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中部43经 毗陀罗大经▪P2

  ..续本文上一页呢?学友!这里,比丘超越一切识无边处后[而知]:『什么都没有』,进入后住于无所有处,学友!这被称为无所有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空心解脱呢?学友!这里,比丘到林野,或树下,或空屋,像这样深虑:『这我或我所是空的。』学友!这被称为空心解脱。

  学友!什么是无相心解脱呢?学友!这里,比丘以一切相的不作意,进入后住于无相心三昧,学友!这被称为无相心解脱。

  学友!这是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不同含义、不同文辞。

  学友!什么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有文辞不同呢?

  学友!贪是量的作者;瞋是量的作者;痴是量的作者,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量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贪是件东西;瞋是件东西;痴是件东西,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所有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贪是相的作者;瞋是相的作者;痴是相的作者,烦恼已尽的比丘那些已被舍断,根已被切断,就像无根的棕榈树,成为非有,为未来不生之物。学友!对所有无相心解脱之所及,不动心解脱被说为其中之第一,而那不动心解脱贪是空的、瞋是空的、痴是空的。

  学友!这是法门,由此法门而这些法为一种含义,但只有文辞不同。」

  这就是尊者舍利弗所说,悦意的尊者摩诃拘絺罗欢喜尊者舍利弗所说。

  毗陀罗大经第三终了。

  「独静禅思;禅思(SA);宴坐(MA);三昧思惟;禅静(DA)」,南传作「静坐禅修」(paṭisallāṇa, paṭisallīna,另译为「宴坐、宴默、燕坐、独坐」),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隔离;隐退;隐遁」(seclusion),并引注释书的解说,这是世尊要比丘们作「身体的独处」(kāyaviveka),也就是「独坐、独修」的意思。「从禅觉」为「从禅思觉」之略,即「从静坐禅修中起来」。汉巴经文比对(庄春江作):

  「识识(MA.211)」,南传作「识知」(vijānāti,另译为「了别」),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认知」(it cognizes)。

  「摄(MA.211)」,南传作「资助」(anuggahitā,另译为「被摄受;被教护」),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帮助」(is assisted)。

  「生当来有(MA.211)」,南传作「未来再生的出生」(āyatiṃ punabbhavābhinibbatti),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未来生命的再生被产生」(renewal of being in the future is generated)。

  「异行(MA.211)」,南传作「不同行境」(nānāgocar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分开的领域」(a separate domain)。

  「无想界(MA.211)」,南传作「无相界」(animittāya ca dhātuy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无征候要素」(the signless element),并解说,此即「涅槃」。

  「认知」(sañjānāti,另译为「解了;认出;知觉;想念;意识到」),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认知」(it perceives)。

  「意识」(manoviññāṇena),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心-识」(mind-consciousness),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清净的意识(parisuddha manoviññāṇa)是第四禅的识,处于第四禅中者其意识能够知道无色[界]之到达(the immaterial attainments),而非想非非想处在这里被排除,因为由于其精细(subtlety)而无法进入为了毗婆舍那之达成的随观直接范围(the direct range of contemplation for the attainment of insight)。

  「能被了解」(neyyaṃ,另译为「能被引导推论之处;能被引导的」),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能被知」(can be known)。

  「寿行」(āyusaṅkhār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活命力的形成」(vital formations),并引注释书的解说,此即指寿命本身。

  「能被感受法」(vedaniyā dhammā),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能被感受的事」(things that can be felt)。

  「准备」(abhisaṅkhāro),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决定」(determination)。

  「毗陀罗」(vedalla,另译为「有明」),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问答」(questions and answer)。「毗陀罗」后来成为《九分教》之一,参看《原始佛教圣典之集成》p.584。

  「异境界(MA.211)」,南传作「不同境域」(nānāvisayānaṃ),菩提比丘长老英译为「分开的范围」(a separate field)。

  「无量心解脱……但只有文辞不同。」一段,同SN.41.7(《杂阿含567经》),参看其相关比对。

  「对」(对比,包含「相反与补充」),参看《中阿含210经》比对。

  

《中部43经 毗陀罗大经》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