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六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六

  主講:純祥法師(講經錄音整理)

  成就文對願往生者至極重要

  念佛人要通過“教證”了解念佛的利益及次第,就是去了解阿彌陀佛的誓願成就,即第十八願因願文與成就文的因果,其中成就文是獲得信心果證的主要依據。雖然《阿彌陀經》、《觀經》也都提到念佛、勸導發願,但卻沒有信心成就這一明顯的教證,沒有信心成就教證(大經第十八願成就文)作爲依據,即使是菩薩也難以擁有真實的信心,因此成就文對願往生的人來說是至極重要的。

  繼續說明因願文和成就文的對應關系

  第十八願因願文和成就文的因果關系。

  因願文“設我得佛,以佛爲主;成就文“諸有衆生”,以衆生爲主。因願文中,“設我得佛,十方衆生”,就有至心、信樂、欲生叁心,將衆生攝入佛願;成就文“諸有衆生,聞其名號”,將佛願(名號)攝入衆生。名號即南無阿彌陀佛,法藏成佛,衆生就能聞到名號,聞到名號即可成就信心歡喜,如此佛與衆生、本願與名號、名號與信心相攝相入,法藏菩薩以不可思議緣起願力成就衆生。

  “聞其名號”爲第十七願真實行成就

  有佛成就你就一定能聞到名號嗎,從衆生立場上說這不一定。十方世界每天都有新佛出世,但我們卻不知道。那爲什麼我們能夠聞到阿彌陀佛的名號呢?這是法藏第十七願的成就,在四十八願中是大悲之願,他說如果我成佛,你就能聽聞到我的名號;法藏菩薩誓願十方佛對衆生稱揚贊歎其國土、名號的不可思議功德,因此我們得以聞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

  稱名號與聞名號是第十七願真實行與第十八願真實信的關系

  成就名號,再讓我們聞到名號,這是阿彌陀佛因地發願成就,“聞其名號”的“其”就是第十七願成就。稱名號和聞名號是什麼關系呢?稱名號是回向的一方,釋迦佛、十方佛稱揚贊歎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不可思議功德,回施信心;聞名號是接受的一方,是我們。當你稱念名號時,你已乘佛願力,既作爲回向者(十七願),同時也是接受者(十八願),也就是自己稱,自己聞;乘佛願力你稱即與十方佛一樣,在稱揚贊歎阿彌陀佛的不可思議功德,同時你也在聞,稱和聞都在佛願中。稱名號是十方佛稱揚贊歎阿彌陀佛不可思議功德的真實行,有了真實行,才有聞其名號信心成就。因願文將稱名號放在“如果我成佛,你就有至心、信樂、欲生叁心”後面,即“乃至十念”。你爲什麼會有叁心?成就文顯明你通過聞名號就有了“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叁心即一心。

  因願文與成就文的因果關系

  法藏發願包含了兩個重要環節,一是成佛讓你聞到名號,二是聞其名號你有信心,結果落在“信心”上。將因願文與成就文貫穿起來就是“法體叁心,機受一心”,因願文的“叁心”,落在你身上就成就“一心”,你獲得的成果是“信心”,這是淨土法門關鍵所在。

  因願文與成就文是因果關系,因願文是因中說果,是假設,“設我得佛”,如果我成佛,十方衆生就有“至心、信樂,欲生我國”的叁心,下面是“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覺”。這一誓願經常被淨土教的弘揚者引用,大家多講到念佛一定可以往生,但需要知道這是因願文,並不代表你已經成就。成就文將佛願攝入衆生成就,表示佛願已經在衆生心上結果。因願如下種、澆水、接受陽光,還沒有結果,在你沒有成就信心之前,應該知道因願是因願,成就是成就,二者不可混同。

  有些人特別注重因願文說:“法藏菩薩已經發願了,你只要念了十聲、一聲,就往生決定了”,將衆生攝入佛願,因中說果有他的道理,但因願還需要成就,不能止在這。成就文說“聞其名號”,因願文的保證需要落實到“聞其名號”,這是成就文重點強調的地方。過于重視因願文,強調法藏菩薩的保證,但不承認有信心成就;強調如果你不繼續念下去,就不能往生,往生變得不確定,否認了信心成就,也就否認了成就文。這是沒有成就真實信心卻自認爲有信心造成的過失,沒有真實信心即不是信心念佛,強調口稱仍然迷于自力中。

  在淨土教的弘揚過程中,唐代的善導大師及其後的一些法師,強調的重點是因願文,時機所限,對成就文的開顯不充分,但決沒有與信心成就矛盾。到了親鸾大師的時代,親鸾繼承善導大師、法然上人,機緣成熟,信心成就的果實才得以顯明。親鸾大師根據《佛說無量壽經》把“因願”和“成就”相對解說,因願是法體叁心,成就是機受信心。現在的情況是一些弘揚者雖然講到信心,但多停滯在因願文上,並沒有過度到成就文,甚至否認信心成就,造成行與信的矛盾。

  不接受信心成就是弘揚淨土教遇到的主要問題

  目前淨土教的弘揚遇到幾個主要問題,首先是不接受純他力,因爲純他力與常識不相應,接下來就是不接受信心成就。很多人不承認信心成就,只承認稱名必往生,停留在行這個環節上。不承認信心成就,主要是對成就文的教證缺乏深入細致地了解。即使有信心經驗,由于不明成就文的教理,當遭遇異解、異說時就産生動搖。

  “平生業成”的佛經證據

  當然信心成就即“平生業成”作爲果證是否有其理證和教證是爭論的焦點。我們現在通過學習成就文,給你介紹這些知識是建立基礎,因爲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你是否成就。知識只是告訴你有這個成果,並不代表你已經得到,但能增強你的信心。從道理上講,往生可以在當下決定,你獲得信心的當下就獲得往生,這是依據定業難轉的道理。如五逆業力成就當下即必墮地獄,同理名號本願業力也是定業,“聞其名號,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五逆之人造業與墮地獄成就同時(當下)決定,不隔時不隔日;你念佛往生淨土也是如此,信心成就和往生同時,不用再等臨終決定。它的經文根據就是成就文“即得往生”,「即」是當下,不隔時、不隔日。

  光明力是“住不退轉”的保證

  成就文最後是“住不退轉”,“不退轉”的利益很重要。爲什麼有人獲得信心,卻被別人的異解動搖呢?因爲淨土教是信心成就,它有一個局限,就是你有不能理解的地方,只要你有不理解,就容易動搖。

  如果你獲得了往生決定的信心,那是你有什麼保證的力量嗎?不是,只是你對佛有信心。這個信心從哪裏來呢?是從阿彌陀佛正定業力來。佛的定業是什麼?它是阿彌陀佛的願力及智慧幻變力,也叫光明力。從你信心成就的那一念開始,這個願力光明的力量對你念念不舍,再也不會離開你了,佛的力量一直牽引著你,不會因爲你做了好事就靠得更近,也不會因爲你做了壞事就遠離。南無阿彌陀佛念你是念念不舍,不像你想起時就念,忘記就不念,起好心時就感激佛的恩德,做壞事時就不好意思想佛,這都是你自己的局限。

  信心成就者進入佛的正定業之中

  阿彌陀佛無量光明的攝取不舍成爲“信心成就者”的正定業,你被攝取于無礙光佛之心中,住于正定聚。不管你什麼時候離開娑婆,也不管你怎樣離開,都不會改變這一事實,定在阿彌陀佛攝取不舍的業力上。“信心”信的是阿彌陀佛的正定業力,佛的定力成了你的定力,你與佛仿佛一體。阿彌陀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就是“定”的體和用,無量壽的定是不會壞的,無量光是晝夜六時恒放光明。《觀經》中說:“一一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衆生,攝取不舍”,佛怎麼會舍掉你呢?如果有人覺得信心動搖,那是因爲你不了解信心是佛力,你依賴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佛的力量。如果你覺得做了好事,一直用心念佛,但是你終究會覺得即使你做再多的好事,念佛有多麼的用心,憑自力就是不能往生決定。要想獲得信心成就,你必須舍去自力接受他力,皈命佛的正定業力,完全進入阿彌陀佛的正定聚之中。所以你需要清楚地知道,是誰的力量保證你在正定聚的位置上?它是佛的正定業力,所以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你不念佛時,(口中沒念,心中也沒有作意去念),並不代表無量光會滅,無量壽會散,即使你不念佛時,只要你信佛的無量壽、無量光對你是永恒地承載和照耀,那你的信心就尤如金剛般堅固,你的信心就是淳一、相續、決定的,所以信心成就者也被稱之爲真正的念佛人,這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六字名號的真實義。當然依佛願選擇,信心成就者表現出來即是盡形壽口稱名號。

  “設我得佛,十方衆生,至心信樂,欲生我國”,就是說阿彌陀佛成就的就是信心,當他成佛時,你就有信心,並且堅固、不間斷。所以上節講到“乃至一念”,“一念”並不是說你就只有一念,而是指一念你接受了阿彌陀佛的救度,進入阿彌陀佛的正定業力中,往生有了保證。念佛要完全地皈命于佛,完全在佛的攝取之中,如果你這邊有一點保證都不成立,因爲你的善惡業力都皈命了,靠的是佛的正定業力。所以信心是非平常、非臨終、非一念、非多念、非善、非惡、非定、非散,那種認爲“我念佛念得很好,我打了個念佛七,我就有信心”,這種信心不是真正的信心。信心成就者是信心與名號一體,佛的就是你的,阿彌陀佛的無量壽就是你的無量壽。佛說阿彌陀經中說“彼佛光明無量,照十方國”,佛的無量光時刻不間斷地照著你,佛語不虛,所以你信佛就是信佛的無量壽和無量光,也是誓願力和光明力。

  如果你願意往生淨土,你就要相信佛的誓願(用名號救度衆生)圓滿(你能“聞其名號”),進入佛的智慧中去,佛力的幻變在你心上起用,你就有了信心,當你接受名號的時候,本願叁心就成了你的一心(信心歡喜,乃至一念),名號中雖有叁心,但是這叁心你未必能分辯和體會,你能體會到的只有信心。

  在你沒有獲得信心之前,你還是要執著在名號上,稱念、聽聞名號,但是注意不要把稱名當成自己修行,應該是你在接受阿彌陀佛的救度,這樣你才能獲得成就文的“信心歡喜,乃至一念”。

  不退轉的利益

  信心成就即 “住不退轉”是非常殊勝的利…

《十八願(念佛往生願)成就文六》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