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這時對萬法不會産生執著,而且會對現空雙運的道理深信不移。
辛叁、極爲必要之理:
此乃經續與竅訣,一切深道之根本,
聞思斷除增益義,即是無謬之正見。
上述所講現空雙運的道理,麥彭仁波切以十分謙虛的語言說:這並不是我的分別念妄加臆造的,實際佛在二轉、叁轉當中都是如此宣說的,《大幻化網》、《密集金剛》等了義續部皆是如此抉擇的,而且曆代高僧大德、傳承上師竅訣的根本也在于此。
有些人非常喜歡修持大圓滿,若真正對大圓滿有所理解、了知其根本所在的話,通達大圓滿也並不是很困難。丹增諾吾曾經說:若聞思《入中論》、《中論》叁遍,必定會對中觀有所認識,這樣一來,通達無上大圓滿也很容易。爲什麼這樣講呢?因爲上述所講道理即是所有經續竅訣以及一切甚深正道之根本。
對于現空雙運的道理,必須首先在上師面前精進聞思,不過對“聞”似乎大家都能夠做到,關鍵是聞過之後,對于傳承上師的殊勝教言有沒有詳詳細細地思維?不論是哪一種意義,只有真正思維以後才能如實通達其中所說的含義。經過如理如實的思維,可以斷除相續中的懷疑,産生無有任何歧途、謬誤之正見。對于現空雙運進行如理思維後,于修道過程中不會出現歧途,薩迦班智達說:修道時對于關鍵性的問題一定要加以重視,如果關鍵問題沒有出現錯誤,那修道時所出現的一切歧途、障礙都不會影響自己的修行,但總的原則已經出現偏差,修行也很容易出現問題。
確實如此,修行人不論在修行上還是知見上,大的方向不能走錯,大方向未出錯的話,即使語言、行爲稍微有些不如法,也會于很快時間內轉變過來,修行也將易如反掌。
戊二(別說密宗如何承許)分二:一、略說;二、應許二谛雙運之理。
己一、略說:
證悟此要愈深入,于諸世俗顯現法,
亦漸斷除自相執,故立續部乘次第。
前文所講二谛雙運的道理若已證悟,則應繼續深入實修,如此一來,最後對于世間一切顯現之法的貪執會逐漸斷除。若對空性無有絲毫認識,依靠入定雖然暫時可以壓製煩惱,但遇到外緣時,很快又會生起來;如果能夠從本質上理解——萬法就如水月般無有絲毫自性、是本來空性的,這時對顯現的一切相的執著會漸漸斷除。
從續部來講,可分爲外續、內續等,它們是如何進行分類的呢?諸如此類的分析並不是單單從世俗或勝義任一者當中區分的,而是從二谛雙運的意義上進行分類的,這一點非常重要。若如前面有些宗派所說“續部的高低從世俗角度進行區分”的話,那是完全不合理的,如果僅從世俗區分,則與勝義無有絲毫聯系,這與外道沒有什麼差別。
《如意寶藏論》中說:“先通實相極重要,雖有衆多乘分類,精義二谛無分別,諸佛秘密之寶藏。”作爲修行人,對于名言現相、勝義實相應該首先通達,這樣一來,諸佛菩薩對諸乘雖作了衆多分類,而其最精華的意義即是二谛無有分別,誰能通達此要點,就已經獲得了諸佛菩薩最秘密之寶藏。相反,誰如果對二谛無別這一點不加重視,反而棄之不顧的話,已經舍棄了諸佛菩薩最珍貴的寶藏,偏離修行之正道了。
因而諸修行人應該精進努力地聞思修行,通過自己信心的秘鑰開啓二谛雙運之如意寶藏。現空雙運的意義越來越深入時,對于顯現萬法以及相的執著會越來越減弱,對勝義空性認識的深度會逐步提高。密宗續部也是在現空雙運、二谛雙融這一點上區分的,比如事續、行續的差別主要即是在勝義空性上認識的不同,若未真正認識,首先以國王、仆人的方式進行觀修(事續觀修方法),稍有認識之後,以兄弟、朋友的方式進行觀修(行續觀修方法)。有些相執特別嚴重的人,認爲如果能夠現見文殊菩薩那是多麼多麼的好,這樣在外相上見到感覺非常了不起。實際這就是事續、行續的一種說法,能夠對萬法本體、自心本性真正了達時,才可以證得最究竟佛的境界。但真正獲得這種境界,既需要勝義空性的見解也需要世俗顯現的見解,此二者缺一不可。
己二(應許二谛雙運之理)分五:一、以喻說明;二、于清淨之理應生定解;叁、無他輪回故不應分別;四、以有境不同承許諸續高低有別;五、依此成立殊勝金剛乘。
庚一、以喻說明:
僅以信解作觀想,以及器情現本尊,
定解正見此二者,無有一致之時機,
如同中觀于諸法,確定實空爲正見,
梵志于病持咒時,觀想無病非正見。
麥彭仁波切通過比喻說明,密宗所說的淨見量非常重要,以此量抉擇器情萬法均是本來清淨的,比如一碗水,以六道衆生所見不同之故,可以確知這一碗水根本無有一種決定性,若有實質則何人所見皆應等同。但一碗水的真正實相,人與天人相比,天人所見甘露可稱爲實相;天人之甘露與聖者所見之瑪瑪格佛母相比,後者方可稱爲真正實相。
一切萬法都有名言實相與勝義實相,其名言實相即是清淨的顯現,密宗承許“五蘊即是五佛、五大即是五佛母”的原因即在于此,以顯宗來講也即所謂的如來藏——名言中如來藏最極清淨的一種顯現,這一點必須通過觀察方能生起定解,否則很難對此産生信心。
一般來講,隨信行者屬于鈍根,隨法行者屬于利根,信心雖然重要,但與智慧相比,智慧則更顯重要,因由智慧抉擇所出生的定解不容易退轉,沒有智慧僅是信心的話,非常不穩固,很容易隨人、隨境不斷地轉變。比如說自己的本體即是文殊菩薩,對這一點雖已誠信,卻說不出任何理由;而通過自己智慧的抉擇真正了知一切器情世界全部顯現爲本尊相,這才是真實的定解。
此處說,隨法而起的利根者,對器情世界真正了知爲佛父佛母無二無別,此與隨信而起的鈍根者,不論觀修還是抉擇見解,二者根本不會出現一致的情況。因爲一者隨信而行,以此不會獲得圓滿果位;另一者隨法而行,通過自己的智慧抉擇正見,依此正見如法修持,最後可以獲得究竟佛果,是故此二者于本質上存在相當大的差別,根本無有一致的時機。
就像中觀通過離一多因等對一切萬法了知爲無有絲毫自性,世俗中如幻如夢,勝義中離一切戲論,這一點是真實之正見;而婆羅門教派一邊觀想病人未生病一邊對其念誦咒語。此二者的差別即在于,前者具足真實正見,通過各種方法抉擇之後,了知一切萬法皆爲空性;婆羅門由于遍計所執、宗派觀點導致,自己根本沒有堅固的定解,不具足正見。也可以說,前者是隨法者,後者爲隨信者,有利根、鈍根之別。
對器情世界産生真實正見與未産生真實正見二者,在本質上有很大差別。因此,密宗在見解上的高低差別,必須通過比量推理進行抉擇,這一點非常重要。不論甯瑪巴還是其他宗派,若僅僅執著自宗見解最爲殊勝,從道理上卻根本未能了知,那是絕對不合理的。
庚二、于清淨之理應生定解:
依證勝義之實相,深信世俗爲本尊,
否則處迷現相中,如何成立本尊性?
本尊也有天尊之義,此處所說的本尊相也包含了一切萬法均爲清淨的意思。依《大幻化網》、《桑布劄續》的觀點而言,所謂的本尊,一種是了義實相本尊,即萬法的本來實相;一種是不了義形象本尊,即諸行者經常祈禱的有相本尊,比如文殊菩薩左手托經函、右手執寶劍這一形象,即可稱爲不了義的本尊形象。如來藏的明分也可以稱爲本尊,但密宗對此有不共的一些抉擇方法,如若對此尚未通達,僅于心中憶念恐怕很難獲得真正的果位。
尤其修習生起次第之前,密宗專門有一因、一法界等推理,如此推理之後,才會真正了知器情世界本來即是清淨的、自心與法界是無二無別的,這時再觀修生起次第、圓滿次第很容易成功。不然,只是觀修一個中脈,認爲它像根管子,之後開始對著它吹氣,這是外道修法,沒有了知器情世界本來清淨的道理,覺得文殊菩薩如同附體一樣來到自己身上,這樣的修法肯定不會成功。
上師如意寶在《忠言心之明點》的,前面也主要抉擇了器情萬法皆爲清淨這一道理。對于密宗本來清淨的見解想要真正了知的話,《大幻化網總說光明藏論》中專門抉擇見解的這一品相當重要。若對此深信不疑,修習生圓次第以及念誦咒語等都會有很大利益。
通過上師竅訣、自己的智慧已經真實通達超越六根識觀現世量的境界,已經無誤證悟真正法界無二無別的勝義實相,則對一切顯現皆爲本尊壇城、諸法都是清淨這一點必定會生起堅信。也就是說,依靠上師竅訣了知萬法與法界無二無別,暫時顯現上各自會有不同的所見,對于這些道理應生起堅定信心。
麥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網》中說:一切萬法的顯現皆爲清淨,遠離諸垢染的佛陀親見之故。在佛陀盡所有智面前,一切凡夫衆生前的不清淨顯現實際都是清淨的,從有境來講所有分別念均爲清淨,從外境而言一切山河大地除佛父佛母以外也再無其他。萬法的本體即是如此,心的本性即是文殊菩薩,並不是原本不是文殊菩薩,後來才改變的,密宗至高無上的修法,即是了知自心原本與文殊菩薩無二無別,只是迷亂時未曾了認,而現在已經通過上師的竅訣重新得以認識,若能真正了知這一點,獲得佛果也會非常容易。
因此,首先證悟萬法的本來實相,之後對于世俗現相當中本尊、壇城等一切幻化的相深信不移,這一點非常重要。比如念誦咒語時,事續、行續將本尊與自己觀爲他體進行修持,境界繼續深入,可以了知自己即是本尊,這是根據各自智慧的能力進行次第修持的,並不是任何階段都要一成不變地觀修,根據修行者自己的能力,觀修方法也應隨之改變。否則,處于能取所取全部是一種迷亂的、觀現世量的境界當中,然後觀修器情世界均爲清淨之天尊相,這是根本不可能成立的。一定要了知萬法是本來清淨的,尤其自心是與本尊無二無別的,對這一點必須確信無疑,若對其未能如實了知,觀本尊、念咒語也都與外道無有二致了。
顯宗與密宗的本質差別是什麼呢?就是見…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