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P6

  ..续本文上一页离,头颅空壳,眼鼻深洞,白骨一堆。任由虫蚁牵挽,却无子孙收藏。身前无限欢爱,身后无量凄惨,令人见之愁肠百结。纵有千般风流又当归向何处?实实愁煞飘荡之孤魂!

   烧想第十:烈焰凭枯骨,须臾方炽然。红飞天际火,黑透树头烟。妄念同灰尽,真心并日悬。欲超生死路,此观要精研。

  释解:死后最快七日能烧臭尸,未到七日八识尚存,烧时苦痛。当尸被烧之时,体脂为助燃焰,赤火冲天。转瞬之间,化为灰烬,一切妄念当亦同时化为灰烬。一切皆如梦幻泡影,如露又如电,此时只有真心得以显现并日而悬。欲超出生死之路,脱离轮回之苦,此观想应当精研。

  如上四念处与十想观所昭示的无常苦空与种种不净,令人了知人生真相,油生出离心。观想娴熟,则所见之自身,类似行尸走肉,无可眷恋,况复他人?勤行于道,无暇作尘俗之想。是故对吾辈净业行人,修行念佛法门,具有增上缘之力用。《 涅槃经 》云:“菩萨修于死想,观是寿命,常为无量怨仇所绕,念念损灭,无有增长。犹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势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牵牛羊,诣于屠所。”修于死想,对我执心重的吾人,不啻是一对机良方。彻悟大师亦云:“沙门者,学死者也。”印光大师曾书一“死”字,下云:“学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则道业自成。”是故,吾辈行人当仰遵佛祖之诚言,常将死字挂在额颅上,直面死,思惟死,死心念佛,方可超越死。

  

  

  五、现代人生的境况

  

  人生的苦境在当代表现得尤为显著。现代人造恶的动机与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静地观察这个世界,我们能睹见一系列的险象与危兆。诸如:精神家园的丧失、全球性的政治腐败、英雄偶像的陨落、文明婚恋观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滥、日益污染的生存环境、各类动物的锐减、贫富差距的拉大、种族矛盾、宗教冲突、邪教遍布、计算机犯罪、分子生物学的潜在危险、核战争的威胁等等。种种资料显示,人类境况日趋恶化。

  本世纪以来,种种或自然或人为的巨大灾难次第出现,从中可以看出:人类所面临的灾难逐渐从纯自然性、区域性发展到人为性与全球性。与古代劫难大多体现于物力、人力的耗损和毁灭,以及文明成果的丧失相比较,现代劫难则直接指向整个人类的生存基础。罗马俱乐部发出的“人类面临灾难深渊”的警钟,持久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当代有识之士本着良知所发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场经济与科技的大浪潮中,似显微弱,同分共业,不可思议。如果人类不从内心作一根本转变,重新修复善恶因果报应的堤坝,重组道德与效率的良性互动的话,任谁也无法挽狂澜于既倒。释尊曾悬记:“吾(释尊自称——注)去世后,经道渐灭,人民谄伪,复为众恶,五烧五痛,还如前法,久后转剧”。(《佛说 无量寿经 》)重温这段法语,于当代人类命运,思过半矣。

  佛典对娑婆世界的命运有大三灾(火灾、水灾、风灾)与小三灾(饥馑灾、疾疫灾、刀兵灾)的悬记。这些灾难不由外力主宰,悉是众生恶业所感。大三灾中,瞋恚感火灾、贪欲感水灾、愚痴感风灾;小三灾中,贪欲感饥馑灾,瞋恚感刀兵灾,愚痴感疾疫灾。佛言:于饥馑灾与刀兵灾而死者,皆入恶道;于疾疫灾中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

  以有疾病时,但相慰问,无有毒害屠杀及相争相夺之心故。《 婆沙论 》云:人若能以一抟之食,发大悲心布施饿者,于当来世决不遇饥馑之灾。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于当来世中,决不遇疾疫灾。若一日一夜持不杀戒,当于来世决不遇刀兵灾。

  《 俱舍论 》云:三灾起时,由二种因:一者耽著美味,二者懒惰。随着三小灾的次第出现,佛教法运也相应地渐趋衰微,直至灭尽。世尊悬记:“始自《 首楞严经 》、《 般舟三昧经 》,终至十二分教悉皆灭尽,法灭时袈裟自然变白,藏经自然无字。”尔时,十六罗汉尽收世间一切经法,贮于铜塔,此塔沉至金刚际。佛法灭尽,犹如漫漫长夜失去灯炬,众生受苦痛煎熬。释尊怜愍众生,特留《 无量寿经 》住世一百年,为末法众生作最后的救度。

  或有人怀疑:刀兵劫中的众生,智慧福德极为暗钝,怎能受持这部义理境界甚深的《 无量寿经 》呢

  释尊的一段法语圆满地回答了这一问题:“吾法灭时,譬如油灯临欲灭时,光明更盛,于是便灭。吾法灭时,亦如灯灭。”在回光返照之际,众生的根机尤显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于时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门。据《 大集经 》记载:《 无量寿经 》灭后,释尊仍然悲心不舍众生,惟余阿弥陀佛四字,广度群生。劫尽之时,阿弥陀佛四字,世间众生没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为天人师。证知法灭之时,念佛一门乃末法罪浊众生最后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诸佛相传之心印慧命,众生出离苦海之慈航。吾人对净土法门应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净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三灾之内,头出头没,永无出离之缘。

  了知现代人生境况与末世劫运,吾人应从内心生起深切的出离心,生起如救头然的紧迫感。火宅炎炎,众苦充满,不求生西方净土,将何以堪

  元朝白云法师词云:“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宠辱悲欢何日了,是非人我几时休?生死路悠悠。

  三界里,水面一浮沤。纵使英雄功盖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头?”吾人应反复咏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离心,并力跃上阿弥陀佛大愿船,横截生死苦海,圆成佛道,还入生死苦海,拯济常没众生。

  

  第三节 欣慕行

  

  释尊对西方净土依正庄严的描述,为我们建构起一个至极真善美慧的妙参照系,俾令众生于净秽二土的比较中,生起对安乐世界无限欣慕心,信愿持名,踏上出离娑婆苦海的妙庄严路。

  娑婆秽土三苦八难充满,极乐世界无苦纯乐,不闻苦难之名,何况实苦。二土适成鲜明对照。从修道证果来看,二土的难易苦乐亦有霄壤之别。慈云大师归纳为十条,精当明确: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华开见佛、常得亲近之乐。

  二者此土有不闻说法苦,彼土但受水鸟树林、皆宣妙法之乐。

  三者此土有恶友牵缠苦,彼土但受诸上善人、俱会一处之乐。

  四者此土有群魔恼乱苦,彼土但受诸佛护念、远离魔事之乐。

  五者此土有轮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横截生死、永脱轮回之乐。

  六者此土有难免三途苦,彼土但受恶道永离、名且不闻之乐。

  七者此土有尘缘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经营之乐。

  八者此土有寿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寿与佛同、更无限量之乐。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无退转之乐。

  十者此土有佛道难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满、所作成办之乐。

  西方净土有五因缘,能令往生者有进无退:一者弥陀大悲愿力摄持,故有进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进不退;三者水鸟树林,风声乐响,皆说苦空,闻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四者纯诸菩萨以为胜友,外无魔邪,内无烦恼,故不退;五者寿命永劫,与佛齐等,故不退(智者大师《 净土十疑论 》)。

  正因为西方极乐世界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释尊苦口婆心,劝勉众生“精明求愿,积累善本。虽一世勤苦,须臾之间。后生无量寿国,快乐无极。长与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无复贪恚愚痴苦恼之患,欲寿一劫,百劫,千亿万劫,自在随意”(《 佛说无量寿经 》)。历代净宗祖师大德亦反复警策,坚固求往生的愿心,若赤热铁轮,旋转于头顶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愿。若转轮圣王胜妙五欲现前,亦不以此乐退失往生之愿。遭逢此至极之逆境顺境,尚不改往生净土之愿,况世间小小逆顺境界,岂能引转愿往生心。

  综上所述,厌离行与欣慕行是愿门的一体两面,相辅相成。然而对凡惑众生来说,厌欣心的生起殊为不易。善导大师敏锐见到:“娑婆虽苦,处的已久,实不庸易离开;莲邦虽乐,概未曾到过,岂能遽往?必须真心彻到对于娑婆深生厌恶,对于极乐渴望甚深,方得往生。”可见,这种逆众生欲望之潮,顺法性之流的净愿,非善根般若显露,何能生发。痴爱众生,如人堕海,有五因素难出欲海:一、水深,二、波迅,三、迷暗,四、情执,五、迫失力。众生置身欲海,头出头没,无有休止。释尊为拯济沉溺众生,开示念佛法门,首开折伏与摄受二门,激扬众生的厌欣心。厌离娑婆、欣慕极乐,虽具爱憎之心,然非世间之爱憎,乃十方如来转凡成圣之爱憎。若非厌离,何以脱离娑婆浊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极乐莲邦?证知厌离而后能转凡,欣慕而后能成圣。释尊如悲父,折伏众生;弥陀世尊如慈母,摄受众生。一遣一接,折摄并运,成办广度众生的佛事。

  释尊演说净宗念佛法门,具四悉檀。广说西方净土种种庄严,有缘众生庆闻佛说,并亲眼目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得欢喜益(世界悉檀);众生闻法,欣慕极乐世界,信愿持名,往生彼土,得生善益(为人悉檀);众生厌离娑婆秽土,捐弃有漏恶因,忏悔念佛,得破恶益(对治悉檀);净业行人念佛往生,花开见佛,得入理益(第一义悉檀)。净宗念佛法门具折摄二门与四悉檀,极显释尊度化众生的悲智。

  厌欣心对净业修持至关重要。净业行人对所处之娑婆世界,应作种种秽浊痛苦想,使之厌恶;厌则欲离,离则出此世界;同时,对阿弥陀佛极乐世界,则应作庄严安乐想,使之欣慕,欣则欲往,往则生彼世界。一欣一厌的心理定势,导致临命终时,自然如箭离弦,弹指往生。譬如拉车者,前挽后推,则进趣自速。人在三界牢狱,宜应当机立断,信愿持名,哀求往生。

  

  

  第四节 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门,以发菩提心为首;修行的当务之急,…

《净土宗教程 第六编 净土资粮 信、愿、行》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