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P6

  ..續本文上一頁離,頭顱空殼,眼鼻深洞,白骨一堆。任由蟲蟻牽挽,卻無子孫收藏。身前無限歡愛,身後無量淒慘,令人見之愁腸百結。縱有千般風流又當歸向何處?實實愁煞飄蕩之孤魂!

   燒想第十:烈焰憑枯骨,須臾方熾然。紅飛天際火,黑透樹頭煙。妄念同灰盡,真心並日懸。欲超生死路,此觀要精研。

  釋解:死後最快七日能燒臭屍,未到七日八識尚存,燒時苦痛。當屍被燒之時,體脂爲助燃焰,赤火沖天。轉瞬之間,化爲灰燼,一切妄念當亦同時化爲灰燼。一切皆如夢幻泡影,如露又如電,此時只有真心得以顯現並日而懸。欲超出生死之路,脫離輪回之苦,此觀想應當精研。

  如上四念處與十想觀所昭示的無常苦空與種種不淨,令人了知人生真相,油生出離心。觀想娴熟,則所見之自身,類似行屍走肉,無可眷戀,況複他人?勤行于道,無暇作塵俗之想。是故對吾輩淨業行人,修行念佛法門,具有增上緣之力用。《 涅槃經 》雲:“菩薩修于死想,觀是壽命,常爲無量怨仇所繞,念念損滅,無有增長。猶山瀑水,不得停住;亦如朝露,勢不久停;如囚趣市,步步近死;如牽牛羊,詣于屠所。”修于死想,對我執心重的吾人,不啻是一對機良方。徹悟大師亦雲:“沙門者,學死者也。”印光大師曾書一“死”字,下雲:“學道之人念念不忘此字,則道業自成。”是故,吾輩行人當仰遵佛祖之誠言,常將死字挂在額顱上,直面死,思惟死,死心念佛,方可超越死。

  

  

  五、現代人生的境況

  

  人生的苦境在當代表現得尤爲顯著。現代人造惡的動機與手段比古人更甚,苦果也就更大。冷靜地觀察這個世界,我們能睹見一系列的險象與危兆。諸如:精神家園的喪失、全球性的政治腐敗、英雄偶像的隕落、文明婚戀觀的瓦解、毒品孽花的泛濫、日益汙染的生存環境、各類動物的銳減、貧富差距的拉大、種族矛盾、宗教沖突、邪教遍布、計算機犯罪、分子生物學的潛在危險、核戰爭的威脅等等。種種資料顯示,人類境況日趨惡化。

  本世紀以來,種種或自然或人爲的巨大災難次第出現,從中可以看出:人類所面臨的災難逐漸從純自然性、區域性發展到人爲性與全球性。與古代劫難大多體現于物力、人力的耗損和毀滅,以及文明成果的喪失相比較,現代劫難則直接指向整個人類的生存基礎。羅馬俱樂部發出的“人類面臨災難深淵”的警鍾,持久地震撼著人們的心靈。

  當代有識之士本著良知所發出的呼喊,在全球性的市場經濟與科技的大浪潮中,似顯微弱,同分共業,不可思議。如果人類不從內心作一根本轉變,重新修複善惡因果報應的堤壩,重組道德與效率的良性互動的話,任誰也無法挽狂瀾于既倒。釋尊曾懸記:“吾(釋尊自稱——注)去世後,經道漸滅,人民谄僞,複爲衆惡,五燒五痛,還如前法,久後轉劇”。(《佛說 無量壽經 》)重溫這段法語,于當代人類命運,思過半矣。

  佛典對娑婆世界的命運有大叁災(火災、水災、風災)與小叁災(饑馑災、疾疫災、刀兵災)的懸記。這些災難不由外力主宰,悉是衆生惡業所感。大叁災中,瞋恚感火災、貪欲感水災、愚癡感風災;小叁災中,貪欲感饑馑災,瞋恚感刀兵災,愚癡感疾疫災。佛言:于饑馑災與刀兵災而死者,皆入惡道;于疾疫災中死者,多生天上。何以故

  以有疾病時,但相慰問,無有毒害屠殺及相爭相奪之心故。《 婆沙論 》雲:人若能以一抟之食,發大悲心布施餓者,于當來世決不遇饑馑之災。若以一阿梨勒果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于來世決不遇刀兵災。

  《 俱舍論 》雲:叁災起時,由二種因:一者耽著美味,二者懶惰。隨著叁小災的次第出現,佛教法運也相應地漸趨衰微,直至滅盡。世尊懸記:“始自《 首楞嚴經 》、《 般舟叁昧經 》,終至十二分教悉皆滅盡,法滅時袈裟自然變白,藏經自然無字。”爾時,十六羅漢盡收世間一切經法,貯于銅塔,此塔沈至金剛際。佛法滅盡,猶如漫漫長夜失去燈炬,衆生受苦痛煎熬。釋尊憐愍衆生,特留《 無量壽經 》住世一百年,爲末法衆生作最後的救度。

  或有人懷疑:刀兵劫中的衆生,智慧福德極爲暗鈍,怎能受持這部義理境界甚深的《 無量壽經 》呢

  釋尊的一段法語圓滿地回答了這一問題:“吾法滅時,譬如油燈臨欲滅時,光明更盛,于是便滅。吾法滅時,亦如燈滅。”在回光返照之際,衆生的根機尤顯猛利,加之苦痛的逼迫,于時便能信解受持念佛法門。據《 大集經 》記載:《 無量壽經 》滅後,釋尊仍然悲心不舍衆生,惟余阿彌陀佛四字,廣度群生。劫盡之時,阿彌陀佛四字,世間衆生沒有能念全者,或能念一字,或能念二字。若有能念全四字者,即爲天人師。證知法滅之時,念佛一門乃末法罪濁衆生最後得救的津梁,六字洪名即諸佛相傳之心印慧命,衆生出離苦海之慈航。吾人對淨土法門應生殷重恭敬心,依教奉行。若不修淨土,即在四生六道之中,大小叁災之內,頭出頭沒,永無出離之緣。

  了知現代人生境況與末世劫運,吾人應從內心生起深切的出離心,生起如救頭然的緊迫感。火宅炎炎,衆苦充滿,不求生西方淨土,將何以堪

  元朝白雲法師詞雲:“娑婆苦,光影急如流。寵辱悲歡何日了,是非人我幾時休?生死路悠悠。

  叁界裏,水面一浮漚。縱使英雄功蓋世,只留白骨掩荒丘。何似早回頭?”吾人應反複詠吟,以佛祖古德的教示,增上出離心,並力躍上阿彌陀佛大願船,橫截生死苦海,圓成佛道,還入生死苦海,拯濟常沒衆生。

  

  第叁節 欣慕行

  

  釋尊對西方淨土依正莊嚴的描述,爲我們建構起一個至極真善美慧的妙參照系,俾令衆生于淨穢二土的比較中,生起對安樂世界無限欣慕心,信願持名,踏上出離娑婆苦海的妙莊嚴路。

  娑婆穢土叁苦八難充滿,極樂世界無苦純樂,不聞苦難之名,何況實苦。二土適成鮮明對照。從修道證果來看,二土的難易苦樂亦有霄壤之別。慈雲大師歸納爲十條,精當明確:

  一者此土有不常值佛苦,彼土但受華開見佛、常得親近之樂。

  二者此土有不聞說法苦,彼土但受水鳥樹林、皆宣妙法之樂。

  叁者此土有惡友牽纏苦,彼土但受諸上善人、俱會一處之樂。

  四者此土有群魔惱亂苦,彼土但受諸佛護念、遠離魔事之樂。

  五者此土有輪回不息苦,彼土但受橫截生死、永脫輪回之樂。

  六者此土有難免叁途苦,彼土但受惡道永離、名且不聞之樂。

  七者此土有塵緣障道苦,彼土但受受用自然、不俟經營之樂。

  八者此土有壽命短促苦,彼土但受壽與佛同、更無限量之樂。

  九者此土有修行退失苦,彼土但有入正定聚、永無退轉之樂。

  十者此土有佛道難成苦,彼土但有一生行滿、所作成辦之樂。

  西方淨土有五因緣,能令往生者有進無退:一者彌陀大悲願力攝持,故有進不退;二者佛光常照,故菩提心增進不退;叁者水鳥樹林,風聲樂響,皆說苦空,聞者常起念佛法僧之心,故不退;四者純諸菩薩以爲勝友,外無魔邪,內無煩惱,故不退;五者壽命永劫,與佛齊等,故不退(智者大師《 淨土十疑論 》)。

  正因爲西方極樂世界具有無量不可思議功德,釋尊苦口婆心,勸勉衆生“精明求願,積累善本。雖一世勤苦,須臾之間。後生無量壽國,快樂無極。長與道德合明,永拔生死根本。無複貪恚愚癡苦惱之患,欲壽一劫,百劫,千億萬劫,自在隨意”(《 佛說無量壽經 》)。曆代淨宗祖師大德亦反複警策,堅固求往生的願心,若赤熱鐵輪,旋轉于頭頂上,不以此苦退失往生之願。若轉輪聖王勝妙五欲現前,亦不以此樂退失往生之願。遭逢此至極之逆境順境,尚不改往生淨土之願,況世間小小逆順境界,豈能引轉願往生心。

  綜上所述,厭離行與欣慕行是願門的一體兩面,相輔相成。然而對凡惑衆生來說,厭欣心的生起殊爲不易。善導大師敏銳見到:“娑婆雖苦,處的已久,實不庸易離開;蓮邦雖樂,概未曾到過,豈能遽往?必須真心徹到對于娑婆深生厭惡,對于極樂渴望甚深,方得往生。”可見,這種逆衆生欲望之潮,順法性之流的淨願,非善根般若顯露,何能生發。癡愛衆生,如人墮海,有五因素難出欲海:一、水深,二、波迅,叁、迷暗,四、情執,五、迫失力。衆生置身欲海,頭出頭沒,無有休止。釋尊爲拯濟沈溺衆生,開示念佛法門,首開折伏與攝受二門,激揚衆生的厭欣心。厭離娑婆、欣慕極樂,雖具愛憎之心,然非世間之愛憎,乃十方如來轉凡成聖之愛憎。若非厭離,何以脫離娑婆濁世?若非欣慕,安能生彼極樂蓮邦?證知厭離而後能轉凡,欣慕而後能成聖。釋尊如悲父,折伏衆生;彌陀世尊如慈母,攝受衆生。一遣一接,折攝並運,成辦廣度衆生的佛事。

  釋尊演說淨宗念佛法門,具四悉檀。廣說西方淨土種種莊嚴,有緣衆生慶聞佛說,並親眼目睹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得歡喜益(世界悉檀);衆生聞法,欣慕極樂世界,信願持名,往生彼土,得生善益(爲人悉檀);衆生厭離娑婆穢土,捐棄有漏惡因,忏悔念佛,得破惡益(對治悉檀);淨業行人念佛往生,花開見佛,得入理益(第一義悉檀)。淨宗念佛法門具折攝二門與四悉檀,極顯釋尊度化衆生的悲智。

  厭欣心對淨業修持至關重要。淨業行人對所處之娑婆世界,應作種種穢濁痛苦想,使之厭惡;厭則欲離,離則出此世界;同時,對阿彌陀佛極樂世界,則應作莊嚴安樂想,使之欣慕,欣則欲往,往則生彼世界。一欣一厭的心理定勢,導致臨命終時,自然如箭離弦,彈指往生。譬如拉車者,前挽後推,則進趣自速。人在叁界牢獄,宜應當機立斷,信願持名,哀求往生。

  

  

  第四節 深信發願即無上菩提

  

  入佛道之要門,以發菩提心爲首;修行的當務之急,…

《淨土宗教程 第六編 淨土資糧 信、願、行》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