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高的多——更完整、更圓滿,在這種境界當中,既沒有痛苦,也沒有生死輪回,但他們也不會度化衆生,而始終停留在這種境界當中,這就是小乘的解脫。
大乘菩薩卻並不這麼認爲,他們在解決了生老病死之後,卻並不以此爲滿足,首先想到的,就是下一步的重要工作——度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要度化衆生,也要證悟空性。如果自己都沒有智慧,未獲解脫,都是自身難保的凡夫,又怎麼去度化衆生呢?所以,首先我們就需要修行,需要證悟空性。
在了解到這些最終目標之後,像我們這些剛剛開始步入大乘道的修行人,一切的所作所爲,都應當以此爲目標,要往這個方向努力,這就是大乘佛法的修行目標。
現在有些人雖然也信佛,但他們學佛的目的,只是爲了今生的健康長壽,生活美滿;層次高一點的,就是爲了下一世不受苦,不墮地獄等叁惡道,能再次投生于人天道,安享各種人天的福報。這些學佛的目的,根本不能叫做學佛,因爲這些發心與修法,是與外道共有的。除了佛教以外,通過其他宗教、其他法門,也可以達到這個目的。因此,作爲佛教徒,首先就應當端正學佛動機,明確學佛目的。
上述修行目標,並不是像海市蜃樓一般可望而不可及,只要我們能精進修行,就肯定能達到,這是無數先例已經證實過的事實。釋迦牟尼佛是第一個成佛的例子,在其之後,印度、漢地、藏地的衆多高僧大德不僅自己消除了煩惱痛苦,脫離了生死輪回,同時還度化了無量無邊的衆生。他們都是從凡夫地開始,經過精勤修道,從而獲得成就的。
米拉日巴尊者就是最好的例證。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的故事,其中有一段是這樣描述的:一次,米拉日巴尊者的弟子曾以贊歎的口吻對他說:“您一定是觀世音菩薩或者金剛手菩薩的化身,所以才會取得如此的成就。”豈知米拉日巴尊者卻嚴肅地回答說:“你這樣說雖然是想表達對我的恭敬,是對我個人的贊歎,但卻是對正法的極大誹謗,因爲你們不相信佛法所具有的巨大力量,它能夠令一個平凡之人最終成就佛果。”
由此可見,米拉日巴尊者的確是從一名業障深重的凡夫起修,經過黾勉不斷的努力,最終成爲藏傳佛教當中成就卓著之一代宗師的。不僅僅是米拉日巴尊者,包括所有的高僧大德,甚至釋迦牟尼佛都是如此。
釋迦牟尼佛在因地初發心時,尚是身處地獄飽受苦痛折磨的衆生,他就是在被鐵輪旋頭的悲慘境遇下,第一次發出了拯救其他衆生的菩提心。釋迦牟尼佛發願所度的衆生,不是阿彌陀佛發願所度的淨土衆生,而是像我們這樣的,末法時期剛強難化的娑婆世界衆生,這與他當初發願的惡劣環境有很大的關系。
如今,釋迦牟尼佛將自己的見聞告知了我們——他如何從艱難困苦的地獄,走向涅槃寂靜之光明——只要我們能遵循佛陀的教誨,仿效佛陀的行爲,就一定能獲得與佛陀同等的成就。
大家也知道,很多前輩在修行之初的表面顯現,比我們現在的業障還顯得更爲深重,既然成千上萬的先輩能夠做到,我們也一定能做到。我們應當有這樣的信心和勇氣。
無論作什麼事情,信心和勇氣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信心和勇氣,最終將一無所成,學佛修行也是一樣。從高僧大德的事迹當中,我們已經找到了必要的信心和勇氣,接下來就是模仿效法他們的階段了。
必須注意的是,我們千萬不能爲了個人的解脫,甚至爲了今生的安樂去修行,因爲,雖然這一生我們獲得了學佛、走解脫道的機會,但下一世究竟我們能處在什麼樣的文化背景,什麼樣的環境條件之下,抑或能獲得什麼樣的身體,這是誰也說不清楚的。倘若今生沒有做好充足的准備,要想將希望寄托在未來,妄想在下一世取得修行的機遇,那是難上加難的,所以,我們一定要爲將來作准備。
人不是純粹的機器或者物質,而是物質與精神的綜合體,因而,我們不能只考慮物質層面的,滿足肉體的財色名食睡的需求,而不去考慮精神的提升與進化。如果爲了肉體的欲望而錯過了這次千載難逢的機會,那就是大錯特錯,這是十分可惜、十分不劃算的。因此,我們不能虛度人生,而應當以智慧來作出理性的選擇——發誓爲了度化一切衆生而修行。只有在慈悲與智慧的滋潤下,我們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
假如沒有智慧與慈悲,只是爲了自己的飽暖,爲了自己的安逸舒適而生活,佛經當中也講過,這樣的人與畜生是沒有差別的,因爲動物也能想辦法滿足自己的溫飽。有些動物在適應惡劣環境,在艱苦中求生存,在撫育後代的能力與天賦方面,甚至連我們人類也自愧不如。因此,我們不能像畜生一樣毫無生存目標地白白度日。
有些人認爲,人怎麼可能跟動物一樣呢?人類是有思想、有智慧的高等動物,是操縱整個世界的主宰。其實,如果從動物的角度來看,卻並非如此。動物們並不認爲人類的生活有多麼高級、多麼上等,只要有草吃、有水喝,他們就心滿意足了。他們絲毫也不羨慕人類的生活,不像人類一般有永無止境的欲望,有不可抑製的需求。由此可見,一心追求溫飽的人與動物的生存意義就是完全等同的。佛經當中甚至認爲,從因果的角度而言,由于很多動物以草食爲生,不會像人類一般造作很多殺業,因而比人類活得還稍勝一籌。而人類爲了滿足自己的口腹之欲,往往會造作數之不盡的殺業,因而在結束今生前往後世之際,其所承載的業力比這些動物要沈重成千上萬倍。
一言以概之,最有意義的人生,可以歸納爲兩個字——智悲。
除了人類以外,包括天人在內的其他五道衆生,都無法過上有智有悲的生活。只有在智悲雙全的基礎上進行修行,才能使我們獲得解脫,這正是人生的意義所在。
有些有錢人認爲:我有精美華貴的別墅,有價值不菲的汽車,還有一輩子享之不盡的銀行存款,這樣的生活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我爲什麼還不滿足,還要去學什麼佛、去追求什麼解脫呢?大可不必!但不知這些人想過沒有,你們是否已經解決了生老病死的問題,你們能保證自己不衰老、不死亡嗎?你們願意在面對生老病死的時候束手無策嗎?我想答案一定是否定的。
既然我們沒有足夠的力量去迎接生老病死的挑戰,去推翻生老病死的壓迫;既然我們害怕生老病死的威脅,又爲什麼不去努力、不去思考呢?如果生老病死並不可怕,我們可以置之不顧;如果生老病死無法摧滅,我們也沒有必要作出無謂的付出。既然已經知道生老病死的厲害,又掌握了解決生老病死的武器,獲得了超越生老病死的良方,我們就應當充分地加以利用——刻苦修行,力圖斷除生老病死之根。
世間很多人爲了避免年老之際因兒女不孝、體力不支而生活無著,便去買大量的保險,留很多的財物以防不測。既然爲了衰老都要作出如此的准備,爲了來世又怎麼能不作准備呢?這是沒有道理的!
也許有人會說,來世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必爲之打算。但是,我們又怎能否定來世的存在呢?稍有智慧的人都應當明白,我們不能僅憑看不到來世就否認它的存在,因爲從古至今,不但沒有一個人能證明來世不存在,而且我們還有足夠的證據可以證實來世的客觀存在。因此,我們不能在迷茫當中度過這一生,而應當作出理性的選擇。
什麼是理性的選擇呢?本論認爲,我們應當作出的理性選擇,就是修持叁主要道。僅僅懂得理論還不夠,還要切實地進行修持。
而世間人卻不會這麼認爲,在窮困潦倒的時候,大家都會絞盡腦汁地去掙錢,以爲只要有了錢,就什麼問題都不在話下了,但事實並非如此。金錢只能滿足物質層面的一些欲望,卻不能排除精神上的空虛、恐懼、憂郁與孤獨。假設一個人只是生活優裕,算不算獲得幸福了呢?不算!因爲他的精神是空虛的。反之,有的人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他的精神卻是充實的,因爲他的精神有了寄托。這種寄托,不是隨便找一個就可以的,而應當是准確可靠的,是能夠引領我們在輪回的樊籠當中尋求到一條出路的依托。
在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現代社會,很多人在享受舒適生活的同時,卻得不到精神上的安慰。在中國,每年有二十萬人自殺,這些人不是因爲饑寒交迫、缺衣少穿,而是因爲精神缺乏寄托所導致的孤獨症、憂郁症。但我們知道,通過自殺的愚昧手段,根本不能使這些問題一了百了,而只能使下一輩子更糟糕。如果是真正的修行人,則無論在什麼樣的艱難困苦當中,也不會軟弱無能地選擇自殺。綜上所述,隨著物質生活的逐步發達,精神生活也要隨之而提升,並與之相匹配,倘若二者之間失去了平衡,就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所以,我們務必要尋求解脫。
但是,如果所謂的解脫之路並沒有把握,無論怎樣修持也不會有絲毫感受,看不到一點修行效果,誰也無法證明其結果,這種玄之又玄的神秘方式又有誰會相信呢?即使被人吹捧上了天,有智慧的人也不會隨意盲從。但佛法卻是實實在在、有理有據,可以使人親身體悟的。若能認真地按照佛陀所製定的程序去做,即使修上短短的一個月,也必定會有感受與收效。
現在有些所謂的修行人,只是因爲一時的沖動或暫時的打擊,才迫不得已地跨入佛門。由于對佛法的真正內涵認識不夠,雖然剛開始時在修行方面能夠保持一定的信心和精進,但如果修持一段時間仍見不到明顯的成效,事過境遷之後,就退縮不前,甚至重走老路了。像這樣虎頭蛇尾的修行,當然不可能有什麼體會。這並不是因爲佛法本身的能力有問題,而是因爲修行者自身的原因。
修行是非常講究次第的,假如次第發生了顛倒,就像電腦程序錯亂了一樣,是不會按照正常秩序得出正確結果的。現在很多漢地的佛教徒都對西藏的密法情有獨衷,對大圓滿、大手印等迅速、快捷的即生成就方式青睐有加,卻對這些修法的前期准備一無所知。以爲只要一修這些法,就能奇迹般地在一兩年之內獲得成就,從而忽視了前行的修持。有些居士甚至不以爲然地說:我的上師開許我可以不修前行。更爲可惜的是,有些居士的五加行已經修到了…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