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智慧寶燈▪P7

  ..續本文上一頁害怕,而當下失去了感覺。

  隨後,他的第一念就是:自己剛結婚生孩子,要是自己死了,孩子和老婆該怎麼辦啊?(當時他並沒有想到他自己。)

  這個時候,機艙內的其他乘客也都反應過來,開始大聲哭叫,驚慌失措的人們頓時亂成一團。

  這個人轉念又想到:我以前聽說觀世音菩薩是救苦救難的,雖然我不是佛教徒,但不管怎樣,我還是好好地祈禱吧!然後,他就開始虔誠地念誦觀音菩薩的名號,這時,在他的感應中,確實現前了觀音菩薩的真顔。

  他馬上激動地告訴周圍人說:哭也沒有用,請大家跟著我一起祈禱觀音菩薩,這樣我們可能有被救護的機會。

  隨後,他就開始率領大家齊聲念誦。不知不覺間,飛機已開始慢慢降落,最後順利落地。所有人都感覺非常稀奇,因爲當時駕駛員已嚇得昏迷過去,飛機究竟是怎麼下降的,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謎。後來,這個人將這次親身經曆寫了下來,並廣爲傳播,很多人都因此而對觀音菩薩生起了信心。

  大家也知道,黃念祖老居士不僅在佛教方面造詣很深,他對唯物主義也有一定的研究,甚至對物理學也作出了一定的貢獻。像這樣的智者所說的事,一般不會有什麼誇張的成分,而且這些故事也不是什麼傳說或神話。1987年法王如意寶去五臺山時,我們也聽過類似因念觀音菩薩名號而使飛機裏面的人得救的事情。

  在宣說空性功德的佛經裏面經常講,如果將《大悲咒》或宣說空性的經典帶在身上,凡接觸或經由風的傳遞而接觸到這些法本的衆生,都不會墮入叁惡趣;將這些法本帶在身上,則包括自己沐浴的水,如果被其他衆生接觸享用到的話,這些衆生也不會墮入叁惡趣;念《心經》或《大悲咒》等空性法門的人甚至在罵人時,如果有衆生聽到他的聲音,這些衆生也不會墮入叁惡趣(當然並不是說這些衆生可以馬上獲得解脫)。

  由此可見,空性法門的功德是相當大的,大家應該有這個信心。如果遇到違緣或痛苦,應該一心一意地念《心經》。現在漢地有些地方也將《心經》或《楞嚴咒》做成很小的一本,既可以挂在胸前,還可以隨時念誦,非常方便。

  這次我到雲南時,見到一個兩只手都沒有的殘疾青年,好像他的手是在火車軌道上軋壞的。這個人非常能幹,是2005年中國十大傑出青年之一,他有很多特長,其中之一就是將毛筆含在嘴裏寫字,寫出的字非常漂亮。他經常給別人寫《心經》,很多來自不同地方的人都前去求取。普通人用手寫毛筆字都寫不好,而他用嘴卻能寫得那麼好,我想,這是不是因他繕寫《心經》而得到的加持呢?

  去年我在上海仁濟醫院治病時,醫院的一位領導除了醫術精湛外,也有一個特殊的技能,就是能在很小的一方印章上刻出完整的《心經》,要用放大鏡才能看清楚,他也是中國很有名的一位畫家。

  有時我想,觀世音菩薩的加持或《心經》的加持真是不可思議,不僅在佛教界,而且在文化界、學術界,甚至包括民間,觀世音菩薩都在以各種各樣的顯現來度化衆生。

  前年(2004年)春節時,中央電視臺播放了由一群聾啞人表演的“千手觀音”的舞蹈,這個節目不僅在國內,而且在國際上也得了獎,使無數觀衆對觀世音菩薩油然而起信心,連不信佛教的人看了都非常感動。作爲佛教徒,我們應該對觀世音菩薩的功德或《心經》的加持生起很大的信心。

  盡管《心經》的功德如此之大,但真正解釋《心經》時,卻沒有幾個人能夠說得很清楚,有些人一輩子念《心經》,但其中的道理卻講不出來。在座的很多人都學習了《中論》、《入中論》、《中觀四百論》等空性論著,但如果對二百多字的《心經》般若空性法門的精髓都解釋不了,也太說不過去了。

  另外,現代人的生活狀態都很忙碌,以後大家在弘法利生時,如果想給別人宣講《中觀四百論》或《中觀根本慧論》等大部頭論典,別人有沒有時間聽你講也很難說,但如果講解《心經》,相信無論從時間還是興趣上,很多人也都能接受。這就是我這次講解《心經》的初衷。

  叁、《心經》題義

  《心經》的全稱,爲《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波羅蜜多”,爲梵文音譯,翻譯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Prajna)”,勉強可以翻譯爲“智慧”。之所以沒有在經文中直譯爲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爲“智慧”二字只能诠釋出般若的一部分意義,卻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遠妙義。

  很多人都知道,般若波羅蜜多可分爲四種:第一種,是經典般若,也稱文字般若,包括大、中、小叁種般若經;第二種,是基般若,也稱本性般若,即一切萬法的基礎——空性;第叁種,是道般若,也即見道、修道等五道;第四種,爲果般若,也即證悟空性的智慧。

  這四種般若也可以分爲能诠般若和所诠般若。所诠般若包括叁種,即自性般若、道般若和果般若。萬法離一切戲論的本體,就是自性般若;佛陀以其智慧而圓滿通達的萬法離一切戲論的真相,就叫果般若;依靠什麼途徑而通達的呢?是依靠諸佛菩薩的智慧,諸佛菩薩的智慧就是道般若。這是所诠的叁個般若,也可以說是所诠叁種智度。(就像我們學《中觀》時,也分義中觀和文字中觀一樣。)

  那麼,能诠般若是什麼呢?是圓滿宣說般若之義的文字般若。文字般若又可分經典文字般若和論典文字般若。經典文字般若就是一系列的《般若經》;論典文字般若則是《中觀四百論》、《中論》等論著。從顯現而言,《心經》屬于文字般若的範疇。

  其實,僅僅“智慧”二字,也有幾種不同的意思:包括世間智慧、出世間智慧,以及無上的智慧。

  世間智慧:精通世間某個技術、工程、學科等等的能力,就是所謂的世間智慧。以世間人的說法,即是聰明伶俐,學識淵博等等。世間智慧並不究竟,因爲世間人始終離不開四種顛倒:“空”的東西認爲是“不空”;“我”不存在卻又認爲有“我”;不清淨認爲是清淨;不快樂的卻認爲是快樂。以世間標准衡量,世間所謂的智者,比如文字家、科學家、物理學家等,可以說有一定的智慧;但從出世間的角度,也即從最究竟的智慧角度而言,他們不能算是智者,而只能稱作愚者。由此可以斷定,世間智慧是不究竟的。

  出世間智慧:指聲緣阿羅漢的智慧,也即通達諸行無常、諸法無我、輪回是苦、涅槃寂靜四法印的功德。

  無上的智慧:也即佛陀的智慧。因爲佛陀圓滿證悟了人無我和法無我,圓滿通達了一切萬法的真相。《心經》中所說的般若,應該是指無上智慧。

  “波羅蜜多”,則是指“度”或者“到彼岸”。如何到彼岸呢?從世間的角度來說,一個人完成了自己的事業目標,也算是到彼岸。此處所說的彼岸,是指涅槃;而此岸,則是指輪回。衆生沈溺在叁界輪回的大海中,一直未能渡過,故而是在苦海的此岸。而解脫涅槃,則位于輪回大海的那邊,故而稱爲彼岸。只有佛陀,才圓滿到達了彼岸,除了佛陀以外,世上任何人都沒有到彼岸。所有的叁界衆生,都還在輪回的苦海中掙紮,離彼岸還有相當遙遠的距離。

  無論是名揚全球的科學家,還是所謂“學識淵博”的哲學家、思想家,都只能精通世間某些領域的知識,與全知佛陀的智慧還有著雲泥之別,即使是阿羅漢的智慧,也沒有到達彼岸,他們只通達了人無我的境界,還有部分的煩惱障和所知障沒有斷除。

  綜上所述,“般若波羅蜜多”,可以理解爲“智慧到彼岸”。我們在講《現觀莊嚴論》時,稱其爲“智度”,這是比較圓滿的解釋。有些講義將“般若波羅蜜多”縮寫爲“般若”,但般若只是“智慧”的意思,還沒有“度”的意思。只有“智度”,才是對“般若波羅蜜多”比較准確完整的解釋。

  《心經》的“心”字,是心要、核心的意思,因爲《心經》中濃縮了整個佛法的精華。據衆多曆史記載,在釋迦牟尼佛轉*輪的四十多年中,有二十二年都在宣說般若空性,這二十二年所宣說的所有法之精粹,全部都包含在《心經》當中,因而稱之爲“核心”,這是一種解釋;

  漢地有些高僧大德對“心”字還有另一種解釋,即是“本心”的意思。還有人說,《金剛經》中所說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中的“心”,與《心經》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意思,但這種解釋是否合理不是特別清楚。一般而言,《心經》中的“心”,應該是指核心、要訣、精髓的意思。

  “經”也有很多不同的類別,比如,一種是佛開許的經典,一種是佛加持的經典,一種是佛親口宣說的經典等等。《心經》的主要內容,屬于佛陀加持的經典,因爲是佛入于甚深光明定中,加持觀世音菩薩而宣說了此經。

  雖然除了佛陀親自所講的教言以外,某些特殊人物所講的教言也稱爲“經”。比如禅宗最爲推崇的《六祖壇經》,雖然不是佛陀所講的經典,但其中的內容卻與真正的經文沒有什麼區別,所以後人也將其稱爲“經”。不過,按照藏傳佛教的規定,只有佛陀親自宣說、加持或開許的內容,才能稱爲“經”。

  綜上所述,《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也即“智度心經”——以智慧到達彼岸的心經。

  以上內容,宣講了《心經》的題目。作爲修行人,應該深入學習,並隨時隨地念誦、背誦這部經典。這樣一方面可以遣除即生修行中出現的違緣障礙;從出世間的功德來講,念誦集空性精華于一體的《心經》的意義和功德也是相當大的。

  當然,我們不能妄想通過一、兩天的聞思,就一下子突然開悟,什麼都懂了,但隨著持續的聞思修,自己心相續中的無明煩惱就會逐漸減弱,智慧也會逐漸增長。雖然暫時還不能在法界的虛空中自由翺翔,但從知見上已消除了各種懷疑和邪見,樹立起新的正知正見。由此可見,佛教的教育完全是一種智慧的教育,而不是一種教條,有些道理可能剛開始不一定能接受,只有通過系統的聞思,面對面的辯論,才能徹底斷除疑惑,並最終圓滿智慧。

  

  叁、解釋正文

  按藏傳佛教以科判解釋佛經的方法,可將《心經》分成叁大科判:

  全文分叁:一、緣起;…

《智慧寶燈》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正法醍醐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