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净土宗教程 序 目录▪P6

  ..续本文上一页有出期。世尊见此,以无尽悲心宣示佛法,欲令众生离苦得乐,教令吾人以慈悲心、平等心、公正心待人接物,以谦逊忍辱心来化解这个世界的厄难。众生一体,自他不二,利人正是利己,杀彼适成自杀。故应明因慎果,断恶修善,如是必得善果,天下太平。诚如释尊所示:“佛所游履,国邑丘聚,靡不蒙化。天下和顺,日月清明。风雨以时,灾厉不起。国丰民安,兵戈无用。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佛说无量寿经 》)

  可见,净宗文化理念,大有利于世界和平之缔造,并与我国儒家“和为贵”的思想,有异曲同唱之妙。在冷战格局被打破,世界走向多极化的今天,佛教所表现的慈悲、宽容、忍让等精神品格对世界的和平、民族矛盾的缓和作用甚大。净宗平等的理念,对日渐被邪恶强权浸染的社会机体,不啻为一强大的解毒剂。

  

  4、净宗文化与我国道德重建

  道德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必要前提,亦是个体立身成业的基石。道德内蕴二重价值结构,道乃终极价值系统,无形无相,却充塞天地,蕴入人心,为一切行为价值之源;德乃工具价值系统,是道在行为层面的外显。道与德乃是体与用、理与事的关系。可知道德一词含摄着人类的终极关怀与现实的践履。纵观中外文化发展史可知,道德水平的高低与该社会的文明优劣呈正比例相关。我国自古以来,素以道为尊,以德立国。受儒家文化浸润的国人,诚意正心,博施济众,明因慎果,慎独自律。中国传统社会赖此得以良性运转数千年。降至现代,我国社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道德无序状况(耳闻目睹以及传媒所载的非道德行为,兹不赘述)。导致我国道德滑坡的原因众多,其中最根本的一条就是:不少人不信因果,甚或嘲笑因果,认为诚实是傻冒,作恶即能干。由这种心态的支配,一部分人便滑入肆无忌惮、胡作妄为的邪道,即便有法律禁令,也会铤而走险。加之市场经济驱使贪欲的炽盛,更是冲毁着本已脆弱的道德堤坝。亡失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者(俗称亡八字)越来越多,道德真空的现实触目惊心。能否重建当代中国道德文化,不仅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与现代化的发展,而且更关系到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存亡盛衰。

  针对国人道德心态的败坏,价值观念的颠倒,首须倡明善恶因果报应思想。善恶因果律是儒佛圣人用来说明世界一切关系的基本理论,善因必产生善果,称为善因善果;恶因必产生恶果,称为恶因恶果。释尊晓谕:“诸天人民蠕动之类,欲为众恶,莫不皆然……不知修善,恶逆无道……故有贫穷下贱,乞丐孤独,聋盲喑哑,愚痴弊恶,至有尪狂不逮之属。又有尊贵豪富,高才明达,皆由宿世慈孝,修善积德所致。” (《 佛说无量寿经 》)意谓在这个世界中,天、人、畜生、饿鬼、地狱这五道的因果报应,种子与现行互熏的复杂格局,因果倚伏,了无差讹。作善得福,造恶得祸,祸福相倚,苦乐相继,都是自作自受,没有谁能够代替。善人行善,能够从快乐进入更殊胜的快乐,从智慧开启更深广的智慧;恶人造恶,将会从苦痛恶化为更惨的苦痛,从愚痴滑入更幽暗的愚痴。这些善恶报应的复杂情形,唯有五眼圆明的释尊方能洞悉,并慈悲地加以宣说。自有佛教善恶因果律宣说以来,不知令多少乱臣贼子寒心,多少巨逆豪强落胆。孔子成《 春秋 》,而乱臣贼子惧。畏惧什么呢?畏惧身后的恶名。然如果不信前生后世者,这种虚名对其人并无由畏惧而生起的约束力。唯示以人命无常,死后必受报应,不忠不孝之人,化作畜生、饿鬼,乃知用尽奸心诡计,付之一空;他生万苦千愁皆我自造。回思虎斗龙争,争权夺利之谋,不觉冰消瓦解。可见因果报应之抑恶扬善的功用,甚深且巨。

  释尊在指明善恶因果真相后,教诲众生应持戒修善,近则获天人之福,远则成就无上菩提。净业行人应当修持净业三福。其第一福乃世间福,内容有四: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十善业: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言、五不绮语、六不恶口、七不两舌、八不贪、九不瞋、十不痴)。现实生活中为人们所深恶痛绝的邪恶行径,大多不越出杀盗淫妄四种性罪范围。如果有更多的国人奉持五戒十善,我国的社会道德风气将会得到根本的改善。如果进而发菩提心,念佛修德,我们这个社会当下即是人间净土。可见,明信因果是我国道德重建的一块必不可少的基石,亦是净宗改善世道人心的贡献所在。印光大师曾数数开示:“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今时若不以因果为救国救民之急务,任汝智巧道德如何高超,皆属虚设。”这些慈悲苦切的佛言祖语,在这道德全面沦陷的现代,不啻警世之木铎,吾人应奉为人生指南。在吾人的内心,真正筑造起因果报应的堤坝,用以疏导贪欲浊水的泛滥,提升个体道德人格,净化人心,和谐社会。

  

   四、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

  

  注重心性超越的净宗文化与倾重物质文明的现代自然科学,就其关注的问题,指向的目标以及思维方式悉有诸多的差异,然在文化的体用层面,二者有交叉渗透的互动效应。净宗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道德制衡;二是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认知启示。这两个层面的互渗,显示出净宗在科技时代独特的深远价值,兹分述如下:

  

  1、净宗文化对现代科技的道德制衡

  自古以来,人类为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便会产生诸种科技活动。然在农业社会,科技的发展比较缓慢,且与宗教、人文、政治活动相比,处于边缘地带。近四百年来,科学技术在人类活动的舞台上,日益扮演着主要角色,披上了高贵眩目的外衣,成了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客观地看,科技的发展确实在许多方面改善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某些生活上的便利。科技能解决人类一切问题的乐观主义在当代全球化的高科技浪潮中,有进一步强化之势。

  科技在日新月异地改变人类生存状况的同时,其负面效应亦日渐彰显,人们在享受高科技便利与高物质消费的同时,亦在吞咽着与之伴生的苦果,诸如:环境污染、生态失衡、核武器和生物武器的威胁、精神家园的丧失等。诸种事实表明:解决人类生存的苦难,科技并不是最可靠的东西。有识之士痛苦地意识到这一点,且曾为此付出重大代价。对科技负面效应的指责,从来便与对科技的赞颂并存着,只是声音微弱不被人们注意(或潜意识拒斥)罢了。1749年,法国思想家卢梭在《 论科学与艺术 》一书中,指责科学起源于罪恶,且总是给人类带来灾难。他认为科学的目的是虚幻的,效果是危险而有害的,它会使人损失时间,游手好闲,怠惰奢侈,从而引起风尚解体和趣味腐化,破坏德行。卢梭的这种观点,在科技高奏凯旋曲的近现代,被认为是不合时宜的奇谈怪论。

  耐人寻味的是,在科技辉煌的今天,卢梭式的声音,不绝余响。1978年7月在印度波那举行的世界秩序标准规划第14次会议上,由美国世界秩序协会和发展中社会研究中心起草了一份有26名学者签名的报告,题目为《 科学技术的堕落 》。开篇云: “这是一篇对科学技术成为不平等、剥削、压迫世界工具的控诉书。”报告认为:现代社会不少思想、道德、伦理和文化上的混乱,与科技发展过快有关。应当适度限制科技发展以调整思想,使人类有足够的道德理性来正面使用科技,造福人类。

  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S·科恩教授认为:在政治领域中,科学技术所导致的精英人才统治论带来的危害,可能超过专门知识与专业工作作出的贡献;在社会方面,科学技术的革新不论成败,均对公认的文化生活与人类意识有破坏、瓦解、削弱作用。这种说法听起来有点偏激,却也能获得某些资料的支持。比如,原子弹自始至终是由科学家下力气付诸实施的。1939年3月18日,约里奥·居里在《 自然 》杂志发表铀核链式裂变反应的文章,1939年8月2日,爱因斯坦签署致罗斯福的信,揭开了原子时代的序幕。一位新闻记者曾对美国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进行采访,奥氏坦率地承认:正是他们这些人在二战末期为美国轰炸广岛提供了技术资料,作为技术专家他为这一行为感到严重的“道义上的不安”。并云:“我们物理学家长期以来就生活在这种精神分裂中。”在和平时期,又是科学家们促进研究毁灭性更大的氢弹。射电天文学的先驱,诺贝尔物理奖得主马丁·赖尔,在去世前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想寻找一个远离军事应用的研究领域,最后选择了天文学。然而,在晚年,他发现自己开辟的射电探测技术,却为军事带来了最大的利益。他开始怀疑是否他在1946年当一个农民,或许会好些。马丁·赖尔教授提出一个建议:在新的恐怖武器发明出来以前,现在停止基础科学研究可能为时还不晚。这是一位科学家临终前的反省,其言也善,其被接纳也难。

  娑婆世界众生的挟裹佛性的聪明才智,能够推进科技的迅猛发展,然因内具贪瞋烦恼,致令道德理性严重滞后,高精尖的科技大多率先用于军事。随着科技发展,人类的心理多向物质功利倾斜,使物质的发展失去人心的控制力量,心被物所役,道德伦理、因果观念被认为迂腐、保守而抛置一边。调控制衡人心的力量日渐软弱乃至消失。道德与科技的失衡直接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基础。所以,重构道德理性乃是现代人类的当务之急。

  净宗文化从深层次提供当代道德理性建构的基石——三世善恶因果律,从多方面赋予超时空的道德价值,诸如:心净则土净、和谐平等、慈悲忍让、生佛一体、自他不二等。如果净宗文化得以介入现实,或现代人谦恭地接纳净宗文化理念,那么,净宗文化一定能有效地为现代科技发展导航,使之彰显造福人类的正面功能,而最大限度地消解损害人类的负面效…

《净土宗教程 序 目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