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重走唐僧西行路”背后的故事——佛光文化网访谈▪P2

  ..续本文上一页况下,可以考虑他们的一些愿望。但若影响到人们对于宗教信仰的纯洁期盼,我会坚持原则,不会让步。”所以明贤法师没有签署“一切行动听指挥”的要求,虽也受到压力,但仍与慧在法师一起,始终坚持只参加符合出家人行为原则的行动,最终得到了国家宗教管理部门的支持。“当我们遇到特别想去了解行程外的某个寺院或祖庭时,我们会争取自由行动的时间和安排,多数时候,工作人员是不跟随作陪同的。很庆幸。”法师所坚守的信仰世界仍是自由的,并没有屈从于哪种不合理。

  

  新疆佛教信仰今非昔比

  

  

  明贤法师平时和要好的道友交流西行体会时,有两个亲历问题讲述得比较多:新疆的宗教演变过程和印度现在的佛教状况。在当前的佛学界,新疆的佛教演变过程是很多专家学者和教科书避而不谈的,但明贤法师觉得作为出家人非常有必要去了解。

  

  

  “当年新疆、吉尔吉斯、阿富汗等周边这些地方统称为西域36国,在玄奘大师那个时代几乎都是佛教信仰国家,但是为什么他西行回来后不久,佛教就在那边消声匿迹了呢?”对此明贤法师有着自己的思考:“佛教信仰的消失与公元950年开始的一场宗教战争有关。当年的波斯国(现在的伊朗)和新疆于阗国(和田)的战争持续了50年,后来穆斯林世界用了整整600年把西域清洗成为穆斯林信仰,600年后新疆几乎都由伊斯兰教覆盖了。”而明贤法师西行走到新疆时在那里更直观地触碰到这一真实的现状。

  

  

  明贤法师一行刚到阿耆尼国(焉耆县)时,当天晚上半夜两点有老居士来敲门,劝他们不要去新疆,在当地穿出家人衣服,恐有不测,因为有历史根结。“我们说不行,一定要去的,这是一次公开的佛教友好交流活动,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原则。”明贤法师回忆道。

  

  

  当地的居士告诉明贤法师:在当地不能举办佛教的集体活动,因为没有佛教协会。当地穆斯林信仰几乎全民化了,法律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法”,要求一个佛教宗教活动场所只能有两个出家人,但是清真寺可以在每一个村落存在。整个乌鲁木齐只有两个佛教寺院拿到审核通过的手续,但是在周边却存在有三四千个清真寺。

  

  

  明贤法师告诉记者:在清末民国时期曾经有一位心道法师,怀惴着很大的弘法愿望和决心,想恢复西行路上的佛教信仰。他由敦煌来到乌鲁木齐,成立了一个名为“法幢”的协会,但不久后被迫离开。新疆宗教演变的后续影响,使如今整个新疆的出家人总共仅有几十人,实质上,多数人的佛教信仰,是因工作关系从外地带进的,在新疆本地的集体佛教活动和集体宗教生活是绝少的。

  

亲历——让人放下执着、遇事朝着更远的方向去考量

  

  

  在西行路上有很多可圈可点、值得记忆的事情。明贤法师认为如果从商业和对外贸易的情况来看,那条丝绸之路基本可以废止了,但从现代社会和佛教信仰来看待这条路线,仍然可以发现它的现代价值。他觉得此行至关重要的是“亲历”,例如明贤法师在《大唐西域记》记载中看到进入大唐西域的第一国——阿耆尼国(焉耆县)后,文中记时的方式变成“又7日、再15日、再30日……”,当时明贤法师看书时不理解为什么把时间的跨度拉得这么大。后来在西行路上当他们出甘肃过星星峡来到新疆边界,再往前面走就发现那条路是非常笔直的,两边都是戈壁滩,在路的远方横着一道天山山脉。他们朝着这道山脉的方向垂直前进,当行进了差不多五百公里后,两边的景观一直都是大戈壁,没有变化过,而远处山梁的高度也没有什么变化。“这种地方一般人去了还不叫人绝望吗?当年玄奘大师独自一人一天一天走,的确什么变化都没有,肯定要走十天半个月才有点改观,所以他的计时方法我经过行走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参加此次活动,明贤法师最真切的体会是:西行让他更深入民间,实地了解佛教界的状况,包括法师们的参学状况、居士们的学佛状况。西行也让明贤法师接触各种民俗,体验了佛教在各地发展的生态,以及沿途诸多胜地、大祖庭的状况。“当时沿途的一些居士们信佛状况和祖庭法师们的生活信仰状况都不是很好,我觉得佛教还要改善,才能赶上这个社会的发展。”明贤法师郑重地说道。

  

  而在明贤法师眼中觉得最有价值的还是沿途所看见的那些祖庭和大石窟。 当西行队伍途经玄奘大师在《大唐西域记》里所描述过的一些石窟时,明贤法师发现大多数石窟都荒废了,从敦煌出去大概平均每10公里左右就有一个大型石窟,但也只有莫高窟、克孜尔千佛洞在作保护,再往前面去的石窟就没有什么保护了。“现在虽然名义上有文管部门在管理,但事实上也没什么保护。很多檐画、壁画都被破坏得一团糟,如今仍然有牧羊人把羊赶进里面烧个火做个饭什么的。能看到过去的辉煌,也能看到现在的惨状。”明贤法师忧虑地说道。

  

  

  当记者问及明贤法师当时看到那些石窟和历险感受时,明贤法师用一首诗回答道:“不是豪侠,身无剑气;并非懦夫,何来泪痕;不是冒险家,敢问天下道;不是中天月,夜夜供佛前!”明贤法师告诉记者,站在无数先辈不惜身死成就的石窟与祖庭前,只是满怀崇敬追古思今。他似乎瞬间穿越回到那个时代,宗教情感联接起那个境界。之前玄奘法师文字所描述的那些印象,都印在心里了,而眼前的一切会唤醒这种理解。这是很难得的体验,而这就是“亲历”的价值。

  

  

  明贤法师认为,现代社会中的每个人天天忙于应付工作上班下班,就很容易对周边环境产生忽略、产生麻木,心里就会一直纠结在“我”这个问题上。而当“我”越来越大以后,就很容易把一些小事变成一个个过不去的坎,说到这里的时侯,明贤法师用前段时间广州地铁发生的老人和年轻人打架事件的例子加以说明:“假如有了以上历史和文化方面的亲历,开阔了视眼,有了广大的历史观、世界观,对眼前不如己意的事情就能给予理解,就能放下执着,“我”就没那么大了。”

  

  

  西行过后明贤法师还有一个很深刻的感悟:“遇事学会朝着更远的方向去考量。把心一直放在“我”上面,这是惯性思维,是一件比较遗憾的事情。心应该了解这个世界,了解历史,了解文化,了解人性的智慧。如果仅仅停留在自己这个圈子就太可惜了。君子慎独,把一己之私看得太重就容易出问题。这次历程不只有媒体报道的那些价值,作为出家人,我实实在在地享受了参学的好处。”听到这里,记者认识到:跳出“我执”去看世界这是明贤法师通过行走最深刻的感悟,也是重走玄奘法师西行路送给明贤法师的最大的礼物,而现在明贤法师又把它馈赠给所有的有缘人。

  

  

  佛教的互通有无就是文化的互通有无

  

  西行活动的发布会上采用了大陆与台湾水土交融的仪式,后来明贤法师在北海禅院的奠基仪式上也采用了汉藏两地水土融合这一形式。这很符合目下信息时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大陆与台湾两岸水土交融更侧重于彰显领土完整与骨肉相连,但就宗教文化意义而言,两者还同属汉传佛教。而中原与藏区的水土交融则是汉藏两个民族佛教的融合,而这两个地区的佛教恰恰从未得到过很好的交融。再不交融,以后局面会越来越被动。”明贤法师郑重地讲到。

  

“对于汉藏来讲,佛教的互通有无就是文化的互通有无,西藏文化来源于佛教,而大部分印度的梵文经典都埋藏在藏传佛教的古文中,值得汉传佛教借鉴。虽然近年来去西藏旅游的人很多,但是基本停留在好奇与猎奇,对充满神秘感的西藏文化根本不了解。文化不交融而仅凭借活跃的经济往来支持,长此以往会使民风衰落,没有文化铺垫的商贸活动会导致低俗习染的相互传播。” 2006年,明贤法师启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海禅院。  

  

  北海禅院背靠祁连山,面朝广阔的金银滩草原,旁边是1365公里的青海湖,曾有着深厚的佛教传统。历史上这里的佛教各自传承,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而展现出独特的风貌,而交流甚少。“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时代,北海禅院在汉藏佛教乃至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价值和独特的意义。把寺院建造在汉藏衔接的中间位置,让汉藏僧人都来接受教育;建立汉藏经教宝库,汉藏经书互译,实现十一世班禅大师对民族祥和的祈愿——文化互通及和谐比什么都重要。北海禅院的环境高旷悠远,是修行的好道场。每年有禅修营,以大学生为主,社会人士也可以参加。在那里禅修和生活会很惬意。你到那里容易忘“我”,回来你会想起“我”。”明贤法师的幽默激发起采访现场大家的笑声和无限向往。

  

  

   佛教的“核心”问题

  

  

  西行让明贤法师开阔了眼界,常对自己和佛教发展进行反思,目前比较关心的是佛教的“核心”问题。“外围看来佛教是个香喷喷的大馒头,很吸引人,但我觉得,还是缺“核心”。”

  

  

  就像一艘船,如果是小船,随着季风去漂流,可能不会有太大危险;但如果是一艘大船,越来越大,大得无边无际,在海里随着季风漂流,非常危险,它不能自我把握方向的时候,随时有可能触礁。“我的想法不知道会不会有点极端,现在的佛教表面上看是比较壮大了,但是,实质上主要还是生存问题。要安全地生存下去,就要给这艘船装一套把握方向的系统——这是“大馒头”的核心所在,这核心必须立足于教内僧团“思想界”。”

  

  

  明贤法师语录

  

  

  ★二十多年的出家生活让我逐步明白:对于成佛而言,进步的路径是比结果更为重要的条件,如法的成佛路径,有千千万万条,而适合自己、适合大众的成佛道路,不会因为佛法广大便不需人求地来到面前。正法需要舍生忘死的努力才能直接获得,你有黄金,便能换得白银。

  

  

  ★汉传佛教兴起必需先构建教内僧团思想界、必需先兴复汉传佛教禅宗,当代佛教的生命在于“复原”。

  

  

  ★以禅修实践为人间佛教现行核心、以禅修实践为人间佛教现行核心竞争力。

  

  

  ★当代中国佛教的发展需要一条路,这条路也同时属于当代信息社会。

  

  

  ★有人心就有禅,禅宗是最符合现代人修行的法门

  

  

  ★《中观》是灵魂,《道德经》是祖坟,信仰是命,文化是脉,两手构建,一意担当,“不立文字”是中华文明的最高境界。

  

  

  ★人生难说目的,但可获得意义。

  

  

  ★寄语年轻法师:青春易逝,奉献佛法,用求佛法。要把精力放在有意义的事情上,不要浪费在“我执”、“幻想”、玩高级科技产品等事情上,如果把这些当作人生目标真是太肤浅了。  

  

  

  

(文/中华佛光文化网记者 天月、和心)

  

《“重走唐僧西行路”背后的故事——佛光文化网访谈》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