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叁主要道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頌
慈誠羅珠堪布 講解
頂禮諸至尊上師!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不貪叁有之安樂,爲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谛聽!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思爲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叁有中,不斷感受叁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證悟佛密意。
一旦無有輪翻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
如是叁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劄巴(宗喀巴)對侄兒阿旺劄巴之教言。
一、總述
現在開始講解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爲什麼要講解《叁主要道》呢?因爲,對于一名向往解脫的修行人來說,最主要的必經之路,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更重要的途徑,所以宗喀巴大師稱之爲“叁主要道”。
我們都知道,在數以百函的《大藏經》當中,包含了佛陀親口所說的教言——《甘珠爾》,以及佛菩薩化身的諸位大德所著論典——《丹珠爾》。其中最重要的精華,包括在這叁個主要道當中。宗喀巴大師從難以計數的經論當中,歸納出叁個最主要的次第。這叁個次第,又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包括藏傳佛教當中的格魯派、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課。
因此,講述《叁主要道》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漢地很多居士都想修行,卻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些人雖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論,但具體的修法卻不太清楚,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次所講的《叁主要道》,主要就是介紹修行次第。在了解修行次第之後,還應該知道具體的修法,所以,在講完本論以後,我們會介紹一些具體的修法。之後,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再盲目而無有計劃。
叁主要道的具體修法是什麼呢?其中出離心的修法,是外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則是內加行的修法之一。換言之,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內外兩個加行;至于證悟空性的方法,則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禅宗有“明心見性”的方法;在藏傳佛教當中,又有《時輪金剛》等密宗續部所講的氣脈明點等生圓次第的修法,這些修法是比較快速的證悟空性的修法;而甯瑪巴所強調的,則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修法是直接、極快證悟空性的修法……不管修法怎樣變化,卻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都是爲了證悟空性。
藏傳佛教所說的“加行”或“前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預備的修法。因爲,雖然我們最後所需要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鋪墊,就無法證悟空性。在末法時代,衆生的業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進程度與佛陀住世時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須要有加行的基礎。在具備加行基礎的前提下,才有機會證悟空性。
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因果不虛四個外加行如果能夠修好,就可以培養起正確的出離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培植菩提心。
首先,爲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業深重,就無法生起菩提心,爲了順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業。遣除罪業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剛薩埵的修法,所以要觀修金剛薩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應的資糧,如果不積累資糧,菩提心也修不起來。供修曼茶羅的修法,是最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爲了更圓滿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茶羅的修法。由此可見,皈依、金剛薩埵以及供曼茶羅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爲基點來進行修持的。
當這些修法修好以後,就修好了叁主要道的第二道——菩提心;在菩提心修好以後,接下來就是空性的修法。
證悟空性的修法有很多種,既可以選擇禅宗的修法,也可以選擇密宗的修法;在密宗修法當中,還可以選擇時輪金剛的修法,大圓滿的修法等等,無論選擇哪一種修法,最終都可以證悟空性。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不但任何一個教派、任何一個修行人必須要修,而且修法也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去修。
只有在證悟空性之後,才能夠解決最後的問題。所謂最後的問題,既不是爲了過上更好的日子,也不是爲了掙更多的錢,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要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不但自己獲得解脫,而且要回頭去度化更多的衆生,讓更多的人了脫生死、獲得解脫。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很多人都看過《六祖壇經》以及禅宗祖師的語錄,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爲什麼禅宗沒有提到加行的修法呢?因爲,雖然禅宗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解脫法門,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樣,只適合于根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開悟。因爲禅宗裏面所講的,都是後期的證悟方法,而且是很簡單的證悟方法。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都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師一傳訣竅,就立即可以頓悟,但我們能那樣頓悟嗎?很難,因爲我們的根基不一樣。
因此,就像針對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一樣,不一樣的根基也需要不一樣的法門,所以就要傳授並修持加行的修法。
雖然在《普賢上師言教》與《慧燈之光》當中,講過外加行的修法,但藏傳佛教非常講究傳承,僅僅依靠自己看書來摸索著進行修持,是修不好的。爲什麼呢?首先,是在修持之前需要學習;其次更重要的,則是因爲傳承。
傳承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法脈。經由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等傳承祖師一代代地傳下來的,像河流般一脈相承、從未間斷過的清淨法脈。在這些法脈當中,包含著我們肉眼看不見,但在修行過程中卻可以體會到的來自上師們的無形加持,這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修持密法之前,最好能求得一個清淨的傳承。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或機會得到傳承,通過看書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內容,然後打坐進行自我鍛煉,但這還算不上是修法。不過,只要能這樣堅持,以後一旦能聽到真正的傳法,就會感到受益匪淺,因此,作爲真正的修法,是聞思修叁者皆不可分離的。聞,就是聽聞佛法,學習佛法的理論;思,就是在聽聞之後,不能把所學的理論當成耳邊風,什麼也不管了,還要對其進行思維;修,就是具體的修行。
爲什麼要進行修行呢?因爲,佛教理論的真實內涵,特別是其中的空性境界,是我們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語言,是由我們的祖先發明的,而我們的祖先都是凡夫俗子,他們的境界始終無法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觀的範疇,只能了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而佛的境界卻是我們從未見到、從未聽到的東西,因而是我們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
既然語言無法表達,那還講什麼空性呢?就像過河需要乘坐渡船,一旦抵達彼岸,就可以放棄渡船一樣,通過語言,就可以使我們了解修行的程序,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結果,修行的用處等理論上的概念,這樣就便于我們更好地修行,但具體的修法,卻只有依靠我們自己。
禅宗有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的“冷暖”,是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只有親身體會過水的冷暖的人,才能夠理解其中的內涵。證悟空性也是一樣,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修行,才能親自去感悟、去領會。
至于修行的最終目的,以前也一而再、再而叁地講過,並不是什麼很深奧的東西,但爲什麼還要苦口婆心地講呢?因爲,很多沒有經過佛法教育的人,特別是漢地居士,雖然信佛、想修行,但由于不了解真正的佛教理論,因而在修行過程中卻失去了學佛的真實意義。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不是爲了使我們這一輩子能過得好一點——掙更多的錢、工作順利等等,因爲即使這一輩子過得再好——生活優裕、環境舒適,但也只是解決了臨時的問題。佛教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每一個衆生都必須面對的、最根本性的問題——生老病死。
大家都知道,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在邁向衰老、邁向死亡。總有一天,我們會面臨死亡。雖然人人都不願意老、都不願意死,卻不得不日漸蒼老,最終只有死路一條。
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其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關于這種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將其解釋爲上帝或者其他神靈的安排,但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爲。佛教認爲,這就是緣起、業力、因果的作用。因爲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須要産生與其相應的果,這是自然的規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無法回避。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這就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僅僅燒燒香、磕磕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證悟之後,由于小乘行人認爲輪回很苦,所以就結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輪回,而停留在超越輪回的境界當中。這種境界,就像睡覺一樣。我們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幾個小時,在很長的睡眠過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爲睡眠也是一種境界,如果保持在這種境界當中,就可以不吃不喝。當然,小乘阿羅漢的證悟境界要比這…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