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中部122經 空大經▪P2

  ..續本文上一頁們來拜訪。當從市鎮與地方來的婆羅門與屋主們來拜訪時,他被沖昏頭、欲求、來到貪求、變成奢華,阿難!這被稱爲徒弟的禍害,以徒弟的禍害,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打殺他。阿難!這樣是徒弟的禍害。

  阿難!怎樣是梵行者的禍害呢?阿難!這裏,如來、阿羅漢、遍正覺者、明與行具足者、善逝、世間知者、被調伏人的無上調禦者、人天之師、佛陀、世尊已出現于世間,他親近獨居的住處:林野、樹下、山嶽、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當他像這樣已遠離地住時,從市鎮與地方來的婆羅門與屋主們來拜訪。當從市鎮與地方來的婆羅門與屋主們來拜訪時,他不被沖昏頭、不欲求、不來到貪求、不變成奢華。而那位大師的徒弟效仿著那位大師的獨居,他親近獨居的住處:林野、樹下、山嶽、洞窟、山洞、墓地、森林、露地、稻草堆,當他像這樣已遠離地住時,從市鎮與地方來的婆羅門與屋主們來拜訪。當從市鎮與地方來的婆羅門與屋主們來拜訪時,他被沖昏頭、欲求、來到貪求、變成奢華,阿難!這被稱爲梵行者的禍害。以梵行者的禍害,汙染的、再有的、不幸的、苦報的、未來被生老死的惡不善法打殺他,阿難!這樣是梵行者的禍害。阿難!這裏,這位梵行者的禍害比這位老師的禍害與這位徒弟的禍害有更苦的果報與更辛辣的果報,並且,導向下界處。

  阿難!因此,你們要以朋友的儀法對我實行,不要以敵對的儀法,則必將對你們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怎樣是以敵對的儀法對大師實行,不以朋友的儀法呢?阿難!這裏,有憐愍[心]的、爲他人利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教導弟子們法:『這是爲你們的利益,這是爲了你們的安樂。』他的弟子們不想聽、不傾耳、不用心了知,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阿難!這樣是以敵對的儀法對大師實行,不以朋友的儀法。怎樣是以朋友的儀法對大師實行,不以敵對的儀法呢?阿難!這裏,有憐愍[心]的、爲他人利益的大師出自憐愍教導弟子們法:『這是爲你們的利益,這是爲了你們的安樂。』他的弟子們想聽、傾耳、用心了知,不脫離正軌後從大師的教說轉離,阿難!這樣是以朋友的儀法對大師實行,不以敵對的儀法。阿難!因此,你們要以朋友的儀法對我實行,不要以敵對的儀法,則必將對你們有長久的利益與安樂。

  阿難!我將不會像陶匠對生粘土那樣對你們,阿難!我斥責後再斥責,我[仍]將會說;阿難!不斷地、不斷地,我[仍]將會說,凡爲真髓[的聲音]者,它將持續。」

  這就是世尊所說,悅意的尊者阿難歡喜世尊所說。

  空大經第二終了。

  「住于天住;入晝正受(SA);晝行(MA)」,南傳作「作中午的休息」(pāvihāra,另譯爲「晝住,食後休息」),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作白天的滯留」(for the day”s abiding)。漢巴經文比對(莊春江作):

  「作衣業」,南傳作「作衣服的工作」(cīvarakammaṃ karoti,另譯爲「作衣業;作衣服的作業」),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忙于作衣服」(busy making robes)。

  「樂衆」,南傳作「樂于聚會」(saṅgaṇikārām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樂于交際;樂于同夥」(delighting in company)。

  「無食」,依《雜阿含472經》,指「精神的」(nirāmisa),另譯爲「無食味的;無染汙的;離財的;無肉的;無欲望的;無實質性的;離物質的;非物質的」。

  「時、愛樂心解脫」,南傳作「暫時的、可樂的心解脫」(sāmāyikaṃ vā kantaṃ cetovimutti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暫時的、愉快的心的釋放」(the deliverance of mind that is temporary and delectable),並解說,這是入禅定與無色定的。

  「不移動」,南傳作「不動搖的」(akupp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不可動搖的」(unshakeable),並解說,這是指證阿羅漢果的。

  「內空」(ajjhattaṃ suññat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內空」(voidness internally),並引注釋書的解說,「內空」是連接自己的五蘊,「外空」是連接他人的五蘊,「空」是經由洞察凝視無我(毗婆舍那隨觀無我, insight contemplation of non-self)而得到暫時的心解脫者。

  「不移動」,南傳作「不動」(āneñjaṃ),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沈著」(imperturbability),並引注釋書的解說,這是指進入無色定。

  「心中行」,南傳作「心的行爲」(cetaso samudācāro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心理的興奮」(mental excitement)。「行爲」(samudācāra),另譯爲「習慣;習熟;實行」。

  「煩師」,南傳作「老師的禍害」(ācariyūpaddavo),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老師的毀滅」(teacher”s undoing)。

  「還」,南傳作「來拜訪」(anvāvattan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拜訪他」(visit him)。按:anvāvattanti意義不明,這裏依英譯轉譯,推測應爲vāvattanti的否定,而vāvattanti疑爲vāvatteti(使轉回;除去)的變化。

  「汝等于我行慈事」,南傳作「你們要以朋友的儀法對我實行」(maṃ…mittavatāya samudācaratha),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對我以友善行動」(behave towards me with friendlines)。

  「若有真實者,必能往也」,南傳作「凡爲真髓[的聲音]者,它將持續」(Yo sāro so ṭhassatīti),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核心的聲音將立[經得起考驗]」(The sound core will stand [the test])。

  「就在先前那個定相上」(tasmiṃyeva purimasmiṃ samādhinimitt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在與之前相同的集中貫注的征候(記號)上」(on that same sign of concentration as before),並引注釋書的解說,如果出了[先前]的基礎禅定後,他的心無法經由對自己五蘊或其他五蘊的洞察凝視(毗婆舍那隨觀, insight contemplation)而進入空,也無法到達不動的無色定(the imperturbable immaterial attainment)時,他應該回到與最初修習相同的基礎禅定(the same basic jhāna that he originally developed),並且一再地努力(and attend to it again and again)。

  「一向善的基礎」(ekantakusalā kusalāyātikā),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完全有益的基礎」(entirely wholesome basis)。按:kusalāyātikā意義不明,這裏依英譯轉譯爲「基礎」。

  「好處」(atthavasaṃ,原意爲「理由,用途」),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好」(good)。

  「效仿著」(anubrūhayamāno,原意爲「隨增益;隨育成;隨修習」),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模仿」(emulating)。

  「生黏土」(āmake āmakamatte),菩提比丘長老英譯爲「粘土原料」(raw damp clay),並解說,這裏以陶匠對粘土與對成品完成的耐心度作比對,世尊對弟子的教導,就如陶匠對成品完成的耐心努力(大意)。

  「正經、……說義」(十二分教),南傳作「修多羅、……毗富羅」(九分教),參看《中阿含1經》比對。

  

《中部122經 空大經》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