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

  目 錄

  中觀根本慧論講義 3

  一、觀因緣品 20

  二、觀去來品 60

  叁、觀六情品 105

  四、觀五陰品 124

  五、觀六種品 143

  六、觀染染者品 156

  七、觀叁相品 176

  八、觀作作者品 244

  九、觀本住品 269

  十、觀燃可燃品 287

  十一、觀本際品 314

  十二、觀苦品 326

  十叁、觀行品 342

  十四、觀和合品 358

  十五、觀有無品 369

  十六、觀縛解品 385

  

  中觀根本慧論講義

  深廣浩瀚智慧虛空界,遣除常斷黑暗之光芒,

  離邊中觀璀璨之杲日,恭禮絕倫導師遍知佛。

  無始沈臥心間叁有魔,密布有實無實束縛網,

  能以智慧利劍斬除尊,至誠頂戴文殊智慧藏。

  堪忍法海甚深之谛義,頂部蛇冠寶飾極顯赫,

  發出緣起空性之轟鳴,敬禮龍樹父子傳承師。

  首先頂禮本師釋迦牟尼佛。大家知道,本師釋迦佛無礙通達世出世間一切萬法,他的智慧如同廣闊無垠的虛空,既深且廣、浩瀚無邊。在如是深廣的智慧虛空界中,高懸著一輪卓爾不群的璀璨杲日,這就是遠離四邊八戲的大中觀,它散發的光芒能遣除常斷等一切邪見黑暗。對這樣絕無僅有、無與倫比的導師遍知佛陀,我們應當畢恭畢敬地頂禮!

  其次頂禮文殊智慧勇士。無始以來,在一切衆生的心間沈睡著叁有的魔王。所謂叁有魔,就是如雲霧般障蔽衆生心性的輪回習氣,它密布有實無實的束縛網,使衆生深陷輪回無法出離。唯有依靠文殊菩薩的智慧寶劍,才能斬除一切束縛從而出離叁有。所以,我們也應當至誠頂禮文殊菩薩這一智慧寶藏。

  文殊菩薩是一切諸佛的智慧總集,想要生起智慧就應誠心祈禱。1987年,上師如意寶要求每一位弟子都要念一億遍文殊心咒,上師還以谛實語發誓:“現在我要前往五臺山朝拜文殊菩薩,如果有誰跟我一起去,一定能夠打開智慧。”後來,有一萬人左右跟隨上師去了五臺山,全學院所有的活佛、堪布也都隨侍左右。回到學院之後,很多道友的智慧果然大大增上,迥異于從前。因此大家應經常以念誦文殊贊或持文殊心咒等方式贊頌祈禱文殊菩薩,如果能這樣行持,那麼生生世世都不會愚癡。

  最後頂禮龍猛菩薩和他的心子,以及後來的曆代中觀宗傳承上師。頌詞以大海中的龍王作比喻。大海雖然有如意寶,但是極爲深邃且有龍王發出的恐怖音聲,所以不具福德之人難以得到。同樣,空性法門雖是出生叁乘解脫果位的如意寶,但因其意義甚深,所以爲一般凡夫所怖畏。然而,對于如是甚深的空性法門,龍猛菩薩不但能夠堪忍,並且無礙通達,後人以極爲顯赫的龍頭寶冠爲其頂飾,這象征著龍猛菩薩如龍王般應化世間,發出緣起空性之轟鳴,遣除一切邊執邪見。佛陀的真正密意凡夫人根本無法解釋,只有佛陀授記的龍猛、無著等大菩薩才能真正開顯,如果不是龍猛師徒,後代的修行人根本無法通達二轉*輪的教義。繼龍猛菩薩之後,他的心子及後來的曆代中觀傳承上師繼續闡演般若深意,弘揚大乘中觀教法,利益了無邊衆生。因此,在了知了龍猛菩薩及其弟子們的功德及恩德以後,我們應該恭敬頂禮。

  現在我們傳講龍猛菩薩所造诠釋二轉般若*輪要義的甚深論典——《中觀根本慧論》。以前法王如意寶曾親自傳授過《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當時我有幸聽聞,所以我的《中論》傳承來源非常清淨。這次傳講《中論》,我主要從頌詞上講,不一定講得很廣。當然,比較重要之處我也會深入分析,力爭讓大家明白如何將理論與平時的修行結合起來。

  《中論》是一部非常殊勝的論典,它的內容很深,極難掌握,如果不仰仗各大論師的注釋就難以趨入。這次講解《中論》所依靠的注釋主要有:月稱論師的《入中論》和《顯句論》、清辯論師的《掌珍論》和《般若燈論釋》(月稱論師以《入中論》開顯了《中論》的意義,以《顯句論》解釋了它的詞句,形成了應成派;清辯論師以《掌珍論》開顯了《中論》的意義,以《般若燈論釋》解釋了它的詞句,形成了自續派。)全知麥彭仁波切的《中論釋·善解龍樹密意莊嚴論》、宗喀巴大師的《理證海》以及果仁巴大師等大德的注釋。大家可以參考。

  《中論》不太好懂,所以我又安排了堪布、堪姆爲大家輔導。希望大家像以前學習《俱舍論》那樣,一邊聽我的講解一邊聽受輔導。

  全論分叁:一、首義;二、論義;叁、末義。

  甲一、(首義)分二:一、宣講論名;二、譯禮句。

  乙一、(宣講論名):

  梵文: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 噶

  漢文:中觀根本慧論頌

  梵文的“紮加”、“那瑪”、“美拉”、“芒達瑪噶”、“噶 噶”,譯爲漢文分別是“智慧”、“所謂”、“根本”、“中觀”、“頌”。

  本論以作用取名。所謂“根本”有兩個意思:一是所有中觀論典的根本;二是龍猛菩薩所著《中觀六論》的根本。

  “中觀”也叫般若、智慧、善逝等,是指遠離一切戲論、平等無二的境界。中觀分能诠句中觀和所诠義中觀。能诠句中觀是指經論等文字中觀,它分爲經中觀和論中觀。經中觀指佛陀二轉*輪所宣講的《般若經》等經典。論中觀指中觀論師所造的《中觀六論》、《中觀四百論》、《入中論》、《般若燈論釋》等論典。所诠義中觀有基道果的分類:基中觀或基般若是指諸法現空雙運的本基;道中觀或道般若是指爲了通達果中觀所必須經過的方便、智慧雙運之道;果中觀或果般若是指色身、法身雙運的真實般若。有的論師認爲道般若包括資糧道、加行道,而有的論師認爲只有見道、修道才是道般若。

  “慧”即智慧,指菩薩入根本慧定的智慧和佛陀的智慧。

  “論”有對治和救護的作用。對治指對治相續中的煩惱與分別;救護指從叁惡趣乃至六道輪回中得到救護,或從一切戲論中得到救護,從而獲得殊勝解脫。

  “頌”即字數相同的句子組成的詩文,包含品頌和偈頌。

  這次傳講《中論》所依的頌詞,大部分是依照鸠摩羅什大師的譯文,因爲大師的譯本非常可靠,也很流暢;但少部分與藏文版本差別較大的頌詞也做了改動,這是因爲我講解本論所依靠的注釋、講義絕大部分是藏文,並且我的傳承也來自藏文體系。可以肯定的是,這些重新譯過的頌詞非常符合藏文版本。

  本論的藏文版本是經過兩次翻譯形成的,首先由龍幢譯師譯成藏文,後來又經日稱譯師修訂、校改。值得一提的是,藏地古代譯經場的規模非常龐大,翻譯的規程也非常嚴格:首先由印度的班智達傳講,然後再由譯師翻譯並校改,最後還要由班智達審閱通過,其中還有許多嚴密的細節,以這種嚴格的方式確保了譯本的准確和完美。

  乙二、(譯禮句):

  頂禮文殊師利童子!

  藏傳佛教對每一部印度的經典、論典進行翻譯時都有譯禮,這個傳統來自于國王赤熱巴巾的規定。本論屬于論藏,所以頂禮的是文殊菩薩。以此可以遣除翻譯過程中的一切障礙,使整個翻譯善始善終、究竟圓滿。

  譯師頂禮文殊菩薩以求加持,我們也不應忘記前輩譯師們的恩德。若非鸠摩羅什大師、日稱譯師等大譯師們的恩德,因語言隔閡,我們這些後學根本無緣得見如是殊勝的佛經論典。因此,我們也應當對這些漢藏譯師們恭敬頂禮。

  此外,在論名中保留梵文音譯也有殊勝必要。因爲賢劫千佛全部是用梵語轉*輪,所以保留梵文名稱可以在讀者的相續中播下梵文種子,以此與千佛結下因緣;保留梵文名稱也可以表明本論來源清淨,在古印度造任何論典都非常嚴格,要由諸大班智達審察之後才能流通,所以能夠通過的論典絕對可靠;並且,有了梵文名稱還可以讓我們憶念作者與譯者的恩德。由于具有以上叁種必要,才保留了梵文音譯。

  甲二(論義)分叁:一、宣說見解而頂禮;二、抉擇宣說中觀之見;叁、憶念恩德而頂禮。

  乙一、(宣說見解而頂禮)分二:一、宣說中觀見解;二、頂禮宣說者。

  丙一、(宣說中觀見解):

  不生亦不滅,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不來亦不去。

  諸法首先不生究竟不滅,不是常有亦非斷滅,不是一體亦非異體,無所從來亦無所去。

  一般印度論師在論首都會有頂禮句,在論末也會有憶念恩德的頂禮句。龍猛菩薩即以前兩偈頂禮世尊。此偈開顯了佛陀所證所講的緣起空性之理,雖僅短短四句,但已圓滿涵攝《中論》的全部內容。

  本師釋迦牟尼佛圓滿證悟緣起空性之後,于《般若經》等衆多經典中再再宣說了諸法不生不滅乃至不來不去的實相。然而佛經浩如煙海,佛語深邃幽隱,薄地凡夫以自力無法通達其真義。憫于衆生的愚癡蒙昧,龍猛菩薩撰著了《中論》爲主的諸多論典,以理證深入細致地闡釋了二轉*輪的般若深義。

  雖然中觀宗開顯了勝義實相,但並未遮破名言中的假立顯現。全知麥彭仁波切也說,沒有破顯現的中觀宗。針對名言中的假立法,我們可以說有生有滅、有常有斷、有一有異、有來有去。然而,這畢竟是假立、是名言,並非真實。但衆生對此並不了知,認爲生滅、來去等八邊真實存在,于是在輪回中流轉不息。爲了遣除衆生的實執,寂滅有情的輪回,中觀宗才以勝義理論遮破八邊。

  生滅、來去等八邊戲論是由迷亂分別造成的,迷亂分別的根源就是執著,而一切衆生的相續中都存在著遍計執著和俱生執著。所謂遍計執著,就是因受外道論典的影響而形成的執著。如唯物論等西方科學理論,大自在天、帝釋天等外物創造世間的學說,這些邪說使人們的相續受到染汙,由此産生了遍計執著。所謂俱生執著,就是六道一切衆生與生俱來的我執,由于它從無始以來串習至今,所以比遍計執著堅固得多。

  有了這兩種執著就有了迷亂分別,有了迷亂分別就有了八邊戲論,有了八邊戲論則衆生永遠不能見到萬法真相從而流轉生死。爲了讓衆生了達實相、息滅輪回,龍猛菩薩開篇即以總說的方式宣說了諸法遠離八邊戲論的真實義。

  “不生亦不滅”:不管是佛陀還是後來的高僧大德,在一切如實通達緣起空性者的根本…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