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其功德,如同善星比丘一般,終將毀壞自己。我們應當清洗掉對待鼻墨般的分別念,視師如佛,方可證達萬境鹹真之境界。
壬午年五月十四日于色爾壩
2002年6月23日
迎 接
一大早,我就被即將回家的興奮催醒。推開窗戶,一片生機蕩漾,又到了“日長蝴蝶飛”的季節。天出奇地藍,沒有一絲雲彩。所有的樹木都吐出了新綠。太陽從東方躍出,驅散了朦胧的晨霧,給大地鍍上一層金黃。我們浩浩蕩蕩的隊伍離開色爾壩,開始向學院出發。
沿途的寺廟和村落都聽到上師回家的喜訊,他們手捧哈達,在路的兩旁恭候著上師的車輛,當上師搖下車窗玻璃,向他們揮手致意時,所有的人都眼裏噙著淚水。一年來對上師無盡的思念,都化爲了陣陣桑煙,袅袅地飛往藍天。
車到霍西,30多輛摩托車行走在隊伍的最前方,之後是100多匹由健壯漢子駕馭的馬隊
組成的開路大軍。上師的車行走在前方,聲勢浩大的隊伍一眼望不到邊,聽說有100多輛車加入了迎接的行列。真是寶馬香車喜滿路,迎接的隊伍走到哪兒,那裏就成了一片歡樂的海洋。
當車到達洛若的時候,迎接的氛圍達到了高潮。來自學院的僧衆身穿統一的黃色袈裟排成兩列,仿佛天人的飄帶一般飛舞飄蕩,一直延伸到耍壩子的地方,整個山坡上人頭攢動,黃色的僧衣使青色的山巒被染上了一層流動的金黃。
多少個日日夜夜,他們翹首期盼,凝望著上師歸來的路。如今,當這一夢想成爲現實的時候,他們已經不知道用什麼樣的方式,表達自己內心的幸福。千言萬語化爲了興奮的尖叫、無聲的哭泣。
雖然上師因爲疲勞,沒有給大家說話,但他的歸來已經足夠。如同嬰兒回到母親懷抱一般,每個人都感受到上師在身邊的踏實。
夕陽西沈,銀漢斜挑,繁星點綴的夜幕籠罩著大地,盡管草原的夜晚仍是寒冷依舊,但我相信帳篷裏的每個人都同樣做著甜甜的夢,因爲他們的心是溫暖的。
壬午年五月十五日
2002年6月24日
痛 心
四大不調時,會遭受身心的煎熬,有時看到別人的言行,也會感到痛心。
有的人曾經虔誠地依止上師,並且得受過傳承,現在卻妄想過河拆橋,公然宣稱:“他從此以後不再是我的上師,我不再依止他。”這種行爲雖然很愚蠢,但卻並非個別現象,我們時常都能在自己的周遭耳聞目睹。
心情好的時候,將其視爲上師,處處小心翼翼、恭敬備至。失去信心的時候,卻將上師抛之腦後,恣意毀謗侮辱,這種行爲十分令人痛心。這一切,都是因爲不懂佛教教義所致。
上師並非以想象安立,只要以依止之心,于其前得一句以上的法,均爲自己的上師。
藏地著名的阿旺彭措格西,于《菩提道次第筆錄》中雲:“是上師與非上師,界限並非以想象而定,而是自己以想依止之心,于其前聽
受一句以上的法,均安立爲上師。”佛經雲:“聞受一偈法,若不思爲師,轉世百次狗,複爲疥瘡者。”噶當派的祖師大德們也發人深省地教誨後人:若不恭敬上師,精通叁藏也無利。
尤其因對上師生嗔而舍棄,過患更是不堪設想。《時輪金剛》曰:“于師生嗔刹那數,摧毀此數劫善根,且于此數劫時中,感受地獄猛烈苦。”因此,不管如何都不應舍棄上師。一看到某些人對上師的滿不在乎,叫我不得不深感痛心。
壬午年五月十六日
2002年6月25日
死 時
天氣有點發悶,西邊籠罩著朵朵黑雲,可能又要下雨了。
看到路邊停放著的很多屍體,心情也像天氣一般沈悶起來。“無物能牢,何況蠢茲皮袋?”世上沒有什麼東西是牢固穩定的,更何況這副愚蠢的臭皮囊呢?無論何人也免不了一死,自己不久也會像他們一樣奔赴黃泉,到時候有什麼把握呢?
雖然獲得人生、跨入佛門並值遇大恩上師。但卻常常被世間瑣事牽絆,沒有認真修持。看盡了人間的悲歡離合、風風雨雨,方知“世味渾如嚼蠟,年光疾于跳丸”。應爲生死之大事做准備了。
無始以來,因無明愚癡,我等所造惡業,難以計數。僅憑自己之力,想了脫生死,難于上青天。所以,如果臨死之時,沒有其他把握,憶念上師一定是最好的。上師是一切叁寶的總集,憶念上師也即憶念叁世十方諸佛。《妙臂請問經》雲:“何人死亡時,刹那憶念師,爲最勝往生,此人定成佛。”所以,不管自己的罪業有多深,臨死時能憶念根本上師,即能往生清淨刹土並獲得佛果。
如同一粒沙子,入水即沈。縱有數千萬斤頑石,若能裝于大船,即可不沈而抵達彼岸一樣。臨死之時,如果能憶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根本上師,就是通往極樂世界最好的往生大船。
不知我臨死時能否憶念,喇嘛欽!
壬午年五月十七日
2002年6月26日
廣 遊
“踏破鞋子不如坐破墊子。”這是我時常自勉的一句話。很多修行人,都以當行遊僧爲樂,爲了參學、爲了朝聖,今天到這個寺廟挂單,明天到那個聖山拜訪,忙得不亦樂乎。對此舉動,我實在不以爲然。
華智仁波切說過一段話:爲了旅遊而朝拜神山,爲了快樂而去往寂地,表面上看來是修行,其實不然。
身爲修行人,在未通達真如境界前,應以修心爲己任,不要像浮萍一樣四處飄蕩。日日被境風所吹,心隨外境而四處晃蕩,將寶貴的大好光陰白白空過,一旦老病忽至,後悔已經晚矣。
即使想廣遊,也宜神遊而不必勞身。書中自有叁千乾坤,一部華嚴,權作遊訪旅程,身在方丈之中,遍遊華藏世界。無邊刹海,任心馳騁,遠勝過徒勞身心的奔波。還可避免勞命傷財、頂風冒雨,偶爾還會遭遇山石塌方、強盜野獸襲擊,甚至喪失生命等危險。您不妨試試。
真心修行的人們,可否思考一下我的忠言?
壬午年五月十八日
2002年6月27日
神 通
很多對佛教真谛尚不了解的所謂修行人,非常執著天眼、天耳、天上飛行,或者開中脈、見幻象等神通。經常聽見有人講某人又開天眼了,某人又見到觀音菩薩了等等消息。
所以,不少的人爲追求這些特異功能而學佛,這樣不但達不到學佛的真正目的,反而很可能會走火入魔。
神通是修行過程當中自然而然的奇妙成就。若執著于此,只會對修行造成障礙。
如果僅僅是追求神通,世間的許多特異功能、雜技、魔術都能顯示許多常人難以置信的現象。隨著科學日益發達,上天入地早已不是神話。所謂的神通除了盜名欺世,又有何用呢?
佛教對神通也並不持贊賞態度,佛經雲:“魔鬼、非人也具足神變。”
喬美仁波切說:“守持清淨戒律才是最大的神通。”
從前,仲敦巴格西與四位瑜伽士前往熱振。一天,已到驕陽當頭,應當食用午餐的時候,他們的食物卻一無所剩。一行人饑餓難耐,正商量如何應對之際。衮巴瓦卻胸有成竹地說:“我將會吃到那個從山嘴往上攀登的人所帶來的食物。”當他示現神通的話音剛落,一位施主便攜帶著豐盛的齋食即時而至。他們終于得以飽餐一頓。仲敦巴格西向來喜歡隱藏功德,所以對衮巴瓦顯示神通的行爲極爲不快,聲色俱厲地訓斥道:“衮巴瓦,你不要妄自尊大!”
噶當派的大德們從來就是這樣以隱藏功德爲榮,他們有一種說法:“隱藏功德者,邪魔不能害。”
現在世間的人卻沒有神通也到處炫耀自己的鬼通、魔通。他們不知,若身處五彩缤紛的世間,卻不爲外境所轉,恒持正見,增上出離心、菩提心才是最大的神通。
壬午年五月十九日
2002年6月28日
精 華
“諸法從緣起,如來說是因,彼法因緣盡,是大沙門說。諸惡莫作,衆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一切顯宗的精要均可囊括于此偈中。作爲修行人,若能時常念誦,回向放生生靈或施主,加持于人或爲人宣說,功德很大。
“諸惡莫作”,包含了小乘的一切法要,也就是獨善其身,不能作惱害衆生之事;“衆善奉行”,則包含了菩薩乘的所有要旨,也就是要兼濟天下,廣行利衆,救人之難、濟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自淨其意”,則是要淨除自心的汙垢,鏟除一切惡念。作爲佛弟子,若能依教奉行,則“永無惡曜加臨,常有吉神擁護”、“百福骈臻,千祥雲集”。一切所求之除生死、斷煩惱、得菩提之大願,皆唾手可得。
白居易曾問鳥巢禅師:“禅師,何爲佛法之要旨?”“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此話叁歲孩童也解得啊!”“叁歲孩童可解,八十歲老翁不可行啊!”世上的事向來如此,說著容易做著難。要想依照此偈行持,非得花一番寒徹骨的功夫不可。
在世尊的諸傳記中,時常有佛陀及諸比丘在接受供養後,念誦此偈爲施主回向的記載;往昔藏地的僧衆在接受供養後,也常常念誦此偈爲施主回向;99年我去泰國時,發現當地的僧衆也是念誦此偈爲施主回向。但不知爲何如今此風並不盛行,很多僧衆在接受供養後,往往一擦嘴,最多說聲謝謝,就算了事。這種由佛陀時代一脈相傳,沿襲下來的良好風氣,不應該斷送在我們這一代的手裏,我們應重拾此傳家寶,使之不致丟失。
壬午年五月二十日
2002年6月29日
時 代
哎喲,別偷懶了,還是翻譯吧!
泡上一杯香茶,翻開經書,提筆翻譯。腦海裏卻如同銀幕般浮現了我此生的一幕幕場景。
牧童時代:藍天中點綴著幾朵白雲,無憂無慮的我光著腳丫奔跑于草原上,與其他牧童一起哼唱著歡樂的歌,幾百頭牦牛都是我們親密的夥伴,我們一起在無垠的曠野中盡情地撒野。
學生時代:如同阿裏巴巴打開了四十大盜的寶藏,背上書包走入校門的我和同學一起,在知識的寶庫裏盡情地采集著無窮的珍寶。
聞思時代:披上袈裟,與成百上千的道友一起,依止上師,聞思經論,遨遊在佛法的海洋中,蕩滌著身心的障垢。
翻…
《旅途腳印》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