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害怕,而当下失去了感觉。
随后,他的第一念就是:自己刚结婚生孩子,要是自己死了,孩子和老婆该怎么办啊?(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他自己。)
这个时候,机舱内的其他乘客也都反应过来,开始大声哭叫,惊慌失措的人们顿时乱成一团。
这个人转念又想到:我以前听说观世音菩萨是救苦救难的,虽然我不是佛教徒,但不管怎样,我还是好好地祈祷吧!然后,他就开始虔诚地念诵观音菩萨的名号,这时,在他的感应中,确实现前了观音菩萨的真颜。
他马上激动地告诉周围人说:哭也没有用,请大家跟着我一起祈祷观音菩萨,这样我们可能有被救护的机会。
随后,他就开始率领大家齐声念诵。不知不觉间,飞机已开始慢慢降落,最后顺利落地。所有人都感觉非常稀奇,因为当时驾驶员已吓得昏迷过去,飞机究竟是怎么下降的,就成了一个不解之谜。后来,这个人将这次亲身经历写了下来,并广为传播,很多人都因此而对观音菩萨生起了信心。
大家也知道,黄念祖老居士不仅在佛教方面造诣很深,他对唯物主义也有一定的研究,甚至对物理学也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像这样的智者所说的事,一般不会有什么夸张的成分,而且这些故事也不是什么传说或神话。1987年法王如意宝去五台山时,我们也听过类似因念观音菩萨名号而使飞机里面的人得救的事情。
在宣说空性功德的佛经里面经常讲,如果将《大悲咒》或宣说空性的经典带在身上,凡接触或经由风的传递而接触到这些法本的众生,都不会堕入三恶趣;将这些法本带在身上,则包括自己沐浴的水,如果被其他众生接触享用到的话,这些众生也不会堕入三恶趣;念《心经》或《大悲咒》等空性法门的人甚至在骂人时,如果有众生听到他的声音,这些众生也不会堕入三恶趣(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众生可以马上获得解脱)。
由此可见,空性法门的功德是相当大的,大家应该有这个信心。如果遇到违缘或痛苦,应该一心一意地念《心经》。现在汉地有些地方也将《心经》或《楞严咒》做成很小的一本,既可以挂在胸前,还可以随时念诵,非常方便。
这次我到云南时,见到一个两只手都没有的残疾青年,好像他的手是在火车轨道上轧坏的。这个人非常能干,是2005年中国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他有很多特长,其中之一就是将毛笔含在嘴里写字,写出的字非常漂亮。他经常给别人写《心经》,很多来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前去求取。普通人用手写毛笔字都写不好,而他用嘴却能写得那么好,我想,这是不是因他缮写《心经》而得到的加持呢?
去年我在上海仁济医院治病时,医院的一位领导除了医术精湛外,也有一个特殊的技能,就是能在很小的一方印章上刻出完整的《心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他也是中国很有名的一位画家。
有时我想,观世音菩萨的加持或《心经》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议,不仅在佛教界,而且在文化界、学术界,甚至包括民间,观世音菩萨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显现来度化众生。
前年(2004年)春节时,中央电视台播放了由一群聋哑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的舞蹈,这个节目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国际上也得了奖,使无数观众对观世音菩萨油然而起信心,连不信佛教的人看了都非常感动。作为佛教徒,我们应该对观世音菩萨的功德或《心经》的加持生起很大的信心。
尽管《心经》的功德如此之大,但真正解释《心经》时,却没有几个人能够说得很清楚,有些人一辈子念《心经》,但其中的道理却讲不出来。在座的很多人都学习了《中论》、《入中论》、《中观四百论》等空性论著,但如果对二百多字的《心经》般若空性法门的精髓都解释不了,也太说不过去了。
另外,现代人的生活状态都很忙碌,以后大家在弘法利生时,如果想给别人宣讲《中观四百论》或《中观根本慧论》等大部头论典,别人有没有时间听你讲也很难说,但如果讲解《心经》,相信无论从时间还是兴趣上,很多人也都能接受。这就是我这次讲解《心经》的初衷。
三、《心经》题义
《心经》的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为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之所以没有在经文中直译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为“智慧”二字只能诠释出般若的一部分意义,却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远妙义。
很多人都知道,般若波罗蜜多可分为四种:第一种,是经典般若,也称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三种般若经;第二种,是基般若,也称本性般若,即一切万法的基础——空性;第三种,是道般若,也即见道、修道等五道;第四种,为果般若,也即证悟空性的智慧。
这四种般若也可以分为能诠般若和所诠般若。所诠般若包括三种,即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万法离一切戏论的本体,就是自性般若;佛陀以其智慧而圆满通达的万法离一切戏论的真相,就叫果般若;依靠什么途径而通达的呢?是依靠诸佛菩萨的智慧,诸佛菩萨的智慧就是道般若。这是所诠的三个般若,也可以说是所诠三种智度。(就像我们学《中观》时,也分义中观和文字中观一样。)
那么,能诠般若是什么呢?是圆满宣说般若之义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又可分经典文字般若和论典文字般若。经典文字般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经》;论典文字般若则是《中观四百论》、《中论》等论著。从显现而言,《心经》属于文字般若的范畴。
其实,仅仅“智慧”二字,也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包括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以及无上的智慧。
世间智慧:精通世间某个技术、工程、学科等等的能力,就是所谓的世间智慧。以世间人的说法,即是聪明伶俐,学识渊博等等。世间智慧并不究竟,因为世间人始终离不开四种颠倒:“空”的东西认为是“不空”;“我”不存在却又认为有“我”;不清净认为是清净;不快乐的却认为是快乐。以世间标准衡量,世间所谓的智者,比如文字家、科学家、物理学家等,可以说有一定的智慧;但从出世间的角度,也即从最究竟的智慧角度而言,他们不能算是智者,而只能称作愚者。由此可以断定,世间智慧是不究竟的。
出世间智慧:指声缘阿罗汉的智慧,也即通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轮回是苦、涅槃寂静四法印的功德。
无上的智慧:也即佛陀的智慧。因为佛陀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圆满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心经》中所说的般若,应该是指无上智慧。
“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或者“到彼岸”。如何到彼岸呢?从世间的角度来说,一个人完成了自己的事业目标,也算是到彼岸。此处所说的彼岸,是指涅槃;而此岸,则是指轮回。众生沉溺在三界轮回的大海中,一直未能渡过,故而是在苦海的此岸。而解脱涅槃,则位于轮回大海的那边,故而称为彼岸。只有佛陀,才圆满到达了彼岸,除了佛陀以外,世上任何人都没有到彼岸。所有的三界众生,都还在轮回的苦海中挣扎,离彼岸还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无论是名扬全球的科学家,还是所谓“学识渊博”的哲学家、思想家,都只能精通世间某些领域的知识,与全知佛陀的智慧还有着云泥之别,即使是阿罗汉的智慧,也没有到达彼岸,他们只通达了人无我的境界,还有部分的烦恼障和所知障没有断除。
综上所述,“般若波罗蜜多”,可以理解为“智慧到彼岸”。我们在讲《现观庄严论》时,称其为“智度”,这是比较圆满的解释。有些讲义将“般若波罗蜜多”缩写为“般若”,但般若只是“智慧”的意思,还没有“度”的意思。只有“智度”,才是对“般若波罗蜜多”比较准确完整的解释。
《心经》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为《心经》中浓缩了整个佛法的精华。据众多历史记载,在释迦牟尼佛转*轮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二年都在宣说般若空性,这二十二年所宣说的所有法之精粹,全部都包含在《心经》当中,因而称之为“核心”,这是一种解释;
汉地有些高僧大德对“心”字还有另一种解释,即是“本心”的意思。还有人说,《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心”,与《心经》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这种解释是否合理不是特别清楚。一般而言,《心经》中的“心”,应该是指核心、要诀、精髓的意思。
“经”也有很多不同的类别,比如,一种是佛开许的经典,一种是佛加持的经典,一种是佛亲口宣说的经典等等。《心经》的主要内容,属于佛陀加持的经典,因为是佛入于甚深光明定中,加持观世音菩萨而宣说了此经。
虽然除了佛陀亲自所讲的教言以外,某些特殊人物所讲的教言也称为“经”。比如禅宗最为推崇的《六祖坛经》,虽然不是佛陀所讲的经典,但其中的内容却与真正的经文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后人也将其称为“经”。不过,按照藏传佛教的规定,只有佛陀亲自宣说、加持或开许的内容,才能称为“经”。
综上所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也即“智度心经”——以智慧到达彼岸的心经。
以上内容,宣讲了《心经》的题目。作为修行人,应该深入学习,并随时随地念诵、背诵这部经典。这样一方面可以遣除即生修行中出现的违缘障碍;从出世间的功德来讲,念诵集空性精华于一体的《心经》的意义和功德也是相当大的。
当然,我们不能妄想通过一、两天的闻思,就一下子突然开悟,什么都懂了,但随着持续的闻思修,自己心相续中的无明烦恼就会逐渐减弱,智慧也会逐渐增长。虽然暂时还不能在法界的虚空中自由翱翔,但从知见上已消除了各种怀疑和邪见,树立起新的正知正见。由此可见,佛教的教育完全是一种智慧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教条,有些道理可能刚开始不一定能接受,只有通过系统的闻思,面对面的辩论,才能彻底断除疑惑,并最终圆满智慧。
三、解释正文
按藏传佛教以科判解释佛经的方法,可将《心经》分成三大科判:
全文分三:一、缘起;…
《智慧宝灯》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