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P8

  ..续本文上一页”这时对万法不会产生执著,而且会对现空双运的道理深信不移。

  辛三、极为必要之理:

  此乃经续与窍诀,一切深道之根本,

  闻思断除增益义,即是无谬之正见。

  上述所讲现空双运的道理,麦彭仁波切以十分谦虚的语言说:这并不是我的分别念妄加臆造的,实际佛在二转、三转当中都是如此宣说的,《大幻化网》、《密集金刚》等了义续部皆是如此抉择的,而且历代高僧大德、传承上师窍诀的根本也在于此。

  有些人非常喜欢修持大圆满,若真正对大圆满有所理解、了知其根本所在的话,通达大圆满也并不是很困难。丹增诺吾曾经说:若闻思《入中论》、《中论》三遍,必定会对中观有所认识,这样一来,通达无上大圆满也很容易。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上述所讲道理即是所有经续窍诀以及一切甚深正道之根本。

  对于现空双运的道理,必须首先在上师面前精进闻思,不过对“闻”似乎大家都能够做到,关键是闻过之后,对于传承上师的殊胜教言有没有详详细细地思维?不论是哪一种意义,只有真正思维以后才能如实通达其中所说的含义。经过如理如实的思维,可以断除相续中的怀疑,产生无有任何歧途、谬误之正见。对于现空双运进行如理思维后,于修道过程中不会出现歧途,萨迦班智达说:修道时对于关键性的问题一定要加以重视,如果关键问题没有出现错误,那修道时所出现的一切歧途、障碍都不会影响自己的修行,但总的原则已经出现偏差,修行也很容易出现问题。

  确实如此,修行人不论在修行上还是知见上,大的方向不能走错,大方向未出错的话,即使语言、行为稍微有些不如法,也会于很快时间内转变过来,修行也将易如反掌。

  戊二(别说密宗如何承许)分二:一、略说;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

  己一、略说:

  证悟此要愈深入,于诸世俗显现法,

  亦渐断除自相执,故立续部乘次第。

  前文所讲二谛双运的道理若已证悟,则应继续深入实修,如此一来,最后对于世间一切显现之法的贪执会逐渐断除。若对空性无有丝毫认识,依靠入定虽然暂时可以压制烦恼,但遇到外缘时,很快又会生起来;如果能够从本质上理解——万法就如水月般无有丝毫自性、是本来空性的,这时对显现的一切相的执著会渐渐断除。

  从续部来讲,可分为外续、内续等,它们是如何进行分类的呢?诸如此类的分析并不是单单从世俗或胜义任一者当中区分的,而是从二谛双运的意义上进行分类的,这一点非常重要。若如前面有些宗派所说“续部的高低从世俗角度进行区分”的话,那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仅从世俗区分,则与胜义无有丝毫联系,这与外道没有什么差别。

  《如意宝藏论》中说:“先通实相极重要,虽有众多乘分类,精义二谛无分别,诸佛秘密之宝藏。”作为修行人,对于名言现相、胜义实相应该首先通达,这样一来,诸佛菩萨对诸乘虽作了众多分类,而其最精华的意义即是二谛无有分别,谁能通达此要点,就已经获得了诸佛菩萨最秘密之宝藏。相反,谁如果对二谛无别这一点不加重视,反而弃之不顾的话,已经舍弃了诸佛菩萨最珍贵的宝藏,偏离修行之正道了。

  因而诸修行人应该精进努力地闻思修行,通过自己信心的秘钥开启二谛双运之如意宝藏。现空双运的意义越来越深入时,对于显现万法以及相的执著会越来越减弱,对胜义空性认识的深度会逐步提高。密宗续部也是在现空双运、二谛双融这一点上区分的,比如事续、行续的差别主要即是在胜义空性上认识的不同,若未真正认识,首先以国王、仆人的方式进行观修(事续观修方法),稍有认识之后,以兄弟、朋友的方式进行观修(行续观修方法)。有些相执特别严重的人,认为如果能够现见文殊菩萨那是多么多么的好,这样在外相上见到感觉非常了不起。实际这就是事续、行续的一种说法,能够对万法本体、自心本性真正了达时,才可以证得最究竟佛的境界。但真正获得这种境界,既需要胜义空性的见解也需要世俗显现的见解,此二者缺一不可。

  己二(应许二谛双运之理)分五:一、以喻说明;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三、无他轮回故不应分别;四、以有境不同承许诸续高低有别;五、依此成立殊胜金刚乘。

  庚一、以喻说明:

  仅以信解作观想,以及器情现本尊,

  定解正见此二者,无有一致之时机,

  如同中观于诸法,确定实空为正见,

  梵志于病持咒时,观想无病非正见。

  麦彭仁波切通过比喻说明,密宗所说的净见量非常重要,以此量抉择器情万法均是本来清净的,比如一碗水,以六道众生所见不同之故,可以确知这一碗水根本无有一种决定性,若有实质则何人所见皆应等同。但一碗水的真正实相,人与天人相比,天人所见甘露可称为实相;天人之甘露与圣者所见之玛玛格佛母相比,后者方可称为真正实相。

  一切万法都有名言实相与胜义实相,其名言实相即是清净的显现,密宗承许“五蕴即是五佛、五大即是五佛母”的原因即在于此,以显宗来讲也即所谓的如来藏——名言中如来藏最极清净的一种显现,这一点必须通过观察方能生起定解,否则很难对此产生信心。

  一般来讲,随信行者属于钝根,随法行者属于利根,信心虽然重要,但与智慧相比,智慧则更显重要,因由智慧抉择所出生的定解不容易退转,没有智慧仅是信心的话,非常不稳固,很容易随人、随境不断地转变。比如说自己的本体即是文殊菩萨,对这一点虽已诚信,却说不出任何理由;而通过自己智慧的抉择真正了知一切器情世界全部显现为本尊相,这才是真实的定解。

  此处说,随法而起的利根者,对器情世界真正了知为佛父佛母无二无别,此与随信而起的钝根者,不论观修还是抉择见解,二者根本不会出现一致的情况。因为一者随信而行,以此不会获得圆满果位;另一者随法而行,通过自己的智慧抉择正见,依此正见如法修持,最后可以获得究竟佛果,是故此二者于本质上存在相当大的差别,根本无有一致的时机。

  就像中观通过离一多因等对一切万法了知为无有丝毫自性,世俗中如幻如梦,胜义中离一切戏论,这一点是真实之正见;而婆罗门教派一边观想病人未生病一边对其念诵咒语。此二者的差别即在于,前者具足真实正见,通过各种方法抉择之后,了知一切万法皆为空性;婆罗门由于遍计所执、宗派观点导致,自己根本没有坚固的定解,不具足正见。也可以说,前者是随法者,后者为随信者,有利根、钝根之别。

  对器情世界产生真实正见与未产生真实正见二者,在本质上有很大差别。因此,密宗在见解上的高低差别,必须通过比量推理进行抉择,这一点非常重要。不论宁玛巴还是其他宗派,若仅仅执著自宗见解最为殊胜,从道理上却根本未能了知,那是绝对不合理的。

  庚二、于清净之理应生定解:

  依证胜义之实相,深信世俗为本尊,

  否则处迷现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本尊也有天尊之义,此处所说的本尊相也包含了一切万法均为清净的意思。依《大幻化网》、《桑布札续》的观点而言,所谓的本尊,一种是了义实相本尊,即万法的本来实相;一种是不了义形象本尊,即诸行者经常祈祷的有相本尊,比如文殊菩萨左手托经函、右手执宝剑这一形象,即可称为不了义的本尊形象。如来藏的明分也可以称为本尊,但密宗对此有不共的一些抉择方法,如若对此尚未通达,仅于心中忆念恐怕很难获得真正的果位。

  尤其修习生起次第之前,密宗专门有一因、一法界等推理,如此推理之后,才会真正了知器情世界本来即是清净的、自心与法界是无二无别的,这时再观修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很容易成功。不然,只是观修一个中脉,认为它像根管子,之后开始对着它吹气,这是外道修法,没有了知器情世界本来清净的道理,觉得文殊菩萨如同附体一样来到自己身上,这样的修法肯定不会成功。

  上师如意宝在《忠言心之明点》的,前面也主要抉择了器情万法皆为清净这一道理。对于密宗本来清净的见解想要真正了知的话,《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专门抉择见解的这一品相当重要。若对此深信不疑,修习生圆次第以及念诵咒语等都会有很大利益。

  通过上师窍诀、自己的智慧已经真实通达超越六根识观现世量的境界,已经无误证悟真正法界无二无别的胜义实相,则对一切显现皆为本尊坛城、诸法都是清净这一点必定会生起坚信。也就是说,依靠上师窍诀了知万法与法界无二无别,暂时显现上各自会有不同的所见,对于这些道理应生起坚定信心。

  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中说:一切万法的显现皆为清净,远离诸垢染的佛陀亲见之故。在佛陀尽所有智面前,一切凡夫众生前的不清净显现实际都是清净的,从有境来讲所有分别念均为清净,从外境而言一切山河大地除佛父佛母以外也再无其他。万法的本体即是如此,心的本性即是文殊菩萨,并不是原本不是文殊菩萨,后来才改变的,密宗至高无上的修法,即是了知自心原本与文殊菩萨无二无别,只是迷乱时未曾了认,而现在已经通过上师的窍诀重新得以认识,若能真正了知这一点,获得佛果也会非常容易。

  因此,首先证悟万法的本来实相,之后对于世俗现相当中本尊、坛城等一切幻化的相深信不移,这一点非常重要。比如念诵咒语时,事续、行续将本尊与自己观为他体进行修持,境界继续深入,可以了知自己即是本尊,这是根据各自智慧的能力进行次第修持的,并不是任何阶段都要一成不变地观修,根据修行者自己的能力,观修方法也应随之改变。否则,处于能取所取全部是一种迷乱的、观现世量的境界当中,然后观修器情世界均为清净之天尊相,这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一定要了知万法是本来清净的,尤其自心是与本尊无二无别的,对这一点必须确信无疑,若对其未能如实了知,观本尊、念咒语也都与外道无有二致了。

  显宗与密宗的本质差别是什么呢?就是见…

《定解宝灯论讲记 下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