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7

  ..續本文上一頁。比如柱子,如果柱子的本體成立,那麼柱子的無常也可以成立;但柱子只是假名的概念,其本體跟石女兒沒有任何差別,根本不存在。沒有柱子也就不會有柱子的無常,因爲無常建立在柱子之上。沒有柱子卻說柱子是無常法,就如同描繪石女兒的相貌一樣沒有實義。同樣,毛線也不過是分別念假立而已,並無自性;沒有毛線卻說由毛線産生了氆氇,即二者是一個本體,這也不合理。

  癸叁、(彼二之攝義):

  故緣非自性,非緣性成果,

  非有中無果,非緣豈成緣?

  所以,緣的自性不成立;緣沒有自性,果和緣是一個本體也不成立。緣中沒有果故不能生果,非緣中也沒有果又怎麼能變成緣呢?

  “故緣非自性”,所以緣不具有自性。如雲:“氆氇自因成,因自他法成,其本體不成,豈由他生成?”氆氇由毛線生成,毛線又由微塵等他法生成,二者都依靠他法而生所以都沒有本體。既然因、果的本體都不成立,就無法成立他性,沒有他性哪裏有他生呢?沒有。“非緣性成果,非有”,因爲緣沒有自性,所以說緣生果且果和緣是一個本體都不成立。有人認爲果是緣的自性,但緣本身都沒有自性,它也要依靠其他的法來成立,所以果和緣是一個本體不成立。以上說明緣不能生果。

  “中無果,非緣豈成緣?”有人認爲,原來不是緣,後來變成了緣,所以果由非緣産生。中觀宗回答:既然緣中沒有果,那非緣中更沒有果。就像毛線中沒有氆氇,茅草中更不會有氆氇一樣。茅草既然是非緣,又怎麼會變成緣呢?實有的非緣是不可能轉變的。所以非緣也不能生果。

  又有人認爲:緣非緣應當存在。如果緣非緣不存在,那怎麼會有果法且在衆多經典中提到呢?世人不也常說“非緣中不能生,因緣中可以生”嗎?比如,沙子不能生油,芝麻能生油。既然經典及世人都有這種說法,就說明緣非緣存在。

  中觀宗駁斥道:如果果法存在,那麼觀待它的緣及非緣也可以存在。比如,如果氆氇的本體存在,那麼毛線的緣以及茅草的非緣也可以存在。然而,真正觀察時果法並不存在,它不從緣中産生,也不從非緣中産生。既然果不存在,那麼緣及非緣都不可能存在。

  按《無畏論》的觀點,緣要生果,緣一定要能自生,因爲只有能生自才能生他。但這種緣是不存在的。前面說過,作爲氆氇的緣——毛線也要依靠一根根細毛,細毛也要依靠微塵,所以緣不能生自,也沒有自性。既然如此,緣就不可能生果;緣都不能生果,非緣更不能生果;既然果法不存在,那麼緣和非緣也不可能成立。

  雖然經典和世人都有緣非緣的說法,但這只是暫時的名言假立,在勝義中緣和非緣都不成立。

  沒有緣非緣,也就沒有它們所生的果法。所以一切法全部是世人分別念的造作。經雲:“世間因緣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別。”意思是說,世間的因緣都是如此,並非真實存在,但凡夫卻妄加分別。宗喀巴大師也說:人們對因和緣的耽執根深蒂固,學過宗派的人執著“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名言正理,未學過宗派的農民對種子生莊稼的因果也有耽執。正是爲了對治這些耽執,龍猛菩薩才宣說了《觀因緣品》。

  一般人們認爲有業因果和前後世,而這裏卻破了因緣,那“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是否也被一概否認了呢?當然不是。因爲這是在勝義中破,並非在名言中破。在能取所取未消失之前,名言中的“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無欺存在。

  這一品學完後大家要總結一下:本品說了什麼?自己有何感想?是否了達了因緣的空性?以後我們講考時要談學習中觀的感想,也要總結主要內容和特點,還要分析龍猛菩薩用了什麼樣的理證,等等。如果一開始就能盡心盡力學《中論》,每一品都下一番功夫,那對我們一生肯定有很深遠的影響,利益也很大。

  大家到這裏來,既不是爲了挖金也不是爲了其他事情,目的就是學法,除了學法以外再沒有別的重要的事,這一點你們自己也清楚。我辛辛苦苦、盡心盡力地講,你們也要專心致志地聽,否則就沒有任何實義。堪布、堪姆們也不要太“慈悲”,應當嚴格抓聞思。如果太“慈悲”:你老人家不看書也行,睡覺也行,看電視也行……這樣舒服是舒服,但要享受生活還不如到大城市裏去,在這個山溝也享受不到什麼,除了佛法甘露以外也沒有別的好享受。所以,希望大家把一切精力用在學習上。

  己二、(以教證總結):

  經雲:“若諸緣起彼無起,彼起自體不可得,若緣自在說彼空,解空名爲不放逸。若人知無一物起,亦複知無一物滅,彼非有故亦非無,見彼世間悉空寂。本來寂靜無諸起,自性如是已涅槃,能爲依怙轉*輪,說諸法空開示彼。有無不起俱亦非,非有非無無起處,世間因緣悉如是,但彼凡夫妄分別。常無起法是如來,彼一切法如善逝。”

  《般若波羅蜜經》雲:“文殊師利如是應知,彼一切法不起不滅,名爲如來。”

  《梵王請問經》雲:“彼處一切愛滅盡故彼名無起,彼若無起,彼即菩提。世間顛倒,虛妄起著;第一義中,佛不出世,亦不涅槃,從本已來,無起滅故。”“已解彼諸陰,無起亦無滅,雖行彼世間,世法不能染。”

  《龍王請問經》雲:“何法仗因,彼者仗緣;何法仗緣,彼者不生;何者不生,彼者空性;何者空性,彼者無相;何者無相,彼者無願;何者無願,彼者寂滅。”

  《中觀根本慧論·觀因緣品》傳講圓滿

  

  二、觀去來品

  本品主要觀察來去。人們認爲有來去,比如從彼處來到此處,從這裏去往那裏;從善趣轉生到惡趣,又從惡趣轉生到善趣;心中先生起柱子的執著,之後又去執著瓶子;心中先生起無的分別,之後又生起有的分別。

  世間雖然有來去的說法,但依佛法的究竟奧義,來去是不存在的。頂禮句裏有“不來亦不去”一句,而不來不去的道理就在本品宣說。以前上師如意寶講過,《觀去來品》的推理比較難懂,如果懂了,其他品的推理也容易懂。雖然每一個推理都有不同的特點,但只要你懂了其中一種,其他的推理也容易通達。因此,第二品是關鍵的一品。

  一品一品學下去,可能有的道友會覺得很多推理基本相同,不來不去、不生不滅等似乎都差不多。但實際上,每一個推理都有不同的作用。衆生的實執千差萬別,我們只有以不同的推理斷除他們的種種實執和邪念,這才能給他們最大的利益。爲什麼佛陀要講八萬四千法門,爲什麼龍猛菩薩要著《中觀六論》,目的就是要對治衆生的各種分別妄念。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分別和執著,也就需要不同的法來對治。比如在座的道友,有的對《俱舍論》特別有信心,因爲《俱舍論》對他的相續有很大幫助;有的認爲《大圓滿前行》是至高無上的法,因爲他覺得《大圓滿前行》最適合他;有的認爲中觀最殊勝,因爲中觀給他帶來了極大的利益。就剛剛學過的第一品十四個頌詞來說,我想每個道友的理解和受益也會不同,也許有的人認爲第一頌非常好,而有的則受益于第十四個頌詞。所以,每一部論典、每一個頌詞都有宣說的必要。

  當然,沒有信心的人,釋迦牟尼佛的叁藏十二部對他的相續也不會有一點利益。但對有信心、也有前世因緣的人來講,只要即生付出精進,單單一部法已經足以讓他獲得無窮利益,更何況所有的佛法。所以,針對不同的相續,種種法門都會帶來不同的利益。

  因此,在平時說話、講考或傳法的過程中,不要一口斷定“這個法不好”或“這個法沒有用”。對某個人來講,可能某一部法不一定用得上,比如對大圓滿自宗根機的人來說,不一定要學《俱舍論》;但對某些人來說,要斷煩惱,大圓滿用不上,而《俱舍論》卻起很大的作用。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智者說話相當謹慎,但愚者卻很隨便,往往因爲說話而造了很多惡業。

  關于不來不去的道理,佛經雲:“妙力伏,色法無來亦無去。”妙力伏是佛的一位眷屬,佛對他說:妙力伏啊,你應該知道,一切色法是無來無去的。當然不僅色法,一切心法也是無來無去的。

  佛經雖然有這個教義,但到底怎麼無有來去呢?這就需要《中論》的推理了。所以,對于現在的知識界人士來說,我們把《中論》介紹給他有相當的必要性。爲什麼呢?因爲《中論》對佛經裏“無來無去”、“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等教義是以理證抉擇的;只要以智慧一一分析,就能獲得空性的見解。當然,沒有智慧的人不會懂得這種分析,但有智慧的人學了以後,就會對佛經裏所謂“無來無去”的道理生起定解,知道一切萬法的確沒有來去,只不過衆生因迷亂實執不能見而已。那時候,他們對佛陀的教義一定會生起不可思議的信心。

  雖然有些道友還不知道爲什麼要學《中論》,但讀過《般若經》的道友就會知道,如果沒有中觀的理證,佛經所宣講的空性教義就很難解釋。所以,我們要通達理解佛經的空性教義,就一定要借助龍猛菩薩的理證。

  我看了龍猛菩薩的傳記之後對菩薩生起了極大的信心,佛陀在那麼多的經典中對龍猛菩薩作了授記,而菩薩對佛教的貢獻又如是廣大……我們知道,龍猛菩薩已經真實通達了佛的密意,而《中論》也真實解釋了佛的密意,但現在很多講經的人是否通達了佛的密意很難說。所以,大家一定要依靠得地菩薩的論典來理解佛經的密意,像印度的二勝六莊嚴,他們的論典非常可靠。能學習這樣的論典,對我們每個人來講非常難得。

  戊二、(觀去來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己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以理廣破來去;二、以理證略說。

  庚一、(以理廣破來去)分五:一、于作業觀察叁時而破;二、于作者觀察叁類而破;叁、破有來去之能立;四、觀察去法與去者一體異體而破;五、觀察去法之一異而破。

  辛一、(于作業觀察叁時而破)分二:一、總破叁時道;二、別破去時之道。

  壬一、(總破叁時道):

  我們觀察來去,主要從去上抉擇,破了去,來也就不成立了,因爲去來只是從不同方向上觀待安立的。

  要觀察去,首先要分析作、所作和作者。作…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