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旅途脚印▪P7

  ..续本文上一页对高深的法趋之若鹜,低劣的法不能令其满足。他们对大空性、大无生、高深莫测的大法总是投以关注、欣喜的目光,从不观察自己的相续与佛法是否相应。虽然所修的法是大圆满,但也无济于事,因为大圆满的修行者必须是大圆满的根器。目睹现在的人口若悬河地谈论着像马一样价值昂贵的法,而其人的价值却不如一条狗。已经与法背道而驰,却不愿修习。其实与说唱者扣人心弦的歌声,鹦鹉巧舌如簧的重复没有区别。如果已经了知一两个法,就应当身体力行,实际修持。一旦通达了一两种法,就应让其与内心相融。如果心法未能互相交融,那么,就如同水与粉末未能融合一般,人法之间也相距万里,而不能真正地互相容纳。法就如同肺叶做成的菜汤一样,(肺叶全部漂荡在汤面上,)仅仅漂浮在口头,而没有任何意义。(整日怨天尤人、骄傲自满,滔滔不绝地抱怨。)这样,修法的意义也就不能充分体现了。”

  无论什么法,都应该融入自心,并付诸实践,而不应将其作为一种摆设或向人炫耀的资本。《萨迦格言》也云:“愚者学问挂嘴上,智者学问藏心底,麦秸漂于水面上,宝石沉没于水底。”

  修行人不应“这山望着那山高”,而应踏踏实实地从头做起。

  壬午年二月初三  

  2002年3月17日  

  母  亲

  离开喇荣已有160天了,这是母亲今天在电话里提醒我的。可见她日日都在挂念着远方的不孝之子。

  如同世上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对我的成长和修行付出了很大的代价。在艰苦的岁月里,母亲含辛茹苦、忍辱负重,表现出极大的忍耐力和善良的品格。

  我2岁的时候,一次突患疾病。母亲背着高烧不退、奄奄一息的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几十公里外的县城走去。路上不知摔了多少跤,吃了多少苦,马不停蹄地走了整整两天两夜。看到昏迷不醒的我终于从死魔的嘴里逃脱出来,母亲淌满汗水的脸上才绽开了笑颜。

  在我儿时的每天晚饭之后,全家人都会围着火塘,母亲就开始念诵她每日的必修课——《极乐愿文》,红红的炉火映着她年轻如花的脸庞,使我生起一种像面见度母一样的圣洁感。娓娓的诵经声仿佛来自于空行刹土,在帐篷间久久回荡……这种耳濡目染的熏陶建立了我最初对佛法的认识。直到如今,每当看到或听到《极乐愿文》的颂词,母亲念诵经文的声音就会在耳边回响。我至今尚能完整地背诵《极乐愿文》,母亲实在是功不可没。

  

  记得我七八岁的时候,母亲还算年轻,脸色白里透红,眼睛像黑色的宝石,牙齿洁白如雪。一天,我与母亲在山上放牧,山上的树木郁郁葱葱,牧草青翠欲滴,花朵五彩缤纷。我们一起捉起了迷藏,当我从花丛中找到母亲时,觉得她像仙女一般美丽。也许这印证了汉地的一句说法:“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

  如今,岁月的刀斧已将母亲的脸刻得沟壑纵横,两腮凹陷、牙齿脱落,脚也一瘸一拐,几近残废,整天只有拿着一根手杖挪动着沉重的身躯。如果我提起她年轻时代的卓卓风姿,谁也不会相信。岁月不饶人啊!

  

  父母的恩德是难以估量的,佛陀在《父母恩重难报经》中宣说了父母的种种恩德。阿底峡尊者也说:孝敬父母与修大悲空性无别。记得曾有一位居士将此话告诉父母,令父母对佛法生起信心,因而皈依了佛门。

  

  但藏族有一句话:“母心如水,子心如石。”母亲的心如水一般柔软,儿子的心却如石头一般坚硬。当很多人意识到父母的艰难,想孝敬时,父母已撒手人寰。“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趁着父母还健在,应该好好地孝敬老人。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其实,对母亲最大的报答莫过于令其学佛,诚信三宝。令我安慰的是,母亲虔信佛法,并已出家,这也算是我略尽的孝道吧。

  母亲,不要牵挂您这个不孝之子。您好好念佛,祈祷三宝,我病好了会尽快回来的。

  壬午年二月初四  

  2002年3月18日  

  劝  勉

  修行的人不仅要时常观自己的内心,方便之时也要度化有缘之人,如自己的家人、朋友及同事,令其皈依、学佛甚至出家学道。很多人也曾尝试过,但因一两次的努力,效果并不明显,便“知难而退”。其实,这也是菩提心尚

  

  未真正融入自己相续的原因。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转世为精进力比丘,为劝勉吉祥宝王子弃恶行善、皈依佛门,用了84000年(那时众生寿命很长)。其间,他时常坐在王子院子门口的阶梯上,受尽了众人的无端攻击,尝够了王子的傲慢无理。为度化众生,孜孜不倦、锲而不舍,终于感动了王子,使之对佛法生起了强烈信心,并皈依佛门。

  

  《经庄严论》云:“佛子依胜勤,成熟诸众生,为生一善心,千万劫不厌。”无垢光尊者也说:“应当发心乃至仅有一个有情未从轮回中解脱之前,愿为度之而生生世世住于轮回,日日夜夜无有厌倦地精进。纵然是百俱胝劫中令一个众生相续中生起一刹那的善心,也应当以最大的勇气尽力而为。” 作为追随佛陀足迹,担当如来家业的大乘佛子,我们应该如此而行。

  能够调服一个众生令其生起菩提心,功德也是极为可观的。《中观四百论》云:“若有建宝塔,高与世间等,调服使发心,说福胜于彼。”

  说着容易做着难,这里就有几个刚强难化的医生,我天天给他们宣讲佛法,至今却一个皈依的也没有,真令人惭愧。

  壬午年二月初五  

  2002年3月19日  

  光  阴

  世人喜欢以光阴比喻时间,而我更喜欢把它想象成一条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孔子走到河边说:“逝者如斯。”

  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你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奥修说:“生命在流动,它是一条河流。”

  先哲们都以此强调时光的珍贵。的确,曾经如同河流般消失了的时光,永远不复回归。无论它是辉煌还是暗淡,幸福还是忧伤。人的生命在即生中只有一次,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这段光阴,值得我们深深地思索。

  今天一位骄傲的知识分子问我:“您老是强调要我们背诵经论。但我总觉得修行人应以发菩提心、调服烦恼、观修禅定为主。理论上的东西,了解其大概就行了,何必一一背诵?浪费很多时间呢?”他说得有道理,但我知道他每天“节约”的时光,并不是用来做他所说的重大要事,而是用于散乱、闲聊、痴睡等无义之事。我回答他说:“你说得有道理。如果你的时间真用于发菩提心、修禅定,我当然随喜。但你是否整天都修禅定而没有时间背诵呢?不是吧。”一句话仿佛使他恍然大悟。他说:“我明白了。其实我嘴上说的好听,实际上并没有好好珍惜时间。从今天起,我要从散乱中至少抽出半个小时背诵。”听了他的告白,我很感欣慰。不仅仅是他,如果所有的修行人每天哪怕抽出十分钟,背诵一个偈子,记下一段公案,一定会有所裨益的。

  

  鲁迅先生也说:“我不是什么天才,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来看书和写作了而已。”世间的名人懂得对光阴的珍惜,却不知道用于修行;修行的人懂得修行,却往往不知道珍惜时间。

  既然我们无法使时光倒流,如何使人生过得完美,不致临死之时为虚度年华而悔恨,就应当如海绵挤水一样挤出每一分、每一秒,做有意义的事,而不应散乱度日。

  壬午年二月初六  

  2002年3月20日  

  深  思

  名副其实的大德们修行时,从不希求名声、财富及世间妙欲。恒常以身体力行来断除世间贪欲,希求来世解脱。

  藏传佛教噶举派大译师慈祥(绰迫罗杂瓦1173-1225),曾到印度、尼泊尔依止克什米尔班智达等大成就者,其间风餐露宿、夜以继日地精进研学,终得精通显密教言。回藏地后,广建寺院、弘扬佛法,使佛法之精妙甘露得以沐浴四方。他说:“不知身寿似水泡,不念死主已迫近,纵然修善极众多,仍为此生之武器。不晓名利乃幻化,未弃贡高利牵缚,纵然被奉为圣者,仍为八法之仆役。今生残体未放弃,纵然励力勤修善,终将赤手奔来世,前途渺茫真可怜!不懂轮回之过患,欲妙享乐不知厌,夸夸其谈空口言,亦为狡诈伪君子。”

  他的大弟子《布顿佛教史》作者布顿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说:“为了即生亲怨之利益,贪嗔积财摄受诸眷属,死时眷属受用不跟随,业果苦痛唯有己承受。梵天帝释转轮之王等,所获轮回乐果不稳固,死时未必不会堕恶趣,当于轮回生厌仁亲哲(布顿名)!”

  

  读到这些言教,联想到自己一生中虽然表面行善,但仔细观察,归根结底往往是为了自己今生的利益。为众生、为来世的成分究竟有多少,没有很大把握。前辈大德们的高尚心行真令人羡慕。

  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从现在做起,也许还不是很晚。

  壬午年二月初七  

  2002年3月21日  

  意  供

  有等持及观想能力的人,依靠意幻供养不仅方便而且功德很大。其具体方法如下:

  以等持观想各种供品持于手中,供养释迦牟尼佛或其他佛菩萨。若观想能力成熟,可观想尽法界、尽虚空界,遍满诸传承上师、十方三世一切佛,种种菩萨、修行僧众海会围绕。《宝箧经》云:“掌中观想诸供品,供养一尊佛陀前,供养诸佛亦复然,仙人等境仍如是。”《华严经》中也有相同描述。

  再观想自己与六道之无量众生以胜妙之供养:上妙珍馐、轮王七宝、花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燃种种

  

  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麦彭仁波切云:“等持意供者,以信心与恭敬心为基,由等持幻变无边之供云,以智慧了知彼无自性者也。”

  由此可见,与其为供养上师、佛陀而以欺骗手段造作恶业,还不如以清净心意幻供养为妙。

  供养乃为…

《旅途脚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 继续阅读 ▪ 中论讲记 上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