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题目,也许有些人会感到不解。作为一名佛教徒,怎么忽然间对外道感起兴趣来了呢?但今天我要赞美的这位修女,决不能用单纯的宗教来界定她的信仰。在我的心目中,她就是活生生的佛菩萨。她,就是驰名全球的修女——特蕾萨。
她出身于一个具有良好教养的南斯拉夫家庭,从小受到天主教的教育,18岁前往印度的加尔各答,在一所拥有漂亮花园的修道院内,过着安定而舒适的欧洲式生活。
当她有一天发现修道院高墙之外人们的凄惨遭遇时,她再也不愿安于往日平静的生活,面对一双双渴望关怀的眼睛却熟视无睹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驱使着她,使她不顾周围人的极力反对,单枪匹马地走入贫民窟,勇敢地将世人的悲惨背在自己身上。用一双柔弱的双肩,挑起了拯救贫民的重任。
当一个从没有人关心过,没有人知道他死活的老人,孤寂地躺在床上等待着死神造访的时候,特蕾萨走进了他的房间;当一个被人殴伤的酗酒者醉卧街头、无人问津的时候,特蕾萨挺身而出将他救起,并送到她所创办的怜悯之家;当浑身蛆虫的伤者遭到路人的厌恶和唾弃的时候,特蕾萨精心地为他包扎伤口,并用温暖的怀抱去迎接那颗濒临绝望的心……她的足迹穿越了大半个地球,加尔各答、也门、伦敦、墨尔本、纽约,甚至包括中国。她先后成立了一百多个替穷人服务的处所,在仅仅6年的时间里,就收留了61273个弃婴。
她的不懈努力终于得到了世人的认同。1979年,她获得了举世瞩目的“诺贝尔和平奖”,也使她在一夜之间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人物。她除了将所有的奖金都用于慈善事业以外,还特别请求诺贝尔委员会,取消例行的授奖宴会。委员会为她的精神所感动,将准备用于开支宴席费用的7100美元,赠送给了她所创办的“仁爱传教修女会”。
尽管她已成为名人,却仍然过着拮据寒碜的生活。她只有三套衣服,不穿袜子,只穿凉鞋。在电脑等先进电器极为普遍的时代,她的住处除了电灯以外,唯一的电器用具就是一部电话。她将教皇赠送给她的一部林肯轿车拍卖,并用所得款项开办了一家麻风病院。
虽然特蕾萨修女是天主教修女,却绝对尊重别人的宗教,每一位病人去世以后,都会遵照他的宗教信仰举行安葬仪式。
她用平易近人的语气,向世人娓娓道来:“人活着,除了需要口粮外,也渴求人的爱、仁慈和体恤。今天,就是因为缺乏相爱、仁慈和体恤的心,所以人们的内心才会极度痛苦。”
“饥饿的人所渴求的,不单是食物;赤身的人所要求的,不单是衣服;露宿者所渴望的,不单是牢固的房子。就算是那些物质丰裕的人,都在切求爱、关心、接纳及认同。”
“在今天的世界中,肺结核或麻风病不是可怕的疾病,心灵上的贫乏才是最严重的病症。”
“我上天堂不为别的,我是为了大众而上天堂,因为大众净化了我的心。”
“从细微的小事中体现博大的爱。我们要以挪威为中心,将爱传播到整个世界,让战争远离我们。如此,那些待出生的婴儿就会欢叫着来到人间。我们把自己变成传播世界和平的火种,挪威的诺贝尔和平奖将会真正是献给和平的厚礼。”
“我们感到所作的只不过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若欠缺了那一滴水,这汪洋总是少了一滴水。我不赞同做大事,在我看来,从个人做起才是重要的。”
一滴水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滴水,才能汇成一股涓涓细流,给干渴的人送去一丝湿润;
一支纱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支纱,才能织成一片布,给身处寒冷的人送去一份温暖;
一粒米虽然微不足道,但只有若干个一粒米,才能煮成一碗薄粥,给饱受饥饿的人增加一些能量。
让我们像特蕾萨修女一样,放弃那些惊天动地的伟大创举,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从一点一滴开始做起吧!
壬午年二月二十七日
2002年4月9日
珍 贵
古代的很多皇帝,在富贵荣华圆满之后,都会想方设法寻找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结果虽然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然而后人并不会吸取教训,仍然执迷不悟地步其后尘。因为对于世间人而言,寿命实在是太珍贵了!世间的任何财产都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然而,作为修行人,为了佛法而舍弃生命也应在所不惜。《教王经》云:“我为护身舍财产,为护生命舍身财,为护正法可舍弃,财产身体与寿命。”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净梵施主,为了听受一个偈子的佛法,不惜舍弃十二年积累的金银财宝。他说:“我于十二年积累了如此之多的财宝,却从没有得到过善说法宝。辛辛苦苦积聚此等石头有何意义?善说才是真正的财宝,舍弃生命用来交换也值得。”
世尊还曾转世为噶写勒波,在身上挖千孔,点千灯,终于得到那句“积际必尽,高际必堕,聚际必散,生际必死”的教言,至今仍是我们修习无常的经典教证。
不仅佛教徒,中国著名的孔子也曰:“朝闻道,夕死可矣。”为了令自他解脱于轮回的精妙佛法,舍弃生命又何足惜!
壬午年二月二十八日
2002年4月10日
最 妙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过隙。若不好好把握,空耗暇满,实在可惜。时刻珍惜前辈大德留下的珍贵遗产,将之融入心相续,检点自己的行为,增上自己的见解,始为佛子之正道。
无著菩萨谆谆教诲弟子:“使心调柔与法相融是最好的积资;忆念死亡不定是最好的智慧;断恶行善是最好的才智;顶戴众生是最好的地位;知足少欲是最好的富裕;心无贪执是最好的快乐。”
臧巴加惹也告诫后人:“舍弃今生必须具备十一种誓言:不随顺他人而独处;背井离乡、抛舍故土;厌弃一切妙欲;恒处卑位;不护他人情面;恒时纠察以行对治;不在意他人说三道四,而认为一切理当如此;即使珍爱之物被风吹散,也不生丝毫痛苦;犹如乞丐死亡一般舍弃今生的苦痛;猛厉不断地念叨“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掌握自己的牵鼻绳。如此这样,美妙的修行功德就会如云般聚集。”我们应将这11个准则牢记于心。否则,即使再有智慧,也成为佛教油子之因。
壬午年二月二十九日
2002年4月11日
散 乱
无垢光尊者有一句教言令我推崇备至,虽然自己因恶劣习气所驱,并没有时刻遵从,但也不妨说出来与道友分享。
那句至理名言就是:“时时刻刻应观察自心,若实在无法避免散乱,则应精勤于顶礼、转绕等与善法相应的散乱,切莫造作恶业。若居静处时,应当修持禅定等胜义善法,不能于浑浑噩噩当中度日。”也就是说,不要让毫无意义的散乱占据了自己的宝贵时光。任何心情、任何环境下,都应与佛法相应。
一些好的修行人,即使居于闹市,也能把握自己。表面上看来很懈怠,常睡懒觉。其实却躲在被子里看书、念经、修行、甚至修习梦光明,像骏马一样远远超胜于整天忙于吹嘘自己的人。根登群沛于印度时翻译的一些零散佛经中也说道:“放逸之中未放逸,睡梦之中已觉醒,犹如骏马之智者,远远超离平凡众。”
晋代文学家陶渊明也说过:“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即使把家安于闹市,却没有车马的喧嚣,为什么能
这样呢?因为,一旦心静下来,环境自然会随之而安静。身体所在的环境,往往会随因缘而变更。心若调服了,周遭的环境自然不会对自己有所侵害。哪怕是身居喧哗,也能如如不动。心远了,“地”自然就偏了。
壬午年二月三十日
2002年4月12日
追 逐
站在都市五光十色的街头,我看见世间八法的彩虹。
透过红灯绿酒,映出人们的一脸倦容。为了五花八门的目标,熙熙攘攘的大街上,人潮汹涌的股市上,推杯换盏的酒桌上,尔虞我诈的生意场上……到处都是寻求的身影。世人对金钱和妙欲享受的追逐,已到了难以控制的程度。
骑自行车的向往摩托车,有摩托车的渴望汽车,然后是沙漠王子、奔驰……;住一室一厅的想换五室二厅,住五室二厅的又野心勃勃地为别墅而奔波,拥有别墅的,更梦想着:春
天,推开窗户就能欣赏东京街头千树万树樱花开的盛景;夏天,足不出户就能享受阿尔卑斯山的习习凉风;秋天,在自家的花园里,便能观赏日内瓦湖的清凉月影;冬天,走出房门便能踩在夏威夷海滩细软的金沙上面……;对金钱的贪婪也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有一万想十万,然后是一亿,反正是多多益善……
追求的方向令人眼花缭乱,追求的对境也是令人难以企及。然而,却从未有人考虑过贪欲的副作用,不知道这一切完全是作茧自缚。要知道,欲望的沟壑永远也无法填平。只能令自己为之所囿。忙忙碌碌,徒增烦恼。然而,不论如何苦心经营,风光一世,到头来也不过“一抔净土掩风流”而已。
《圣经》中也记载,亚当因为有了欲望而不得不离开伊甸园,以辛勤劳作维持生计。夏娃不得不付出生孩子的痛苦代价。可见痛苦是人们咎由自取的结果,没有欲望也就没有痛苦。
心宽何须室大,智渊何求财多?千百年来,为了追逐享受,人们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实在应该记取这一惨痛教训。
无垢光尊者在600多年前就知道人们的这一病患,留下了《大圆满心性休息》,希望精疲力竭的人们能依此而得以休憩。前辈大德凝聚着智悲精华的教言,如何不被我们白白浪费,的确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壬午年三月初一
2002年4月13日
——书于一落英缤纷之樱花树下
杂 感
为了配合治疗,也为了更安静地翻译,我到厦门居住已经110多天了。
一直都很悠闲自在,没有大量的公务要处理,也没有成群的信众要接待。直到几天前,忽然在街上被人认出,又不得不恢复堪布的头衔。
今天有人邀请前往南普陀素餐馆吃午饭。很久无人问津,也许是耐不住寂寞吧,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路…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