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

  

  《三主要道论》讲记

  宗喀巴大师 造颂

  慈诚罗珠堪布 讲解

  

顶礼诸至尊上师!

  我随己力而宣说,欲解脱者之津梁,

  诸佛经典精华义,一切菩萨所赞道。

  不贪三有之安乐,为使暇满身具义,

  勤依佛悦之正道,具缘者当喜谛听!

  无有清净出离心,求有海乐无寂法,

  贪执世间束缚众,故当首先寻出离。

  人生难得寿无常,修此可断今生执,

  无欺业果轮回苦,修此可断后世执。

  修后于诸轮回福,刹那不生羡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脱,尔时已生出离心。

  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菩提心摄持,

  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

  思为猛烈四瀑冲,难挡业索紧束缚,

  困于我执铁网内,无明黑暗所笼罩,

  辗转投生三有中,不断感受三大苦,

  成此惨状诸慈母,是故当发殊胜心。

  不具证悟实相慧,纵修出离菩提心,

  亦不能断三有根,故当勤证缘起法。

  谁见轮涅一切法,永无欺惑之因果,

  灭除一切所缘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时分别各执著,无欺缘起之显现,

  远离所许之空性,尔时证悟佛密意。

  一旦无有轮翻时,现见无欺之缘起,

  断除一切执著相,尔时见解即圆满。

  了知以现除有边,以空遣除无有边,

  缘起性空显现理,不为边执见所夺。

  如是三主要道论,自己如实通达时,

  当依静处而精进,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闻比丘罗桑札巴(宗喀巴)对侄儿阿旺札巴之教言。

  

  

  一、总述

  现在开始讲解宗喀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为什么要讲解《三主要道》呢?因为,对于一名向往解脱的修行人来说,最主要的必经之路,就是出离心、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没有别的更重要的途径,所以宗喀巴大师称之为“三主要道”。

  我们都知道,在数以百函的《大藏经》当中,包含了佛陀亲口所说的教言——《甘珠尔》,以及佛菩萨化身的诸位大德所著论典——《丹珠尔》。其中最重要的精华,包括在这三个主要道当中。宗喀巴大师从难以计数的经论当中,归纳出三个最主要的次第。这三个次第,又是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当中的格鲁派、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课。

  因此,讲述《三主要道》是很有必要的。

  现在汉地很多居士都想修行,却不知道从何入手。有些人虽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论,但具体的修法却不太清楚,从而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这次所讲的《三主要道》,主要就是介绍修行次第。在了解修行次第之后,还应该知道具体的修法,所以,在讲完本论以后,我们会介绍一些具体的修法。之后,我们的修行就不会再盲目而无有计划。

  三主要道的具体修法是什么呢?其中出离心的修法,是外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则是内加行的修法之一。换言之,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内外两个加行;至于证悟空性的方法,则是多种多样的。比如说,禅宗有“明心见性”的方法;在藏传佛教当中,又有《时轮金刚》等密宗续部所讲的气脉明点等生圆次第的修法,这些修法是比较快速的证悟空性的修法;而宁玛巴所强调的,则是大圆满的修法,大圆满修法是直接、极快证悟空性的修法……不管修法怎样变化,却殊途同归,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证悟空性。

  藏传佛教所说的“加行”或“前行”是什么意思呢?就是预备的修法。因为,虽然我们最后所需要的是证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的铺垫,就无法证悟空性。在末法时代,众生的业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进程度与佛陀住世时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须要有加行的基础。在具备加行基础的前提下,才有机会证悟空性。

  人身难得、寿命无常、轮回过患与因果不虚四个外加行如果能够修好,就可以培养起正确的出离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培植菩提心。

  首先,为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业深重,就无法生起菩提心,为了顺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业。遣除罪业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刚萨埵的修法,所以要观修金刚萨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应的资粮,如果不积累资粮,菩提心也修不起来。供修曼茶罗的修法,是最殊胜的积累资粮的方法,为了更圆满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茶罗的修法。由此可见,皈依、金刚萨埵以及供曼茶罗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为基点来进行修持的。

  当这些修法修好以后,就修好了三主要道的第二道——菩提心;在菩提心修好以后,接下来就是空性的修法。

  证悟空性的修法有很多种,既可以选择禅宗的修法,也可以选择密宗的修法;在密宗修法当中,还可以选择时轮金刚的修法,大圆满的修法等等,无论选择哪一种修法,最终都可以证悟空性。但出离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不但任何一个教派、任何一个修行人必须要修,而且修法也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去修。

  只有在证悟空性之后,才能够解决最后的问题。所谓最后的问题,既不是为了过上更好的日子,也不是为了挣更多的钱,就是要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要从轮回当中获得解脱。不但自己获得解脱,而且要回头去度化更多的众生,让更多的人了脱生死、获得解脱。这就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很多人都看过《六祖坛经》以及禅宗祖师的语录,也许有人会提出疑问:为什么禅宗没有提到加行的修法呢?因为,虽然禅宗是非常殊胜的一种解脱法门,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样,只适合于根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开悟。因为禅宗里面所讲的,都是后期的证悟方法,而且是很简单的证悟方法。像六祖惠能大师那样的人,都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师一传诀窍,就立即可以顿悟,但我们能那样顿悟吗?很难,因为我们的根基不一样。

  因此,就像针对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一样,不一样的根基也需要不一样的法门,所以就要传授并修持加行的修法。

  虽然在《普贤上师言教》与《慧灯之光》当中,讲过外加行的修法,但藏传佛教非常讲究传承,仅仅依靠自己看书来摸索着进行修持,是修不好的。为什么呢?首先,是在修持之前需要学习;其次更重要的,则是因为传承。

  传承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法脉。经由释迦牟尼佛、莲花生大师等传承祖师一代代地传下来的,像河流般一脉相承、从未间断过的清净法脉。在这些法脉当中,包含着我们肉眼看不见,但在修行过程中却可以体会到的来自上师们的无形加持,这对我们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修持密法之前,最好能求得一个清净的传承。

  如果实在没有时间或机会得到传承,通过看书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内容,然后打坐进行自我锻炼,但这还算不上是修法。不过,只要能这样坚持,以后一旦能听到真正的传法,就会感到受益匪浅,因此,作为真正的修法,是闻思修三者皆不可分离的。闻,就是听闻佛法,学习佛法的理论;思,就是在听闻之后,不能把所学的理论当成耳边风,什么也不管了,还要对其进行思维;修,就是具体的修行。

  为什么要进行修行呢?因为,佛教理论的真实内涵,特别是其中的空性境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为什么呢?因为我们的语言,是由我们的祖先发明的,而我们的祖先都是凡夫俗子,他们的境界始终无法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的范畴,只能了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听到的……而佛的境界却是我们从未见到、从未听到的东西,因而是我们的语言所无法表达的。

  既然语言无法表达,那还讲什么空性呢?就像过河需要乘坐渡船,一旦抵达彼岸,就可以放弃渡船一样,通过语言,就可以使我们了解修行的程序,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结果,修行的用处等理论上的概念,这样就便于我们更好地修行,但具体的修法,却只有依靠我们自己。

  禅宗有一句话“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的“冷暖”,是语言无法表达的东西,只有亲身体会过水的冷暖的人,才能够理解其中的内涵。证悟空性也是一样,只有通过我们自己的修行,才能亲自去感悟、去领会。

  至于修行的最终目的,以前也一而再、再而三地讲过,并不是什么很深奥的东西,但为什么还要苦口婆心地讲呢?因为,很多没有经过佛法教育的人,特别是汉地居士,虽然信佛、想修行,但由于不了解真正的佛教理论,因而在修行过程中却失去了学佛的真实意义。为什么呢?因为佛陀所讲的八万四千法门,不是为了使我们这一辈子能过得好一点——挣更多的钱、工作顺利等等,因为即使这一辈子过得再好——生活优裕、环境舒适,但也只是解决了临时的问题。佛教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每一个众生都必须面对的、最根本性的问题——生老病死。

  大家都知道,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在迈向衰老、迈向死亡。总有一天,我们会面临死亡。虽然人人都不愿意老、都不愿意死,却不得不日渐苍老,最终只有死路一条。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呢?其中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支配着这一切。关于这种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将其解释为上帝或者其他神灵的安排,但佛教却并不这么认为。佛教认为,这就是缘起、业力、因果的作用。因为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须要产生与其相应的果,这是自然的规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无法回避。

  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这就需要证悟空性的智慧,仅仅烧烧香、磕磕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在证悟之后,由于小乘行人认为轮回很苦,所以就结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轮回,而停留在超越轮回的境界当中。这种境界,就像睡觉一样。我们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几个小时,在很长的睡眠过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为睡眠也是一种境界,如果保持在这种境界当中,就可以不吃不喝。当然,小乘阿罗汉的证悟境界要比这…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