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

  

  《叁主要道論》講記

  宗喀巴大師 造頌

  慈誠羅珠堪布 講解

  

頂禮諸至尊上師!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不貪叁有之安樂,爲使暇滿身具義,

  勤依佛悅之正道,具緣者當喜谛聽!

  無有清淨出離心,求有海樂無寂法,

  貪執世間束縛衆,故當首先尋出離。

  人生難得壽無常,修此可斷今生執,

  無欺業果輪回苦,修此可斷後世執。

  修後于諸輪回福,刹那不生羨慕心,

  日夜欲求得解脫,爾時已生出離心。

  倘若于此出離心,未以菩提心攝持,

  不成菩提樂因故,智者當發菩提心。

  思爲猛烈四瀑沖,難擋業索緊束縛,

  困于我執鐵網內,無明黑暗所籠罩,

  輾轉投生叁有中,不斷感受叁大苦,

  成此慘狀諸慈母,是故當發殊勝心。

  不具證悟實相慧,縱修出離菩提心,

  亦不能斷叁有根,故當勤證緣起法。

  誰見輪涅一切法,永無欺惑之因果,

  滅除一切所緣境,此人踏上佛喜道。

  何時分別各執著,無欺緣起之顯現,

  遠離所許之空性,爾時證悟佛密意。

  一旦無有輪翻時,現見無欺之緣起,

  斷除一切執著相,爾時見解即圓滿。

  了知以現除有邊,以空遣除無有邊,

  緣起性空顯現理,不爲邊執見所奪。

  如是叁主要道論,自己如實通達時,

  當依靜處而精進,速修永久之佛果。

  

此乃多聞比丘羅桑劄巴(宗喀巴)對侄兒阿旺劄巴之教言。

  

  

  一、總述

  現在開始講解宗喀巴大師的《叁主要道》,爲什麼要講解《叁主要道》呢?因爲,對于一名向往解脫的修行人來說,最主要的必經之路,就是出離心、菩提心與證悟空性的智慧。除此之外,沒有別的更重要的途徑,所以宗喀巴大師稱之爲“叁主要道”。

  我們都知道,在數以百函的《大藏經》當中,包含了佛陀親口所說的教言——《甘珠爾》,以及佛菩薩化身的諸位大德所著論典——《丹珠爾》。其中最重要的精華,包括在這叁個主要道當中。宗喀巴大師從難以計數的經論當中,歸納出叁個最主要的次第。這叁個次第,又是漢傳佛教與藏傳佛教,包括藏傳佛教當中的格魯派、甯瑪派、薩迦派、噶舉派等所有教派的必修課。

  因此,講述《叁主要道》是很有必要的。

  現在漢地很多居士都想修行,卻不知道從何入手。有些人雖然懂得一些佛教理論,但具體的修法卻不太清楚,從而導致了一系列的問題。這次所講的《叁主要道》,主要就是介紹修行次第。在了解修行次第之後,還應該知道具體的修法,所以,在講完本論以後,我們會介紹一些具體的修法。之後,我們的修行就不會再盲目而無有計劃。

  叁主要道的具體修法是什麼呢?其中出離心的修法,是外加行的修法;菩提心的修法,則是內加行的修法之一。換言之,出離心與菩提心的修法,就是內外兩個加行;至于證悟空性的方法,則是多種多樣的。比如說,禅宗有“明心見性”的方法;在藏傳佛教當中,又有《時輪金剛》等密宗續部所講的氣脈明點等生圓次第的修法,這些修法是比較快速的證悟空性的修法;而甯瑪巴所強調的,則是大圓滿的修法,大圓滿修法是直接、極快證悟空性的修法……不管修法怎樣變化,卻殊途同歸,最終的目的,都是爲了證悟空性。

  藏傳佛教所說的“加行”或“前行”是什麼意思呢?就是預備的修法。因爲,雖然我們最後所需要的是證悟空性的智慧,但如果沒有出離心與菩提心的鋪墊,就無法證悟空性。在末法時代,衆生的業障都很深重,修行人的信心也很薄弱,精進程度與佛陀住世時期相比也有很大的退步,故而必須要有加行的基礎。在具備加行基礎的前提下,才有機會證悟空性。

  人身難得、壽命無常、輪回過患與因果不虛四個外加行如果能夠修好,就可以培養起正確的出離心;下一步的工作,就是要培植菩提心。

  首先,爲了使菩提心增上,就要修持皈依的修法;其次,如果罪業深重,就無法生起菩提心,爲了順利地生起菩提心,就要遣除罪業。遣除罪業最好的修法,就是金剛薩埵的修法,所以要觀修金剛薩埵的修法;再次,要生起菩提心,就需要相應的資糧,如果不積累資糧,菩提心也修不起來。供修曼茶羅的修法,是最殊勝的積累資糧的方法,爲了更圓滿地修好菩提心,就要修持供曼茶羅的修法。由此可見,皈依、金剛薩埵以及供曼茶羅等等一系列的修法,都是以生起菩提心爲基點來進行修持的。

  當這些修法修好以後,就修好了叁主要道的第二道——菩提心;在菩提心修好以後,接下來就是空性的修法。

  證悟空性的修法有很多種,既可以選擇禅宗的修法,也可以選擇密宗的修法;在密宗修法當中,還可以選擇時輪金剛的修法,大圓滿的修法等等,無論選擇哪一種修法,最終都可以證悟空性。但出離心和菩提心的修法,不但任何一個教派、任何一個修行人必須要修,而且修法也基本上是一樣的,所以我們別無選擇,只能按照固定的方法去修。

  只有在證悟空性之後,才能夠解決最後的問題。所謂最後的問題,既不是爲了過上更好的日子,也不是爲了掙更多的錢,就是要解決生老病死的問題,要從輪回當中獲得解脫。不但自己獲得解脫,而且要回頭去度化更多的衆生,讓更多的人了脫生死、獲得解脫。這就是我們修行的最終目標。

  很多人都看過《六祖壇經》以及禅宗祖師的語錄,也許有人會提出疑問:爲什麼禅宗沒有提到加行的修法呢?因爲,雖然禅宗是非常殊勝的一種解脫法門,但禅宗也像密宗一樣,只適合于根基十分成熟的人,如果根基不是十分成熟,即使修持禅宗的修法,也不一定能開悟。因爲禅宗裏面所講的,都是後期的證悟方法,而且是很簡單的證悟方法。像六祖惠能大師那樣的人,都是根基非常成熟的上根,不需要加行的修法,上師一傳訣竅,就立即可以頓悟,但我們能那樣頓悟嗎?很難,因爲我們的根基不一樣。

  因此,就像針對不同的病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法一樣,不一樣的根基也需要不一樣的法門,所以就要傳授並修持加行的修法。

  雖然在《普賢上師言教》與《慧燈之光》當中,講過外加行的修法,但藏傳佛教非常講究傳承,僅僅依靠自己看書來摸索著進行修持,是修不好的。爲什麼呢?首先,是在修持之前需要學習;其次更重要的,則是因爲傳承。

  傳承是什麼意思呢?也就是法脈。經由釋迦牟尼佛、蓮花生大師等傳承祖師一代代地傳下來的,像河流般一脈相承、從未間斷過的清淨法脈。在這些法脈當中,包含著我們肉眼看不見,但在修行過程中卻可以體會到的來自上師們的無形加持,這對我們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修持密法之前,最好能求得一個清淨的傳承。

  如果實在沒有時間或機會得到傳承,通過看書也可以先了解一些內容,然後打坐進行自我鍛煉,但這還算不上是修法。不過,只要能這樣堅持,以後一旦能聽到真正的傳法,就會感到受益匪淺,因此,作爲真正的修法,是聞思修叁者皆不可分離的。聞,就是聽聞佛法,學習佛法的理論;思,就是在聽聞之後,不能把所學的理論當成耳邊風,什麼也不管了,還要對其進行思維;修,就是具體的修行。

  爲什麼要進行修行呢?因爲,佛教理論的真實內涵,特別是其中的空性境界,是我們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爲什麼呢?因爲我們的語言,是由我們的祖先發明的,而我們的祖先都是凡夫俗子,他們的境界始終無法超越眼、耳、鼻、舌、身五種感觀的範疇,只能了解眼睛所看到的,耳朵所聽到的……而佛的境界卻是我們從未見到、從未聽到的東西,因而是我們的語言所無法表達的。

  既然語言無法表達,那還講什麼空性呢?就像過河需要乘坐渡船,一旦抵達彼岸,就可以放棄渡船一樣,通過語言,就可以使我們了解修行的程序,修行的方法,修行的結果,修行的用處等理論上的概念,這樣就便于我們更好地修行,但具體的修法,卻只有依靠我們自己。

  禅宗有一句話“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其中的“冷暖”,是語言無法表達的東西,只有親身體會過水的冷暖的人,才能夠理解其中的內涵。證悟空性也是一樣,只有通過我們自己的修行,才能親自去感悟、去領會。

  至于修行的最終目的,以前也一而再、再而叁地講過,並不是什麼很深奧的東西,但爲什麼還要苦口婆心地講呢?因爲,很多沒有經過佛法教育的人,特別是漢地居士,雖然信佛、想修行,但由于不了解真正的佛教理論,因而在修行過程中卻失去了學佛的真實意義。爲什麼呢?因爲佛陀所講的八萬四千法門,不是爲了使我們這一輩子能過得好一點——掙更多的錢、工作順利等等,因爲即使這一輩子過得再好——生活優裕、環境舒適,但也只是解決了臨時的問題。佛教的目的,是爲了解決每一個衆生都必須面對的、最根本性的問題——生老病死。

  大家都知道,從一出生開始,我們就在邁向衰老、邁向死亡。總有一天,我們會面臨死亡。雖然人人都不願意老、都不願意死,卻不得不日漸蒼老,最終只有死路一條。

  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事情呢?其中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支配著這一切。關于這種力量,基督教等其他宗教將其解釋爲上帝或者其他神靈的安排,但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爲。佛教認爲,這就是緣起、業力、因果的作用。因爲有了生老病死的因,就必須要産生與其相應的果,這是自然的規律,任何人都不可抗衡、無法回避。

  這個問題如何解決呢?這就需要證悟空性的智慧,僅僅燒燒香、磕磕頭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在證悟之後,由于小乘行人認爲輪回很苦,所以就結束了自己的生死,再也不重返輪回,而停留在超越輪回的境界當中。這種境界,就像睡覺一樣。我們也知道,有的人可以每天睡十幾個小時,在很長的睡眠過程中,也能一直不吃不喝。因爲睡眠也是一種境界,如果保持在這種境界當中,就可以不吃不喝。當然,小乘阿羅漢的證悟境界要比這…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