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可以獲得解脫,而是今天說這個人有神通,明天說那個人夢見過佛菩薩,不僅其他人會認爲佛教就是迷信,而且自己也會離解脫越來越遠,因此,我們一定要改掉這些習氣,珍惜這些修法,要有條不紊地去修。
學佛人首先所需要的,就是虔誠、單純、純潔的,不能以其他神通之類的東西所動搖的穩固之心。只有始終保持這種心態的人,才能學佛、才能成就。
“是故當發殊勝心”,因此,我們就應當發起殊勝的菩提心。
也許有人會問:如果修菩提心,其他的修法還用不用修呢?
在此可以告訴諸位,如果修好了菩提心,就順其自然地解決了其他諸如消除業障、積累資糧的問題,所以就不必分門別類地去一一修持其他法門。
那爲什麼又要另行安排忏悔業障、積累資糧等等一系列的修法呢?因爲,在沒有皈依叁寶、清淨業障,福報資糧尚未足夠,或者在沒有上師加持的情況下,僅依我們自己的能力,是很難生起真實無僞的菩提心的,所以就要從各個方面去努力。
雖然大家都非常渴慕禅宗、大圓滿的境界,但我們必須知道,沒有菩提心的人是無法真正修持禅宗與大圓滿的。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就可以成就,那麼佛陀又何必爲後人製訂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呢?我們總不能認爲這是爲別人准備的,而不是給自己准備的吧!
綜上所述,菩提心是通往解脫之路的必經關卡。
(四)證悟空性——最終的出路
如果沒有證悟空性,即使有了出離心與世俗菩提心,也不能徹底解決最後的問題。什麼是最後的問題呢?就是從根本上斷除所有的貪嗔癡煩惱與無明我執。
也就是說,所有的問題,最後都必須以證悟空性的智慧來解決。僅僅具備出離心與菩提心,仍然不能獲得最終的解脫。當然,如果有了出離心與菩提心,就肯定能在很短的時間內證悟空性,因爲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是息息相關的。
菩提心與證悟空性之智的有機結合,就是所謂的“智悲雙運”。其中的“智”,是指證悟空性的智慧;“悲”,是指菩提心;所謂“雙運”,即是指菩提心與證悟空性之智二者兼備、緊密相聯。對具有菩提心與空性智的人而言,菩提心與證悟空性之智屬于同一個人的同一個意識,所以菩提心也就是證悟空性之智,證悟空性之智也就是菩提心,二者之間是密不可分、圓融一體的。
甯瑪巴有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大成就者——榮森班智達,想必你們也聽說過這個響當當的名字。在他的著作裏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作爲佛教,尤其是密宗,最重要、最關鍵的就是智悲雙運。對于每一個佛教徒而言,佛經所宣講的很多行爲與修法,是不一定能一一實踐、全盤執行的。但有一個原則卻是不能丟失的,那就是智悲雙運。
如果不能做到智悲雙運,也就不能二者俱全,只有其中的一個。在有智沒有悲的情況下,就成了小乘阿羅漢的境界。因爲阿羅漢證悟了人無我,亦即空性的一部分,卻缺乏菩提心,所以是有智沒有悲;反之,在有悲沒有智的情況下,比如說天界的梵天諸衆,其慈悲心是非常強烈的,但這種慈悲心卻只是單純的慈悲心,而沒有證悟空性的智慧,所以既不能解決最後的問題,也不能成爲大乘佛法。
我們都知道,佛教的修行人包括出家人和在家人,因爲出家人不必處理很多世俗事物,比在家人少了很多牽挂和羁絆,相對而言煩惱要輕得多;而在家人卻要面對很多生存的壓力,不得不爲自己和家人的生活而奔波,因此就會花費很多時間和精力,從這個角度而言,出家人比在家人更容易獲得成就。但出家和在家的身份並不是最關鍵的問題,最關鍵的問題,就是智悲雙運。佛法的精髓或中心思想也就是智悲二字,所以特別重要。
總而言之,如果有了智悲雙運的前提,無論修什麼法,無論是什麼樣的身份,都同樣可以獲得成就;假如沒有做到智悲雙運,即便是出家人,也一樣難以獲得成就。
若能證悟空性,就達到了很高的境界。退一步說,即便沒有證悟或精通空性,但如果能聽到類似《心經》、《金剛經》之類的佛經,或者藏傳佛教宣講空性的中觀論著等等,也有很大功德,如果在此基礎上能稍稍有些收獲,亦即生起合理的懷疑。比如說, “諸法究竟是不是空性呢?也許是噢!” 假使能有這樣的疑問,那麼從此以後,這個人的心裏就播下了空性的種子,縱然即生不能成佛,但他流轉輪回的時間也所剩不多了。這是佛親口所說,並不是我隨意編造的。
關于這一點,在佛經當中還有一個比喻:一個人在遼闊的原始森林當中迷了路,他焦急而又迷茫地走了很久,最後終于遇到了放牧的牧童。這就說明他已經接近森林的邊緣,很快就要走出森林了。爲什麼呢?因爲牧童們不可能到森林深處去放牧,而只會在森林邊緣一帶活動。
佛繼續說道:同樣,無始以來,我們在輪回當中經曆了無數次生生死死,恐怖漫長的輪回就像茫茫無際的森林,而我們就如同在輪回密林中徘徊了很久的迷路人,現在終于聽到了空性的法門,雖然尚未證悟空性,甚至對空性的了解也不夠深入,但我們卻已經踏上了脫離輪回的征程。
這就說明,凡是聽到般若波羅蜜多、凡是聽到空性的人,縱然沒有獲得解脫,但也即將走到輪回的邊界,很快就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這是佛親口所說的,佛永遠也不會以妄語來欺騙衆生,在整個世界上,唯有佛陀才是谛實語者。
爲什麼佛陀是實語者呢?因爲,佛陀根本不存在欺騙衆生的貪嗔癡等煩惱或者念頭,首先沒有生起這些煩惱的因,所以也不會有這些果,他不可能向我們打妄語。
顯宗證悟空性的方法,一般依靠宣說般若波羅蜜多的經論,以及中觀論典所提供的邏輯思維方法來進行推理,除此之外,沒有其他的證悟空性之方。若能按照佛陀所指的思路去推導,即使是薄地凡夫,也能夠在理論上清楚地領會到空性的含義,雖然還談不上是證悟空性,只能算是對空性有所了解,但從此以後,就會知道現實生活只是一場夢境而已,白日的所見所聞與夢中的景象是毫無差別的。然而,以前我們卻一直認爲,白日生活中的一切現象,都實實在在地存在著;而夢中的所見所感,卻是根本不存在的幻覺。
爲什麼我們會有這樣的錯誤概念呢?因爲,不管夢境持續多長時間,夢中的景象多麼千奇百怪,第二天醒過來以後,所有夢中的一切都會煙消雲散,因而我們就會立即意識到,這只是一些幻象而已。但是,我們現在還沒有走到輪回的盡頭,還沒有從輪回當中醒悟過來,還正在輪回的大夢中漫遊,所以還無法回頭觀察輪回的真假與否。如果有朝一日我們能站在輪回邊緣來回顧現在的一切,就會真相大白:原來自己所經曆的種種坎坷、百般艱辛,以及愛恨情愁、酸甜苦辣,都只是一場夢境而已。
這並不是異想天開,而是確鑿有據的事實,總有一天,我們肯定會親身感受到這一切的,但究竟要等待多長時間,就不好說了。因爲這要取決于很多客觀的因素。只要具備聽經聞法、思維修習等條件,經過點點滴滴的日積月累,我們終究會明白,以前所有的經曆都只是一場誤會,一枕夢境。
雖然不需要等到那一天,即使現在我們從中觀的角度來解釋上述道理,也一樣可以得出相同的結論,但僅僅從理論上進行論證還不夠,還需要相應的修行。當修行到一定境界的時候,我們就會真真切切地明白,世間的萬事萬物都根本不存在,只是因爲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觀能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到……,便使我們判斷出一切現象存在的可靠性。
但是,眼睛看得見又如何呢?就連我們的眼睛本身,都是無法存在的。比如說,在夢中我們的眼睛也可以看,但夢中所有的一切,包括我們的眼睛、耳朵乃至整個身體都是虛幻的。老年人可以夢見自己年輕時候的經曆,可以重溫青春的快樂時光,但七老八十的耄耋之人能夠在此刻擁有青年時代的健壯身軀嗎?決不可能。那是很早以前的情景,現在已經消失無蹤、不複存在了。顯而易見,夢中的一切,包括整個身體,都只是一種幻覺而已。
如果能從理論上了解這些道理,並通過思維與論證的推進,而使這種理解進一步發展、成長,就可以將理論上的知識轉變成證悟空性的智慧,從而證達空性。這是大多數顯宗常用的、公開的證悟空性的方法。
顯宗另外一種證悟方式,就是禅宗的證悟方式——既沒有太多的思維,也不講很多的理論。有人會提出疑問,既然不聞不思,又如何證悟空性呢?禅宗的修行人往往是通過打禅而證悟的,在打禅七的時候,禅師會要求大家不思善、不思惡,既不追憶過去,也不迎接未來,就是要關照當下。當下是什麼樣子,心的本性就是什麼樣子。在無思無念的境界中令全身心放松以後,就有可能會看到心的本性光明,從而證悟空性。
禅宗的方法,是極其上乘的證悟方法,但前面也講過,由于這種方法既不特別強調出離心、菩提心,也不宣講人身難得、死亡無常等道理,還沒有具體的修法,只是在沒有修持任何前行的情況下,直接通過坐禅來證悟,所以是很難的。在幾千個或者幾萬個修行人當中,也許才會出現幾個。
不僅禅宗是這樣,大圓滿也是如此,雖然大圓滿聽起來也很吸引人——是至高無上的修法,可以無需勤作地迅速證悟,但這種修法與我們的相續是否相應呢?這就很難說了。
與禅宗不同的是,如果大圓滿修行者的相續與法不相應,就可以從人身難得等基礎修法起修,使自己的根基逐漸與法相應,這樣就能依靠大圓滿的途徑達致最高境界,但禅宗卻沒有前行的修法,而只有簡單、直接而快速的方法。只有非常上等的根器,才能以禅宗的方法來證悟,因而,古往今來,以這種方式證悟的成就者真可謂寥若晨星。
對根基相應的人來說,禅宗是極好的證悟方法;但對業障深重、根基不夠成熟的人而言,無論禅宗的修法,還是大圓滿的修法,都算不上是最好的修法。
大家都知道,米拉日巴尊者最初學道的時候,首先依止的,是甯瑪巴的一位德高望重的上師。關于這位上師,在甯瑪巴的曆史上也有記載,他是甯瑪巴舉足輕重…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