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論講記 上▪P36

  ..續本文上一頁、如夢、如幻……

  有人會想:我的身體這麼堅實,怎麼能用水泡爲喻呢?它哪裏像彩虹、像芭蕉樹啊!其實這只是不觀察時隨順分別心的一種執著而已。如果你懂中觀的推理,一經觀察就會發現這具身體的確跟水泡無別,它並不比彩虹、芭蕉樹更真實。又有人會想:我的執著、我的心那樣真實,怎麼跟水泡一樣呢?這也只是分別而已,一旦以理觀察,一切執著就會像強烈日光下的雪片一樣全部融化。《贊法界論》雲:“衆生如谷聲,遠離一異體,遠離生死性,正說汝了達。”因此,只有通達空性、不被緣起顯現所迷惑的人,才能品嘗到如甘露般的佛法妙味。而那些雖入佛門,但仍然執著人法的修行人,不知他們何時能品嘗到這種妙味啊!

  內道的部分修行人尚不得真正的佛法妙味,世間的芸芸衆生就更不必說了。熙熙攘攘的大城市裏,千千萬萬的人都在爲了我而奮鬥,有誰知道無我呢?沒有人知道。不僅一般的世間人,即使是富有智慧的科學家、文學家、心理學家,乃至仙人、梵天、自在天等,他們除了對迷亂世俗中的現相有一點了解之外,有誰通達萬法的真相呢?沒有一人通達。了知這以後,我們應對佛陀以及佛陀的追隨者所宣講的般若空性生起極大誠信。

  大家信受並以理抉擇無我空性以後,或許仍會有很多煩惱和痛苦,這也很正常。不要說我們,即使是阿羅漢以宿業成熟也要感受果報。但修行人與世間人完全不同,世人以爲食物、感情、地位、名利、財産等全是真實的,而了解空性的人當煩惱湧現時稍加觀察即可了達它如夢如幻的本質,即使修行不是很好,僅憑憶念這一甘露般的佛法正見也能頓熄煩惱熱火。所以我想,以前爲生活所苦惱的人,遇到佛法以後一定會從內心深處感到佛法的殊勝,相信大家都會有不同的感受。

  學習了本品以後,我們應當利用每天接觸火和木柴的機會,多作一些觀察。能否推翻強有力的我執我所執,關鍵看自己在平常生活中能否作如理觀察。當然有的道友信心很大,他們以穩固信心祈禱上師與本尊,通過上師及諸佛菩薩的加持,因緣聚合時就很容易生起無我的定解。但有的道友業力深重,邪見泛濫,要想很快生起定解恐怕很難。但不管怎樣,只要在阿賴耶識上種下這麼好的善法種子,不久的將來一定會開花結果。所以,不管是誰,遇到了這麼殊勝的法都應該精進。

  辛二、(以教證總結):

  《梵天王問經》雲:“離身不見法,離法不見身,不一亦不異,應當如是見。”

  經雲:“燧木及燧砧,手作叁者聚,此等緣生火,生後速失滅。智者尋其來,以及所去處。然于諸方隅,不得若來去。蘊界以及處,內空外亦空,無住我所空,諸法如虛空。”

  《叁摩地王經》雲:“若曆數百劫焚燃,虛空從未被燒及。證諸法同虛空者,彼于火中永不焚。”

  《中觀根本慧論·觀燃可燃品》傳講圓滿

  

  十一、觀本際品

  本品觀察本際。所謂本際,即輪回的邊際。關于本品,鸠摩羅什大師譯爲《觀本際品》,波羅頗蜜多羅譯作《觀生死品》,藏文版本則爲《觀輪回品》。本品雖然是在生死或本際上抉擇,但究竟要成立的內容卻落在輪回的本體空上面。因此,多了解一些其他譯本,對我們深入理解本品的所诠有很大的幫助。

  關于輪回的邊際有很多觀點,按顯宗的講法,個體衆生的輪回無始有終,總的輪回無始無終。《中觀四百論》裏有一個比喻:種子決定從因而生所以其前際無始,但以火燒焦後就有了終結;個體衆生的輪回也是如此,雖然無始但終于涅槃。因爲衆生無邊無際,如虛空一樣不可限量,無法度盡,所以總的輪回無始無終;若衆生有邊,那衆生早已被度盡,輪回早就空了。

  有人會問:文殊菩薩發過大願,一切衆生成佛之後我再成佛;地藏菩薩也發過大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如果輪回無終,那兩位菩薩是否永遠不能成佛了呢?並不是這樣,相反菩薩以這種勇猛的發心決定迅速成佛,並不會有衆生全都成佛之後菩薩才成佛的情況。

  以上宣說了世俗中輪回無有始終的道理,但有實宗卻以此認爲輪回實有存在。他們認爲:既然輪回無始無終,就說明輪回存在;既然所依的輪回存在,則說明能依的生老死以及衆生存在。中觀宗回答:雖然世俗中可以說有生老死和輪回,但不能說勝義中也有生老死和輪回。《般若經》雲:“前際不可得,後際不可得,中部亦不可得。”這宣說了無有本際的道理。

  有實宗和中觀宗都說無始無終,那二者有何區別呢?有實宗說無始無終,是就輪回長遠而言。中觀宗說無始無終,旨在說明勝義中輪回本體是空性,輪回的前際遠離有邊無邊,是不存在的體性;輪回的後際遠離有邊無邊,也是不存在的體性。雖然都說無始無終,但有世俗與勝義的差別。

  庚二、(破人我之所依——觀本際品)分二:一、以理證廣說;二、以教證總結。

  辛一、(以理證廣說)分二:一、破輪回自性成立;二、以此理類推他法。

  壬一、(破輪回自性成立)分二:一、輪回前後中間不成立;二、生死前後同時不成立。

  癸一、(輪回前後中間不成立):

  大聖之所說,本際不可得。

  生死無有始,亦複無有終。

  若無有始終,中當雲何有?

  佛陀所說的“本際不可得”即生死輪回無有開始,也無有終結。如果無有始終,那麼中際又當如何存在呢?

  對方認爲:輪回是存在的,因爲佛陀說過:“生、老、死之輪回無始亦無終。”既然輪回無有始終,那它肯定存在。輪回是衆生流轉的所在,既然存在流轉之處,流轉于其中的流轉者人我肯定存在。

  對方想以無始無終成立輪回,中觀宗則以無始無終遮破輪回。中觀宗認爲:大聖佛陀的確說過“本際不可得”,也就是說,生死輪回無有開始,也無有終結。但此處所謂“無有始”,並不是指因爲輪回太長久所以叫無始,而是指輪回之始並不存在。也就是說在真實勝義中,輪回的開始不是有也不是無,它完全是空性的本體。應當這樣來理解輪回“無有始”。既然沒有始,則不會有終。萬法有了開始,才有它的存在及壞滅,沒有開始,哪裏有終呢?就如一個人以降生爲開端,沒有降生怎麼會有死呢?或如鮮花以春天綻放爲開端,沒有綻放怎麼會有凋謝呢?因此,輪回無有始也無有終,既然無有始終,那它的中際也不可得。

  以上通過遮破輪回的前中後際而遮破了輪回的本體。

  癸二、(生死前後同時不成立)分叁:一、略說;二、廣說;叁、攝義。

  子一、(略說):

  是故于此中,先後共亦無。

  所以輪回中的生、老死無論是生在老死之前、後及同時都無法成立。

  本頌開始遮破生老死。生老死是能依,輪回是所依。因爲沒有前中後的緣故,所以輪回的本體不成立,既然輪回不成立,那麼個別補特伽羅的生老死也不能成立。爲何生老死也不成立呢?此處略說:因爲生在老死前、後及同時都無法成立。

  子二、(廣說)分二:一、生死非同時不成立;二、生死同時不成立。

  醜一、(生死非同時不成立)分二:一、先生後老死不成立;二、先老死後生不成立。

  寅一、(先生後老死不成立):

  若使先有生,後有老死者,

  生則無老死,不死而有生。

  如果先有生後有老死,則會有生不具老死以及不死而有生的過失。

  人們一般認爲,衆生及萬法都是先有生——事物的最初現前;然後有老——事物在成長過程中逐漸衰敗;最後有死——事物的相續斷滅。名言中這樣承許是合理的。比如宣講輪回痛苦時,人道的痛苦主要就是生老病死,這完全符合名言規律。但從實相角度而言,先有生後有老死則有兩大過失:一、生不具老死;二、不死而有生。

  首先,生不具老死。如果先有生後有老死,那麼有情或萬法産生時就只有生相而沒有住滅相,沒有住滅相就不能成爲有爲法,因爲要成立有爲法必須具足叁相。按《顯句論》的觀點,如果生時無老死,那麼生的本體一旦成立就不會老死,如果有這樣的生,那它就成了常住不滅的無爲法。

  其次,不死而有生。如果先有生後有老死,那麼生之前有無老死呢?有老死則違背自宗;無老死則成了無因,若是無因生則與順世外道無別。順世外道認爲:衆生先無而後有,即不以前世的死亡爲因。宗喀巴大師的注疏還說:如果生之前無有老死,則與現量相違。現實中有很多人可以回憶前世,既有前世必定有前世之死,因此生之前決定有死。如果不是這樣,回憶前世也就不可能了。

  由于具有上述兩種過失,所以先有生後有老死的觀點不成立。

  寅二、(先老死後生不成立):

  若先有老死,而後有生者,

  不生有老死,無因豈能成?

  如果先有老死後有生,則應成立未生有老死。然而,若無有生因,豈有老死果呢?

  若有人認爲:先有老死後有生,這樣合理吧?這也不合理。如果老死之前沒有生,那麼老死則成了無因。生是老死的因,無生豈能有老死?若無生也有老死,那麼無生的虛空也應存在老死,這顯然是不可能的事情。生而有死,這是萬法的自然規律。如果說先有老死之後有生,這就違背了世間名言的基本規律。佛經亦雲:“有爲法依生而滅。”“如是有爲法,皆由因而生,生後趨向滅,此爲諸法性。”

  人們經常說生死輪回,從某個角度講生死就是輪回的異名,而此處生死是觀待衆生的一期生命而言,它的相續不斷則構成了輪回。有生死就有輪回,這只是衆生的分別而已,以上述兩種方式抉擇時生老死皆了不可得。

  醜二、(生死同時不成立):

  生及于老死,不得一時共。

  生時則有死,是二俱無因。

  生老死不能于同一時間共存,若能一時共存,則有生時有老死及生與老死皆成無因的過失。

  認爲生與老死可以同時成立會有兩種過失:一、生時有老死;二、生與老死皆成無因。

  首先,生時有老死。《顯句論》中說:若生與老死同時,則有光明與黑暗並存的過失。生和老死完全相違,生的性質不是毀滅;老死的性質也並非新生。如果說生和老死可以同時共存,那麼光明與黑暗也應共存;而一個人也可處于既生又死的狀態,但這是無法成立的。…

《中論講記 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中論講記 下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