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寶燈▪P24

  ..續本文上一頁在。我們應該將上例的比喻表達方式與“色以外無空”的內涵對應起來理解。

  除了聖者所見的空性之外,名言中亦無色法,所以“空性以外沒有色法”,此即是“空不異色”。這也同樣能破除對二谛分開各自的執著,就像白色海螺之外無有黃色海螺一樣。

  除了對色法可以上述理論破析外,受、想、行、識等基法以及信心、慈心等道法,還有如所有智、盡所有智等果法,都可以同樣理解。比如內觀心識以抉擇心識的空性本質時,我們可用“心即是空,空即是心,心不異空,空不異心”的方式,推導出心識的空性。其余諸法皆可以此類推。

  我個人以爲以上所述之解釋四句的方式與意義(即分開二谛解釋前兩句,以及以破分開二谛之執著的方式解釋後兩句),是對這四句話字面意義最直接的表述。

  下面我們再來看看其他論師對這四句話,從不同層面所做的不同解釋,首先論述沃巴活佛的兩個講法。

  沃巴活佛在《見派分別論》中這樣論述道:“色即是空”可破除有邊,因若以勝義理論進行抉擇,色法根本就不存在,故可謂破除了有邊;而“空即是色”又能破無邊——雖說色法本質上並不存在,但因緣假和時又會在凡夫的分別心面前無欺顯現,並非如龜毛兔角般何時何地都不顯現,因此可謂破除了無邊。

  那麼,“色不異空”破的又是哪一邊呢?——破二俱邊!爲什麼說破的是二俱邊呢?沃巴活佛並沒有詳加說明,但我個人認爲,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正如噶mb等論師所說的那樣,以色在世俗中也沒有的方式,能破對二谛分開的執著,但這並不是直接的破二俱;不過我們可以此類推,既然連色都沒有,那當然也就沒有與色相觀待的空了,如此就能破掉二俱邊。

  同理,“空不異色”能破非二俱邊。“空以外無色”的字句意思,上文已講明,這裏活佛爲什麼又要把“空性之外沒有色法”與破非二俱邊對應起來呢?我個人的看法是,雖說空性遠離四邊,但若將四邊與四句對應宣說的話,破非二俱邊恰好可與“空不異色”相對應。

  除此以外,沃巴活佛還有一種說法,完全可與中觀四步對應起來:顯現是空性(色即是空);空性即緣起(空即是色);色不異空,從字面上理解即爲色以外沒有空性,而若與中觀四步對應時,它的所指就成爲——緣起即雙運,雙運指無有單獨的色法,也沒有別別的空性,現空皆融入一味法界;空不異色——雙運即離戲,字面含義是說空性之外無色法,對應而言,則指空性遠離一切戲論。這樣的解釋,是爲了照顧與四步的對應,故非文字的直接意思,而屬間接含義。

  再來看看大圓滿殊勝祖師布瑪莫紮尊者的化身——堪布阿瓊,在《前行引導文筆記》中對這四句經文的另一種理解:“色即是空”是指以空破除有邊;“空即是色”則以顯現破除無邊;“色不異空”以顯現來破有邊;“空不異色”又用空性破除無邊。

  堪布對前兩句的解釋,和上面的幾種觀點沒有太大的差別,而對第叁句的解釋,則不能將之理解成如上文所述的色根本無有,而應抉擇爲依靠緣起顯現的色法,來破除執著實有色法的有邊,如同用緣起理論抉擇空性一樣。“空不異色”則可理解爲以空來破除無邊,因空性並不是指何者亦無,空空如也的斷滅無,而是遠離無邊之義。這一點和第四句直接的字面意義“空以外無有色法”不是很相合,故非字面的直接意思。但堪布對此句的解釋以及對“色不異空”的解釋,卻與宗喀巴大師在《叁主要道論》中表達的見解不謀而合:“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以上這幾種觀點,都是依照自空派的見解而作的宣說。下面再看一看他空派對這四句又是如何理解的:

  覺囊派祖師達拉那塔尊者在《心經注釋》中如是解釋:

  “色即是空”一句中的“色”,指的是如來藏的光明、圓成實性色,並不是凡夫根識前所見之色。這個“色”上沒有遍計、依他起等不清淨法,故謂“色即是空”。不清淨的諸法當然是應該空掉的,但這裏的“空”絕不可理解爲只是單空。其實,究竟而言,“空”就是光明(達拉那塔尊者在其所著的很多論典中,都表述過這一觀點——我們所認爲的遠離四邊的空,只是分別心增益的産物,法界當中根本就不存在這樣的空分),“空”就是圓成實法性色,故曰“空即是色”。這兩句最終要表達的意思是:顯現的一切不清淨法,本性就是遠離戲論的如來藏光明。

  而“色不異空”,則指除了圓成實法性色以外,別無空性。至于“空不異色”,則謂除了空性以外,沒有別別的圓成實法性色。總合這兩句,意思是說,對客塵的空性不能理解成僅僅只是一個單空,而是說空性、光明不是兩個別別獨立的法,它們實乃無二一味、一真圓融。

  全知麥彭仁波切在《時輪金剛大疏》中,根據時輪金剛修法的境界,對這四句話又作了如下的解釋:“色即是空”,“色”指在修六支瑜伽的過程中,瑜伽士境界前出現的如幻如夢的煙、陽焰等空色的顯現;“空”指煙等空色是遠離微塵和刹那的自性,這裏所“空”的是刹那、微塵法,而不是一切萬法,故“色即是空”。而遠離微塵和刹那的空性,在瑜伽士的修行境界中又顯現爲煙等十種空色,因此說“空即是色”。這二句說的是,瑜伽士修證境界中所現的空色,不是凡夫根識前所見的色法。

  再看“色不異空”——因爲煙等十種空色是遠離微塵和刹那的自性,空色以外別無空性。而“空不異色”則指空不是如虛空般什麼都沒有的空,而是具足殊勝空色相的空性。這種講法和他空宗的講法相似,不同之處在于:他空宗是從如來藏自體的角度進行闡釋的,此處則指在瑜伽士的修證過程中,光明遠離客塵因而從中顯現出清淨色法。前者如太陽,後者恰如太陽的光明。

  全知龍欽巴尊者在《如意寶藏論自釋》中,對這四句著重從內觀瑜伽士的修行角度另有解釋,其說法非常獨特,幾乎從未見諸其他論典。不過,因意義過于艱深,我本人亦很難完全通達,這裏只能邊揣摩,邊對之進行較爲簡單的表述:

  “色即是空”:色不是指五根識前所現的外境色,而是指第六意識前所顯現的如幻外境之影像,這個影像並不是外境的微塵色法(那麼影像的本質又是什麼呢?它的本質其實也就是分別心),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說影像雖不是外境,但因緣聚合時,意識可以顯現出外境的明顯影像,所以“空即是色”。這個影像本來是第六意識所現的色法影像,凡夫卻誤認爲乃外境自相存在的色法。故前兩句可破除對影像和外境一體的執著。

  “色不異空”,影像色以外沒有他體的無實有的外境存在,這裏的空是指無實有的外境,並不是指單空;“空不異色”,無實如幻的外境顯現以外亦沒有他體的意識前所現的外境影像色。這兩句能破認爲影像色(分別心)和無實外境是別別他體法的執著。

  四句總的意思是說,影像色和外境非一、非異。在瑜伽士的修行過程中,每當生起分別念時,我們就可以依靠這種竅訣(分別心和分別心的對境非一非異)進行對治。這裏我們需要了知的一點是,許多因明論典中都承許影像的本質就是分別心。如此看來,上文雖表面上在說影像和外境的關系,其實,它所觀察的正是分別心和外境的關系。

  除了自空以外的以上叁種解釋,都是從對四句經文究竟密意的角度而作的宣說。

  除此之外,印度的陳那論師、西日桑哈、布瑪莫紮等尊者,還分別著有關于《心經》的幾種講義,但我從中並未發現除了上述六種觀點以外,還有其他與之有明顯不同的新說法。

  以上分別引述了自空宗、他空宗以及密宗對《心經》中這關鍵四句話的開示,但我們不能一取一舍,或者認爲一者正確,一者不正確,這是因爲前輩諸大德對《心經》的不同宣說乃是從不同的側面——或直接,或間接,或從密意修行角度而作的不同開顯。若對不同的講法都能理解,則可謂已通達了這幾句經文的意義。它們雖字句極簡,卻涵攝了顯密見修的關要。我們理當從多角度數數思維,如此方能生起定解,而不能僅以字面上的囫囵理解爲滿足。

  最後偈曰:

  虛空雖無邊,一穴無遺見。

  世尊廣大教,依此偈可達。

  齊美仁真堪布

  作于色達五明佛學院

  博士訪談錄

  前 言

  這本《博士訪談錄》是2002年我在廈門和成都翻譯、治病之余,與數十位博士及博士以上學曆者論談佛教的記錄整理,除了在前後文加上我自己的一些個人感言以外,對博士們的談話內容基本未作任何背離原話意旨的改動,目的就是想爲世人提供一份較完整、真實、具代表性的當代知識分子了解認同乃至修學佛法的活生生的曆史畫卷。爲便于時下讀者閱讀理解,本書很少使用佛教專有名詞,代之以通俗易懂的語言、相合現代人口吻的語氣、適應當今讀者思維特征的思考方式,以漫談的形式結構、組織本篇。本想多搜集一些博士們的學佛感想,但一方面因時間倉促難以如願,一方面又想到所謂智者之所以爲智者,很重要的一點原因就是因爲他們可以舉一反叁、觸類旁通,故最終也就放棄了多方采訪的打算。通過這十九篇訪談錄,相信有緣者當可以似管中窺豹一般,約略一見時下知識界精英階層中的部分人對佛法的大體看法與了解程度。本書原擬于去年出版問世,但因瑣事纏身、疾病侵擾,故拖至今日方才與讀者見面,在此深表歉意。

  在佛教的曆史中,有不計其數的博士都爲佛法的弘揚作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博士出身的英國哲學家柏克森,曾以研究唯物哲學而見長。1956年,他寫的有關專著連續印了十七版,均銷售一空,並翻譯成了法文、德文等多國文字。後來他旅遊至印度,在靈鹫山見到了迦葉尊者,迦葉尊者帶他到寂靜處,整整給他傳授了一年的佛法,並爲他剃度,使他成爲了一名出家人。一年後他回到倫敦,引起了大家的關注,衆多專家、學者邀請他作了一次演講。演講時,他身披袈裟,向大家介紹了佛法,指出他以前論著中唯物哲學的錯誤之處,並作了忏悔,還一一回答了大家關于佛法與哲學等的各類問題。當時…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