柱子与石女儿双运、瓶子与兔角双运,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稍微学习过《中论》、《入菩萨行·智慧品》的人都会知道,真正的现空双运绝非如此。

  正确观察之后得出的智慧面前,有、无二者完全同等,若有二者皆有,若无二者皆无。所谓的显现与空性可以说是一本体异反体,在本体上是一体,如同水与水之湿性;在理解、认识时,则有各自不同的一分,比如凡夫只能见到柱子的显现,而通过中观理观察之后,发现此显现一点一滴也不成立,完全体会到了它空性的一分。再比如火既有燃烧的一分也有红色的一分,只是它们由不同的处来感知,即红色部分是眼根的对境,而火的炙热是身根的对境,所属对境不同之故,各自得出的结论也不尽相同。虽说结论不同,但都是火的特点,只不过凡夫众生的六根识分开,眼识无法听声音、接触色法……耳识等也是如此;到一地菩萨时,眼识既可以见色,也可以闻声,还可以感觉所触。

  空性和显现在本体上是一本体的,但暂时分开理解认识时,从不同反体进行区分也非常合理。凡夫人显现时不是空性、空性时不是显现,对于万法本性稍有认知时可以体会到,显现的时候其实就是空性,已经逐渐接近真正的本来实相,就像见到水月时不会生起贪心,因其了知水月根本是不存在的。若未了知这一点就会对之产生执著,以前有一个猴子捞月亮的故事,一群猴子认为月亮已经掉到水里面了,然后一个连着一个到水里去捞。但作为人类来讲,当然知道所谓的水月是显而无自性的,根本不会对之生起执著心。

  《澄清宝珠论》中做过一个比喻,比如幻化师自己幻化出来的美女,由于空性习气薄弱,仍会对其产生贪心,但不会进一步希求与其共同生活等,如云:“彼相续无有与实执相违之空性,然彼已见,外无真女故,便无希冀幻女,亦不生友情之念也。”同样,对于现空双运的意义稍有认识时,不会再进一步执著,现、空二者也可以渐渐于相续中生起,但此时仍与一地菩萨的境界相距甚远,现空二者需要以轮番的方式于自相续中交替生起。

  这是非常关键的问题,就如荣索班智达所讲:若能证悟二谛无二,则可趋入有法与法性无二,此时可以说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境界当中。从显宗而言,二谛无二是中观见解,在密宗,根据荣索班智达的观点,也可以说已经安住于大圆满的境界。

  荣索班智达非常了不起,阿底峡尊者来到藏地时,荣索班智达年龄非常小 ,当时他们两个人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辩论,尊者认为非常稀有,他说荣索班智达是印度那莫卡班智达的化身。荣索班智达对于宁玛巴的恩德非常大,麦彭仁波切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赞叹的就是荣索班智达与无垢光尊者,对其他人像这样提出名字进行赞叹的非常少。

  无垢光尊者在《大圆满心性休息大车疏》中说:“二谛并非如同牛角各居一方互相分开,在现见了如水月般的世俗实相之时,从月影之现分而言是世俗谛,从月轮无实空性分而言是胜义谛,二者(指胜义谛与世俗谛)如同无而显现于水池中一体般,这就称为二谛无别或二谛双运,通达二谛无别的智慧称为证悟二谛。”有关这方面的教言,大家听过之后应该牢记于心,不要仅仅经过耳根,心里却什么也没记住,这样很可惜。

  楚西降央多杰曾引用无垢光尊者《胜乘宝藏论》的一个教言说:从显现世俗分而言,可称为任运自成;从空性胜义分,可称为本来清净,此二者于世俗中本体一体,于胜义中远离一切戏论。荣索班智达在《入大乘论》中说:有法(指显现)与法性(指空性)本来是一体的,但从胜义而言离一切戏论,此即所说之了义菩提心(指万法的本来实相)。

  根据无垢光尊者与荣索班智达的观点,应该了知二谛无二这一道理,只有对这一点真实有所认识,才会对现空双运真正生起定解,这方面若通过水月的方式进行了知确实非常殊胜。

  总而言之,二谛一本体异反体的说法,与中观自续派比较相同。二谛有两种安立方法,一般以现空的方式安立二谛时,说二谛是一本体异反体非常合理,这一点在俄巴活佛的《辨别显宗派》中有广说,此处不作阐述。

  因此,有一点大家应该明白,不论观自心还是观外界万法,显现的同时即是空性,按照无垢光尊者的说法:显现可以称为任运自成,空性即是本来清净,本来清净与任运自成双运即是真正的无二境界。荣索班智达说,这就是真实了义的菩提心。

  现在众生面前所显现的唯是迷乱有法,对于离一切戏论的法界实相根本无法体会,一旦修行圆满时,法与法性会融为一体,这一点可以说是诸位修行人所希求的目标。如果真正法与法性融入一体,分别念与智慧融为一体,那就不会像现在个别人那样,遇到小小的违缘就让自己的水晶念珠(指眼泪)落下来,使大地母亲也得以滋润了。

  平时要经常观心,观心的同时,应该知道心的本体是空性、自性是光明。这一点显宗在理论上已经抉择了,只是修法上略逊一筹。无垢光尊者在讲显密差别时说:显宗是通过推理观察抉择的,密宗依靠上师的窍诀直接领受万法的本义。因此,二者之间的差别确实比较大。

  辛二(以次第宣说)分三: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二、以修生信之理;三、于此深生定解。

  壬一、以见未究竟故二者无法圆融:

  此二初学者面前,似现能破与所破,

  尔时显现与空性,尚未相融为一体。

  上述所讲显现与空性的道理,对于中观稍有了解的初学者似乎成为能破与所破,也即在凡夫前,显现成为所破,空性智慧成为能破,比如柱子,对它一定要进行遮破,否则凡夫人一直会对其产生执著,由此便会束缚于轮回之中,而欲遮破此柱子必须证悟空性,通过空性智慧才能将其破除。凡夫人面前,空性即是能破,如同砍木材的斧子;显现则是所破,如同木材。

  如此思维之时,显现与空性还未能融合为一体,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说:“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未证佛密意。一旦无有轮番时,现见无欺之缘起,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一般比较公正的人一定会知道自己的境界,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若仍存在能破所破之相的话,说明显现与空性还未能无别双运。

  有些人连何为能破、何为所破都不知道,还自称“大成就者”、“大瑜伽士”,这确实有点可笑!佛法中无疑存在非常殊胜的境界,但自己根本没有得到却口出狂言、自吹自擂,一般对自他都负责任的人,不会这样说的。但各自情况也有不同,个别具有增上慢的人,根本不知道经论中所说的境界究竟如何,然后自己的心稍微能够安住,就自认为已经成就了。有些人也可能是为了达到种种目的,才如此对外宣传的。

  修行人还是要经常观察自己的相续,凡夫阶段,显现不是空性、空性不是显现,此二者通过能破所破的方式进行理解,根本不能双运,这时根本没有了知佛陀究竟了义的境界,未能通达佛陀宣说的甘露妙义。佛所说的殊胜境界确实存在,但既不精进也不具备信心的人永远也无法品尝如此胜妙的甘露美味;若能具足精进与信心,经常思维现空无二的道理,现量见到法界虽然非常困难,但理解上的证悟每个人都可以得到。

  壬二、以修生信之理:

  有朝一日会诚信,空性即是显现理。

  如此精进无有懈怠地不断思维、修持,终有一天会对现空双运的道理生起诚信甚至证悟。

  在座很多人已经对中观闻思很长时间了,虽然未能真实通达中观所宣讲的义理,但从理解上必定已经坚信不疑,即使成千上万的人对你说“显现不是空性”,也不会随他而转的。堪布根华说:这时即会生起谁也无法抢夺的甚深定解。一般稍有智慧、对中观有信心的人,通过各种各样的观察分析之后,对于本体空性、显现不灭这一道理决定会生起定解。

  暂时来讲,乃至于显现与空性一直分开抉择之前,仍然未能通达佛陀之密意;有朝一日,真正了达《心经》所说的“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将显现与空性融合一体,这时即已真正了知了佛陀的究竟密意。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教证,在显宗诸多论著中都会经常出现,这种道理确实非常甚深,一般人很难理解,如果能够详详细细地闻思《定解宝灯论》,那一定会轻而易举通达的,要是仍然无法理解的话,通过水月的比喻进行抉择也非常容易。

  壬三、于此深生定解:

  诸法本来即空性,此等显现为空性,

  现见空时即显现,现时即空生定解。

  诸法的本体即是空性,一切众生前的所有显现都是空性的。对此通过上师的指点、自己的智慧抉择,现见了“现即是空、空即是现”的道理,如此殊胜的定解于世间中非常难得。

  平时经常说“缘起空性”,究竟什么是缘起空性?显现当中,一切皆是因缘聚合之显现,如同水月,在清净的水池与天月聚合时就可以无碍显现;真正去观察时,水月的本体少许也无法成立。对这一点深信不疑,说明自相续对万法的本性已经生起了坚定不移的定解。

  定解有一地、二地乃至佛的定解,还有凡夫人对中观的基本理解,这些全部可以称为定解。如果已经见到正在空的时候不舍弃现分,正在显现的时候不舍弃空分,本论第一个问题中说:“虽可断定说无有,然而于无之自相,未曾失去之同时,不灭之中可显现,未失现之自相时,安住无基大空中。…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