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智慧宝灯▪P24

  ..续本文上一页在。我们应该将上例的比喻表达方式与“色以外无空”的内涵对应起来理解。

  除了圣者所见的空性之外,名言中亦无色法,所以“空性以外没有色法”,此即是“空不异色”。这也同样能破除对二谛分开各自的执著,就像白色海螺之外无有黄色海螺一样。

  除了对色法可以上述理论破析外,受、想、行、识等基法以及信心、慈心等道法,还有如所有智、尽所有智等果法,都可以同样理解。比如内观心识以抉择心识的空性本质时,我们可用“心即是空,空即是心,心不异空,空不异心”的方式,推导出心识的空性。其余诸法皆可以此类推。

  我个人以为以上所述之解释四句的方式与意义(即分开二谛解释前两句,以及以破分开二谛之执著的方式解释后两句),是对这四句话字面意义最直接的表述。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其他论师对这四句话,从不同层面所做的不同解释,首先论述沃巴活佛的两个讲法。

  沃巴活佛在《见派分别论》中这样论述道:“色即是空”可破除有边,因若以胜义理论进行抉择,色法根本就不存在,故可谓破除了有边;而“空即是色”又能破无边——虽说色法本质上并不存在,但因缘假和时又会在凡夫的分别心面前无欺显现,并非如龟毛兔角般何时何地都不显现,因此可谓破除了无边。

  那么,“色不异空”破的又是哪一边呢?——破二俱边!为什么说破的是二俱边呢?沃巴活佛并没有详加说明,但我个人认为,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正如噶mb等论师所说的那样,以色在世俗中也没有的方式,能破对二谛分开的执著,但这并不是直接的破二俱;不过我们可以此类推,既然连色都没有,那当然也就没有与色相观待的空了,如此就能破掉二俱边。

  同理,“空不异色”能破非二俱边。“空以外无色”的字句意思,上文已讲明,这里活佛为什么又要把“空性之外没有色法”与破非二俱边对应起来呢?我个人的看法是,虽说空性远离四边,但若将四边与四句对应宣说的话,破非二俱边恰好可与“空不异色”相对应。

  除此以外,沃巴活佛还有一种说法,完全可与中观四步对应起来:显现是空性(色即是空);空性即缘起(空即是色);色不异空,从字面上理解即为色以外没有空性,而若与中观四步对应时,它的所指就成为——缘起即双运,双运指无有单独的色法,也没有别别的空性,现空皆融入一味法界;空不异色——双运即离戏,字面含义是说空性之外无色法,对应而言,则指空性远离一切戏论。这样的解释,是为了照顾与四步的对应,故非文字的直接意思,而属间接含义。

  再来看看大圆满殊胜祖师布玛莫扎尊者的化身——堪布阿琼,在《前行引导文笔记》中对这四句经文的另一种理解:“色即是空”是指以空破除有边;“空即是色”则以显现破除无边;“色不异空”以显现来破有边;“空不异色”又用空性破除无边。

  堪布对前两句的解释,和上面的几种观点没有太大的差别,而对第三句的解释,则不能将之理解成如上文所述的色根本无有,而应抉择为依靠缘起显现的色法,来破除执著实有色法的有边,如同用缘起理论抉择空性一样。“空不异色”则可理解为以空来破除无边,因空性并不是指何者亦无,空空如也的断灭无,而是远离无边之义。这一点和第四句直接的字面意义“空以外无有色法”不是很相合,故非字面的直接意思。但堪布对此句的解释以及对“色不异空”的解释,却与宗喀巴大师在《三主要道论》中表达的见解不谋而合:“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以上这几种观点,都是依照自空派的见解而作的宣说。下面再看一看他空派对这四句又是如何理解的:

  觉囊派祖师达拉那塔尊者在《心经注释》中如是解释:

  “色即是空”一句中的“色”,指的是如来藏的光明、圆成实性色,并不是凡夫根识前所见之色。这个“色”上没有遍计、依他起等不清净法,故谓“色即是空”。不清净的诸法当然是应该空掉的,但这里的“空”绝不可理解为只是单空。其实,究竟而言,“空”就是光明(达拉那塔尊者在其所著的很多论典中,都表述过这一观点——我们所认为的远离四边的空,只是分别心增益的产物,法界当中根本就不存在这样的空分),“空”就是圆成实法性色,故曰“空即是色”。这两句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是:显现的一切不清净法,本性就是远离戏论的如来藏光明。

  而“色不异空”,则指除了圆成实法性色以外,别无空性。至于“空不异色”,则谓除了空性以外,没有别别的圆成实法性色。总合这两句,意思是说,对客尘的空性不能理解成仅仅只是一个单空,而是说空性、光明不是两个别别独立的法,它们实乃无二一味、一真圆融。

  全知麦彭仁波切在《时轮金刚大疏》中,根据时轮金刚修法的境界,对这四句话又作了如下的解释:“色即是空”,“色”指在修六支瑜伽的过程中,瑜伽士境界前出现的如幻如梦的烟、阳焰等空色的显现;“空”指烟等空色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这里所“空”的是刹那、微尘法,而不是一切万法,故“色即是空”。而远离微尘和刹那的空性,在瑜伽士的修行境界中又显现为烟等十种空色,因此说“空即是色”。这二句说的是,瑜伽士修证境界中所现的空色,不是凡夫根识前所见的色法。

  再看“色不异空”——因为烟等十种空色是远离微尘和刹那的自性,空色以外别无空性。而“空不异色”则指空不是如虚空般什么都没有的空,而是具足殊胜空色相的空性。这种讲法和他空宗的讲法相似,不同之处在于:他空宗是从如来藏自体的角度进行阐释的,此处则指在瑜伽士的修证过程中,光明远离客尘因而从中显现出清净色法。前者如太阳,后者恰如太阳的光明。

  全知龙钦巴尊者在《如意宝藏论自释》中,对这四句着重从内观瑜伽士的修行角度另有解释,其说法非常独特,几乎从未见诸其他论典。不过,因意义过于艰深,我本人亦很难完全通达,这里只能边揣摩,边对之进行较为简单的表述:

  “色即是空”:色不是指五根识前所现的外境色,而是指第六意识前所显现的如幻外境之影像,这个影像并不是外境的微尘色法(那么影像的本质又是什么呢?它的本质其实也就是分别心),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说影像虽不是外境,但因缘聚合时,意识可以显现出外境的明显影像,所以“空即是色”。这个影像本来是第六意识所现的色法影像,凡夫却误认为乃外境自相存在的色法。故前两句可破除对影像和外境一体的执著。

  “色不异空”,影像色以外没有他体的无实有的外境存在,这里的空是指无实有的外境,并不是指单空;“空不异色”,无实如幻的外境显现以外亦没有他体的意识前所现的外境影像色。这两句能破认为影像色(分别心)和无实外境是别别他体法的执著。

  四句总的意思是说,影像色和外境非一、非异。在瑜伽士的修行过程中,每当生起分别念时,我们就可以依靠这种窍诀(分别心和分别心的对境非一非异)进行对治。这里我们需要了知的一点是,许多因明论典中都承许影像的本质就是分别心。如此看来,上文虽表面上在说影像和外境的关系,其实,它所观察的正是分别心和外境的关系。

  除了自空以外的以上三种解释,都是从对四句经文究竟密意的角度而作的宣说。

  除此之外,印度的陈那论师、西日桑哈、布玛莫扎等尊者,还分别著有关于《心经》的几种讲义,但我从中并未发现除了上述六种观点以外,还有其他与之有明显不同的新说法。

  以上分别引述了自空宗、他空宗以及密宗对《心经》中这关键四句话的开示,但我们不能一取一舍,或者认为一者正确,一者不正确,这是因为前辈诸大德对《心经》的不同宣说乃是从不同的侧面——或直接,或间接,或从密意修行角度而作的不同开显。若对不同的讲法都能理解,则可谓已通达了这几句经文的意义。它们虽字句极简,却涵摄了显密见修的关要。我们理当从多角度数数思维,如此方能生起定解,而不能仅以字面上的囫囵理解为满足。

  最后偈曰:

  虚空虽无边,一穴无遗见。

  世尊广大教,依此偈可达。

  齐美仁真堪布

  作于色达五明佛学院

  博士访谈录

  前 言

  这本《博士访谈录》是2002年我在厦门和成都翻译、治病之余,与数十位博士及博士以上学历者论谈佛教的记录整理,除了在前后文加上我自己的一些个人感言以外,对博士们的谈话内容基本未作任何背离原话意旨的改动,目的就是想为世人提供一份较完整、真实、具代表性的当代知识分子了解认同乃至修学佛法的活生生的历史画卷。为便于时下读者阅读理解,本书很少使用佛教专有名词,代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相合现代人口吻的语气、适应当今读者思维特征的思考方式,以漫谈的形式结构、组织本篇。本想多搜集一些博士们的学佛感想,但一方面因时间仓促难以如愿,一方面又想到所谓智者之所以为智者,很重要的一点原因就是因为他们可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故最终也就放弃了多方采访的打算。通过这十九篇访谈录,相信有缘者当可以似管中窥豹一般,约略一见时下知识界精英阶层中的部分人对佛法的大体看法与了解程度。本书原拟于去年出版问世,但因琐事缠身、疾病侵扰,故拖至今日方才与读者见面,在此深表歉意。

  在佛教的历史中,有不计其数的博士都为佛法的弘扬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博士出身的英国哲学家柏克森,曾以研究唯物哲学而见长。1956年,他写的有关专著连续印了十七版,均销售一空,并翻译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国文字。后来他旅游至印度,在灵鹫山见到了迦叶尊者,迦叶尊者带他到寂静处,整整给他传授了一年的佛法,并为他剃度,使他成为了一名出家人。一年后他回到伦敦,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众多专家、学者邀请他作了一次演讲。演讲时,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绍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论著中唯物哲学的错误之处,并作了忏悔,还一一回答了大家关于佛法与哲学等的各类问题。当时…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