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重走唐僧西行路”背後的故事——佛光文化網訪談▪P2

  ..續本文上一頁況下,可以考慮他們的一些願望。但若影響到人們對于宗教信仰的純潔期盼,我會堅持原則,不會讓步。”所以明賢法師沒有簽署“一切行動聽指揮”的要求,雖也受到壓力,但仍與慧在法師一起,始終堅持只參加符合出家人行爲原則的行動,最終得到了國家宗教管理部門的支持。“當我們遇到特別想去了解行程外的某個寺院或祖庭時,我們會爭取自由行動的時間和安排,多數時候,工作人員是不跟隨作陪同的。很慶幸。”法師所堅守的信仰世界仍是自由的,並沒有屈從于哪種不合理。

  

  新疆佛教信仰今非昔比

  

  

  明賢法師平時和要好的道友交流西行體會時,有兩個親曆問題講述得比較多:新疆的宗教演變過程和印度現在的佛教狀況。在當前的佛學界,新疆的佛教演變過程是很多專家學者和教科書避而不談的,但明賢法師覺得作爲出家人非常有必要去了解。

  

  

  “當年新疆、吉爾吉斯、阿富汗等周邊這些地方統稱爲西域36國,在玄奘大師那個時代幾乎都是佛教信仰國家,但是爲什麼他西行回來後不久,佛教就在那邊消聲匿迹了呢?”對此明賢法師有著自己的思考:“佛教信仰的消失與公元950年開始的一場宗教戰爭有關。當年的波斯國(現在的伊朗)和新疆于阗國(和田)的戰爭持續了50年,後來穆斯林世界用了整整600年把西域清洗成爲穆斯林信仰,600年後新疆幾乎都由伊斯蘭教覆蓋了。”而明賢法師西行走到新疆時在那裏更直觀地觸碰到這一真實的現狀。

  

  

  明賢法師一行剛到阿耆尼國(焉耆縣)時,當天晚上半夜兩點有老居士來敲門,勸他們不要去新疆,在當地穿出家人衣服,恐有不測,因爲有曆史根結。“我們說不行,一定要去的,這是一次公開的佛教友好交流活動,出家人自有出家人的原則。”明賢法師回憶道。

  

  

  當地的居士告訴明賢法師:在當地不能舉辦佛教的集體活動,因爲沒有佛教協會。當地穆斯林信仰幾乎全民化了,法律法規是“民族區域自治法”,要求一個佛教宗教活動場所只能有兩個出家人,但是清真寺可以在每一個村落存在。整個烏魯木齊只有兩個佛教寺院拿到審核通過的手續,但是在周邊卻存在有叁四千個清真寺。

  

  

  明賢法師告訴記者:在清末民國時期曾經有一位心道法師,懷惴著很大的弘法願望和決心,想恢複西行路上的佛教信仰。他由敦煌來到烏魯木齊,成立了一個名爲“法幢”的協會,但不久後被迫離開。新疆宗教演變的後續影響,使如今整個新疆的出家人總共僅有幾十人,實質上,多數人的佛教信仰,是因工作關系從外地帶進的,在新疆本地的集體佛教活動和集體宗教生活是絕少的。

  

親曆——讓人放下執著、遇事朝著更遠的方向去考量

  

  

  在西行路上有很多可圈可點、值得記憶的事情。明賢法師認爲如果從商業和對外貿易的情況來看,那條絲綢之路基本可以廢止了,但從現代社會和佛教信仰來看待這條路線,仍然可以發現它的現代價值。他覺得此行至關重要的是“親曆”,例如明賢法師在《大唐西域記》記載中看到進入大唐西域的第一國——阿耆尼國(焉耆縣)後,文中記時的方式變成“又7日、再15日、再30日……”,當時明賢法師看書時不理解爲什麼把時間的跨度拉得這麼大。後來在西行路上當他們出甘肅過星星峽來到新疆邊界,再往前面走就發現那條路是非常筆直的,兩邊都是戈壁灘,在路的遠方橫著一道天山山脈。他們朝著這道山脈的方向垂直前進,當行進了差不多五百公裏後,兩邊的景觀一直都是大戈壁,沒有變化過,而遠處山梁的高度也沒有什麼變化。“這種地方一般人去了還不叫人絕望嗎?當年玄奘大師獨自一人一天一天走,的確什麼變化都沒有,肯定要走十天半個月才有點改觀,所以他的計時方法我經過行走一下子就能理解了。”

  

  

  參加此次活動,明賢法師最真切的體會是:西行讓他更深入民間,實地了解佛教界的狀況,包括法師們的參學狀況、居士們的學佛狀況。西行也讓明賢法師接觸各種民俗,體驗了佛教在各地發展的生態,以及沿途諸多勝地、大祖庭的狀況。“當時沿途的一些居士們信佛狀況和祖庭法師們的生活信仰狀況都不是很好,我覺得佛教還要改善,才能趕上這個社會的發展。”明賢法師鄭重地說道。

  

  而在明賢法師眼中覺得最有價值的還是沿途所看見的那些祖庭和大石窟。 當西行隊伍途經玄奘大師在《大唐西域記》裏所描述過的一些石窟時,明賢法師發現大多數石窟都荒廢了,從敦煌出去大概平均每10公裏左右就有一個大型石窟,但也只有莫高窟、克孜爾千佛洞在作保護,再往前面去的石窟就沒有什麼保護了。“現在雖然名義上有文管部門在管理,但事實上也沒什麼保護。很多檐畫、壁畫都被破壞得一團糟,如今仍然有牧羊人把羊趕進裏面燒個火做個飯什麼的。能看到過去的輝煌,也能看到現在的慘狀。”明賢法師憂慮地說道。

  

  

  當記者問及明賢法師當時看到那些石窟和曆險感受時,明賢法師用一首詩回答道:“不是豪俠,身無劍氣;並非懦夫,何來淚痕;不是冒險家,敢問天下道;不是中天月,夜夜供佛前!”明賢法師告訴記者,站在無數先輩不惜身死成就的石窟與祖庭前,只是滿懷崇敬追古思今。他似乎瞬間穿越回到那個時代,宗教情感聯接起那個境界。之前玄奘法師文字所描述的那些印象,都印在心裏了,而眼前的一切會喚醒這種理解。這是很難得的體驗,而這就是“親曆”的價值。

  

  

  明賢法師認爲,現代社會中的每個人天天忙于應付工作上班下班,就很容易對周邊環境産生忽略、産生麻木,心裏就會一直糾結在“我”這個問題上。而當“我”越來越大以後,就很容易把一些小事變成一個個過不去的坎,說到這裏的時侯,明賢法師用前段時間廣州地鐵發生的老人和年輕人打架事件的例子加以說明:“假如有了以上曆史和文化方面的親曆,開闊了視眼,有了廣大的曆史觀、世界觀,對眼前不如己意的事情就能給予理解,就能放下執著,“我”就沒那麼大了。”

  

  

  西行過後明賢法師還有一個很深刻的感悟:“遇事學會朝著更遠的方向去考量。把心一直放在“我”上面,這是慣性思維,是一件比較遺憾的事情。心應該了解這個世界,了解曆史,了解文化,了解人性的智慧。如果僅僅停留在自己這個圈子就太可惜了。君子慎獨,把一己之私看得太重就容易出問題。這次曆程不只有媒體報道的那些價值,作爲出家人,我實實在在地享受了參學的好處。”聽到這裏,記者認識到:跳出“我執”去看世界這是明賢法師通過行走最深刻的感悟,也是重走玄奘法師西行路送給明賢法師的最大的禮物,而現在明賢法師又把它饋贈給所有的有緣人。

  

  

  佛教的互通有無就是文化的互通有無

  

  西行活動的發布會上采用了大陸與臺灣水土交融的儀式,後來明賢法師在北海禅院的奠基儀式上也采用了漢藏兩地水土融合這一形式。這很符合目下信息時代“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世界格局。“大陸與臺灣兩岸水土交融更側重于彰顯領土完整與骨肉相連,但就宗教文化意義而言,兩者還同屬漢傳佛教。而中原與藏區的水土交融則是漢藏兩個民族佛教的融合,而這兩個地區的佛教恰恰從未得到過很好的交融。再不交融,以後局面會越來越被動。”明賢法師鄭重地講到。

  

“對于漢藏來講,佛教的互通有無就是文化的互通有無,西藏文化來源于佛教,而大部分印度的梵文經典都埋藏在藏傳佛教的古文中,值得漢傳佛教借鑒。雖然近年來去西藏旅遊的人很多,但是基本停留在好奇與獵奇,對充滿神秘感的西藏文化根本不了解。文化不交融而僅憑借活躍的經濟往來支持,長此以往會使民風衰落,沒有文化鋪墊的商貿活動會導致低俗習染的相互傳播。” 2006年,明賢法師啓建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北海禅院。  

  

  北海禅院背靠祁連山,面朝廣闊的金銀灘草原,旁邊是1365公裏的青海湖,曾有著深厚的佛教傳統。曆史上這裏的佛教各自傳承,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而展現出獨特的風貌,而交流甚少。“我們已經進入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地球村時代,北海禅院在漢藏佛教乃至中印佛教交流史上具有重大的價值和獨特的意義。把寺院建造在漢藏銜接的中間位置,讓漢藏僧人都來接受教育;建立漢藏經教寶庫,漢藏經書互譯,實現十一世班禅大師對民族祥和的祈願——文化互通及和諧比什麼都重要。北海禅院的環境高曠悠遠,是修行的好道場。每年有禅修營,以大學生爲主,社會人士也可以參加。在那裏禅修和生活會很惬意。你到那裏容易忘“我”,回來你會想起“我”。”明賢法師的幽默激發起采訪現場大家的笑聲和無限向往。

  

  

   佛教的“核心”問題

  

  

  西行讓明賢法師開闊了眼界,常對自己和佛教發展進行反思,目前比較關心的是佛教的“核心”問題。“外圍看來佛教是個香噴噴的大饅頭,很吸引人,但我覺得,還是缺“核心”。”

  

  

  就像一艘船,如果是小船,隨著季風去漂流,可能不會有太大危險;但如果是一艘大船,越來越大,大得無邊無際,在海裏隨著季風漂流,非常危險,它不能自我把握方向的時候,隨時有可能觸礁。“我的想法不知道會不會有點極端,現在的佛教表面上看是比較壯大了,但是,實質上主要還是生存問題。要安全地生存下去,就要給這艘船裝一套把握方向的系統——這是“大饅頭”的核心所在,這核心必須立足于教內僧團“思想界”。”

  

  

  明賢法師語錄

  

  

  ★二十多年的出家生活讓我逐步明白:對于成佛而言,進步的路徑是比結果更爲重要的條件,如法的成佛路徑,有千千萬萬條,而適合自己、適合大衆的成佛道路,不會因爲佛法廣大便不需人求地來到面前。正法需要舍生忘死的努力才能直接獲得,你有黃金,便能換得白銀。

  

  

  ★漢傳佛教興起必需先構建教內僧團思想界、必需先興複漢傳佛教禅宗,當代佛教的生命在于“複原”。

  

  

  ★以禅修實踐爲人間佛教現行核心、以禅修實踐爲人間佛教現行核心競爭力。

  

  

  ★當代中國佛教的發展需要一條路,這條路也同時屬于當代信息社會。

  

  

  ★有人心就有禅,禅宗是最符合現代人修行的法門

  

  

  ★《中觀》是靈魂,《道德經》是祖墳,信仰是命,文化是脈,兩手構建,一意擔當,“不立文字”是中華文明的最高境界。

  

  

  ★人生難說目的,但可獲得意義。

  

  

  ★寄語年輕法師:青春易逝,奉獻佛法,用求佛法。要把精力放在有意義的事情上,不要浪費在“我執”、“幻想”、玩高級科技産品等事情上,如果把這些當作人生目標真是太膚淺了。  

  

  

  

(文/中華佛光文化網記者 天月、和心)

  

《“重走唐僧西行路”背後的故事——佛光文化網訪談》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