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P9

  ..續本文上一頁解上截然不同。比如瑪哈約嘎在抉擇勝義谛時,講到法界勝義谛、智慧勝義谛、果勝義谛,果勝義分身、語、意、功德、事業,總共有七種勝義谛,其中法界勝義谛與顯宗所講的空性完全相同,智慧勝義谛也即密宗所講的光明智慧。顯宗在空性的觀修方法上確實講到了非常殊勝的竅訣,但對于如來藏光明這一分根本沒有具體的修法;而密宗暫時觀修清淨,究竟時與法界智慧無二無別。故從法界見來講,顯密二者相同,而從有境智慧上則有相當大差別,顯宗對二轉*輪的空性抉擇得十分究竟,密宗對叁轉*輪的光明作了圓滿宣說,不僅如此,密宗于修法上也非常具體,依靠觀本尊、明點等觀修,充分揭示了諸佛菩薩于明分中顯現、與自之如來藏無有差別的究竟實相。

  《密嚴莊嚴經》中說:“地等阿賴耶,亦善如來藏,佛于如來藏,說名阿賴耶,劣慧者不知,藏名阿賴耶。 ”這一教證,宗喀巴大師《善解密意疏》、無垢光尊者《大圓滿心性休息大車疏》中都引用過。也就是說,從廣義角度,一切萬法的明分即稱爲如來藏,顯宗密宗在有關這方面,不論抉擇見解還是修行上都存在很大差別。

  現在很多人的智慧肯定不會超過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但卻隨隨便便地說“密宗這不合理、那不合理”,他對密宗一無所知,且不說密宗見解,即使對顯宗了義不了義的判別都無法正確做出抉擇,那又有什麼理由對密宗妄加評說、肆意妄言呢?真正密宗的見解如何、行爲如何?密宗對于顯宗觀點是怎樣解釋的?對于諸如此類的道理都值得詳細了解,顯宗與密宗沒有相互矛盾的地方,不同之處確實存在,但若因二者存在不同即對其取一舍一則是絕對不合理的。

  庚叁、無他輪回故不應分別:

  除此二取迷現外,無他所謂之輪回,

  斷此非從勝義立,勝義本是一體故。

  除了現在凡夫衆生面前的能取、所取也即分別執著外,根本不存在其他所謂的輪回。這一點不僅密宗如此宣說,所有大乘經典論典均如是承認,《入菩薩行》中說:“有情獄兵器,何人故意造?誰製燒鐵地?女衆從何出?佛說彼一切,皆由惡心造,是故叁界中,恐怖莫甚心。”因明中也說:心和心所即是叁界。因此,除此種迷現之外,根本不存在另外的輪回。

  頌詞中的“斷此”有兩種理解方法,一種是像堪布根華《淺釋》中所解釋那樣,或者解釋爲,斷除此種現空無二的見解以外,所謂乘等並不僅僅是從勝義角度安立,因爲勝義本來即是一味一體,沒有任何可以分析的。

  格魯派個別大德認爲:顯密見解沒有高低之別。而且對于密宗的續部、道次第等,有些說是勝義方面安立的,有些說是世俗方面安立的。其實諸如此類的說法均不合理,若將二谛分開安立,不可能真正建立無誤正見,這一點通過自身體驗也可了知,若僅從世俗方面而言,未牽涉空性不合理;若僅從勝義來講,勝義是遠離一切戲論的大空性,諸法本性一味一體,從這一角度安立也無法成立。故對宗派與乘等的建立,應將勝義與世俗結合起來,每一個衆生根據各自對勝義、世俗的了解,及其智慧能力的次第、續的高低差別、乘的上下不同,根據不同情況如實安立。

  庚四、以有境不同承許諸續高低有別:

  依見修習諸有法,世俗現分勝義性,

  智力宣說事行續,瑜伽續及無上續。

  有人問:外續、內續有所不同,外續中有事續、行續、瑜伽續,內續部也分父續、母續、無二續,如此多的分類究竟是以何者作爲依據安立的呢?

  由于衆生各自所見諸法的境界有所不同,由此所修的法義也隨之不同,由于世俗現分與勝義本性無二無別,對柱子之現分越來越了知其爲現而不實,則從勝義角度而言的空性智慧也會隨之逐漸加深。當世俗、勝義二者結合時,可以了知自相續的智慧或境界與以前完全不同,假如曾經修習小乘,現在通過對大乘經論的聞思,自己的智慧和見解已經開始相合菩薩乘了;再繼續觀察修持下去,自相續的見解、境界則已相合于事續行續了。

  所謂的乘並不是單單從勝義角度安立的,也並不僅依世俗安立,只是有境在對勝義、世俗二者結合時的認識有所不同,由此安立了大、小乘的差別以及續部的高低。所謂的“四續”是指事續、行續、瑜伽續、無上瑜伽續,“六續”則將無上瑜伽分爲叁種——父續、母續、無二續 。釋迦牟尼佛正是因爲衆生的根基千差萬別,對于法界現分的理解不同,于是根據他們不同的智慧能力,先宣講了事續,之後宣講行續、瑜伽續,然後瑜伽續也可分爲父續、母續、無二續,宣說了種種高低不同的法門。

  故以二谛各自分,不能區分續高低,

  然于二谛雙運義,如何誠信修跟隨。

  所以,對于勝義谛、世俗谛二者千萬不能分開承許,如果分開,則不論從勝義、世俗哪一角度安立續部高低都是不合理的。對于二谛雙運的意義如何誠信或者現見,則修行也應如此跟隨。意思是說,勝義與世俗原本沒有任何區分,但根據衆生對它的認識程度各不相同,證悟的層次也各不相同,一地、二地……越來越增上的時候,所證悟的智慧層次也會越來越廣大明顯,由這一角度便隨之出現了續部的高低不同。

  作爲凡夫人,對于二谛無二的道理首先是如何誠信,之後如何現見,這就是見解,比如面前所顯現的柱子,雖然已經了知它是現而無實的,但並未真正了達其究竟本性,這是較低的一種見解;再繼續修持,到了一定程度之後,對柱子的本性了知爲顯現與空性無二無別,這時以見解增上之故,自己的修行也應隨見解漸次增上。

  顯宗最高的見解即是中觀應成派所抉擇的離戲大空性,假如說正在抉擇空性的時候,自己卻修持本尊、行持密宗的禁行行爲,如此一來,行爲已經完全超出了自己的見解。因此密宗見解比顯宗的見解更勝一籌,這一點其他宗派也應如此承認,若非如此而認爲顯密見解無有任何差別,那顯密二者爲何于行爲上出現了如此明顯的不同?究其原因,就是見解不同導致的,顯密在光明這一見解上有很大差別,對此任何人都不得不承認,不然,你們實修的童子肯定會遠遠落在見解母親的身後,這實在不太合理。

  希望大家對自宗麥彭仁波切、無垢光尊者等高僧大德的論典一定要反複閱讀、細心思維,這裏面具有非常殊勝的特點、蘊藏了非常珍貴的竅訣,如此殊勝的特點、竅訣,從顯現上來講,其他宗派根本未能真正挖掘出來。在座諸位在上師如意寶的加持下,已經非常幸運地遇到了如此善妙的教法,對二轉、叁轉*輪的教義可以如同糖與蜂蜜一樣融爲一體,直接體味享用,能夠值遇如此殊勝的機緣確實非常難得。

  當然,如來的幻化不可思議,衆生的智慧也是各有千秋,不能說其他宗派無有此種殊勝教言,但根據自己的體驗,現在個別法師講經說法時,自己尚且疑慮重重,那給別人宣講的確難以收到比較顯著的效果。因此大家一方面要誠心祈禱傳承上師、諸佛菩薩,一方面應該認真聞思自宗的相關論典。這裏也並不是說自宗非常重要,但若能真正通達麥彭仁波切所具有的不共特點,則以後不論分析經論還是辨析各宗各派的教義都會非常方便。

  有法師曾經問我:“你們學院聞思的修行人以後會通過何種方式弘法?”這確實是值得考慮的一個問題,我個人認爲:通過麥彭仁波切的解釋方法,首先一切萬法抉擇空性,然後對于各宗派不相違深信不移,如此則在弘法利生時不會出現很大困難,比如某地衆生的根基相應于淨土,那就以淨土宗度化;如果是禅宗的所化根基,就以禅宗法門對其進行引導。不一定說“我是學習甯瑪巴的,不管怎麼樣,一定要講《定解寶燈論》”,不用這樣,最主要的是,自己首先應該通達佛陀所宣說的教義,這樣不論從哪一方面解釋都會十分容易。

  這裏說,修行必須跟隨見解,密宗若已證悟現空無二的見解,行爲也可以如是行持。但見解是空性的,修行卻落在了光明分上,比如禅宗經常說“明心見性”,對光明這一分雖然經常提及,然而在《般若經》中卻很難尋覓。所以,以現空任一者安立續部高低的做法是絕對不合理的,那應當如何區分續部高低呢?按照對現空或法界智慧無別、二谛雙運的甚深實相見解獲得誠信的程度深淺,也就是根據此見解的不同,實修正道的修習與行爲也隨之不同,僅僅依此區別續部高低。

  庚五、依此成立殊勝金剛乘:

  故于無上金剛乘,即生賜予解脫道,

  倘若無誤如實修,則如不同之衆生,

  見水不同之比喻,如是依靠淨見量,

  誰人還能不誠信,現有本圓壇城性?

  無上密法是非常殊勝的修行之道,這並非僅僅口頭宣說,而是內心已經真正對此得以確信。在座諸位現在既學習了顯宗教義,也聞思了密宗的相關論典,大家應該了知,如若顯宗對萬法的究竟實相確實已經做出圓滿抉擇,則再安立一個密宗也無有任何必要。但顯而易見,顯宗僅以隱藏方式做了抉擇,而密宗不僅于理論上直接宣說,且于實修竅訣上使一切行者皆可一目了然。

  依此無上金剛乘,即生便可獲得圓滿解脫之果,很多上師說:密法比佛陀還難遇到。遇到佛陀非常難得,但遇到密法比值遇佛陀更加難得,由此可見,能夠有幸遇到密法是非常稀有的,已經遇到之後,于有生之年千萬不要輕言舍棄,這就是真正的如意寶,大家應該了知其價值所在,對其倍加珍惜並真正運用起來,切莫將之抛于九霄雲外。

  有些人認爲密法很容易就會修錯了、修偏了,其實沒必要如此擔心,真正按照上師的教言竅訣如理如法修持,不會出現任何歧途。若能無誤修持,則如同一碗水,不同衆生所見雖然各不相同,然而上上衆生所見與下下衆生所見相比時,上上衆生所見爲正量。依靠這一比喻即可說明淨見量之關要,真正佛陀之淨見量即一切萬法的究竟實相。此比喻並不僅是甯瑪巴的說法,在顯宗也有宣說,只是麥彭仁波切對之進行了著重解釋。

  此處需要說明的是,不論顯宗密宗,于勝義谛、世俗谛二者皆不能離開,因爲一切萬法的本來面目…

《定解寶燈論講記 下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