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部43经 毗陀罗大经

  汉译经文中部43经/毗陀罗大经(双小品[5])(庄春江译)

  我听到这样:

  有一次,世尊住在舍卫城祇树林给孤独园。

  那时,尊者摩诃拘絺罗在傍晚时,从静坐禅修中起来,去见尊者舍利弗。抵达后,与尊者舍利弗相互欢迎。欢迎与寒暄后,在一旁坐下。在一旁坐好后,尊者摩诃拘絺罗对尊者舍利弗这么说:

  「学友!被称为『劣慧者,劣慧者』,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劣慧者』呢?」

  「学友!『不了知,不了知』,因此被称为『劣慧者』。学友!不了知什么呢?不了知:『这是苦。』不了知:『这是苦集。』不了知:『这是苦灭。』不了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学友!『不了知,不了知』,因此被称为『劣慧者』。」

  「好!学友!」尊者摩诃拘絺罗欢喜、随喜尊者舍利弗所说后,更进一步问尊者舍利弗问题:

  「学友!被称为『有慧者,有慧者』,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有慧者』呢?」

  「学友!『了知,了知』,因此被称为『有慧者』。学友!了知什么呢?了知:『这是苦。』了知:『这是苦集。』了知:『这是苦灭。』了知:『这是导向苦灭道迹。』学友!『了知,了知』,因此被称为『有慧者』。」

  「学友!被称为『识,识』,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有『识』呢?」

  「学友!『识知,识知』,因此被称为『识』。学友!识知什么呢?识知『乐』,识知『苦』,识知『不苦不乐』,学友!『识知,识知』,因此被称为『识』。」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或者不连结呢?又,这些法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吗?」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学友!因为,凡了知者,则识知,凡识知者,则了知,因此,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什么是其差异呢?」

  「学友!慧与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慧应该被修习,而识能遍知,这是其差异。」

  「学友!被称为『受,受』,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受』呢?」

  「学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称为『受』。学友!感受什么呢?感受『乐』,感受『苦』,感受『不苦不乐』,学友!『感受,感受』,因此被称为『受』。」

  「学友!被称为『想,想』,学友!什么情形被称为『想』呢?」

  「学友!『认知,认知』,因此被称为『想』。学友!认知什么呢?认知『青』,认知『黄』,认知『赤』,认知『白』,学友!『认知,认知』,因此被称为『想』。」

  「学友!受、想、识,这些法相连结,或者不连结呢?又,这些法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吗?」

  「学友!受、想、识,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学友!因为,凡感受者,则认知,凡认知者,则识知,因此,这些法相连结,非不连结,又,这些法不能够一一分离后安立差异。」

  「学友!以已舍弃五根的清净意识,什么能被了解呢?」

  「学友!以已舍弃五根的清净意识,虚空无边处能被了解为『虚空无边』,识无边处能被了解为『识无边』,无所有处能被了解为『什么都没有』。」

  「学友!以什么而了知能被了解的法呢?」

  「学友!以慧眼而了知能被了解的法。」

  「学友!慧的目的是什么呢?」

  「学友!慧的目的是证智、遍知、舍断。」

  「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两个缘:其他人的声音与如理作意,学友!为了正见的生起,有两个缘。」

  「学友!正见被多少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呢?」

  「学友!正见被五支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学友!这里,正见被戒的资助、听闻的资助、讨论的资助、止的资助、观的资助,学友!正见被这五支资助而有心解脱果、心解脱果效益,慧解脱果、慧解脱果效益。」

  「学友!有多少有呢?」

  「学友!有三有:欲有、色有、无色有。」

  「学友!怎样有未来再生的出生呢?」

  「学友!无明所盖、渴爱所系之众生到处欢喜,这样有未来再生的出生。」

  「学友!怎样没有未来再生的出生呢?」

  「学友!以无明的褪去、以明的生起、以渴爱的灭,这样没有未来再生的出生。」

  「学友!什么是初禅呢?」

  「学友!这里,比丘从离欲、离不善法后,进入后住于有寻、有伺,离而生喜、乐的初禅,友!这被称为初禅。」

  「学友!初禅有多少支呢?」

  「学友!初禅有五支,学友!这里,入初禅的比丘存在寻、伺、喜、乐、心一境性,学友!这样,初禅有五支。」

  「学友!初禅有多少支已被舍断?多少支已具备呢?」

  「学友!初禅有五支已被舍断,五支已具备,学友!这里,入初禅的比丘欲的意欲已被舍断,恶意已被舍断,惛沈睡眠已被舍断,掉举后悔已被舍断,疑惑已被舍断,存在寻、伺、喜、乐、心一境性,这样,初禅有五支已被舍断,五支已具备。」

  「学友!这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的行境与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行境与境域的五根,什么是所依?谁经验其行境与境域呢?」

  「学友!这五根有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的行境与境域,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不同境域、不同行境,不互相经验行境与境域的五根,意是所依,意经验其行境与境域。」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这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学友!这五根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命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

  「学友!暖缘于什么而住立呢?」

  「学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如今,我们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寿命缘于暖而住立。』但,学友!如今,我们又知道尊者舍利弗这么说:『暖缘于寿命而住立。』那么,学友!这所说的义理,应如何而得见呢?」

  「那么,学友!我为你作个譬喻,智者在这里以一些譬喻而知所说的义理。学友!犹如当油灯燃烧时,火焰缘于光而被了知,光缘于火焰而被了知,同样的,学友!寿命缘于暖而住立,暖缘于寿命而住立。」

  「学友!寿行是能被感受法,或者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呢?」

  「学友!寿行是不能被感受法,学友!如果寿行成为能被感受法,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就不被了知,学友!因为,寿行是一,能被感受法是另一,因此,入想受灭比丘的出定被了知。」

  「学友!当这个身体多少法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呢?」

  「学友!当这个身体三法:寿命、暖、识离开时,那时,这个身体被舍弃、被丢下,如无思的木柴而卧。」

  「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他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学友!这死者死了,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已灭尽,暖已平息,诸根已破坏。入想受灭的比丘,其身行已灭、已止息,语行已灭、已止息,心行已灭、已止息,寿命未灭尽,暖未平息,诸根明净。学友!这死者死了与这入想受灭的比丘,这是其差异。」

  「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四缘。学友,这里,比丘以乐的舍断与苦的舍断,及以之前喜悦与忧的灭没,进入后住于不苦不乐,由平静而正念遍净的第四禅,学友!为了入不苦不乐心解脱,有这四缘。」

  「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二缘:不作意一切相与作意无相界,学友!为了入无相心解脱,有这二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三缘:不作意一切相、作意无相界、先前的准备[持续多久],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持续,有这三缘。」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多少缘呢?」

  「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二缘:作意一切相与不作意无相界,学友!为了无相心解脱的出定,有这二缘。」

  「学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呢?或者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呢?」

  「学友!无量心解脱、无所有心解脱、空心解脱、无相心解脱,学友!有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又,学友!有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是文辞不同。

  学友!什么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呢?

  学友!这里,比丘以与慈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慈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以与悲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喜悦俱行之心……(中略)以与平静俱行之心遍满一方后而住,像这样第二方,像这样第三方,像这样第四方。像这样,上下、横向、到处,对一切如对自己,以与平静俱行之心,以广大、以出众、以无量、以无怨恨、以无恶意之心遍满全部世间后而住。学友!这被称为无量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无所有心解脱…

《中部43经 毗陀罗大经》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