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可以获得解脱,而是今天说这个人有神通,明天说那个人梦见过佛菩萨,不仅其他人会认为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会离解脱越来越远,因此,我们一定要改掉这些习气,珍惜这些修法,要有条不紊地去修。
学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诚、单纯、纯洁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类的东西所动摇的稳固之心。只有始终保持这种心态的人,才能学佛、才能成就。
“是故当发殊胜心”,因此,我们就应当发起殊胜的菩提心。
也许有人会问: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还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诉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顺其自然地解决了其他诸如消除业障、积累资粮的问题,所以就不必分门别类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门。
那为什么又要另行安排忏悔业障、积累资粮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为,在没有皈依三宝、清净业障,福报资粮尚未足够,或者在没有上师加持的情况下,仅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很难生起真实无伪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从各个方面去努力。
虽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圆满的境界,但我们必须知道,没有菩提心的人是无法真正修持禅宗与大圆满的。如果没有出离心与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么佛陀又何必为后人制订出离心与菩提心的修法呢?我们总不能认为这是为别人准备的,而不是给自己准备的吧!
综上所述,菩提心是通往解脱之路的必经关卡。
(四)证悟空性——最终的出路
如果没有证悟空性,即使有了出离心与世俗菩提心,也不能彻底解决最后的问题。什么是最后的问题呢?就是从根本上断除所有的贪嗔痴烦恼与无明我执。
也就是说,所有的问题,最后都必须以证悟空性的智慧来解决。仅仅具备出离心与菩提心,仍然不能获得最终的解脱。当然,如果有了出离心与菩提心,就肯定能在很短的时间内证悟空性,因为菩提心与证悟空性的智慧是息息相关的。
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的有机结合,就是所谓的“智悲双运”。其中的“智”,是指证悟空性的智慧;“悲”,是指菩提心;所谓“双运”,即是指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二者兼备、紧密相联。对具有菩提心与空性智的人而言,菩提心与证悟空性之智属于同一个人的同一个意识,所以菩提心也就是证悟空性之智,证悟空性之智也就是菩提心,二者之间是密不可分、圆融一体的。
宁玛巴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荣森班智达,想必你们也听说过这个响当当的名字。在他的著作里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作为佛教,尤其是密宗,最重要、最关键的就是智悲双运。对于每一个佛教徒而言,佛经所宣讲的很多行为与修法,是不一定能一一实践、全盘执行的。但有一个原则却是不能丢失的,那就是智悲双运。
如果不能做到智悲双运,也就不能二者俱全,只有其中的一个。在有智没有悲的情况下,就成了小乘阿罗汉的境界。因为阿罗汉证悟了人无我,亦即空性的一部分,却缺乏菩提心,所以是有智没有悲;反之,在有悲没有智的情况下,比如说天界的梵天诸众,其慈悲心是非常强烈的,但这种慈悲心却只是单纯的慈悲心,而没有证悟空性的智慧,所以既不能解决最后的问题,也不能成为大乘佛法。
我们都知道,佛教的修行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因为出家人不必处理很多世俗事物,比在家人少了很多牵挂和羁绊,相对而言烦恼要轻得多;而在家人却要面对很多生存的压力,不得不为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因此就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从这个角度而言,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获得成就。但出家和在家的身份并不是最关键的问题,最关键的问题,就是智悲双运。佛法的精髓或中心思想也就是智悲二字,所以特别重要。
总而言之,如果有了智悲双运的前提,无论修什么法,无论是什么样的身份,都同样可以获得成就;假如没有做到智悲双运,即便是出家人,也一样难以获得成就。
若能证悟空性,就达到了很高的境界。退一步说,即便没有证悟或精通空性,但如果能听到类似《心经》、《金刚经》之类的佛经,或者藏传佛教宣讲空性的中观论著等等,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在此基础上能稍稍有些收获,亦即生起合理的怀疑。比如说, “诸法究竟是不是空性呢?也许是噢!” 假使能有这样的疑问,那么从此以后,这个人的心里就播下了空性的种子,纵然即生不能成佛,但他流转轮回的时间也所剩不多了。这是佛亲口所说,并不是我随意编造的。
关于这一点,在佛经当中还有一个比喻:一个人在辽阔的原始森林当中迷了路,他焦急而又迷茫地走了很久,最后终于遇到了放牧的牧童。这就说明他已经接近森林的边缘,很快就要走出森林了。为什么呢?因为牧童们不可能到森林深处去放牧,而只会在森林边缘一带活动。
佛继续说道:同样,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经历了无数次生生死死,恐怖漫长的轮回就像茫茫无际的森林,而我们就如同在轮回密林中徘徊了很久的迷路人,现在终于听到了空性的法门,虽然尚未证悟空性,甚至对空性的了解也不够深入,但我们却已经踏上了脱离轮回的征程。
这就说明,凡是听到般若波罗蜜多、凡是听到空性的人,纵然没有获得解脱,但也即将走到轮回的边界,很快就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这是佛亲口所说的,佛永远也不会以妄语来欺骗众生,在整个世界上,唯有佛陀才是谛实语者。
为什么佛陀是实语者呢?因为,佛陀根本不存在欺骗众生的贪嗔痴等烦恼或者念头,首先没有生起这些烦恼的因,所以也不会有这些果,他不可能向我们打妄语。
显宗证悟空性的方法,一般依靠宣说般若波罗蜜多的经论,以及中观论典所提供的逻辑思维方法来进行推理,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证悟空性之方。若能按照佛陀所指的思路去推导,即使是薄地凡夫,也能够在理论上清楚地领会到空性的含义,虽然还谈不上是证悟空性,只能算是对空性有所了解,但从此以后,就会知道现实生活只是一场梦境而已,白日的所见所闻与梦中的景象是毫无差别的。然而,以前我们却一直认为,白日生活中的一切现象,都实实在在地存在着;而梦中的所见所感,却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觉。
为什么我们会有这样的错误概念呢?因为,不管梦境持续多长时间,梦中的景象多么千奇百怪,第二天醒过来以后,所有梦中的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因而我们就会立即意识到,这只是一些幻象而已。但是,我们现在还没有走到轮回的尽头,还没有从轮回当中醒悟过来,还正在轮回的大梦中漫游,所以还无法回头观察轮回的真假与否。如果有朝一日我们能站在轮回边缘来回顾现在的一切,就会真相大白:原来自己所经历的种种坎坷、百般艰辛,以及爱恨情愁、酸甜苦辣,都只是一场梦境而已。
这并不是异想天开,而是确凿有据的事实,总有一天,我们肯定会亲身感受到这一切的,但究竟要等待多长时间,就不好说了。因为这要取决于很多客观的因素。只要具备听经闻法、思维修习等条件,经过点点滴滴的日积月累,我们终究会明白,以前所有的经历都只是一场误会,一枕梦境。
虽然不需要等到那一天,即使现在我们从中观的角度来解释上述道理,也一样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但仅仅从理论上进行论证还不够,还需要相应的修行。当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时候,我们就会真真切切地明白,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根本不存在,只是因为眼、耳、鼻、舌、身五种感观能看得见、摸得着、尝得到……,便使我们判断出一切现象存在的可靠性。
但是,眼睛看得见又如何呢?就连我们的眼睛本身,都是无法存在的。比如说,在梦中我们的眼睛也可以看,但梦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们的眼睛、耳朵乃至整个身体都是虚幻的。老年人可以梦见自己年轻时候的经历,可以重温青春的快乐时光,但七老八十的耄耋之人能够在此刻拥有青年时代的健壮身躯吗?决不可能。那是很早以前的情景,现在已经消失无踪、不复存在了。显而易见,梦中的一切,包括整个身体,都只是一种幻觉而已。
如果能从理论上了解这些道理,并通过思维与论证的推进,而使这种理解进一步发展、成长,就可以将理论上的知识转变成证悟空性的智慧,从而证达空性。这是大多数显宗常用的、公开的证悟空性的方法。
显宗另外一种证悟方式,就是禅宗的证悟方式——既没有太多的思维,也不讲很多的理论。有人会提出疑问,既然不闻不思,又如何证悟空性呢?禅宗的修行人往往是通过打禅而证悟的,在打禅七的时候,禅师会要求大家不思善、不思恶,既不追忆过去,也不迎接未来,就是要关照当下。当下是什么样子,心的本性就是什么样子。在无思无念的境界中令全身心放松以后,就有可能会看到心的本性光明,从而证悟空性。
禅宗的方法,是极其上乘的证悟方法,但前面也讲过,由于这种方法既不特别强调出离心、菩提心,也不宣讲人身难得、死亡无常等道理,还没有具体的修法,只是在没有修持任何前行的情况下,直接通过坐禅来证悟,所以是很难的。在几千个或者几万个修行人当中,也许才会出现几个。
不仅禅宗是这样,大圆满也是如此,虽然大圆满听起来也很吸引人——是至高无上的修法,可以无需勤作地迅速证悟,但这种修法与我们的相续是否相应呢?这就很难说了。
与禅宗不同的是,如果大圆满修行者的相续与法不相应,就可以从人身难得等基础修法起修,使自己的根基逐渐与法相应,这样就能依靠大圆满的途径达致最高境界,但禅宗却没有前行的修法,而只有简单、直接而快速的方法。只有非常上等的根器,才能以禅宗的方法来证悟,因而,古往今来,以这种方式证悟的成就者真可谓寥若晨星。
对根基相应的人来说,禅宗是极好的证悟方法;但对业障深重、根基不够成熟的人而言,无论禅宗的修法,还是大圆满的修法,都算不上是最好的修法。
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学道的时候,首先依止的,是宁玛巴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师。关于这位上师,在宁玛巴的历史上也有记载,他是宁玛巴举足轻重…
《慧灯之光四《三主要道论》讲记》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