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人又说:「令郎与汝有夙冤甚重,他日决非顺从之儿,不信请观吾钵中明镜。」村上一看,当日之长谷老翁影现钵中,贞娘莫解其故,频频说:「老翁却非道人之貌,反而像我儿,是什么人呢?」
村上暗扭其妻,示其不必多问,立刻请求道人排解。道者说:「你们夫妻,再三日后,带着儿子向东行,然后向南再转北,遇有人家就借宿下来,便有解救之门。」说毕,起身就往门外走,村上尾随其后,行走数百步,已不见道者的踪迹。
村上当夜以其事实告知其妻,贞娘闻之,忏悔当日虚荣心,以至拖累其夫造下此孽,只得随同丈夫,听道人之教,收拾商品转让他人。第三日,轻束行装,夫妻相背负其子,望东而行,旋南而北。
时已近黄昏,忽见近山蜗芦一座,柴扉半掩,村上夫妻及儿子三人,直至其处。只见矮屋中有一老媪,头发皤白,询问其家族,回答说:」丈夫早巳死,膝下全无,每天种一些地瓜度生,有时采一些枯木煮汤,藉此蜗居度了五十年。」
村上又问其丈夫的姓名,及死的原因,老媪说:「我的丈夫三年前为商务筹款,一去不回,死因也不明不白,若问姓名,壁上灵位观看一下就知道了。」村上靠近一看,看见其灵位写着:「长谷男雄」,于是更相信此事没有错,于是将其如何谋财害命,向老媪一一说明:「尊夫之亡,死于我手中,夺金五百。今日我儿子长相与尊夫相同,请你仔细观看一下,便知冤情。」
老媪一见,果然形容神似,腮须无差,相信村上所说的事实。于是村上与妻子,恭敬地向老媪哀求忏悔,愿意将他的儿子做为她的孙子,举其所有家财,悉数给老媪。夫妇俩背山入庙奉佛,只祈忏悔往愆而已。
后来老媪死了,孝夫极尽悲痛,念祖母之已死,悲堂上之无人,看门庭之寂寞,听秋雨而伤神,早晚灵前焚火祭拜灵堂,且赋歌朝夕,吊其祖母。虽然孝之至诚,死已无知,哭又何益,于是孝夫想念生身父母,踏遍山川。处处查探,及至背山古庙访查,乃知其父母已屏俗情之念。孝夫至此,前愆已消,亦当尽掬言之劳,以报父母之恩,及所以将祖母遗留财物,礼请父母,仍归三轮村,买宅奉养。
此段因缘至此可明冤仇相报,各有其端。村上善省其身,蒙道人之指示,长谷氏冤屈其魂,转孝夫以相报,孝夫天性不忘,还能对高堂尽子职,而贞娘妖艳虚荣,累其夫成惨状,凡世之为人妇者,务当内助其夫,则妇德可宗矣。
今宵率尔谏虚荣,妇女应当勿效行;
三笠山头风景秀,二轮桥下水波平。
阴阳莫说何无报,日月须知鉴有明;
世态近今奢侈甚,可怜多少渗申生。
行善可改宿业
十多年前,马来西亚吉隆坡,靠近安邦路的地方,有一栋十多层高的大楼倒了下来,里面住的人几乎都死了,只有马克林的管家——印尼女佣及其快一岁大的儿子,幸免于难。受难者的家属,个个悲伤流泪或痛哭,马克林及其夫人陈孟娟,因为家里有人照顾打理,所以下班后,先去逛街,也因此逃过一劫。
我和马克林二十年前就认识了,灾后,有一次见面,他告诉我一些状况,让我更体会到一些道理:一、行善积德可消除业障;二、人人前生都有业障,现生何时现行难测;三、该报的逃不过;四、人不可以自杀,自杀死后,仍在鬼道受苦。
回忆往事,马克林告诉我,他和太太陈孟娟曾经有一次到马来甘榜,看到印尼籍的一位妇女及其出生不久的儿子没地方住,样子很可怜。马氏夫妇生起怜愍心,将她带回家中安顿,打理家事。就因为这样的善行,积下的阴德,让他们在塌楼事件中得以逃过一劫。
同样在塌楼的现场,据说有一个人,到了那栋大楼的第六楼拜访朋友。门关着,他就用行动电话联络,朋友说:「塞车很厉害,可能还有一段时间,请你先回到自己的车子等我。」可是这位访客却回答说:「没关系,久在你家门口等一下!」结果就冤枉死了。业报现前,真是逃不过。
马克林说,他自己从出生以后,就不曾见过亲生母亲。都是养母带大的。事故发生以后,他梦见养母带着母亲来见他。在梦境里他看到一位十七、八岁的姑娘,很庄严,抱着一个小娃娃,姑娘将娃娃放在田埂上,然后跳井自杀。马克林才知道,那是他母亲,大概是日本兵攻打南洋群岛时侮辱良家妇女,有些妇女因此自杀了。
梦境中,他的母亲说:「你虽然没有房子财产了,但是不可以自杀,自杀后仍然要受苦的。」大概在鬼道中受苦,真的很难受。他母亲又说:「你这次第三次灾难以后,我就不容易再见到你了!」
马克林说:他曾经开车撞到卡车底下,被抢救回来没死。这是一劫。另一次,在机场准备划位时,有一位朋友拍了他的肩膀说:「喂!马克林,到哪里去?」
马克林回答说:「到某地办事。」
朋友说:「嗨,不要去啦!今天我的生日,晚上陪我吃饭。」
马克林说:「不可以啦,助理都进去了!」
朋友说:「没关系啦!就让他去办啦!」
就在这个时候,后面的人插队进来,请航空人员先为他划位。结果就因为客满而取消行程,据说那班飞机升空后不久,就发生空难。因为马克林有事先订位,所以被列在死亡名单中,但却有人当替死鬼,而他逃过一劫。连同大楼倒塌,他一生共有三次的大灾难,都因时时积德修福而逃过了。那位插队划位的人,业报现前真的逃不过,赶着见阎王去了。
马克林的母亲,堕在鬼道受苦五十年了,也该投胎转世了。如果做人,就没有神通,无法照顾儿子了,所以她才说:「你这次第三次灾难以后,就不容易再见到你了。」
众生我执强重,难免造诸恶业,哪一生哪一切业报现前,无法察觉。唯有的方法是多行善事,莫造恶业!
一把刀笔济世间
说话要厚道,文字也要厚道,尤其文字可以流传下去,所以更要以勉励别人的文字救人济世,切忌以苛刻锐利的文笔,伤害别人。现举几个以文字救人的故事,与读者诸君分享。
「刀笔」一词,由来很早。古代的简策,都用竹木,以刀为笔,刻字于其上;又或说是书写在简策上,有失误的话就用刀削刮,所以叫「刀笔」。《后汉书》云:「出刀笔,书谒。」而从事文书工作的小吏,就称为刀笔吏,《史记·萧相国世家》:「萧相国何于秦时为刀笔吏」,就是说汉高祖的相国萧何,曾在秦朝担任文员。
后来,帮人打官司的人也称为「刀笔」,含有尖刻的含意;而心术不正之刀笔,则称为「讼棍」。担任刀笔的人,不但须具机灵之头脑,而且对于文字之运用,亦必须有精细之研究;往往于状词中,一句一字,有胜败之分,甚至一点一画,亦有生死之别的。兹单数事谈谈,以博君一笑。
明朝的王相尧,字师舜,号容齐,生来聪明绝顶,音吐若钟,年轻时便考上博士,声名鹊起。他博览群书,尤其对于国家典刑更是用心研究。普经发生疑有人用斧头杀人的事,容齐在判决书上,将「用」安,改为「甩」字,他说:「只改一字,便可救人一命」。因为用斧头是蓄意,甩斧头是误杀;仅加半笔,就能转死为生,此字确是用在慈悲上。
据说,中国清朝桐城的左家稷,是左光斗的后裔,为有名的讼师。其为人颇有正义,不同一般的讼棍,人人都很尊重他。当时安庆县的县长很喜爱养羊,家中佣人都会在羊颈下挂一牌子,写着:「知府大人之羊。」这些佣人,仗势欺人,常将羊群赶到郊外,放任羊群吃践农民禾稻等物,农民莫奈伊何,恨之入骨。
有一天佣人又赶着羊群去吃农家禾稻,不料有一农家养有数头恶犬,立即将羊咬死了好几只,闯出祸事。县长即派兵捕拿犬主,以其蔑视官府为罪,并将之判以死罪以抵羊命。
养狗的农人很恐惧,向左家稷求救,家稷义不容辞为他写诉状,文句是:「羊虽挂牌,狗不识字;君恩足以及禽兽,其功不及百姓者,独何欤?」后面那句的意思是说:「县长的恩惠可施给禽兽,而竟然不能施给百姓,有此道理吗?」
县长与师爷接到诉状,看他笔锋之犀利,非同小可,内心有所恐惧,因为自己的行为是违反法律而又违背情理的,若以此诉状被控告,非获罪不可啊。于是,县长只好释放了养狗的农人。一枝毛笔锐利如刀,能迫使凶残官吏无法欺压百姓,真是大快人心。
另外一个故事,发生在清朝康熙与雍正年间,桐城的张瑛及他的儿子张伯陵,先后为宰相,声势赫奕,门生满天下。
一年,老相国的夫人病殁往生,经过府县的推荐,并且由地理师决定,葬于浮山一座寺庙之后。这座庙本来香火鼎盛,自从相国夫人埋葬后,奇怪的是,不久就山门冷落,佛像蒙尘,殿堂被白蚁蛀蚀,香客越来越少。
有一天,有一名书生来游玩,见到寺庙香火冷落,便询问寺里的僧人是何缘故。僧人将相国夫人葬于寺后的事说了一遍。书生问:「为何你们不告知官府,逼令他们迁葬?」僧人说:「唉,张府两代宰相,官宦之家,如何动摇?」书生笑了一笑,说:「不难。」
于是,书生便为寺庙写了一篇状词:「庙后有阴基(即葬地),能出天子地;宰相葬其母,不知是何意?」书生写完,告辞而去。僧人见读了状词,只觉得利如钢刀,便依着书生的话一状告上都察院。不久,相府连夜迁去葬地,并与寺庙了结诉讼案,同时问起撰写状词的是何方人氏。僧人说了一个「菩萨显灵,化身书生,代写状词」的理由搪塞,方了此事。但后来还是有人猜测,这件事应该是左家稷的手笔。
刀笔的趣事极多,因篇幅所限,无法多谈,就此搁笔。
相煎何太急
这个故事发生地点是在台湾的嘉南地区,是从《台湾民间传奇》第三册中摘录下来的,内容具有警惕人不要杀狗,也不可吃狗肉的用意,所以转述给各位读者。
狗是犬之幼小者,也就是未生长毛的叫做狗。它是哺乳类食肉类动动,口吻突出,具有门、犬、臼三齿,其中犬齿更是锐利非常,是御敌的利器。它的听觉、视觉与嗅觉都很敏锐,胸廓较大,前肢五趾,后肢四趾,都有勾爪。狗的种类繁多,原为肉食类,后因被人所畜养,才变为杂食。
狗也是一种会看守门户的动物,和人类很接近而亲善,而且忠心耿耿,彼此相依为命。但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狗肉成为人们的肉食之一,于是,狗的命运便开始走下坡,尤其每届隆冬来临,人们为了滋补身体,香肉(就是狗肉)便要大行其道。
台湾的南部地方,有个男子名叫柯老六,他身无一技之长,平日里就靠屠狗、卖香肉维生。有一年的腊月,北风呼呼地猛刮,大地瑟缩,一片寒冷,这正是人们以香肉进补的最好时节,当然也是柯老六大赚一笔银子的机会。
柯老六从事屠狗工作已经许多个年头了,宰狗的方法和过程,他已熟练得不能再熟练了,几乎闭起眼睛来也能做得有板有眼,绝无一点紊乱,也绝不会出岔子。
一天傍晚,柯老六正操刀要宰一条大黑狗。这黑狗相当的硕壮,少说也有五十来斤重。那时他心不在焉地想:今天又有一大笔进账了,没等我把狗宰好,想进补的人们便会纷纷上门来采购。
他心中想着,一刀便在大黑狗的脖子上狠狠地抹一下,左手按住狗头,用力地把狗往滚水缸里捺下去。他打算用传统的水鼓气的方法,处理大黑狗的全身狗毛,然后再按固定的手法,一一屠宰……在这之后,当然就可以公开出售赚钱了。
说来奇怪,就在柯老六做发财梦的同时,不知是想得太多,还是注意力没有集中,忽然间竟感到眼跳耳鸣,心神不定,好像有什么事情就要发生似的,但怎么想也想不出个所以然来。
事情来得真是突然,就在柯老六心神稍一疏忽之际,那条喉头上挨了一刀,奄奄一息的大黑狗,竟不知从哪儿来的神力,大逞余勇,箭也似地从滚水缸里,「乓」的一声跃了起来。
这一突如其来的动作,把柯老六吓坏了,他电光石火般地往后一退,然后就像倒栽葱似地倒了下去。那条大黑狗,也跟着往柯老六的身上扑了过来,同时张大满嘴的尖锐白牙,狠狠地咬住柯老六的右手,两旁长长的犬齿,深深地陷入老柯的臂肉中,这使得他痛苦万分,拚命地大叫大嚷起来。
柯老六的凄厉哀号声,在晚风的传送中,惊动了左邻右舍。人们有帮忙抓住黑狗双腿的,也有拿木棍要去撬开狗嘴的,更有人在后边拚命扯狗的尾巴,但是那条大黑狗的狗牙,像铁钉铜柱般地咬着柯老六的手臂,像天生铸就的铁条,怎么也撬不开。谁都没想到,这条临死的狗,竟有这样坚强威猛的力量,这实在教人不可思议呀!
虽然众邻人来搭救,柯老六仍然未能脱离险境。他一时情急,也大口咬住了大黑狗,竟然连狗的两只大耳朵都咬了下来。然而,大黑狗咬住柯老六手臂的大嘴却丝毫不动,只有鲜红的血,正汩汩地从犬齿旁不断地渗出来。
这条大黑狗本来就患了狂犬病,柯老六被它咬住不放,时间一久,毒液渐渐地自手臂的伤口传入,直攻心脏。那时人们只见柯老六躺在地上,翻过来覆过去的,痛苦得双目泪流,就连屎尿都要进出来了,然而周身乏力,无法站起身来。接着,柯老六的脸色开始大变,由红而青,由青变白,最后两眼圆睁直瞪,连瞳孔也放大了许多,样子极为可怕。
终于,柯老六的声门开始痉挛,呼吸促迫,胸里极感苦闷,然后「咯落」一声,咽下了最后的一口气,就这样,竟活活地被狗咬死。
说也奇怪,他一死,大黑狗便松开了牙齿。自然,那条大黑狗也因流血过多而活不了。
自从柯老六被狗一口咬死的事情给传开,镇上的人谈狗色变,也就不敢再去吃狗肉了。
其实,狗是人类的宠物,它和人类最亲近,人们为什么要逞一时的口腹之欲,竟要杀狗来佐餐才快意呢?啊!血染千刀流不尽,佐他杯酒话家常,又何必呢?宋朝大诗人陆放翁说得好:
「血肉淋漓味足珍,一般苦痛怨难伸;
设身处地扪心想,谁肯将刀割自身。」
真的,人和狗「同生今世亦前缘,同尽沧桑一梦间」,那又何苦咄咄地相逼相煎?
大概人世社会中,「狗咬人」不算什么新闻,反之,人如果一旦去咬狗,那就不能不算是奇闻奇话了。台湾的云林县,有两处地方的土名就叫做「咬狗」的:一在斗六市的湖山里,一在林内乡的湖本村。不晓得这一地名,到底和柯老六的杀狗故事有没有一点关连?因为这是民间的传说,我们只能姑妄听之。
总之狗咬人也好,人咬狗也好,到底是一件互相残杀的事,为什么不人人戒杀放生,人我和平相处,以促进世界大同?
从前有一位愿云禅师,他曾作过一首小诗道:「千百年来碗里羹,冤深如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
另外还有一位署名叫做「蓉湖愚者」的,也有一首劝善的诗篇。诗道:
「万物伤亡总痛情,虽然虫蚁亦贪生。一般性命天生就,吩咐儿童莫看轻。」
《心定和尚说故事 第一章 因果实录》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