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無所有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非想非非想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樣,依止它、執取它,我的這個平靜能長久地、長時間地住立。』
他這麼了知:『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虛空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爲的。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識無邊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爲的。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無所有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爲的。如果我集中這個這麼清淨、這麼皎潔的平靜到非想非非想處,隨該法修習心,這是有爲的。』他對有或無有既不造作,也不故意思。當他對有或無有不造作、不故意思時,他在世間中不執取任何事物,不執取則不戰栗;不戰栗就自證涅槃,他了知:『出生已盡,梵行已完成,應該作的已作,不再有這樣[輪回]的狀態了。』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如果他感受苦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了知:『它是無常的。』他了知:『它是不被固執的。』他了知:『它是不被歡喜的。』
如果他感受樂受,他離系縛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苦受,他離系縛地感受它;如果他感受不苦不樂受,他離系縛地感受它。當他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死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裏,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爲清涼。』
比丘!猶如緣于油,與緣于燈芯,油燈才能燃燒,當油與燈芯耗盡了,其它的[燃料]又不帶來,無食物,那油燈就會熄滅了。同樣地,比丘們!當比丘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身體終了的感受。』當他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時,他了知:『我感受生命終了的感受。』他了知:『以身體的崩解,隨後生命耗盡,就在這裏,一切被感受的、不被歡喜的都將成爲清涼。』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慧的依處,比丘!因爲,這是最高聖慧,即:一切苦滅盡之智。
他被住立在真實的解脫是不動的,比丘!因爲凡虛僞法者,那是虛妄的;凡非虛僞法的涅槃者,那是真實的。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真實的依處,比丘!因爲,這是最高聖真實,即:非虛僞法的涅槃。
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是依著的進入者、受持者,[現在,]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榈樹,成爲非有,爲未來不生之物。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舍棄的依處,比丘!因爲,這是最高聖舍棄,即:一切依著的斷念。
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貪婪、欲、貪著,[現在,]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榈樹,成爲非有,爲未來不生之物。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瞋害、惡意、邪惡,[現在,]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榈樹,成爲非有,爲未來不生之物。以前,當他是無智者時,他有無明、癡蒙,[現在,]那些已被舍斷,根已被切斷,就像無根的棕榈樹,成爲非有,爲未來不生之物。由那樣的緣故,這麼具備的比丘具備這最高寂靜的依處,比丘!因爲,這是最高聖寂靜,即:貪瞋癡的寂靜。
當像這樣說:『不應該放逸于慧,應該守護真實,應該使棄舍增大,應該學寂靜』時,緣于此而說。
當像這樣說:『住立該處者,則思惟之流不轉起。當思惟之流不轉起時,他被稱爲「寂靜的牟尼」。』時,緣于什麼而說呢?比丘!『我是』,這是思量;『我是這個』,這是思量;『我將是』,這是思量;『我將不是』,這是思量;『我將是有色的』,這是思量;『我將是無色的』,這是思量;『我將是有想的』,這是思量;『我將是無想的』,這是思量;『我將是非想非非想的』,這是思量。比丘!思量是病,思量是腫瘤,思量是箭,比丘!以一切思量的超越,他被稱爲『寂靜的牟尼』。又,比丘!寂靜的牟尼不被生、不衰老、不死去、不動搖、不熱望,比丘!因爲他沒有依據此而會被生者,當不被生時,怎將衰老?當不衰老時,怎將死去?當不死去時,怎將動搖?當不動搖時,怎將熱望?當像這樣說:『住立該處者,則思惟之流不轉起。當思惟之流不轉起時,他被稱爲「寂靜的牟尼」。』時,緣于此而說。比丘!你要憶持這簡要的六界分別。」
那時,尊者補估沙地心想:
「大師確實已到達我這裏,善逝確實已到達我這裏,遍正覺者確實已到達我這裏。」
他起座,整理衣服到一邊肩膀,以頭落在世尊的腳上後,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我犯了過錯,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我這麼做:我認爲應該以朋友之語與世尊交談。大德!爲了未來的自製,請世尊原諒我那樣的罪過爲罪過。」
「比丘!你確實犯了過錯,如愚者、如愚昧者、如不善者:你這麼做:你認爲應該以朋友之語與我交談。但,比丘!由于你對罪過見到是罪過後如法忏悔,我們原諒你。比丘!凡對罪過見到是罪過後如法忏悔者,未來做到自製,在聖者之律中,這是增長。」
「大德!願我得在世尊面前出家受具足戒。」
「比丘!但你的衣缽完全了嗎?」
「大德!我的衣缽未完全。」
「比丘!如來不令衣缽未完全者授具足戒。」
那時,尊者補估沙地歡喜、隨喜世尊所說後,起座向世尊問訊,然後作右繞,接著離開去遍求衣缽。那時,當尊者補估沙地走路遍求衣缽時,迷亂的母牛奪走[他的]生命。那時,衆多比丘去見世尊。抵達後,向世尊問訊,接著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後,那些比丘對世尊這麼說:
「大德!那位被世尊簡要教誡所教誡,名叫補估沙地的善男子死了,他往生哪一趣呢?未來的命運怎樣呢?」
「比丘們!補估沙地善男子是賢智者,他依法、隨法而行,在法上不困擾我。比丘們!補估沙地善男子以五下分結的滅盡而爲化生者,在那裏入了究竟涅槃,不從彼世轉回。」
這就是世尊所說,那些悅意的比丘歡喜世尊所說。
界分別經第十終了。
「遊行」(cārikaṃ,另譯爲「旅行;徘徊」),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旅程中;在遊曆中」(on tour)。南傳的「進行遊行」(cārikaṃ caramāno; cārikaṃ carati,直譯爲「行遊行;步行遊行」),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遊走;遊走在旅程中」(wandering; wandering on tour)。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我無所違(MA.162)」,南傳作「對我不麻煩」(Na kho me…garu,另譯爲「對我不妨礙」),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那對我無不方便」(It is not inconvenient for me)。
「十八意行;十八行(MA.162)」,南傳作「十八種意的近伺察」(aṭṭhārasamanopavicār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十八種心理的探索」(eighteen kinds of mental exploration)。
「四住處(MA.162)」,南傳作「四種依處」(caturādhiṭṭh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四個基礎」(four foundations),並解說,注釋書將「依處」(adhiṭṭhāna,另譯爲「確立;決意;受持;加持;攝持」)以「依所」(patiṭṭhā,另譯爲「依止;立足處」)解說。
「長養惠施(MA.162)」,南傳作「應該使舍棄增大」(cāgamanubrūheyy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應該鍛煉斷念」(should cultivate relinquishment)。按:「舍棄」(cāga)的另一個意思是「施舍(惠施)」,但,從整個經文前後內容研判,北傳經文以施舍論述,顯得隔隔不入。
「息住處(MA.162)」,南傳作「寂靜的依處」(upasamādhiṭṭhān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平和的基礎」(the foundation of peace)。
「分別身界(MA.162)」,南傳作「對界分別」(dhātuvibhaṅgass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六)元素的解說」(the exposition of the six elements)。
「節節[行]風(MA.162)」,南傳作「隨行于四肢中的風」(aṅgamaṅgānusārino vāt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行經四肢的風」(winds that course through the limbs)。
「息出風、息入風(MA.162)」,南傳作「呼吸」(assāso passāso,另譯爲「入息、出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吸氣與呼氣」(in-breath and out-breath)。
「不複有爲(MA.162)」,南傳作「既不造作」(So neva taṃ abhisaṅkhar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他不形成任何條件」(He does not form any condition)。
「亦無所思(MA.162)」,南傳作「也不故意思」(na abhisañcetay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或[不]産生任何意志趨向」(or generate any volition tending)。
「有及無(MA.162)」,南傳作「對有或無有」(bhavāya vā vibhavāya v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無論存在還是非-存在」(towards either being or non-being)。按:「有」(bhavāya),即十二緣起的「有支」。
「虛妄法(MA.162)」,南傳作「虛僞法」(mosadhammaṃ,另譯爲「虛妄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欺騙的本質」(a deceptive nature)。
「是自舉(MA.162)」,南傳作「這是思量」(maññitame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是在構想中」(is a conceiving)。
「我當有(MA.162)」,南傳作「我將是」(bhaviss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我將是」(I shall be)。
「不必挂慮地」(yathāsukhanti,逐字直譯爲「如+樂」,另譯爲「安樂無挂慮地」),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只要你喜歡;你要多久就多久」(as long as you like)。
「思惟之流不轉起」(maññassavā nappavatt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構思之潮不掃過」(The tides of conceiving do not sweep over)。
「眼觸處」(Cakkhusamphassāyatan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眼-接觸的基地」(the base of eye-contact)。
「觀色喜住」,南傳作「順喜悅處近伺察色」(somanassaṭṭhānīyaṃ rūpaṃ upavicara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一個人探索産生喜悅的色」(one explores a form productive of joy)或「一個人檢查喜悅基礎的色」(one examines a form that is a basis for joy, AN.3.61)。
「熱望」(piheti,另譯爲「羨慕」),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被擾動」(agitated)。
《中部140經 界分別經》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