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P2

  ..续本文上一页个高的多——更完整、更圆满,在这种境界当中,既没有痛苦,也没有生死轮回,但他们也不会度化众生,而始终停留在这种境界当中,这就是小乘的解脱。

  大乘菩萨却并不这么认为,他们在解决了生老病死之后,却并不以此为满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要度化众生,也要证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没有智慧,未获解脱,都是自身难保的凡夫,又怎么去度化众生呢?所以,首先我们就需要修行,需要证悟空性。

  在了解到这些最终目标之后,像我们这些刚刚开始步入大乘道的修行人,一切的所作所为,都应当以此为目标,要往这个方向努力,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标。

  现在有些人虽然也信佛,但他们学佛的目的,只是为了今生的健康长寿,生活美满;层次高一点的,就是为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堕地狱等三恶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种人天的福报。这些学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学佛,因为这些发心与修法,是与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过其他宗教、其他法门,也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因此,作为佛教徒,首先就应当端正学佛动机,明确学佛目的。

  上述修行目标,并不是像海市蜃楼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们能精进修行,就肯定能达到,这是无数先例已经证实过的事实。释迦牟尼佛是第一个成佛的例子,在其之后,印度、汉地、藏地的众多高僧大德不仅自己消除了烦恼痛苦,脱离了生死轮回,同时还度化了无量无边的众生。他们都是从凡夫地开始,经过精勤修道,从而获得成就的。

  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最好的例证。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这样描述的:一次,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曾以赞叹的口吻对他说:“您一定是观世音菩萨或者金刚手菩萨的化身,所以才会取得如此的成就。”岂知米拉日巴尊者却严肃地回答说:“你这样说虽然是想表达对我的恭敬,是对我个人的赞叹,但却是对正法的极大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能够令一个平凡之人最终成就佛果。”

  由此可见,米拉日巴尊者的确是从一名业障深重的凡夫起修,经过黾勉不断的努力,最终成为藏传佛教当中成就卓著之一代宗师的。不仅仅是米拉日巴尊者,包括所有的高僧大德,甚至释迦牟尼佛都是如此。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初发心时,尚是身处地狱饱受苦痛折磨的众生,他就是在被铁轮旋头的悲惨境遇下,第一次发出了拯救其他众生的菩提心。释迦牟尼佛发愿所度的众生,不是阿弥陀佛发愿所度的净土众生,而是像我们这样的,末法时期刚强难化的娑婆世界众生,这与他当初发愿的恶劣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如今,释迦牟尼佛将自己的见闻告知了我们——他如何从艰难困苦的地狱,走向涅槃寂静之光明——只要我们能遵循佛陀的教诲,仿效佛陀的行为,就一定能获得与佛陀同等的成就。

  大家也知道,很多前辈在修行之初的表面显现,比我们现在的业障还显得更为深重,既然成千上万的先辈能够做到,我们也一定能做到。我们应当有这样的信心和勇气。

  无论作什么事情,信心和勇气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气,最终将一无所成,学佛修行也是一样。从高僧大德的事迹当中,我们已经找到了必要的信心和勇气,接下来就是模仿效法他们的阶段了。

  必须注意的是,我们千万不能为了个人的解脱,甚至为了今生的安乐去修行,因为,虽然这一生我们获得了学佛、走解脱道的机会,但下一世究竟我们能处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什么样的环境条件之下,抑或能获得什么样的身体,这是谁也说不清楚的。倘若今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要想将希望寄托在未来,妄想在下一世取得修行的机遇,那是难上加难的,所以,我们一定要为将来作准备。

  人不是纯粹的机器或者物质,而是物质与精神的综合体,因而,我们不能只考虑物质层面的,满足肉体的财色名食睡的需求,而不去考虑精神的提升与进化。如果为了肉体的欲望而错过了这次千载难逢的机会,那就是大错特错,这是十分可惜、十分不划算的。因此,我们不能虚度人生,而应当以智慧来作出理性的选择——发誓为了度化一切众生而修行。只有在慈悲与智慧的滋润下,我们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假如没有智慧与慈悲,只是为了自己的饱暖,为了自己的安逸舒适而生活,佛经当中也讲过,这样的人与畜生是没有差别的,因为动物也能想办法满足自己的温饱。有些动物在适应恶劣环境,在艰苦中求生存,在抚育后代的能力与天赋方面,甚至连我们人类也自愧不如。因此,我们不能像畜生一样毫无生存目标地白白度日。

  有些人认为,人怎么可能跟动物一样呢?人类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动物,是操纵整个世界的主宰。其实,如果从动物的角度来看,却并非如此。动物们并不认为人类的生活有多么高级、多么上等,只要有草吃、有水喝,他们就心满意足了。他们丝毫也不羡慕人类的生活,不像人类一般有永无止境的欲望,有不可抑制的需求。由此可见,一心追求温饱的人与动物的生存意义就是完全等同的。佛经当中甚至认为,从因果的角度而言,由于很多动物以草食为生,不会像人类一般造作很多杀业,因而比人类活得还稍胜一筹。而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往往会造作数之不尽的杀业,因而在结束今生前往后世之际,其所承载的业力比这些动物要沉重成千上万倍。

  一言以概之,最有意义的人生,可以归纳为两个字——智悲。

  除了人类以外,包括天人在内的其他五道众生,都无法过上有智有悲的生活。只有在智悲双全的基础上进行修行,才能使我们获得解脱,这正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有些有钱人认为:我有精美华贵的别墅,有价值不菲的汽车,还有一辈子享之不尽的银行存款,这样的生活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我为什么还不满足,还要去学什么佛、去追求什么解脱呢?大可不必!但不知这些人想过没有,你们是否已经解决了生老病死的问题,你们能保证自己不衰老、不死亡吗?你们愿意在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束手无策吗?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既然我们没有足够的力量去迎接生老病死的挑战,去推翻生老病死的压迫;既然我们害怕生老病死的威胁,又为什么不去努力、不去思考呢?如果生老病死并不可怕,我们可以置之不顾;如果生老病死无法摧灭,我们也没有必要作出无谓的付出。既然已经知道生老病死的厉害,又掌握了解决生老病死的武器,获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良方,我们就应当充分地加以利用——刻苦修行,力图断除生老病死之根。

  世间很多人为了避免年老之际因儿女不孝、体力不支而生活无着,便去买大量的保险,留很多的财物以防不测。既然为了衰老都要作出如此的准备,为了来世又怎么能不作准备呢?这是没有道理的!

  也许有人会说,来世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为之打算。但是,我们又怎能否定来世的存在呢?稍有智慧的人都应当明白,我们不能仅凭看不到来世就否认它的存在,因为从古至今,不但没有一个人能证明来世不存在,而且我们还有足够的证据可以证实来世的客观存在。因此,我们不能在迷茫当中度过这一生,而应当作出理性的选择。

  什么是理性的选择呢?本论认为,我们应当作出的理性选择,就是修持三主要道。仅仅懂得理论还不够,还要切实地进行修持。

  而世间人却不会这么认为,在穷困潦倒的时候,大家都会绞尽脑汁地去挣钱,以为只要有了钱,就什么问题都不在话下了,但事实并非如此。金钱只能满足物质层面的一些欲望,却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虚、恐惧、忧郁与孤独。假设一个人只是生活优裕,算不算获得幸福了呢?不算!因为他的精神是空虚的。反之,有的人虽然物质条件很差,但他的精神却是充实的,因为他的精神有了寄托。这种寄托,不是随便找一个就可以的,而应当是准确可靠的,是能够引领我们在轮回的樊笼当中寻求到一条出路的依托。

  在物质生活极大丰富的现代社会,很多人在享受舒适生活的同时,却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在中国,每年有二十万人自杀,这些人不是因为饥寒交迫、缺衣少穿,而是因为精神缺乏寄托所导致的孤独症、忧郁症。但我们知道,通过自杀的愚昧手段,根本不能使这些问题一了百了,而只能使下一辈子更糟糕。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则无论在什么样的艰难困苦当中,也不会软弱无能地选择自杀。综上所述,随着物质生活的逐步发达,精神生活也要随之而提升,并与之相匹配,倘若二者之间失去了平衡,就会引发一系列的问题,所以,我们务必要寻求解脱。

  但是,如果所谓的解脱之路并没有把握,无论怎样修持也不会有丝毫感受,看不到一点修行效果,谁也无法证明其结果,这种玄之又玄的神秘方式又有谁会相信呢?即使被人吹捧上了天,有智慧的人也不会随意盲从。但佛法却是实实在在、有理有据,可以使人亲身体悟的。若能认真地按照佛陀所制定的程序去做,即使修上短短的一个月,也必定会有感受与收效。

  现在有些所谓的修行人,只是因为一时的冲动或暂时的打击,才迫不得已地跨入佛门。由于对佛法的真正内涵认识不够,虽然刚开始时在修行方面能够保持一定的信心和精进,但如果修持一段时间仍见不到明显的成效,事过境迁之后,就退缩不前,甚至重走老路了。像这样虎头蛇尾的修行,当然不可能有什么体会。这并不是因为佛法本身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因为修行者自身的原因。

  修行是非常讲究次第的,假如次第发生了颠倒,就像电脑程序错乱了一样,是不会按照正常秩序得出正确结果的。现在很多汉地的佛教徒都对西藏的密法情有独衷,对大圆满、大手印等迅速、快捷的即生成就方式青睐有加,却对这些修法的前期准备一无所知。以为只要一修这些法,就能奇迹般地在一两年之内获得成就,从而忽视了前行的修持。有些居士甚至不以为然地说:我的上师开许我可以不修前行。更为可惜的是,有些居士的五加行已经修到了…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