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12

  ..续本文上一页上看见很多即将被宰杀的蛇、飞禽,也买下一起带上,算是不枉此行。

  将蛇与飞禽放之山林后,便赶往南普陀素餐馆。餐馆里环境幽雅,令人身心舒畅。这里听不到众生被宰杀的凄厉惨叫;闻不到血肉混合的血腥气息;看不到如母有情的无言挣扎……厨师和服务员脸上都洋溢着真诚的笑容;五颜六色的菜品引诱着人们的食欲;就餐的人们也没有因贪食血肉而呈现的狰狞面孔,表情平和,神态轻松。整个餐厅弥漫着一种祥和的气息。

  

  

  有一厦门大学的教授同桌共餐,他感慨道:“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为指导,打好修行基础特别重要。华智仁波切在上师前都听过25遍,更何况我们?现在我看了5、6遍,对于消除烦恼,对治日常生活的矛盾十分有力。以前总是想到处求灌顶、求大法,分别念十分厚重,找不到修行次第。现在才知道,没有比这个更高深的大法了,依此次第修行,一定会得成就……”

  听了他的话,心里十分高兴。并不是因为他对我的一再赞叹,而是因为没有去过学院的汉地众生也能因《大圆满前行引导文》而得益。而且能有很高的见解,十分难得。在藏地寺院,常常以《大圆满前行引导文》作为每年必讲之课程,对此非常重视。如此传统能深入汉地,实在可喜可贺。

  看来,这个居士不仅具有世间学问,而且具有出世间之大智慧。

  壬午年三月初二  

  2002年4月14日  

  离  亲

  既想获得不退转之菩提果位,又希望能常伴亲友,很多人都打着这种两全其美的如意算盘。

  然而,从古至今,坐在自己家中,尚能获得成就者,恰如凤毛麟角。我等凡夫若想达此目的,更是异想天开。

  若居于家中,则时时有各种因缘困扰。今天婶婶家出事,明天舅舅家需要帮助,后天姑姑又下岗……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日子就这样悄悄地从身旁溜走。修行之事也就这样一再拖延。

  《修行入门》中讲道:“虽然在行为上弃离亲友,心里却不能舍弃众生,而应当对他们生慈悲心,但必须断绝身体、受用的牵连。否则,修法就会一败涂地。要斩断牵连,若能得到父母的欣然应允最好不过。即便他们百般加以阻挠,大发雷霆、大失所望、怨气冲天,自己也不能退缩。自往昔的释迦佛开始,所有的修行人都是在亲友们的依依不舍、泪雨滂沱中抛下一切的,这是一种特定的缘起规律。”

  无著菩萨也说:“亲友等以爱心相敦促,操持今生圆满当勤苦。本欲利益反成损害行,彼即逐今生利之愚夫。为解脱故当看破今生,精进修习深广之妙道,为彼胜义今生皆放弃,前往静处勤修极关要。富贵之时匿遁亦追逼,衰落之日投靠却逃逸。儿子尚会弒杀亲生父,至爱亲眷何者可赖依?当面喜笑颜开和气状,背

  

  

  后种种恶语相中伤。利济反以损害相回报,凡愚伴侣纵亲定相欺。盛时媚笑阿谀且谄曲,权施巧计令自财物离;颓时颦蹙争斗无毫利,护养亲友悉皆为鲁迷。众亲兴盛联合摧他众,各自分离内部起贪嗔。紧要关头弟兄相残杀,亲友能成利乐实罕稀!”

  前辈大德们已为我们列举了亲友的诸多过患,速速从此羁绊中逃离,已成为浊世修行人的当务之急。

  壬午年三月初三  

  2002年4月15日  

  假  相

  世间的所谓圆满之事,虽然表面看起来美满无缺,但详细观察却常常是痛苦的因。

  龙猛菩萨曾说:“一切欲妙生祸殃,难信如同木鳖果。”也就是说世间的事情,表面看起来像木鳖果一样色彩鲜艳欲滴,令人联想到其果肉也一定如同甘饴。吃后方知是毒药,但已悔之晚矣。

  世间的事情常常是这样,最鲜艳的蛇往往是毒蛇,最绚丽的蘑菇常常是毒蕈,最美丽的女人大多是祸水。倾国倾城的海伦导致了特罗伊战争;沉鱼落雁的陈圆圆,令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因为美丽的女人,而引发绵延不断的争斗,导致无数人深受其害。可见,一切表

  

  

  面美好的东西,都不要为之迷惑,要透过现象看其本质。

  藏地大德根登群佩也说:“若详细观察,世上的一切所为都是痛苦的事,能息灭其因的唯有佛法。深深地思维,人人都能感受其中的滋味。”因此,了知佛法是对治痛苦的方法十分重要。

  壬午年三月初四  

  2002年4月16日  

  忠  告

  如果有些修行人,在寂静山林中修行,我们应尽量提供方便、帮助和安慰,使之千万不要离开。这样不仅功德很大,而且很有必要。供养修胜义善法之人的功德,一般的凡夫难以衡量。但若制造违缘,后果也不堪设想。

  很久以前,在一座山里住着一只山兔和一位修行人。一次,很久没下雨了,修行人为之所困,不得不准备离开,到城市去。山兔得知后,再三劝阻,却不能打动他。最后不得不跳入火坑,为其讲诉静处的功德、城市的过患。终令修行人为之感动而留了下来,并最终获得

  

  成就。

  ,   世间的人们却往往不如一只山兔,真是令人惭愧。所以,即使我们不能为那些修行人提供顺缘,但也千万不要制造障碍。

  

  作为修行人也应明白,只要真心修行,再大的困难也能克服。博朵瓦曾说:“即使纷纷扬扬下了九天九夜的大雪,云雀也能寻觅到栖身之地。同样,即使整个国土动荡不安,正法衰落隐没,如果孜孜不倦地策励修习,也必能找到隐藏容身并促进修行之胜地。”

  违缘往往是成就的先兆,不要埋怨外境,应向内观。

  壬午年三月初五  

  2002年4月17日  

  战  争

  没有智慧的人,妄想通过战争而获得快乐与平安。但自古以来无数的惨痛教训,都足以证明这种念头是荒唐的。

  的确,如果战争仅仅是口头的谈资,或电视上的消遣新闻,人们是不会有切身感受的。但是,如果亲身饱尝了战争之苦的人,一想起战争,就会为之战栗。悲心强烈的人,更会有切肤之感。

  战争给每个人的心灵,留下了难以愈合的创伤;给美丽的河山,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痕迹;给历史的白纸,留下了猩红的篇章……

  战争使无辜百姓长期忍耐不得安宁的生活,遭受家破人亡的巨大痛苦。巴以战争已持续了二十三年,四千万难民无家可归;阿富汗战火纷飞,致使无数人流离失所;抗战八年,无以计数的家庭妻离子散……这一切只不过是为了满足一些人掠夺财富、争夺地盘、获取地位的目的。

  愚痴的人妄图通过战争获得暴利,殊不知可怕的果报即将降临。

  大至国家之间的冲突,小到家庭成员之间的争论,都是智慧匮乏的表现。尤其是修行人,应远离争执。喇拉曲智仁波切在无垢光尊者传记里引用佛经说道:“何处有争执,离此百由旬。”因此,我们应当远离一切战争及争执,到寂静的地方,为世界和平而祈祷。

  壬午年三月初六  

  2002年4月18日  

  

  

  莲  池

  闽南佛学院大殿前有一泓宽阔的莲池,晚春临近,池中的荷花也相继开放。一场春雨过后,霁日从云层里露出笑颜,照着花瓣和叶子上凝聚着的晶莹雨滴,使之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将白色的花儿映得分外妖娆。翠绿的荷叶,如凝脂般地透出雍容华贵的气质,将莲池装点得生机盎然。蜻蜓、点水鸟穿梭其间,肆无忌惮地享受着花叶的芬芳;放生的鱼儿遨游浅底,向莲茎诉说着自由的舒畅;岸边的树木新绿荡漾,为归燕谱写出春的乐章;往来的僧众步履悠闲,是否已体会到“春在枝头已十分”的境界?

  这令人陶醉的春色莫非是佛菩萨的化现?身临其间,不仅身心通泰,更令我体会到“青青翠竹,无非般若;郁郁黄花,尽是法身”的深刻涵义。

  修建莲池的法师,可谓具有真知灼见,在修建莲池之初,即在四周建造了围墙,使这里远离了世间的喧嚣,为修行人提供了一个寂静的场所。难怪连一墙之隔的厦门大学的学子,

  

  

  

  也喜欢到此温习功课,享受这佛门独具的幽静。

  想起曾见过的一副对联:“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五天击钟声,无声不寂;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若能将之题于大殿,也许也能给人以一些启迪吧。

  在如此的环境里修行,真是令人惬意的事。我多么希望喇荣圣地也能有这样的一汪莲池啊!

  壬午年三月初七  

  2002年4月19日  

  书于莲池畔   

  钱  财

  城市里的人们,脸上都挂着疲倦和痛苦的表情。究竟为什么会这样呢?经过我的详细观察,发现大多是因为钱财。

  众生赖以生存的这付臭皮囊,如果不幸降临于都市,就时刻需要钱财的支撑,否则就会轰然坍塌。也许有的人会说:“不可能吧?”但在都市里,你会处处感觉到钱财的重要性。无论吃饭、穿衣、看病、睡觉,甚至上厕所,也离不开钱。真的应了那句话:“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

  

  

  

  

  

  

  

  没有钱,都市人的一切生存活动都不得不停滞。为了五蕴所构建的这部机器能正常运转,人不得不像奴仆一样,为这部机器的能源——钱财而搏斗。我时常在想,如果人能像蚯蚓一样吃土也能生存该多好啊!但现实无情地告诉我,城市人要寻求生存的因是异常困难的。

  所以,城市的人只有忙忙碌碌。不论他是谁,都会感受为钱财奔波而带来的痛苦。以前以为城市人过着天人一般的日子,现在方知,他们更是备受煎熬啊!

  这一切,令我想起山里的修行人。在山里,除了食物,不需要为更多的事操心,生存的因自然具足。同样是1000元,在山里,就是腰板挺直的大富翁;然而在城市里,却有捉襟见肘、相形见绌的感觉。

  作为修行人,就是应当以积累圣者七财为荣,积累世间钱财为耻,视清贫为最好的伴侣。噶当派大德们最推崇的教言就是:“心依于法,法依于贫,贫依于死,死依于壑。”富贵荣华足以使人痴迷,而贫贱却足以使人睿智。

  汉地也有“一等和尚轻飘飘,二等和尚一大包,三等和尚压弯了腰”的说法。

  一位藏地的大德,在英国作学者期间,每月发工…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