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无所有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样,依止它、执取它,我的这个平静能长久地、长时间地住立。如果我集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非想非非想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样,依止它、执取它,我的这个平静能长久地、长时间地住立。』
他这么了知:『如果我集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虚空无边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是有为的。如果我集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识无边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是有为的。如果我集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无所有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是有为的。如果我集中这个这么清净、这么皎洁的平静到非想非非想处,随该法修习心,这是有为的。』他对有或无有既不造作,也不故意思。当他对有或无有不造作、不故意思时,他在世间中不执取任何事物,不执取则不战栗;不战栗就自证涅槃,他了知:『出生已尽,梵行已完成,应该作的已作,不再有这样[轮回]的状态了。』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了知:『它是无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执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欢喜的。』
如果他感受乐受,他离系缚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离系缚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乐受,他离系缚地感受它。当他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死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
比丘!犹如缘于油,与缘于灯芯,油灯才能燃烧,当油与灯芯耗尽了,其它的[燃料]又不带来,无食物,那油灯就会熄灭了。同样地,比丘们!当比丘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身体终了的感受。』当他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时,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终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体的崩解,随后生命耗尽,就在这里,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欢喜的都将成为清凉。』由那样的缘故,这么具备的比丘具备这最高慧的依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圣慧,即:一切苦灭尽之智。
他被住立在真实的解脱是不动的,比丘!因为凡虚伪法者,那是虚妄的;凡非虚伪法的涅槃者,那是真实的。由那样的缘故,这么具备的比丘具备这最高真实的依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圣真实,即:非虚伪法的涅槃。
以前,当他是无智者时,他是依着的进入者、受持者,[现在,]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由那样的缘故,这么具备的比丘具备这最高舍弃的依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圣舍弃,即:一切依着的断念。
以前,当他是无智者时,他有贪婪、欲、贪着,[现在,]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以前,当他是无智者时,他有瞋害、恶意、邪恶,[现在,]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以前,当他是无智者时,他有无明、痴蒙,[现在,]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由那样的缘故,这么具备的比丘具备这最高寂静的依处,比丘!因为,这是最高圣寂静,即:贪瞋痴的寂静。
当像这样说:『不应该放逸于慧,应该守护真实,应该使弃舍增大,应该学寂静』时,缘于此而说。
当像这样说:『住立该处者,则思惟之流不转起。当思惟之流不转起时,他被称为「寂静的牟尼」。』时,缘于什么而说呢?比丘!『我是』,这是思量;『我是这个』,这是思量;『我将是』,这是思量;『我将不是』,这是思量;『我将是有色的』,这是思量;『我将是无色的』,这是思量;『我将是有想的』,这是思量;『我将是无想的』,这是思量;『我将是非想非非想的』,这是思量。比丘!思量是病,思量是肿瘤,思量是箭,比丘!以一切思量的超越,他被称为『寂静的牟尼』。又,比丘!寂静的牟尼不被生、不衰老、不死去、不动摇、不热望,比丘!因为他没有依据此而会被生者,当不被生时,怎将衰老?当不衰老时,怎将死去?当不死去时,怎将动摇?当不动摇时,怎将热望?当像这样说:『住立该处者,则思惟之流不转起。当思惟之流不转起时,他被称为「寂静的牟尼」。』时,缘于此而说。比丘!你要忆持这简要的六界分别。」
那时,尊者补估沙地心想:
「大师确实已到达我这里,善逝确实已到达我这里,遍正觉者确实已到达我这里。」
他起座,整理衣服到一边肩膀,以头落在世尊的脚上后,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我犯了过错,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我这么做:我认为应该以朋友之语与世尊交谈。大德!为了未来的自制,请世尊原谅我那样的罪过为罪过。」
「比丘!你确实犯了过错,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你这么做:你认为应该以朋友之语与我交谈。但,比丘!由于你对罪过见到是罪过后如法忏悔,我们原谅你。比丘!凡对罪过见到是罪过后如法忏悔者,未来做到自制,在圣者之律中,这是增长。」
「大德!愿我得在世尊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比丘!但你的衣钵完全了吗?」
「大德!我的衣钵未完全。」
「比丘!如来不令衣钵未完全者授具足戒。」
那时,尊者补估沙地欢喜、随喜世尊所说后,起座向世尊问讯,然后作右绕,接着离开去遍求衣钵。那时,当尊者补估沙地走路遍求衣钵时,迷乱的母牛夺走[他的]生命。那时,众多比丘去见世尊。抵达后,向世尊问讯,接着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那些比丘对世尊这么说:
「大德!那位被世尊简要教诫所教诫,名叫补估沙地的善男子死了,他往生哪一趣呢?未来的命运怎样呢?」
「比丘们!补估沙地善男子是贤智者,他依法、随法而行,在法上不困扰我。比丘们!补估沙地善男子以五下分结的灭尽而为化生者,在那里入了究竟涅槃,不从彼世转回。」
这就是世尊所说,那些悦意的比丘欢喜世尊所说。
界分别经第十终了。
「游行」(cārikaṃ,另译为「旅行;徘徊」),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旅程中;在游历中」(on tour)。南传的「进行游行」(cārikaṃ caramāno; cārikaṃ carati,直译为「行游行;步行游行」),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游走;游走在旅程中」(wandering; wandering on tour)。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我无所违(MA.162)」,南传作「对我不麻烦」(Na kho me…garu,另译为「对我不妨碍」),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那对我无不方便」(It is not inconvenient for me)。
「十八意行;十八行(MA.162)」,南传作「十八种意的近伺察」(aṭṭhārasamanopavicār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十八种心理的探索」(eighteen kinds of mental exploration)。
「四住处(MA.162)」,南传作「四种依处」(caturādhiṭṭhān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四个基础」(four foundations),并解说,注释书将「依处」(adhiṭṭhāna,另译为「确立;决意;受持;加持;摄持」)以「依所」(patiṭṭhā,另译为「依止;立足处」)解说。
「长养惠施(MA.162)」,南传作「应该使舍弃增大」(cāgamanubrūheyy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应该锻炼断念」(should cultivate relinquishment)。按:「舍弃」(cāga)的另一个意思是「施舍(惠施)」,但,从整个经文前后内容研判,北传经文以施舍论述,显得隔隔不入。
「息住处(MA.162)」,南传作「寂静的依处」(upasamādhiṭṭhān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平和的基础」(the foundation of peace)。
「分别身界(MA.162)」,南传作「对界分别」(dhātuvibhaṅgass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六)元素的解说」(the exposition of the six elements)。
「节节[行]风(MA.162)」,南传作「随行于四肢中的风」(aṅgamaṅgānusārino vāt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行经四肢的风」(winds that course through the limbs)。
「息出风、息入风(MA.162)」,南传作「呼吸」(assāso passāso,另译为「入息、出息」),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吸气与呼气」(in-breath and out-breath)。
「不复有为(MA.162)」,南传作「既不造作」(So neva taṃ abhisaṅkhar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他不形成任何条件」(He does not form any condition)。
「亦无所思(MA.162)」,南传作「也不故意思」(na abhisañcetay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或[不]产生任何意志趋向」(or generate any volition tending)。
「有及无(MA.162)」,南传作「对有或无有」(bhavāya vā vibhavāya v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论存在还是非-存在」(towards either being or non-being)。按:「有」(bhavāya),即十二缘起的「有支」。
「虚妄法(MA.162)」,南传作「虚伪法」(mosadhammaṃ,另译为「虚妄法」),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欺骗的本质」(a deceptive nature)。
「是自举(MA.162)」,南传作「这是思量」(maññitame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是在构想中」(is a conceiving)。
「我当有(MA.162)」,南传作「我将是」(bhaviss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我将是」(I shall be)。
「不必挂虑地」(yathāsukhanti,逐字直译为「如+乐」,另译为「安乐无挂虑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只要你喜欢;你要多久就多久」(as long as you like)。
「思惟之流不转起」(maññassavā nappavatt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构思之潮不扫过」(The tides of conceiving do not sweep over)。
「眼触处」(Cakkhusamphassāyata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眼-接触的基地」(the base of eye-contact)。
「观色喜住」,南传作「顺喜悦处近伺察色」(somanassaṭṭhānīyaṃ rūpaṃ upavicara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一个人探索产生喜悦的色」(one explores a form productive of joy)或「一个人检查喜悦基础的色」(one examines a form that is a basis for joy, AN.3.61)。
「热望」(piheti,另译为「羡慕」),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被扰动」(agitated)。
《中部140经 界分别经》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