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23

  ..续本文上一页

  

  

  

  

  见其功德,如同善星比丘一般,终将毁坏自己。我们应当清洗掉对待鼻墨般的分别念,视师如佛,方可证达万境咸真之境界。

  壬午年五月十四日于色尔坝

  2002年6月23日  

  迎  接

  一大早,我就被即将回家的兴奋催醒。推开窗户,一片生机荡漾,又到了“日长蝴蝶飞”的季节。天出奇地蓝,没有一丝云彩。所有的树木都吐出了新绿。太阳从东方跃出,驱散了朦胧的晨雾,给大地镀上一层金黄。我们浩浩荡荡的队伍离开色尔坝,开始向学院出发。

  沿途的寺庙和村落都听到上师回家的喜讯,他们手捧哈达,在路的两旁恭候着上师的车辆,当上师摇下车窗玻璃,向他们挥手致意时,所有的人都眼里噙着泪水。一年来对上师无尽的思念,都化为了阵阵桑烟,袅袅地飞往蓝天。

  车到霍西,30多辆摩托车行走在队伍的最前方,之后是100多匹由健壮汉子驾驭的马队

  

  

  组成的开路大军。上师的车行走在前方,声势浩大的队伍一眼望不到边,听说有100多辆车加入了迎接的行列。真是宝马香车喜满路,迎接的队伍走到哪儿,那里就成了一片欢乐的海洋。

  当车到达洛若的时候,迎接的氛围达到了高潮。来自学院的僧众身穿统一的黄色袈裟排成两列,仿佛天人的飘带一般飞舞飘荡,一直延伸到耍坝子的地方,整个山坡上人头攒动,黄色的僧衣使青色的山峦被染上了一层流动的金黄。

  多少个日日夜夜,他们翘首期盼,凝望着上师归来的路。如今,当这一梦想成为现实的时候,他们已经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幸福。千言万语化为了兴奋的尖叫、无声的哭泣。

  虽然上师因为疲劳,没有给大家说话,但他的归来已经足够。如同婴儿回到母亲怀抱一般,每个人都感受到上师在身边的踏实。

  

  夕阳西沉,银汉斜挑,繁星点缀的夜幕笼罩着大地,尽管草原的夜晚仍是寒冷依旧,但我相信帐篷里的每个人都同样做着甜甜的梦,因为他们的心是温暖的。

  壬午年五月十五日  

  2002年6月24日  

  痛  心

  四大不调时,会遭受身心的煎熬,有时看到别人的言行,也会感到痛心。

  有的人曾经虔诚地依止上师,并且得受过传承,现在却妄想过河拆桥,公然宣称:“他从此以后不再是我的上师,我不再依止他。”这种行为虽然很愚蠢,但却并非个别现象,我们时常都能在自己的周遭耳闻目睹。

  心情好的时候,将其视为上师,处处小心翼翼、恭敬备至。失去信心的时候,却将上师抛之脑后,恣意毁谤侮辱,这种行为十分令人痛心。这一切,都是因为不懂佛教教义所致。

  上师并非以想象安立,只要以依止之心,于其前得一句以上的法,均为自己的上师。

  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笔录》中云:“是上师与非上师,界限并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听

  

  

  

  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为上师。”佛经云:“闻受一偈法,若不思为师,转世百次狗,复为疥疮者。”噶当派的祖师大德们也发人深省地教诲后人:若不恭敬上师,精通三藏也无利。

  尤其因对上师生嗔而舍弃,过患更是不堪设想。《时轮金刚》曰:“于师生嗔刹那数,摧毁此数劫善根,且于此数劫时中,感受地狱猛烈苦。”因此,不管如何都不应舍弃上师。一看到某些人对上师的满不在乎,叫我不得不深感痛心。

  壬午年五月十六日  

  2002年6月25日  

  死  时

  天气有点发闷,西边笼罩着朵朵黑云,可能又要下雨了。

  看到路边停放着的很多尸体,心情也像天气一般沉闷起来。“无物能牢,何况蠢兹皮袋?”世上没有什么东西是牢固稳定的,更何况这副愚蠢的臭皮囊呢?无论何人也免不了一死,自己不久也会像他们一样奔赴黄泉,到时候有什么把握呢?

  虽然获得人生、跨入佛门并值遇大恩上师。但却常常被世间琐事牵绊,没有认真修持。看尽了人间的悲欢离合、风风雨雨,方知“世味浑如嚼蜡,年光疾于跳丸”。应为生死之大事做准备了。

  

  无始以来,因无明愚痴,我等所造恶业,难以计数。仅凭自己之力,想了脱生死,难于上青天。所以,如果临死之时,没有其他把握,忆念上师一定是最好的。上师是一切三宝的总集,忆念上师也即忆念三世十方诸佛。《妙臂请问经》云:“何人死亡时,刹那忆念师,为最胜往生,此人定成佛。”所以,不管自己的罪业有多深,临死时能忆念根本上师,即能往生清净刹土并获得佛果。

  如同一粒沙子,入水即沉。纵有数千万斤顽石,若能装于大船,即可不沉而抵达彼岸一样。临死之时,如果能忆念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根本上师,就是通往极乐世界最好的往生大船。

  不知我临死时能否忆念,喇嘛钦!

  壬午年五月十七日  

  2002年6月26日  

  广  游

  “踏破鞋子不如坐破垫子。”这是我时常自勉的一句话。很多修行人,都以当行游僧为乐,为了参学、为了朝圣,今天到这个寺庙挂单,明天到那个圣山拜访,忙得不亦乐乎。对此举动,我实在不以为然。

  华智仁波切说过一段话:为了旅游而朝拜神山,为了快乐而去往寂地,表面上看来是修行,其实不然。

  身为修行人,在未通达真如境界前,应以修心为己任,不要像浮萍一样四处飘荡。日日被境风所吹,心随外境而四处晃荡,将宝贵的大好光阴白白空过,一旦老病忽至,后悔已经晚矣。

  

  即使想广游,也宜神游而不必劳身。书中自有三千乾坤,一部华严,权作游访旅程,身在方丈之中,遍游华藏世界。无边刹海,任心驰骋,远胜过徒劳身心的奔波。还可避免劳命伤财、顶风冒雨,偶尔还会遭遇山石塌方、强盗野兽袭击,甚至丧失生命等危险。您不妨试试。

  真心修行的人们,可否思考一下我的忠言?

  壬午年五月十八日  

  2002年6月27日  

  神  通

  很多对佛教真谛尚不了解的所谓修行人,非常执著天眼、天耳、天上飞行,或者开中脉、见幻象等神通。经常听见有人讲某人又开天眼了,某人又见到观音菩萨了等等消息。

  所以,不少的人为追求这些特异功能而学佛,这样不但达不到学佛的真正目的,反而很可能会走火入魔。

  神通是修行过程当中自然而然的奇妙成就。若执著于此,只会对修行造成障碍。

  如果仅仅是追求神通,世间的许多特异功能、杂技、魔术都能显示许多常人难以置信的现象。随着科学日益发达,上天入地早已不是神话。所谓的神通除了盗名欺世,又有何用呢?

  佛教对神通也并不持赞赏态度,佛经云:“魔鬼、非人也具足神变。”

  乔美仁波切说:“守持清净戒律才是最大的神通。”

  从前,仲敦巴格西与四位瑜伽士前往热振。一天,已到骄阳当头,应当食用午餐的时候,他们的食物却一无所剩。一行人饥饿难耐,正商量如何应对之际。衮巴瓦却胸有成竹地说:“我将会吃到那个从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带来的食物。”当他示现神通的话音刚落,一位施主便携带着丰盛的斋食即时而至。他们终于得以饱餐一顿。仲敦巴格西向来喜欢隐藏功德,所以对衮巴瓦显示神通的行为极为不快,声色俱厉地训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噶当派的大德们从来就是这样以隐藏功德为荣,他们有一种说法:“隐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

  现在世间的人却没有神通也到处炫耀自己的鬼通、魔通。他们不知,若身处五彩缤纷的世间,却不为外境所转,恒持正见,增上出离心、菩提心才是最大的神通。

  壬午年五月十九日  

  2002年6月28日  

  

  

  

  精  华

  “诸法从缘起,如来说是因,彼法因缘尽,是大沙门说。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一切显宗的精要均可囊括于此偈中。作为修行人,若能时常念诵,回向放生生灵或施主,加持于人或为人宣说,功德很大。

  “诸恶莫作”,包含了小乘的一切法要,也就是独善其身,不能作恼害众生之事;“众善奉行”,则包含了菩萨乘的所有要旨,也就是要兼济天下,广行利众,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自净其意”,则是要净除自心的污垢,铲除一切恶念。作为佛弟子,若能依教奉行,则“永无恶曜加临,常有吉神拥护”、“百福骈臻,千祥云集”。一切所求之除生死、断烦恼、得菩提之大愿,皆唾手可得。

  白居易曾问鸟巢禅师:“禅师,何为佛法之要旨?”“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此话三岁孩童也解得啊!”“三岁孩童可解,八十岁老翁不可行啊!”世上的事向来如此,说着容易做着难。要想依照此偈行持,非得花一番寒彻骨的功夫不可。

  

  

  在世尊的诸传记中,时常有佛陀及诸比丘在接受供养后,念诵此偈为施主回向的记载;往昔藏地的僧众在接受供养后,也常常念诵此偈为施主回向;99年我去泰国时,发现当地的僧众也是念诵此偈为施主回向。但不知为何如今此风并不盛行,很多僧众在接受供养后,往往一擦嘴,最多说声谢谢,就算了事。这种由佛陀时代一脉相传,沿袭下来的良好风气,不应该断送在我们这一代的手里,我们应重拾此传家宝,使之不致丢失。

  壬午年五月二十日  

  2002年6月29日  

  时  代

  哎哟,别偷懒了,还是翻译吧!

  泡上一杯香茶,翻开经书,提笔翻译。脑海里却如同银幕般浮现了我此生的一幕幕场景。

  牧童时代:蓝天中点缀着几朵白云,无忧无虑的我光着脚丫奔跑于草原上,与其他牧童一起哼唱着欢乐的歌,几百头牦牛都是我们亲密的伙伴,我们一起在无垠的旷野中尽情地撒野。

  学生时代:如同阿里巴巴打开了四十大盗的宝藏,背上书包走入校门的我和同学一起,在知识的宝库里尽情地采集着无穷的珍宝。

  闻思时代:披上袈裟,与成百上千的道友一起,依止上师,闻思经论,遨游在佛法的海洋中,荡涤着身心的障垢。

  翻…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