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部122经 空大经▪P2

  ..续本文上一页们来拜访。当从市镇与地方来的婆罗门与屋主们来拜访时,他被冲昏头、欲求、来到贪求、变成奢华,阿难!这被称为徒弟的祸害,以徒弟的祸害,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报的、未来被生老死的恶不善法打杀他。阿难!这样是徒弟的祸害。

  阿难!怎样是梵行者的祸害呢?阿难!这里,如来、阿罗汉、遍正觉者、明与行具足者、善逝、世间知者、被调伏人的无上调御者、人天之师、佛陀、世尊已出现于世间,他亲近独居的住处:林野、树下、山岳、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当他像这样已远离地住时,从市镇与地方来的婆罗门与屋主们来拜访。当从市镇与地方来的婆罗门与屋主们来拜访时,他不被冲昏头、不欲求、不来到贪求、不变成奢华。而那位大师的徒弟效仿着那位大师的独居,他亲近独居的住处:林野、树下、山岳、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当他像这样已远离地住时,从市镇与地方来的婆罗门与屋主们来拜访。当从市镇与地方来的婆罗门与屋主们来拜访时,他被冲昏头、欲求、来到贪求、变成奢华,阿难!这被称为梵行者的祸害。以梵行者的祸害,污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报的、未来被生老死的恶不善法打杀他,阿难!这样是梵行者的祸害。阿难!这里,这位梵行者的祸害比这位老师的祸害与这位徒弟的祸害有更苦的果报与更辛辣的果报,并且,导向下界处。

  阿难!因此,你们要以朋友的仪法对我实行,不要以敌对的仪法,则必将对你们有长久的利益与安乐。怎样是以敌对的仪法对大师实行,不以朋友的仪法呢?阿难!这里,有怜愍[心]的、为他人利益的大师出自怜愍教导弟子们法:『这是为你们的利益,这是为了你们的安乐。』他的弟子们不想听、不倾耳、不用心了知,脱离正轨后从大师的教说转离,阿难!这样是以敌对的仪法对大师实行,不以朋友的仪法。怎样是以朋友的仪法对大师实行,不以敌对的仪法呢?阿难!这里,有怜愍[心]的、为他人利益的大师出自怜愍教导弟子们法:『这是为你们的利益,这是为了你们的安乐。』他的弟子们想听、倾耳、用心了知,不脱离正轨后从大师的教说转离,阿难!这样是以朋友的仪法对大师实行,不以敌对的仪法。阿难!因此,你们要以朋友的仪法对我实行,不要以敌对的仪法,则必将对你们有长久的利益与安乐。

  阿难!我将不会像陶匠对生粘土那样对你们,阿难!我斥责后再斥责,我[仍]将会说;阿难!不断地、不断地,我[仍]将会说,凡为真髓[的声音]者,它将持续。」

  这就是世尊所说,悦意的尊者阿难欢喜世尊所说。

  空大经第二终了。

  「住于天住;入昼正受(SA);昼行(MA)」,南传作「作中午的休息」(pāvihāra,另译为「昼住,食后休息」),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作白天的滞留」(for the day”s abiding)。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作衣业」,南传作「作衣服的工作」(cīvarakammaṃ karoti,另译为「作衣业;作衣服的作业」),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忙于作衣服」(busy making robes)。

  「乐众」,南传作「乐于聚会」(saṅgaṇikārām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乐于交际;乐于同伙」(delighting in company)。

  「无食」,依《杂阿含472经》,指「精神的」(nirāmisa),另译为「无食味的;无染污的;离财的;无肉的;无欲望的;无实质性的;离物质的;非物质的」。

  「时、爱乐心解脱」,南传作「暂时的、可乐的心解脱」(sāmāyikaṃ vā kantaṃ cetovimutti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暂时的、愉快的心的释放」(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at is temporary and delectable),并解说,这是入禅定与无色定的。

  「不移动」,南传作「不动摇的」(akupp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不可动摇的」(unshakeable),并解说,这是指证阿罗汉果的。

  「内空」(ajjhattaṃ suññat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内空」(voidness internally),并引注释书的解说,「内空」是连接自己的五蕴,「外空」是连接他人的五蕴,「空」是经由洞察凝视无我(毗婆舍那随观无我, insight contemplation of non-self)而得到暂时的心解脱者。

  「不移动」,南传作「不动」(āneñj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沈着」(imperturbability),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指进入无色定。

  「心中行」,南传作「心的行为」(cetaso samudācāro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理的兴奋」(mental excitement)。「行为」(samudācāra),另译为「习惯;习熟;实行」。

  「烦师」,南传作「老师的祸害」(ācariyūpaddav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老师的毁灭」(teacher”s undoing)。

  「还」,南传作「来拜访」(anvāvattan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拜访他」(visit him)。按:anvāvattanti意义不明,这里依英译转译,推测应为vāvattanti的否定,而vāvattanti疑为vāvatteti(使转回;除去)的变化。

  「汝等于我行慈事」,南传作「你们要以朋友的仪法对我实行」(maṃ…mittavatāya samudācarath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对我以友善行动」(behave towards me with friendlines)。

  「若有真实者,必能往也」,南传作「凡为真髓[的声音]者,它将持续」(Yo sāro so ṭhassatī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核心的声音将立[经得起考验]」(The sound core will stand [the test])。

  「就在先前那个定相上」(tasmiṃyeva purimasmiṃ samādhinimitte),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在与之前相同的集中贯注的征候(记号)上」(on that same sign of concentration as before),并引注释书的解说,如果出了[先前]的基础禅定后,他的心无法经由对自己五蕴或其他五蕴的洞察凝视(毗婆舍那随观, insight contemplation)而进入空,也无法到达不动的无色定(the imperturbable immaterial attainment)时,他应该回到与最初修习相同的基础禅定(the same basic jhāna that he originally developed),并且一再地努力(and attend to it again and again)。

  「一向善的基础」(ekantakusalā kusalāyātik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完全有益的基础」(entirely wholesome basis)。按:kusalāyātikā意义不明,这里依英译转译为「基础」。

  「好处」(atthavasaṃ,原意为「理由,用途」),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好」(good)。

  「效仿着」(anubrūhayamāno,原意为「随增益;随育成;随修习」),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模仿」(emulating)。

  「生黏土」(āmake āmakamatte),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粘土原料」(raw damp clay),并解说,这里以陶匠对粘土与对成品完成的耐心度作比对,世尊对弟子的教导,就如陶匠对成品完成的耐心努力(大意)。

  「正经、……说义」(十二分教),南传作「修多罗、……毗富罗」(九分教),参看《中阿含1经》比对。

  

《中部122经 空大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