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
第十八愿是四十八愿的核心,也是整个净土教法的核心,就是说净土教所有的内容都可以收摄在这一条愿力里面,它也叫做总持。因此我们学习净土教,学习佛法最主要的用心(集中心力的地方)就是要好好地听闻和理解这一条愿力,这条愿有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本愿三心,就是至心、信乐、欲生,所以这条愿也叫本愿三心之愿;二是乃至十念,这是相;三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三个方面的内容是相互关联的。
一、阿弥陀佛选择念佛一行为往生的正定之业。
“乃至十念”的十念是指念佛,显示阿弥陀佛救度众生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给我们选择往生净土的方式方法,这个方法与六度万行,持戒、布施、放生、建寺、禅定这些相比是简单易行的。这个“选择”的意义是非常重要的,为什么法藏菩萨(阿弥陀佛)在众多的修行方式中选择了“念佛”这一修行方式?古德做了一些比较,认为念佛做为往生的修行方式是最“容易”的,相对于其它的方式来说最能普度众生。
这条愿也叫做选择本愿,为什么它是四十八愿的核心,是本愿之王呢?这条愿又叫念佛往生愿,念佛往生相对于其他的修行来说,是阿弥陀佛在很多种修行方式中做出的选择,这里面使用的是排除法,阿弥陀佛建设西方极乐世界,他在因地的时候经过五劫思维选取了念佛的这一修行方式,而舍掉其他的修行方式,这就是选择,选择就带有取舍的意思,取了念佛,其它的就舍掉了,因此除了这个念佛的方式能够往生净土,其它的方式不能往生到净土去,这里的净土是指阿弥陀佛真正的净土(报土),这就是选择的意思。
这一点对于我们分别心特别重的凡夫来讲是不容易理解,容易产生误会。误会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凡夫特别注重分别、取舍、比较,佛在选择这个方式时也是有取舍和比较的。但是佛的比较和我们的基础不同,我们是凡夫,没有智慧,而佛是“妙观察智”所做的选择,是在平等性中,在法藏菩萨这样的圣位中做的选择。我们不懂这个道理,所以好多人心里就会想,我光念佛就能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吗?我可能还要做很多其它的修行,甚至是我念佛不是主要的,我应该多做诵经、布施、供养、持戒等其它的修行,这个选择就变成了我们凡夫的选择,而这与法藏菩萨的选择是不一致的。往生净土的真实修行方式就是念佛,这就是法藏菩萨“妙观察智”所做的选择,其它的修行方式就不是他选择的,因此你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就要通过这一愿选择的方式,所以这一条愿被称作选择本愿。 大家对念佛方式的理解,存在好多误会。我们首先在方式上要确定一点就是“念佛往生”,这是释迦牟尼佛亲口宣说。
佛法是一个整体,需要你整个听进去,然后思考融通。因此你首先确定了念佛往生,这是阿弥陀佛的选择,接下来还要了解这个选择里面的内容。上一节我们说了至心、信乐、欲生这三种心和念佛方式之间的关系。称名念佛是相,我们中一些人听别人告诉说念佛可以往生了,这是阿弥陀佛选择的方式,他光知道这个方式了,他就一个人躲起来去念佛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这有些不确定。所以你光知道这个方式,你不知道这个方式里面的内容,你还是会有很多的障碍,能否往生是不确定的,所以你要去听明白这个方式,念佛到底是怎么回事,他和目的有关。
二、阿弥陀佛建立的西方极乐净土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恶凡夫”
净土教以“往生”为果。“设我得佛”是法藏菩萨发愿,“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是法藏菩萨立誓。那他对着谁立誓呢?他对着“十方众生”来立誓。那这个“十方众生”的范围有多大呢?凡是佛以下的都可以是“十方众生”的范围,他不单是指我们这个娑婆世界,还包括十方无量的世界,无量的佛国土。“十方众生”依无量寿经其它的译本,包括蜎飞蠕动的恶道众生,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还包括人道,天道甚至包括阿罗汉菩萨们,更广的范围是指除了佛以下都包括。
净土宗的祖师在解释这个“十方众生”的时候说,这里的“十方众生”主要是指凡夫,凡夫是相对于圣人来说。下面解释一下“凡圣”的界限,圣人的界限是指初果罗汉以上的,称为三乘的圣人,他就是站在真谛那边,初果罗汉以下的就叫做凡夫。凡圣的另一个面是,出轮回的叫做圣人,没有出轮回的叫做凡夫,凡夫就是流转生死,没有出六道轮回,而圣人就是出了六道轮回,或者是虽然现在没出,但是确定是出了六道轮回的,比如初果罗汉他现在还没有出,但是他七返人间天上就可以出离轮回了。那么这个十方众生所指是包括凡夫和圣人,佛下面的弥勒、文殊、普贤也包括在里面。
那阿弥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谁呢?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解释到“然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指凡夫),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凡夫),急须偏救。岸上之者(圣人),何用济为。”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阿弥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对象是凡夫,凡夫中还分成善凡夫和恶凡夫,其中“恶凡夫”是阿弥陀佛更主要的救度对象,这就是阿弥陀佛立愿的重心。如果把西方极乐世界比作一个大医院,那阿弥陀佛则是一位大医王,他主要救度什么样的病人呢?他就是专门救度那些得了最严重病的人。所以阿弥陀佛主要不是为了圣者、菩萨们,而是为了救度凡夫,而且更主要的是救度凡夫里面的“恶凡夫”。我们出生在释迦牟尼佛已经圆寂后2000多年的未法时期,现在人基本上都是恶人,没有什么戒律和德行。我们自己和自己比可能有好的,但是按照真正佛法的标准,按照三皈依、五戒、十善的标准,现在的人就多是凡夫中的恶凡夫,所以我们现在最主要的解脱因缘,就只有靠阿弥陀佛的誓愿,因此净土法门在末法时期的当机性就体现出来了。
凡夫在不间断地轮回
佛法有因果观,成佛和解脱最主要的是什么呢?是出离轮回。圣凡的界限是,凡夫就是轮回,圣人就出离了轮回。佛法圣道都是在追求这个,象禅宗的开悟、密宗即身成佛,都是为了追求脱离轮回,要“了生死”。我们生死的内容就是在无明的引导下,不断地在六道里面流转。表现出来的就是有很多烦恼,行事颠倒。我们以为这辈子做人,下辈子堕地狱,再下辈子可能做饿鬼、畜生什么的,以为这就是轮回。其实有智慧的人就能了解得更细,我们所有的心念,念念之间、前念和后念互为因果,心行不断。我们现在的作为,受过去的影响,所有的行为,它有一个前延后续的力量,当下每一念,都是轮回的因果,每一念的显现,对过去来讲,他是一个果,对未来来讲你就又种下了因,不断在因果中轮回。
往生的真正利益是出离轮回
那么修学佛法的目的,就是为了出离轮回,这是佛法不同于世间法的地方;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是为了身体好,为了健康,为了感情,为了发财,为了清净,这些都属于世间法,如果为了这些,他们就是对佛法和世间法的界限不太清楚。佛法主要是为了脱离轮回,不是为了轮回中的利益,而出离轮回,不是在死的时候才出离。
往生净土决定就意味着你出离轮回决定了,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菩萨说你要是不出离轮回生到我的净土来,我就不成佛。法藏菩萨的誓愿里面是有“自利”和“利他”两个内容,这两个内容是“一体”的关系。为什么说是“一体”的呢?这个取正觉就是他成佛,不取正觉就是他不成佛,不成佛是他的誓言。法藏菩萨说如果我不能够让念佛的众生生到我的净土里面来,那么我就不成佛,这是双重否定。从正面来看法藏菩萨成为阿弥陀佛是“自利”,如果他成佛的话,给我们的利益就是我们能够出离轮回,这就是“利他”。所以说我们不往生他就不成佛,我们能往生和他能成佛,这个“自利”和“利他”是摆在一起的一体的关系。
如果你现在还有烦恼,那所有烦恼真正的苦本、苦因是什么呢?你并不了解,真正的苦因不是因为贫穷、生病、感情不好、孩子不听话、自己欲望强,真正的苦因是因为“无明,无知”。我们对真理无知,才会有身体不好,感情不好,欲望强的这些“果”。你如果想解决这些问题,你必须要从根上把它切断掉,那么就是说你有无明的存在,发生身口意的三业,你就必定在六道里面轮回,你不会出离这些生死,你现在无论是苦还是乐,你只要是不会出离,你就受苦的时间更多。因为在六道里面,我们更多的时候是在三恶道,在人道的时间最少,人道是一个中转站,是一个关键时期,其他道都是受报的时间,其他道没有选择“做善,做恶、积福、修积功德”的能力,只有我们在人道的时候才有选择的能力,而人的寿命不长,所以人道是一个关键,如果你的善根好,你就应该知道轮回就是真正的苦,你要对苦因、苦果都有认识,你才能真正发起往生。往生不是死,它叫做“了生死”,出离轮回,往生就能彻底解除我们的烦恼和痛苦。
三、净土法门的往生利益是在活着的时候获得
净土法门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往生的利益是在活着的时候获得的。你想往生净土,尽量在活着的时候确定,这意味着你现生就得到了佛法的利益。这个利益是出轮回的大利益,你越早获得越好,尤其是在年轻的时候,你越年轻就越容易获得,因为年轻的时候追求力量强,容易得到往生决定,人老了身心各方面的力量就衰弱了,想要得到就要难一些。我们要纠正“彿法是度死的”,“往生净土决定要等到死的时候才会获得”,“追求往生那是老人才需要的”,“我现在很年轻,离往生还很远呢”这些错误的观念。这些都是对“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不了解,也就是对“往生”的意思不真正了解,误会了。
产生这些误会的原因是什么呢?这跟我们中国净土教的弘扬有关,中国净土教的弘扬一直都特别注重临终接引。所以大多数人学习净土教、念佛都是希望…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因愿文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