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二
第十八願是四十八願的核心,也是整個淨土教法的核心,就是說淨土教所有的內容都可以收攝在這一條願力裏面,它也叫做總持。因此我們學習淨土教,學習佛法最主要的用心(集中心力的地方)就是要好好地聽聞和理解這一條願力,這條願有叁個方面的主要內容:一是本願叁心,就是至心、信樂、欲生,所以這條願也叫本願叁心之願;二是乃至十念,這是相;叁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叁個方面的內容是相互關聯的。
一、阿彌陀佛選擇念佛一行爲往生的正定之業。
“乃至十念”的十念是指念佛,顯示阿彌陀佛救度衆生的一個重點內容,就是給我們選擇往生淨土的方式方法,這個方法與六度萬行,持戒、布施、放生、建寺、禅定這些相比是簡單易行的。這個“選擇”的意義是非常重要的,爲什麼法藏菩薩(阿彌陀佛)在衆多的修行方式中選擇了“念佛”這一修行方式?古德做了一些比較,認爲念佛做爲往生的修行方式是最“容易”的,相對于其它的方式來說最能普度衆生。
這條願也叫做選擇本願,爲什麼它是四十八願的核心,是本願之王呢?這條願又叫念佛往生願,念佛往生相對于其他的修行來說,是阿彌陀佛在很多種修行方式中做出的選擇,這裏面使用的是排除法,阿彌陀佛建設西方極樂世界,他在因地的時候經過五劫思維選取了念佛的這一修行方式,而舍掉其他的修行方式,這就是選擇,選擇就帶有取舍的意思,取了念佛,其它的就舍掉了,因此除了這個念佛的方式能夠往生淨土,其它的方式不能往生到淨土去,這裏的淨土是指阿彌陀佛真正的淨土(報土),這就是選擇的意思。
這一點對于我們分別心特別重的凡夫來講是不容易理解,容易産生誤會。誤會在什麼地方呢?我們凡夫特別注重分別、取舍、比較,佛在選擇這個方式時也是有取舍和比較的。但是佛的比較和我們的基礎不同,我們是凡夫,沒有智慧,而佛是“妙觀察智”所做的選擇,是在平等性中,在法藏菩薩這樣的聖位中做的選擇。我們不懂這個道理,所以好多人心裏就會想,我光念佛就能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嗎?我可能還要做很多其它的修行,甚至是我念佛不是主要的,我應該多做誦經、布施、供養、持戒等其它的修行,這個選擇就變成了我們凡夫的選擇,而這與法藏菩薩的選擇是不一致的。往生淨土的真實修行方式就是念佛,這就是法藏菩薩“妙觀察智”所做的選擇,其它的修行方式就不是他選擇的,因此你要想真正往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就要通過這一願選擇的方式,所以這一條願被稱作選擇本願。 大家對念佛方式的理解,存在好多誤會。我們首先在方式上要確定一點就是“念佛往生”,這是釋迦牟尼佛親口宣說。
佛法是一個整體,需要你整個聽進去,然後思考融通。因此你首先確定了念佛往生,這是阿彌陀佛的選擇,接下來還要了解這個選擇裏面的內容。上一節我們說了至心、信樂、欲生這叁種心和念佛方式之間的關系。稱名念佛是相,我們中一些人聽別人告訴說念佛可以往生了,這是阿彌陀佛選擇的方式,他光知道這個方式了,他就一個人躲起來去念佛了,那他能不能往生呢?這有些不確定。所以你光知道這個方式,你不知道這個方式裏面的內容,你還是會有很多的障礙,能否往生是不確定的,所以你要去聽明白這個方式,念佛到底是怎麼回事,他和目的有關。
二、阿彌陀佛建立的西方極樂淨土最主要的救度對象是“惡凡夫”
淨土教以“往生”爲果。“設我得佛”是法藏菩薩發願,“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是法藏菩薩立誓。那他對著誰立誓呢?他對著“十方衆生”來立誓。那這個“十方衆生”的範圍有多大呢?凡是佛以下的都可以是“十方衆生”的範圍,他不單是指我們這個娑婆世界,還包括十方無量的世界,無量的佛國土。“十方衆生”依無量壽經其它的譯本,包括蜎飛蠕動的惡道衆生,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還包括人道,天道甚至包括阿羅漢菩薩們,更廣的範圍是指除了佛以下都包括。
淨土宗的祖師在解釋這個“十方衆生”的時候說,這裏的“十方衆生”主要是指凡夫,凡夫是相對于聖人來說。下面解釋一下“凡聖”的界限,聖人的界限是指初果羅漢以上的,稱爲叁乘的聖人,他就是站在真谛那邊,初果羅漢以下的就叫做凡夫。凡聖的另一個面是,出輪回的叫做聖人,沒有出輪回的叫做凡夫,凡夫就是流轉生死,沒有出六道輪回,而聖人就是出了六道輪回,或者是雖然現在沒出,但是確定是出了六道輪回的,比如初果羅漢他現在還沒有出,但是他七返人間天上就可以出離輪回了。那麼這個十方衆生所指是包括凡夫和聖人,佛下面的彌勒、文殊、普賢也包括在裏面。
那阿彌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對象是誰呢?善導大師在觀經疏中解釋到“然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沒衆生(指凡夫),是以勸歸淨土。亦如溺水之人(凡夫),急須偏救。岸上之者(聖人),何用濟爲。”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阿彌陀佛最主要的救度對象是凡夫,凡夫中還分成善凡夫和惡凡夫,其中“惡凡夫”是阿彌陀佛更主要的救度對象,這就是阿彌陀佛立願的重心。如果把西方極樂世界比作一個大醫院,那阿彌陀佛則是一位大醫王,他主要救度什麼樣的病人呢?他就是專門救度那些得了最嚴重病的人。所以阿彌陀佛主要不是爲了聖者、菩薩們,而是爲了救度凡夫,而且更主要的是救度凡夫裏面的“惡凡夫”。我們出生在釋迦牟尼佛已經圓寂後2000多年的未法時期,現在人基本上都是惡人,沒有什麼戒律和德行。我們自己和自己比可能有好的,但是按照真正佛法的標准,按照叁皈依、五戒、十善的標准,現在的人就多是凡夫中的惡凡夫,所以我們現在最主要的解脫因緣,就只有靠阿彌陀佛的誓願,因此淨土法門在末法時期的當機性就體現出來了。
凡夫在不間斷地輪回
佛法有因果觀,成佛和解脫最主要的是什麼呢?是出離輪回。聖凡的界限是,凡夫就是輪回,聖人就出離了輪回。佛法聖道都是在追求這個,象禅宗的開悟、密宗即身成佛,都是爲了追求脫離輪回,要“了生死”。我們生死的內容就是在無明的引導下,不斷地在六道裏面流轉。表現出來的就是有很多煩惱,行事顛倒。我們以爲這輩子做人,下輩子墮地獄,再下輩子可能做餓鬼、畜生什麼的,以爲這就是輪回。其實有智慧的人就能了解得更細,我們所有的心念,念念之間、前念和後念互爲因果,心行不斷。我們現在的作爲,受過去的影響,所有的行爲,它有一個前延後續的力量,當下每一念,都是輪回的因果,每一念的顯現,對過去來講,他是一個果,對未來來講你就又種下了因,不斷在因果中輪回。
往生的真正利益是出離輪回
那麼修學佛法的目的,就是爲了出離輪回,這是佛法不同于世間法的地方;所以我們學習佛法,不是爲了身體好,爲了健康,爲了感情,爲了發財,爲了清淨,這些都屬于世間法,如果爲了這些,他們就是對佛法和世間法的界限不太清楚。佛法主要是爲了脫離輪回,不是爲了輪回中的利益,而出離輪回,不是在死的時候才出離。
往生淨土決定就意味著你出離輪回決定了,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法藏菩薩說你要是不出離輪回生到我的淨土來,我就不成佛。法藏菩薩的誓願裏面是有“自利”和“利他”兩個內容,這兩個內容是“一體”的關系。爲什麼說是“一體”的呢?這個取正覺就是他成佛,不取正覺就是他不成佛,不成佛是他的誓言。法藏菩薩說如果我不能夠讓念佛的衆生生到我的淨土裏面來,那麼我就不成佛,這是雙重否定。從正面來看法藏菩薩成爲阿彌陀佛是“自利”,如果他成佛的話,給我們的利益就是我們能夠出離輪回,這就是“利他”。所以說我們不往生他就不成佛,我們能往生和他能成佛,這個“自利”和“利他”是擺在一起的一體的關系。
如果你現在還有煩惱,那所有煩惱真正的苦本、苦因是什麼呢?你並不了解,真正的苦因不是因爲貧窮、生病、感情不好、孩子不聽話、自己欲望強,真正的苦因是因爲“無明,無知”。我們對真理無知,才會有身體不好,感情不好,欲望強的這些“果”。你如果想解決這些問題,你必須要從根上把它切斷掉,那麼就是說你有無明的存在,發生身口意的叁業,你就必定在六道裏面輪回,你不會出離這些生死,你現在無論是苦還是樂,你只要是不會出離,你就受苦的時間更多。因爲在六道裏面,我們更多的時候是在叁惡道,在人道的時間最少,人道是一個中轉站,是一個關鍵時期,其他道都是受報的時間,其他道沒有選擇“做善,做惡、積福、修積功德”的能力,只有我們在人道的時候才有選擇的能力,而人的壽命不長,所以人道是一個關鍵,如果你的善根好,你就應該知道輪回就是真正的苦,你要對苦因、苦果都有認識,你才能真正發起往生。往生不是死,它叫做“了生死”,出離輪回,往生就能徹底解除我們的煩惱和痛苦。
叁、淨土法門的往生利益是在活著的時候獲得
淨土法門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往生的利益是在活著的時候獲得的。你想往生淨土,盡量在活著的時候確定,這意味著你現生就得到了佛法的利益。這個利益是出輪回的大利益,你越早獲得越好,尤其是在年輕的時候,你越年輕就越容易獲得,因爲年輕的時候追求力量強,容易得到往生決定,人老了身心各方面的力量就衰弱了,想要得到就要難一些。我們要糾正“彿法是度死的”,“往生淨土決定要等到死的時候才會獲得”,“追求往生那是老人才需要的”,“我現在很年輕,離往生還很遠呢”這些錯誤的觀念。這些都是對“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不了解,也就是對“往生”的意思不真正了解,誤會了。
産生這些誤會的原因是什麼呢?這跟我們中國淨土教的弘揚有關,中國淨土教的弘揚一直都特別注重臨終接引。所以大多數人學習淨土教、念佛都是希望…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