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半,中途卻因爲所謂的“開許”而停止了加行的修習,但迄今爲止,我們卻並沒有看到這些人獲得任何成就。
在此提醒諸位,如果上師開許你可以不修前行,也就是開許你可以不解脫,因爲前行所修的出離心和菩提心,是解脫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這就像農民種莊稼,如果在種子、土壤、水分等條件當中缺少了一兩個,就無法獲得收成;或者像電腦,如果其系統程序被刪除了一兩個,就不能正常運行一樣。如果缺少了出離心和菩提心,佛果決不會從天而降,沒有因怎麼會有果呢?決不可能!同樣,如果沒有修前行,出離心和菩提心也不會自然而然地生起。
所以,我們不能只想修大圓滿而不願意修前行,更不能寄希望于上師開許自己不修加行。修行的程序不能顛倒,加行的過程不能忽略。如果按照佛菩薩的指點進行修行,是一定會有效果的,如果沒有看到明顯的進步,這只能怪我們的業障太重。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修金剛薩埵百字明。通過金剛薩埵的修法,就可以減輕我們的業障,在此基礎上再去修行,就必定能獲得成就。
前面也提到過,凡夫往往缺乏遠見,其眼光總是非常狹窄,既看不到生命的過去,也看不到輪回的未來,只看到眼前短短的幾十年,所以就不會爲出離輪回的解脫著想,而只會考慮自己的衣食住行。當然,想在輪回當中過得好一些,讓生活的質量再提高一些,也是無可厚非的,釋迦牟尼佛也允許這樣,但我們卻應當將生存的方式與生存的目標區分開來,決不能將其混爲一談。比如說,住別墅洋房、開寶馬奔馳,這並不是生存的目標和意義,而只是一種生存方式而已。如果把這些當作生存的意義,那就太不值得了。我們好不容易來到人世間,除了吃喝玩樂以外,還應當做點其他有價值的事情。
這些有價值的事情究竟是什麼呢?在接觸到佛法以後,依靠釋迦牟尼佛傳輸給我們的智慧,使我們的眼界得以拓展,不會只看到眼前幾十年的短暫利益,而是放長目光,製訂出長遠的修行計劃——逐步將凡夫俗子的精神進化爲菩薩的智慧,乃至最究竟的佛智。
這裏所說的“進化”,不是指達爾文曾提到過的,物種方面的進化,而是指精神層面的進化。假如沒有這樣的打算,就算修行一輩子,花了數不盡的功夫,也與解脫毫無關聯,那不是太可惜了嗎?
雖然《慧燈之光》當中曾反複強調過這一點,但因爲我們的習氣太重,所以這裏再次予以重申,以期引起大家的重視。另外,宗喀巴大師也是這樣認爲的,因而在宣講本論之時,還是有必要“老生常談”一番。
爲什麼叁主要道的第一個是出離心呢?因爲,首先我們應當弄清楚,我們今天流轉輪回的原因是什麼?究竟是誰讓我們流轉輪回的?除了佛教之外,其他世間的學問——包括東方與西方的哲學與科學,都對外面的世界産生過許許多多的懷疑,但卻從來沒有對自身的存在有過一絲一毫的懷疑。比如,笛卡兒認爲:“我思故我在”,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外面的東西是否存在可以懷疑,但對自己的存在卻不能有懷疑,因爲“我”在思維,所以“我”必定存在。實際上,他根本就沒有打算要否認自己的存在,但佛陀卻並不是這樣,他不但否定外境的存在,同時也反過來否定自我的存在。這個觀點,是從古印度最原始的宗教直至現代宗教從來沒有提出過,也從來不願懷疑的。不但這些宗教沒有對這些問題産生懷疑,而且還通過種種錯誤的邏輯、理由來證明、推斷出“自我的存在”,從而使“自我”的觀念進一步得到強化。
正因爲釋迦牟尼佛尚未成佛的時候就對此産生了懷疑,所以才會去觀察所謂的“自我”,並由此證悟了“自我”的不存在,從而推翻了長久沈積的我執。
要達到這樣的目的,首先必須要有出離心。令我們流轉輪回的主因,既不是上帝、造物主之類的神靈,也不是無因無緣的偶然,而是我們自己固有的錯誤觀念。從佛教的平臺往下看,世間所有的“文明”,都建立在愚昧、錯誤的基礎之上。因爲我們從根本上已經錯了,所以不想老也得老,不想死也得死,不想病也得病,想要的求之不得,不想要的卻不得不去接受,每時每刻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麻煩。
這些錯誤觀念究竟是什麼呢?首先最嚴重的,就是對輪回的貪著、迷戀。盡管大家都清楚地看到輪回中充斥著各種苦痛,卻始終執迷不悟,甯可自討苦吃,也不願放棄迷惑、放棄輪回,而只想在輪回中過得好一點、健康一點、長壽一點。這些貪執、留戀,就會將我們緊緊地束縛在輪回當中。只有抛棄了這些貪戀之情,才能切斷流轉輪回的第一個因緣。
也就是說,流轉輪回最關鍵的原因,是我們從小到大一直將吃喝玩樂等等誤以爲是最終極的人生目標,全身心地投入,死活也不肯丟開而導致的。
有一個很恰當的比喻可以說明這一點:春蠶是怎樣被纏在蠶繭當中的呢?是春蠶用自己辛辛苦苦吐出的絲線,將自己關押在自己編織的牢籠之中的。同樣,我們也是用自己心裏所産生的錯誤觀念,將自己捆綁在自己製造的輪回樊籬之中,並不間斷地遭受輪回之苦。
現在應該怎麼辦呢?既然讓我們流轉輪回的因素不是來自于外界,而是來自于我們自身,我們就應當回頭往內尋找解決這一切的方法。第一個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出離心。
有人會提出疑問:是否一生起出離心,就必須不管家庭、不管兒女,不管父母,獨自一人前往深山去修行呢?
也不一定,釋迦牟尼佛也沒有這樣要求。因爲每個人的條件不一樣,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不一樣,這些長久積存的牽挂,並不是說放就可以放下的,因而很難一刀切。
我們需要把握的最重要的原則,就是要將生存目標與生存方式劃分開來。只要有了明確的生存目標,只要對修行沒有影響,也不會爲了生存而去造作惡業,我們就可以隨意選擇自己的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既有上等的,也有中等與下等的,我們既可以生活得樸素一點,也可以生活得舒適一些。爲了自己與家人的生存,還是需要去上班掙錢,但無論如何,我們在生存之余,還應當將尋求解脫作爲自己的崇高理想。一旦能將生存方式與生存目標劃分得泾渭分明,在尋求解脫方面就算是培養出了一定的出離心。從此以後,雖然我們尚未徹底遠離輪回,還在輪回的紅塵當中徘徊,但卻對輪回世俗産生了排斥與反感之心,從而與輪回之間保持了一定的距離。
之後,我們就有了一個全新的生存目標——進化心靈,出脫輪回,並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慘遭不幸、急需救助的苦難衆生。因爲在那個時候,我們已經解決了自己的生老病死,所以無需考慮自己的問題。唯一的工作,就是利益衆生。從佛教的角度而言,利益衆生就是弘法利生——弘揚大乘佛法,利益無邊衆生。對衆生沒有利益的法,就不是大乘佛法。凡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利益衆生。
如果修行的目的,只是爲了個人的健康長壽,那麼通過健身、保健等方法也可以達到類似的效果,就不必小題大做地用佛法來解決,因爲佛法具有更大的意義,更大的作用,如果以佛法來改善衣食住行等問題,那就太可惜、太浪費了。
真正的出離心培養出來以後,就不會對生活質量有太高的要求,生活過得好,不會以此自滿;過得艱苦一點,也不會太在意,唯一不能放棄的目標,就是淨化心靈,救度衆生。從此以後,我們會更有遠見,我們的心胸會更加寬廣,會將佛陀所倡導的寬容、和平、祥和、慈愛、平等的氛圍帶給周圍,會不求回報地去幫助他衆,消除他們的痛苦。
請大家想一想,在救度他衆,與自己過得美滿之間,究竟哪一個更重要、更高尚、更有意義呢?答案是一清二楚的。這樣一來,我們對修行就會更有信心與勇氣,自心與輪回之間,也就有了一定的距離。
所謂“距離”是什麼意思呢?是不是表示從此以後就遠離社會、遠離人群了呢?並不是這樣的。我在《慧燈之光》中曾反反複複地講過一句話:“大乘菩薩的原則,是既要超越輪回,又不能脫離輪回。”所謂“超越輪回”,是指再也不受輪回的影響,要從輪回當中解脫出來;所謂“不能脫離輪回 ”,是指不能在解脫以後,就自己一走了之,而要回頭去關照、拯救其他衆生,讓更多的衆生明白佛法的道理,讓更多的衆生走上解脫道,幫更多的衆生解決生老病死的大問題。
所以,我們必須要超越輪回,否則就不能達到目的;但又必須不脫離輪回,如果脫離了輪回,那出離輪回的最終意義又何在呢?倘若自己的解脫不能給任何生命帶來快樂,這樣的解脫又有多大的價值呢?所以,大乘佛法是非常偉大的思想。
這並不是自吹自擂,而是有目共睹的事實。大家可以通過各種資料,去查閱人類有史以來的所有思想,從中便會發現,從古至今全人類的所有思想中,佛的思想是最偉大的,因爲佛陀的方法是如此得當,佛陀的理念是如此崇高!這就是在叁主要道當中,首先需要學習出離心的原因。
二、論義
(一)序言
下面轉入正題,開始講述《叁主要道論》。本論是由宗喀巴大師造頌,堪布索達吉翻譯的。
頂禮諸至尊上師!
在造論之前,作者首先頂禮諸位至尊上師。爲什麼要頂禮上師呢?因爲,在講法、造論、修行等任何善事之前,如果能頂禮上師叁寶,則一切後續工作都會順利吉祥,所以,宗喀巴大師首先在這裏恭敬地頂禮諸位上師。
我隨己力而宣說,欲解脫者之津梁,
諸佛經典精華義,一切菩薩所贊道。
“我隨己力而宣說”,我隨著自己的能力來宣說,能講到什麼程度,就盡量講到什麼程度。
大家應當知道,雖然本論的文字不是很多,但在有限的偈頌當中,卻歸納了佛法的所有精華,這是很難得、很珍貴的,我們千萬不要輕視,認爲以短短的文字不能表達出什麼內容。
“欲解脫者之津梁”,所謂“津梁”,是指渡口、碼頭、港口或者橋梁等等。希求解脫者要踏上解脫道,乘坐佛法的解脫之舟,渡過輪回的苦海,應當在哪一個碼頭上船呢?本論告訴我們,乘坐解脫之船的碼頭、渡口,就是出離心。
“諸佛經典精華義”,在諸佛經典當…
《慧燈之光四《叁主要道論》講記》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