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

  主讲:纯祥法师(讲经录音整理)

  成就文对愿往生者至极重要

  念佛人要通过“教证”了解念佛的利益及次第,就是去了解阿弥陀佛的誓愿成就,即第十八愿因愿文与成就文的因果,其中成就文是获得信心果证的主要依据。虽然《阿弥陀经》、《观经》也都提到念佛、劝导发愿,但却没有信心成就这一明显的教证,没有信心成就教证(大经第十八愿成就文)作为依据,即使是菩萨也难以拥有真实的信心,因此成就文对愿往生的人来说是至极重要的。

  继续说明因愿文和成就文的对应关系

  第十八愿因愿文和成就文的因果关系。

  因愿文“设我得佛,以佛为主;成就文“诸有众生”,以众生为主。因愿文中,“设我得佛,十方众生”,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将众生摄入佛愿;成就文“诸有众生,闻其名号”,将佛愿(名号)摄入众生。名号即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成佛,众生就能闻到名号,闻到名号即可成就信心欢喜,如此佛与众生、本愿与名号、名号与信心相摄相入,法藏菩萨以不可思议缘起愿力成就众生。

  “闻其名号”为第十七愿真实行成就

  有佛成就你就一定能闻到名号吗,从众生立场上说这不一定。十方世界每天都有新佛出世,但我们却不知道。那为什么我们能够闻到阿弥陀佛的名号呢?这是法藏第十七愿的成就,在四十八愿中是大悲之愿,他说如果我成佛,你就能听闻到我的名号;法藏菩萨誓愿十方佛对众生称扬赞叹其国土、名号的不可思议功德,因此我们得以闻到南无阿弥陀佛名号。

  称名号与闻名号是第十七愿真实行与第十八愿真实信的关系

  成就名号,再让我们闻到名号,这是阿弥陀佛因地发愿成就,“闻其名号”的“其”就是第十七愿成就。称名号和闻名号是什么关系呢?称名号是回向的一方,释迦佛、十方佛称扬赞叹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不可思议功德,回施信心;闻名号是接受的一方,是我们。当你称念名号时,你已乘佛愿力,既作为回向者(十七愿),同时也是接受者(十八愿),也就是自己称,自己闻;乘佛愿力你称即与十方佛一样,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功德,同时你也在闻,称和闻都在佛愿中。称名号是十方佛称扬赞叹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的真实行,有了真实行,才有闻其名号信心成就。因愿文将称名号放在“如果我成佛,你就有至心、信乐、欲生三心”后面,即“乃至十念”。你为什么会有三心?成就文显明你通过闻名号就有了“信心欢喜,乃至一念”,三心即一心。

  因愿文与成就文的因果关系

  法藏发愿包含了两个重要环节,一是成佛让你闻到名号,二是闻其名号你有信心,结果落在“信心”上。将因愿文与成就文贯穿起来就是“法体三心,机受一心”,因愿文的“三心”,落在你身上就成就“一心”,你获得的成果是“信心”,这是净土法门关键所在。

  因愿文与成就文是因果关系,因愿文是因中说果,是假设,“设我得佛”,如果我成佛,十方众生就有“至心、信乐,欲生我国”的三心,下面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一誓愿经常被净土教的弘扬者引用,大家多讲到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需要知道这是因愿文,并不代表你已经成就。成就文将佛愿摄入众生成就,表示佛愿已经在众生心上结果。因愿如下种、浇水、接受阳光,还没有结果,在你没有成就信心之前,应该知道因愿是因愿,成就是成就,二者不可混同。

  有些人特别注重因愿文说:“法藏菩萨已经发愿了,你只要念了十声、一声,就往生决定了”,将众生摄入佛愿,因中说果有他的道理,但因愿还需要成就,不能止在这。成就文说“闻其名号”,因愿文的保证需要落实到“闻其名号”,这是成就文重点强调的地方。过于重视因愿文,强调法藏菩萨的保证,但不承认有信心成就;强调如果你不继续念下去,就不能往生,往生变得不确定,否认了信心成就,也就否认了成就文。这是没有成就真实信心却自认为有信心造成的过失,没有真实信心即不是信心念佛,强调口称仍然迷于自力中。

  在净土教的弘扬过程中,唐代的善导大师及其后的一些法师,强调的重点是因愿文,时机所限,对成就文的开显不充分,但决没有与信心成就矛盾。到了亲鸾大师的时代,亲鸾继承善导大师、法然上人,机缘成熟,信心成就的果实才得以显明。亲鸾大师根据《佛说无量寿经》把“因愿”和“成就”相对解说,因愿是法体三心,成就是机受信心。现在的情况是一些弘扬者虽然讲到信心,但多停滞在因愿文上,并没有过度到成就文,甚至否认信心成就,造成行与信的矛盾。

  不接受信心成就是弘扬净土教遇到的主要问题

  目前净土教的弘扬遇到几个主要问题,首先是不接受纯他力,因为纯他力与常识不相应,接下来就是不接受信心成就。很多人不承认信心成就,只承认称名必往生,停留在行这个环节上。不承认信心成就,主要是对成就文的教证缺乏深入细致地了解。即使有信心经验,由于不明成就文的教理,当遭遇异解、异说时就产生动摇。

  “平生业成”的佛经证据

  当然信心成就即“平生业成”作为果证是否有其理证和教证是争论的焦点。我们现在通过学习成就文,给你介绍这些知识是建立基础,因为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成就。知识只是告诉你有这个成果,并不代表你已经得到,但能增强你的信心。从道理上讲,往生可以在当下决定,你获得信心的当下就获得往生,这是依据定业难转的道理。如五逆业力成就当下即必堕地狱,同理名号本愿业力也是定业,“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五逆之人造业与堕地狱成就同时(当下)决定,不隔时不隔日;你念佛往生净土也是如此,信心成就和往生同时,不用再等临终决定。它的经文根据就是成就文“即得往生”,「即」是当下,不隔时、不隔日。

  光明力是“住不退转”的保证

  成就文最后是“住不退转”,“不退转”的利益很重要。为什么有人获得信心,却被别人的异解动摇呢?因为净土教是信心成就,它有一个局限,就是你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只要你有不理解,就容易动摇。

  如果你获得了往生决定的信心,那是你有什么保证的力量吗?不是,只是你对佛有信心。这个信心从哪里来呢?是从阿弥陀佛正定业力来。佛的定业是什么?它是阿弥陀佛的愿力及智慧幻变力,也叫光明力。从你信心成就的那一念开始,这个愿力光明的力量对你念念不舍,再也不会离开你了,佛的力量一直牵引着你,不会因为你做了好事就靠得更近,也不会因为你做了坏事就远离。南无阿弥陀佛念你是念念不舍,不像你想起时就念,忘记就不念,起好心时就感激佛的恩德,做坏事时就不好意思想佛,这都是你自己的局限。

  信心成就者进入佛的正定业之中

  阿弥陀佛无量光明的摄取不舍成为“信心成就者”的正定业,你被摄取于无碍光佛之心中,住于正定聚。不管你什么时候离开娑婆,也不管你怎样离开,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定在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业力上。“信心”信的是阿弥陀佛的正定业力,佛的定力成了你的定力,你与佛仿佛一体。阿弥陀佛的无量寿、无量光就是“定”的体和用,无量寿的定是不会坏的,无量光是昼夜六时恒放光明。《观经》中说:“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佛怎么会舍掉你呢?如果有人觉得信心动摇,那是因为你不了解信心是佛力,你依赖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佛的力量。如果你觉得做了好事,一直用心念佛,但是你终究会觉得即使你做再多的好事,念佛有多么的用心,凭自力就是不能往生决定。要想获得信心成就,你必须舍去自力接受他力,皈命佛的正定业力,完全进入阿弥陀佛的正定聚之中。所以你需要清楚地知道,是谁的力量保证你在正定聚的位置上?它是佛的正定业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你不念佛时,(口中没念,心中也没有作意去念),并不代表无量光会灭,无量寿会散,即使你不念佛时,只要你信佛的无量寿、无量光对你是永恒地承载和照耀,那你的信心就尤如金刚般坚固,你的信心就是淳一、相续、决定的,所以信心成就者也被称之为真正的念佛人,这就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名号的真实义。当然依佛愿选择,信心成就者表现出来即是尽形寿口称名号。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就是说阿弥陀佛成就的就是信心,当他成佛时,你就有信心,并且坚固、不间断。所以上节讲到“乃至一念”,“一念”并不是说你就只有一念,而是指一念你接受了阿弥陀佛的救度,进入阿弥陀佛的正定业力中,往生有了保证。念佛要完全地皈命于佛,完全在佛的摄取之中,如果你这边有一点保证都不成立,因为你的善恶业力都皈命了,靠的是佛的正定业力。所以信心是非平常、非临终、非一念、非多念、非善、非恶、非定、非散,那种认为“我念佛念得很好,我打了个念佛七,我就有信心”,这种信心不是真正的信心。信心成就者是信心与名号一体,佛的就是你的,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就是你的无量寿。佛说阿弥陀经中说“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佛的无量光时刻不间断地照着你,佛语不虚,所以你信佛就是信佛的无量寿和无量光,也是誓愿力和光明力。

  如果你愿意往生净土,你就要相信佛的誓愿(用名号救度众生)圆满(你能“闻其名号”),进入佛的智慧中去,佛力的幻变在你心上起用,你就有了信心,当你接受名号的时候,本愿三心就成了你的一心(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名号中虽有三心,但是这三心你未必能分辩和体会,你能体会到的只有信心。

  在你没有获得信心之前,你还是要执着在名号上,称念、听闻名号,但是注意不要把称名当成自己修行,应该是你在接受阿弥陀佛的救度,这样你才能获得成就文的“信心欢喜,乃至一念”。

  不退转的利益

  信心成就即 “住不退转”是非常殊胜的利…

《十八愿(念佛往生愿)成就文六》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