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鍛煉出一分堅強與膽量。”
若能勇敢地面對失敗,則將嘗到其中的甘甜滋味。
壬午年二月二十日
2002年4月2日
轉 變
誠心向佛的修行人,其心態與行爲往往會與以前的世俗生活判若兩人。因爲具有佛法之智慧寶劍,一切世俗煩惱之桎梏、紅塵牽挂之羁絆,均可迎刃而解。
奔公甲大師(赤誠加瓦)是藏地以對治煩惱而著稱的大修行人。他曾以強盜行徑爲生,性格粗暴,不拘小節。後來幡然醒悟,並與土匪生涯一刀兩斷。毅然出家後,采用各種對治方法,舍棄一切惡行,嚴于律己,常觀己過,終于令自相續生起了極大的歡悅。
博朵瓦曾意味深長地說:“修行人在今生中也應與其他人截然不同。我是在家人的時候,曾叁次去挖金,結果一無所得,現在每一天都有許多兩黃金的進項。雍瓦谷的卡隆巴所擁有的幸福、快樂和名望,世間無人可出其右。龍修的金厄瓦也是快樂無比。這一切都來源于如法修持的結果啊!”
作爲修行人,一旦通過精勤修持,讓佛法在相續中生根發芽,就會因洞徹了宇宙人生的真相,而徹底打破以往固有的世界觀與人生觀,並與往昔的世俗生涯逐漸背離。
如果自己的思想不再繼續封閉在追求今生的狹窄思路中,被世間八法所束縛,並將以前所追求的豐衣美食的物質享受視如敝屣。就會打開一片開闊的視野,目睹到芸芸衆生的艱辛困苦,瞻矚到廣袤法界的清澄蔚藍。
只要具備信心與毅力,即使對塵世的貪戀之心已經根深蒂固,佛法也猶如一柄鋒利的鐵鏟,能夠以所向披靡的氣勢刨開功名利祿的泥土,將世俗牽纏連根鏟除。
作爲一名修行人,我是否也有了很大轉變呢?
壬午年二月二十一日
2002年4月3日
淨 觀
很多佛教徒,常常有自己超勝于其他衆生之念。尤其是見到那些行爲顛倒、見解錯亂、煩惱增盛、種姓低劣的衆生,就更容易生起此念。
很多獨自修行的人,在稍微生起一些覺受,或是根本連覺受也沒有,只是像雪豬一樣獨自呆了一段時間,就生起強烈的我慢,以爲自己已是當代的米拉日巴了。對周圍的人不屑一顧,認爲他們都是追求世間八法的愚人,或是修顯宗的鈍根,唯有自己才是修金剛乘的利根。殊不知,這種想法已讓他陷入了罪惡的深淵。
諸部經論中都曾宣說過,諸佛菩薩爲度化衆生,而顯現各種形象。《涅槃經》等諸契經中記載:“佛在地獄以地獄形象利衆;在餓鬼界以餓鬼形象度生;在傍生道以人熊、鴿子、蛇、牦牛、龍、大鵬、烏龜等形象行菩薩道;佛在人間以屠夫、殺狗宰雞者、漁夫、魔法師、外道、令人增上貪、嗔、癡之對境,不信因果、不孝父母、不敬長老、嫉妒、吝啬等煩惱深重者等各種形象度化有情。”看到這些,實在令我們這些薄地凡夫難以置信。在《白蓮花論》中也記載了很多佛陀在因地時,以這些形象利益衆生的事迹。《富樓那請問經》也雲:我變仆人爲人端屎、到尿、掃地、割草。所以,即使見到掃地的,也不可輕慢,而應生尊敬之心。
《妙法蓮華經·常不輕菩薩品》中也寫道:“爾時有一菩薩比丘,名常不輕。是比丘凡有所見,皆悉禮拜贊歎,而作是言。我深敬汝等,不敢輕慢。而是比丘,不專讀誦經典,但行禮拜。如此經曆多年,常被罵詈,不生嗔恚。常作是言,汝當作佛,說是語時,衆人或以杖木瓦石而打擲之。避走遠住,猶高聲唱言,我不敢輕于汝等,汝等皆當作佛。”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也說:“不應見人過,自謂最尊勝,驕恣放逸本,莫輕下劣人。”
因此,即使我們不能做到見誰都禮拜贊歎,但如果在見到他人造作惡業而無法製止之時,應生起也許是佛菩薩化現的念頭,繼而內觀自心,則絕對于己有利無損。
壬午年二月二十二日
2002年4月4日
胡 思
一說到清明節,便會想起那首婦孺皆知的歌謠:“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今天是清明節,是漢族傳統祭拜祖先,撫慰英烈的日子。街上的人們手捧鮮花,攜家帶口,絡繹不絕地出城爲祖先和先烈掃墓。
而我卻獨自一人,在醫院排隊等候檢查身體。無情的病魔侵擾著我,在我不堪一擊的體內大行燒殺擄掠之惡行,令我焦急難耐。但無論是誰,得病也只能自己承受,別人是代替不了的。沒生病的時候沒有切身的體會,生了病方知生老病死的苦楚。
在繳費處熬了一個多小時,終于輪到我了。單驗血一項就需260元,看著周圍很多衣衫破舊的人,心想:他們如何負擔得起這些昂貴的醫療費用啊!難怪西方有一種說法:“是窮人就不要生病,否則醫院的門檻是很高的。”沒錢治病,只能眼睜睜地等死。唉!這些可憐的衆生。
爲了等待檢查結果,我坐在一棵據說有150年樹齡的榕樹下休憩。實在難以想象,它的年齡居然超過了我的高祖父。但高祖父早已棄我們而去,而這棵樹卻巍然依舊。人的壽命竟然不如一棵樹,即使沒病也活不了多久,無常真是可怕啊!
得到檢查結果,坐車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座巨大的建築物,聽說其産權歸屬于一耋耄之年的老人。想到不久于人世的老人,與堅固依然的大樓,實在爲那些作著長期打算的人們痛心。
整整一個上午,就這樣胡思亂想。既未看書,也沒念經。
——清明午時于陽臺
壬午年二月二十叁日
2002年4月5日
尋 法
作爲一個修行人,爲了尋求正法,而舍棄一切,持頭陀行,是理所當然的。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時曾轉世爲喜法婆羅門,爲了獲得一個偈子的佛法,毫不顧惜自己的身命,縱身躍入火坑。那個佛陀以“抛頭顱、灑熱血”的沈重代價換來的偈子就是:“恒喜行布施,常受清淨戒,精勤修善法,以智得勝法。”
佛陀還曾轉世爲一婆羅門,那時正值遇無佛出世之際。婆羅門在一帝釋天化身的羅刹前,聽聞了八個字的法後,將偈子寫于岩石、牆壁、樹木之上,留與後人。爲報答帝釋天化現的羅刹賜法之恩德,毅然從樹上跳下,以身殉道。以其求法的清淨心,圓滿了十二大劫的資糧。那八個佛陀以鮮血和生命換來的字就是:“生後滅已,寂滅爲樂。”
這些佛陀以“舍身忘死求正法”之發心求得的偈子,凝聚了先輩的廣大悲心,包含了叁世十方諸佛的加持。哪怕是片言只語,我們也應該認真地受持讀誦,並爲衆生傳授。
記得法王如意寶在傳講《白蓮花論》時,講到這些事迹,禁不住老淚縱橫,用哽咽的聲音告誡我們:“釋迦牟尼佛爲了濁世衆生,不惜舍棄生命尋求正法。如果我們不好好修持,真是可悲可歎!”
如今我們值遇了與佛陀無別的大恩上師,並爲我們傳授了如海般的精妙佛法。若不珍惜,真是“枉來世間走一遭”了。
壬午年二月二十四日
2002年4月6日
厭 世
真正的修行人應一心向佛,厭棄世法。否則,要想成功簡直是白日做夢。
無著菩薩長期在寂地閉關,很多人想拜見或向他求教,總是吃閉門羹。他在關房門外寫著:“勝法以及今生計,二者無法同時成,若能共成則必定,自我欺騙無懷疑。與我會晤無他言,期望各自勤修善。”
薩迦班智達也說:“一個人一邊成辦即生興盛事業,一邊求永久安樂,是愚癡鹵莽的行爲。我們應當舍棄世間法。” 《發起菩薩殊勝志樂經》中也雲:“彌勒,我不說言,愛言說者爲心一住,好營世務于法無損。”
《修行入門》中也描述過宗喀巴大師親見文殊菩薩,文殊菩薩贈送的一段至理名言:“如果開初沒有對輪回産生出離的厭惡心,縱然孜孜不倦地聞思修行,也完全不會超越輪回及惡趣的因。應當將生圓次第等高深的法暫時束之高閣,精勤修持出離心,直至生起出離心爲止。”
有的人會想,不是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嗎?佛法和世間法應該是不矛盾的啊?其實,這種說法有兩層密意,一是爲了調柔剛入佛門的世間衆生,迎合他們不願抛棄世間之念的一種權巧說法;二是針對已證悟的成就者的無二境界或利衆事業而言。作爲凡夫,只能腳踏實地地舍棄愦鬧,如經所說:“當舍于懈怠,遠離諸愦鬧,寂靜常知足,是人當解脫。”
浮名浮利過于酒,醉得人心死不醒。不要中了酒神狄俄尼索斯的詭計,迷醉于世間名利,好好把握住自己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五日
2002年4月7日
解 疑
在《賢愚經》或《本師傳》等經論中,時常有描述帝釋天爲了考察釋迦牟尼佛的發心,在其行布施時作大違緣的情節。有人對此表示疑惑,爲何帝釋天要如此爲難釋迦牟尼佛呢?
其實,這是因帝釋天的發願力所致,在釋迦牟尼佛初行菩薩道時,爲了釋迦牟尼佛能迅速圓滿資糧,帝釋天與提婆達多一樣發願成爲佛陀布施忍辱的殊勝對境。因布施其他東西相對而言比較容易做到,但布施身體的卻寥若晨星。如果不如此示現,世人也難以了知佛陀的偉大之處。
又有人提出,爲何佛陀時常在行布施時,爲了圓滿資糧,而將妻子、兒女布施與吃人羅刹,這樣是否危害了其他衆生呢?
首先,佛陀的這一做法,只會圓滿妻子、兒女的資糧,而不會對其造成傷害。其次,這一做法的發心非爲自利,而是爲了早日成佛,挽救處于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有情,沒有絲毫的自私自利心。《入菩薩行論》中說:“經說行施時,可舍微細戒。”又說:“勿因小失大,大處思利他。”在具有殊勝發心的前提下,可以開許身語之不善業,《觀察叁增上品》中雲:“于大菩薩開許七種不善。”《大密方便經》中也有類似教證。
爲了更多衆生的利益,大悲商主爲令其從無邊輪回中得解脫,可殺短矛黑人;樂行童子爲避免他人因貪己而死,可行不淨行。所以,發心極其重要。如果沒有清淨的發心,表面行持善法,恰如緣木求魚。
壬午年二月二十六日
2002年4月8日
修 女…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