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二▪P2

  ..續本文上一頁阿彌陀佛臨終來接引。中國淨土宗第十叁代祖師印光大師勸導的核心也是在這個地方,當時的太虛大師對此評論說“然尚期命終往生,而無真宗“信成已生,還化他利”之行,則所短遠矣”。這裏提出了二個問題,一是弘揚偏在“尚期命終往生”上了,二是無“還化他利”之行。

  一是弘揚 “尚期命終往生”,這樣往生就成了只能等著臨終接引,變成了等死,都集中在死的這個環節上面去了,其實往生的目的是要“了生死”,不單是爲了“度死”。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裏面有叁條攝生願。十八願是最主要的,被稱做願王,這條願不是臨終接引願,這條願是“若不生者,不取正覺”。十九願才說“臨命終時,與大衆現其人前”,而十九願是次要的,十八願是最主要的。我們以前淨土教的弘揚,把重點落偏了,把往生和死聯系在了一起。我往生就是要離開這一世的身體,才會轉生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這個只是往生的顯現.。

  二是無“還化他利”之行。如果你一生裏面不能確定自己是否往生了,都在期盼阿彌陀佛臨終來接自己,這就缺少了一個“自利利人”的利益。自信教人信,就是我已經得到了佛法的利益,現生能夠利益自己,自利之後去利他。如果你一生都沒確定,那你就變得相對自私了,因爲你需要抓緊時間去念佛,一心期盼阿彌陀佛來接你,這就缺少一個“還相回向”的利益,那這個佛法就不是一個圓滿的佛法了。

  我們的淨土教一直以來都存在著這樣的誤會,沒有搞清楚。淨土教要給你的是現身獲得佛法最大利益,就是獲得真正信心,見到真正的寶藏,你得到真正的歡喜安樂,這比其他的利益都大得多。過去有善根的人都是在勤求佛法的究竟利益,而現在人不知道生死輪回中的樂是建立在沙子上,是不穩固的,是很暫時的,未來怎麼樣你不清楚,那你哪有心情去享樂呢?所以只有不太清楚的人才去追求世間的享樂,只管眼前不管將來,這是你自己欺騙自己,這就是善根不行,而真正眼光遠的人,他就不是這樣,他先要把生死輪回,煩惱,無知解決掉。所以“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個就是淨土教阿彌陀佛要給我們的真實利益,而且是現生就能獲得。你要想獲得這個利益,對這個方法要了解,我們就只有通過念佛,你才能夠往生,因爲“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你要真正確定自己的往生,就要在這條願上來確定它。

  四、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具足聞信

  上一節我說到這裏面的“至心”,全無虛僞的至誠之心,就是真實心。這個真實心在親鸾大師的著作《教行信證》裏面就是本願叁心。對于追求往生的人來說,就會遇到一個問題,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的國土,是非常高妙的地方,那麼通過念佛就能夠往生?我們就會産生一個問題,覺得自己沒有真正的願心,沒有信心,不能夠往生到淨土去。那麼這個就跟我們自身因果有關,好多人一聽佛法,他不懂什麼道理,甚至簡單的判斷,佛告訴我們說西方極樂世界是那麼好的一個地方,那個地方是普通人去不了的,那修兩下念佛怎麼就能去了呢?這個就是我們的分別見,我們的常識,我們不太相信因果,對事理也不太明白。認爲去極樂世間那麼好的地方,就象我們上街去買東西,什麼東西都不能是白給的,好東西總是要付出更多的錢,凡是得到好結果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對于好心得好報,雖然不能去做,多數人還是有點相信的。至于說極樂世界這麼好的地方,我這個出離輪回、往生,了解佛教常識的人都會認爲能夠出離輪回那是聖者,我至少要達成聖者的標准,才能出離輪回。極樂世界裏面都是阿裨跋致的菩薩,都是大聖者,不是小聖者,到阿彌陀佛的報土就跟佛是一樣的,那麼這種地方象我們這樣的惡凡夫怎麼能去呢?這是本能的反映,從輪回的角度看,我們出身在佛滅度後2000多年的末法時期,現在做人還不怎麼樣,我也不比別人好多少,讓我去那麼好地方,我念兩聲佛我就做了好多功德了,就行了,這很不容易相信。

  法藏比丘發這條願的時候說,“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這條願叫本願叁心之願,他發這叁種心的原因就是因爲看到我們一直輪回的惡衆生,沒有真實心,而他這個真實心的標准是什麼樣的呢?它是至心,是指全無虛僞的至誠之心,到底什麼是至誠心?而且是一點都沒有虛僞的至誠心?親鸾大師在《教行信證》裏面根據漢字原始的意思解釋說,至心就是真實心,真實誠重之心。他是相對于什麼樣的心來說呢?他是相對于我們的心來說,我們的心是什麼狀況呢?我們是沒有至心的,我們的心都是虛僞的,虛僞和至心是相對的,那麼至心他是至極的清淨之心。這種心是什麼性質?他是隨順法性,離虛假,順二谛,無虛僞顛倒心。

  什麼叫二谛呢?二谛就是指真谛和俗谛。現在是科學時代,多數人只相信科學,而科學又是依靠實驗的,是要看得見,摸得著,說得明白,用得上,因此我們最相信的是什麼?就相信五欲,相信我們的身體,相信我們這個心的感受,我們吃的酸甜苦辣,感情上面的好壞,愛恨情愁,我們只相信這樣一種真實。如果說要相信佛,你就是要相信極樂世界,信佛的解脫樂。我們大多數人的信佛是什麼樣呢?我們好多人雖然信佛,但是認爲佛的樂也和我的欲樂差不多,我能體會到最樂,那佛就是那種樂,這就沒有佛法二谛,就只有一個俗谛。我們更多是只相信自己的身心覺受,不相信有什麼聖者,其實這個狀態你就不信佛了,雖然口頭上表達是信佛,但是實際上是不信佛,你的語言表達和你的心裏真正認知不是一回事。這就不順二谛。

  那順二谛,信佛教,信極樂是什麼樣呢?就是要同時相信有二個標准,即相信我們的五欲之樂,還要相信有佛菩薩的解脫樂。你看我們念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相信佛,相信觀世音菩薩,從某種角度來講跟相信極樂世界是一樣的,只不過一個是正報,一個是依報,它跟我們是相對的。

  不順二谛,你就不是真正的信佛,就不是正信,因此現在正信的人很少。信佛要有清淨、安樂、解脫的內容。我們只相信自己感受到的樂,你就只感受到輪回的樂,你就不能相信還有解脫輪回的樂,你就不相信還有佛和菩薩的存在,因爲輪回裏面還是有窮人、富人、當官、乞丐,是有差別的,那我就只在輪回裏面追求好的,這就是不相信佛,這是我們自己內心存在著一個局限,也是沒有“至心”的主要原因。

  這裏面的“至心”是至極的清淨心,而我們的心由于五欲六塵,所以一直以來就是雜染、虛假不實的。你沒有見到佛菩薩們,大菩薩們真實的清淨安樂心,所以我們的心都是顛倒的,我們是沒有至心的。所以《教行信證》信卷裏面說,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到今時到當下,我們的心是穢惡(很髒),染汙,沒有清淨心,而且是虛假、谄僞,沒有真實心。因爲你都沒有見到,你不相信淨土,不相信佛的解脫安樂,就只相信自己所見所聞所感受到東西,象這樣的身心結構是虛假的,腐敗的,而佛菩薩是金剛不壞的。因爲我們的心是虛僞不實,不清淨的,所以是會生病,要輪回。

  法藏菩薩清楚得看到我們從無始劫以來到現在,一直以來都沒有這種清淨心,所以他就要在這條願中把這種我們沒有的真實心和清淨心,也就是佛的心,回向給我們。因爲我們是凡夫,而且還是惡凡夫,我們沒有這個心,所以法藏菩薩選擇了“乃至十念”的這個方式。你光有修行這個樣子,但是內在的沒有這種真實心,你就不可能得到這個真正的利益。因爲在因果裏面,不單是有身業,還有心業,心業還更主要一些,你這個心業不清淨,光是“外現賢善,內懷虛假”是得不到往生的利益。所以你往生淨土出離輪回,你沒有這種真實的清淨心,那是不行的。

  阿彌陀佛在選擇這個方式的同時發現我們衆生缺少這個條件,所以在十七願裏面,他讓十方的諸佛來稱揚贊歎他的名字。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名字就是阿彌陀佛的智慧光明,就是他體性,他體性的本質就是至心,至心以名號爲體性。所以我們追求往生,必須通過好好的聽聞,好好的接受,(就是念佛)因爲你通過聽聞,聽聞釋迦牟尼佛跟我們講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也就是名號的功德,阿彌陀佛國土的功德,阿彌陀佛的本願業力所成就的正定業。這個“正定業”裏面就包含這個清淨心。我們沒有這個清淨心,就要通過聆聽,所以重點在聞聽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講淨土不可思議功德,(就是念佛,聞念不二)。

  所以“念佛”是一個很重要的內容,不是要你自己去“息慮凝心”,我自己念南無阿彌陀佛,這你就搞錯了,你要去接受,去聽聞,去聽聞什麼呢?去聽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業力,不可思議功德力,他這裏面有真實、清淨的心,那麼你通過聽聞、信受,成爲你的心。你本來沒有這個心,但是阿彌陀佛讓十方諸佛稱贊他的不可思議功德,就是把他的這個真實清淨心轉給我們。我們沒有,所以我們要通過念佛,念佛主要就是聽聞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名號的功德,他的名號就是佛體,阿彌陀佛他的存在是一個“有”,就是不可思議的功德,他這裏面就有清淨心、真實心,你信受了你就有了。因爲阿彌陀佛他本來是有了,他要把這個“有”轉給我們,我們通過信受他,他的“有”就轉給我們了。

  所以我們的重點不是自己去修清淨心、真實心,你自己是修不成的,你必須要通過佛的“回向”而來,阿彌陀佛的本願裏面,阿彌陀佛的修行,他就是一個回向心,所以我們念佛就是接受阿彌陀佛的“回向”,得到阿彌陀佛給我們的至心,你就有了這個真實清淨的,信樂欲生的心,這樣才能夠有內在的信心,外在的自然體現出相續的念佛,這樣就決定往生,你就出離輪回了,所以這個是核心的內容。

  南無阿彌陀佛。

  純祥法師錄音整理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因願文二》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