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10

  ..续本文上一页锻炼出一分坚强与胆量。”

  

  若能勇敢地面对失败,则将尝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转  变

  诚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态与行为往往会与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两人。因为具有佛法之智慧宝剑,一切世俗烦恼之桎梏、红尘牵挂之羁绊,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师(赤诚加瓦)是藏地以对治烦恼而着称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强盗行径为生,性格粗暴,不拘小节。后来幡然醒悟,并与土匪生涯一刀两断。毅然出家后,采用各种对治方法,舍弃一切恶行,严于律己,常观己过,终于令自相续生起了极大的欢悦。

  博朵瓦曾意味深长地说:“修行人在今生中也应与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时候,曾三次去挖金,结果一无所得,现在每一天都有许多两黄金的进项。雍瓦谷的卡隆巴所拥有的幸福、快乐和名望,世间无人可出其右。龙修的金厄瓦也是快乐无比。这一切都来源于如法修持的结果啊!”

  作为修行人,一旦通过精勤修持,让佛法在相续中生根发芽,就会因洞彻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彻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并与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渐背离。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继续封闭在追求今生的狭窄思路中,被世间八法所束缚,并将以前所追求的丰衣美食的物质享受视如敝屣。就会打开一片开阔的视野,目睹到芸芸众生的艰辛困苦,瞻瞩到广袤法界的清澄蔚蓝。

  只要具备信心与毅力,即使对尘世的贪恋之心已经根深蒂固,佛法也犹如一柄锋利的铁铲,能够以所向披靡的气势刨开功名利禄的泥土,将世俗牵缠连根铲除。

  作为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转变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净  观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胜于其他众生之念。尤其是见到那些行为颠倒、见解错乱、烦恼增盛、种姓低劣的众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独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觉受,或是根本连觉受也没有,只是像雪猪一样独自呆了一段时间,就生起强烈的我慢,以为自己已是当代的米拉日巴了。对周围的人不屑一顾,认为他们都是追求世间八法的愚人,或是修显宗的钝根,唯有自己才是修金刚乘的利根。殊不知,这种想法已让他陷入了罪恶的深渊。

  诸部经论中都曾宣说过,诸佛菩萨为度化众生,而显现各种形象。《涅槃经》等诸契经中记载:“佛在地狱以地狱形象利众;在饿鬼界以饿鬼形象度生;在傍生道以人熊、鸽子、蛇、牦牛、龙、大鹏、乌龟等形象行菩萨道;佛在人间以屠夫、杀狗宰鸡者、渔夫、魔法师、外道、令人增上贪、嗔、痴之对境,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长老、嫉妒、吝啬等烦恼深重者等各种形象度化有情。”看到这些,实在令我们这些薄地凡夫难以置信。在《白莲花论》中也记载了很多佛陀在因地时,以这些形象利益众生的事迹。《富楼那请问经》也云:我变仆人为人端屎、到尿、扫地、割草。所以,即使见到扫地的,也不可轻慢,而应生尊敬之心。

  

  《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也写道:“尔时有一菩萨比丘,名常不轻。是比丘凡有所见,皆悉礼拜赞叹,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轻慢。而是比丘,不专读诵经典,但行礼拜。如此经历多年,常被骂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当作佛,说是语时,众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掷之。避走远住,犹高声唱言,我不敢轻于汝等,汝等皆当作佛。”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说:“不应见人过,自谓最尊胜,骄恣放逸本,莫轻下劣人。”

  因此,即使我们不能做到见谁都礼拜赞叹,但如果在见到他人造作恶业而无法制止之时,应生起也许是佛菩萨化现的念头,继而内观自心,则绝对于己有利无损。

  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 

  2002年4月4日  

  胡  思

  一说到清明节,便会想起那首妇孺皆知的歌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节,是汉族传统祭拜祖先,抚慰英烈的日子。街上的人们手捧鲜花,携家带口,络绎不绝地出城为祖先和先烈扫墓。

  而我却独自一人,在医院排队等候检查身体。无情的病魔侵扰着我,在我不堪一击的体内大行烧杀掳掠之恶行,令我焦急难耐。但无论是谁,得病也只能自己承受,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没生病的时候没有切身的体会,生了病方知生老病死的苦楚。

  在缴费处熬了一个多小时,终于轮到我了。单验血一项就需260元,看着周围很多衣衫破旧的人,心想:他们如何负担得起这些昂贵的医疗费用啊!难怪西方有一种说法:“是穷人就不要生病,否则医院的门槛是很高的。”没钱治病,只能眼睁睁地等死。唉!这些可怜的众生。

  为了等待检查结果,我坐在一棵据说有150年树龄的榕树下休憩。实在难以想象,它的年龄居然超过了我的高祖父。但高祖父早已弃我们而去,而这棵树却巍然依旧。人的寿命竟然不如一棵树,即使没病也活不了多久,无常真是可怕啊!

  得到检查结果,坐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座巨大的建筑物,听说其产权归属于一耋耄之年的老人。想到不久于人世的老人,与坚固依然的大楼,实在为那些作着长期打算的人们痛心。

  

  整整一个上午,就这样胡思乱想。既未看书,也没念经。

  ——清明午时于阳台  

  壬午年二月二十三日 

  2002年4月5日  

  寻  法

  作为一个修行人,为了寻求正法,而舍弃一切,持头陀行,是理所当然的。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曾转世为喜法婆罗门,为了获得一个偈子的佛法,毫不顾惜自己的身命,纵身跃入火坑。那个佛陀以“抛头颅、洒热血”的沉重代价换来的偈子就是:“恒喜行布施,常受清净戒,精勤修善法,以智得胜法。”

  佛陀还曾转世为一婆罗门,那时正值遇无佛出世之际。婆罗门在一帝释天化身的罗刹前,听闻了八个字的法后,将偈子写于岩石、墙壁、树木之上,留与后人。为报答帝释天化现的罗刹赐法之恩德,毅然从树上跳下,以身殉道。以其求法的清净心,圆满了十二大劫的资粮。那八个佛陀以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字就是:“生后灭已,寂灭为乐。”

  

  

  

  这些佛陀以“舍身忘死求正法”之发心求得的偈子,凝聚了先辈的广大悲心,包含了三世十方诸佛的加持。哪怕是片言只语,我们也应该认真地受持读诵,并为众生传授。

  记得法王如意宝在传讲《白莲花论》时,讲到这些事迹,禁不住老泪纵横,用哽咽的声音告诫我们:“释迦牟尼佛为了浊世众生,不惜舍弃生命寻求正法。如果我们不好好修持,真是可悲可叹!”

  如今我们值遇了与佛陀无别的大恩上师,并为我们传授了如海般的精妙佛法。若不珍惜,真是“枉来世间走一遭”了。

  壬午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2年4月6日  

  厌  世

  真正的修行人应一心向佛,厌弃世法。否则,要想成功简直是白日做梦。

  无著菩萨长期在寂地闭关,很多人想拜见或向他求教,总是吃闭门羹。他在关房门外写着:“胜法以及今生计,二者无法同时成,若能共成则必定,自我欺骗无怀疑。与我会晤无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萨迦班智达也说:“一个人一边成办即生兴盛事业,一边求永久安乐,是愚痴卤莽的行为。我们应当舍弃世间法。” 《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中也云:“弥勒,我不说言,爱言说者为心一住,好营世务于法无损。”

  《修行入门》中也描述过宗喀巴大师亲见文殊菩萨,文殊菩萨赠送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开初没有对轮回产生出离的厌恶心,纵然孜孜不倦地闻思修行,也完全不会超越轮回及恶趣的因。应当将生圆次第等高深的法暂时束之高阁,精勤修持出离心,直至生起出离心为止。”

  

  有的人会想,不是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吗?佛法和世间法应该是不矛盾的啊?其实,这种说法有两层密意,一是为了调柔刚入佛门的世间众生,迎合他们不愿抛弃世间之念的一种权巧说法;二是针对已证悟的成就者的无二境界或利众事业而言。作为凡夫,只能脚踏实地地舍弃愦闹,如经所说:“当舍于懈怠,远离诸愦闹,寂静常知足,是人当解脱。”

  浮名浮利过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不要中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诡计,迷醉于世间名利,好好把握住自己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2年4月7日  

  解  疑

  在《贤愚经》或《本师传》等经论中,时常有描述帝释天为了考察释迦牟尼佛的发心,在其行布施时作大违缘的情节。有人对此表示疑惑,为何帝释天要如此为难释迦牟尼佛呢?

  其实,这是因帝释天的发愿力所致,在释迦牟尼佛初行菩萨道时,为了释迦牟尼佛能迅速圆满资粮,帝释天与提婆达多一样发愿成为佛陀布施忍辱的殊胜对境。因布施其他东西相对而言比较容易做到,但布施身体的却寥若晨星。如果不如此示现,世人也难以了知佛陀的伟大之处。

  又有人提出,为何佛陀时常在行布施时,为了圆满资粮,而将妻子、儿女布施与吃人罗刹,这样是否危害了其他众生呢?

  

  首先,佛陀的这一做法,只会圆满妻子、儿女的资粮,而不会对其造成伤害。其次,这一做法的发心非为自利,而是为了早日成佛,挽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广大有情,没有丝毫的自私自利心。《入菩萨行论》中说:“经说行施时,可舍微细戒。”又说:“勿因小失大,大处思利他。”在具有殊胜发心的前提下,可以开许身语之不善业,《观察三增上品》中云:“于大菩萨开许七种不善。”《大密方便经》中也有类似教证。

  为了更多众生的利益,大悲商主为令其从无边轮回中得解脱,可杀短矛黑人;乐行童子为避免他人因贪己而死,可行不净行。所以,发心极其重要。如果没有清净的发心,表面行持善法,恰如缘木求鱼。

  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2年4月8日  

  修  女…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