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菩薩本願經》各品講解
第一品
這是《地藏菩薩本願經》的第一品。我們每頌一品,在後面略加一點說明。這裏要說明的,是以下的幾件事。
第一件事,說《地藏菩薩本願經》的這個因緣,是釋迦牟尼佛飛升到忉利天宮去敘說的這樣一部經典。這在曆史上曾經有過記錄,釋迦牟尼佛在弘法期間,到最後尾聲的時候,突然有一段時間他在人間消失了,就升到天上去。到天上說法有一個多月時間,然後又從天上下來。在藏傳佛教還有一些佛像,畫的釋迦牟尼佛從天宮下到人間來的當時的場景。釋迦牟尼佛當時到忉利天宮說法,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度化他的母親和其余的一些侍從等。
在這一次的度化過程當中,釋迦牟尼佛雖然在人天大衆之前召集了如此輝煌的這麼一次盛會,但是仍然還是有一些很小的問題發生了,就是“小果、聲聞、天龍八部以及未來世諸衆生等,雖聞如來誠實之語,必懷疑惑,設使頂受,未免興謗。”就是說,大衆不能接受釋迦牟尼佛還在我們這個世界之外,居然能召集那麼多神聖的,那樣一些的大衆來聚會,十萬龍天都不止。爲什麼我們看到的世界都只能是這樣,他居然能召集那麼大的盛會?這是我們在誦經的時候特別容易産生疑惑的地方。
我們通常所說的人性,就是人的煩惱的個性、煩惱的品性。貪、嗔、癡的煩惱,人必然要有貪欲,或者必然要有嗔恨心,或者必然有愚癡的情況。人性的說法就是來確定人的這種根本的品性是無法修改的。或者說人是沒有超越性的。但是佛陀在經典裏面曾經出現過好幾次,對這個問題進行解決。
最早,釋迦牟尼佛在初轉*輪期間,他就說出了很多經典。說人有五種涅槃根性。因爲有這些根性,所以後來大家來修行是可行的,而且修行是可以成佛或者證果的,可以轉凡而成聖。可是我們現在世間的學問呢,絕大多數的時候都來首先確定人的根性的部分,就是說人是一個凡人,煩惱是無法向聖者智慧方面進行改觀的。這是我們在理解佛經的一個難點。
佛陀的經典首先一出現,尤其是大乘經典,就要讓我們相信,我們人還有著在煩惱背後的無限可能。人的本性的智慧不像我們通常從心理上所理解的貪、嗔、癡、慢、疑這些煩惱以及一小部分的智慧,人還有全知、全能和不死的可能性。所以佛陀在說《地藏經》的時候,首先第一點就來跟文殊菩薩強調,就說如果是小果聲聞,修行聲聞乘的弟子,還有天龍八部以及未來衆生,即使是聽聞到如來的誠實之語,也會有懷疑,也會接受不了,甚至于即使是接受了,還是在未來會産生誹謗的問題。
因此在經典的開頭,釋迦牟尼佛首先就把這一點提出來了。雖然這是一個廣大的佛陀的境界,已經展現給菩薩來受用,但是還是會有很多的衆生在這裏心懷疑惑,不能接受釋迦牟尼佛對他們所說的無上的法門。這是第一個難點,我們在誦經之初就要能夠理解。
那麼說明這個難點是爲了讓我們理解什麼呢?就是要理解我們現前的這個世界,有改變的可能性。通常我們所理解的外在的現象世界是唯物的,是基于物質的堆砌,或者說基于微塵的相互之間的轉換,都是實有的,不可能有改變。可是佛陀的經典所交代的是,釋迦牟尼佛向大衆所展示的重重無盡的大世界。在這裏,一沙一塵,一塵一劫,每一個劫、每一個微塵裏面都有無盡的佛陀在那裏轉動*輪。
就是在我們的誦經過程當中首先要去接受的一個事實,就是說釋迦牟尼佛能讓我們現前看起來不能夠改變的世界成爲重重無盡的、清淨的如來藏世界,獲得那樣一個清淨的境界。所以,釋迦牟尼佛的這個當年的集會,這一部經典其實是向我們展示了一個我們現前也有可能的一個境界。我們在誦經的過程當中,如果是心地清淨,當時的釋迦牟尼佛的這一個法會就能在我們面前呈現。這是第一個我們要了解的情況。
第二個要了解的情況就是關于孝道的問題。我們多數的時候會認爲孝道和菩提道會有沖突。沖突在哪裏呢?如果是要盡孝道,就時常地要在父母的跟前,如果是要修行菩提道,可能就要把這一份責任放輕,甚至忽略掉它。就是出離心和孝道之間會有沖突。而在這裏,來度化母親的婆羅門女,她是以極致的孝心的緣故,不光只是度化了自己的母親,而且讓周圍的無邊無量的衆生都同時獲得化度。這裏其實是有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佛教的修行以孝可以達道,孝不是跟修行的道相違背的,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當自己在行持孝道的時候,所獲得利益的是周邊的一切人,不僅僅只是自己的父母親。因爲自己眼下所見到的這個孝道的承受對象,這就是我們心地所造的一個境,是我們心地所造的一個外在的世界。如果是一人得度,就所有的人都會得度。這就是“一即一切”的道理。如果是自己的父母親能夠得度,那麼其他衆生的父母親也都能得度,因爲境界是唯心所造的。
這是兩個難點,我們在誦持第一品的時候,就要能夠理解。
第二品
這一品的重點是釋迦牟尼佛向地藏菩薩做授記。
這個授記的緣起,原是因爲釋迦牟尼佛在度化人間的時候,他有一個間隔期。這一個間隔期和中斷是不同的。佛陀來到人間度化衆生的全部過程當中,就如同釋迦牟尼佛當年到一個村落去托缽乞食,會持續地去,但是每一次乞到食之後都是要離開的。所以是中間有間隔,但是不會中斷。是隔一期佛就會又來,隔一期佛就會又來。
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爲一個世界沒有兩位佛陀,所以在整個釋迦牟尼佛的所說的佛法,度化衆生的期間,示現成釋迦牟尼佛這一個身相的,只是在叁千年以前的那一次示現才是示現佛身,從此以後全部都是示現成菩薩、宰官、普通的庶民或者是其他的動物類。以衆生需要何種形象來度脫,佛陀就現何種形象而爲說法。所以即便是現在,釋迦牟尼佛的化身仍然在人間頻頻示現。我們不要以爲釋迦牟尼佛的度化已經結束了。說佛陀度化結束那只是依據根本說一切有部教典的主張,而認爲佛陀是在兩千年以前就已經涅槃,佛陀就沒有了。而在大乘佛教界,一致地都認爲佛陀來到人間的度化是不會停止的,但是中間會有間隔。這個間隔會造成一部分人的誤解,就是說佛陀一期的度化快結束了,我們下一期該怎麼辦?
雖然佛陀還在不停地度化,但因爲不是繼續顯現成爲釋迦牟尼佛的形象,所以要向地藏菩薩來做授記。就是說,在這個度化期間,釋迦牟尼佛不能以釋迦牟尼佛的身相名正言順地度化衆生。因爲示現成了其他的形象,所以一部分衆生會缺乏信念,會認爲佛陀不管他了,會認爲佛的法已經停止了。所以在這種情況下,地藏菩薩應該踴躍地承擔起釋迦牟尼佛度衆生的使命,它應該在人間頻繁地出現,以地藏菩薩的身份來彌補衆生得不到佛陀度化的缺欠。
因此,這樣的一個授記十分重要。雖然釋迦牟尼佛也仍然來到人間示現,但是從形式上看,釋迦牟尼佛把人間度化衆生的使命已經徹底托付給了地藏菩薩。直到下一位能仁佛出現之前,這個中間實施度化的、最爲名正言順的度化者就是地藏菩薩了。這是我們在第二品所要重點理解的地方。
第叁品
在這一品,我們首先第一個理解的重點,就是關于業的問題。這裏說了,如果是出佛身血、不孝父母等等的,墮無間地獄……各式各樣的苦報、罪報、業報(都要來承受)。因果的問題是佛教建立宗教信仰以來的一個重點的話題。那麼佛教的業果是以什麼基准來成立的呢?
有人曾經問過,有一部經典叫做《叁世因果經》,就說前世做什麼因,後世得什麼果,是不是如同《叁世因果經》說的那麼樣的丁是丁,卯是卯,一個因就是一個果?《叁世因果經》的這個因果跟《地藏菩薩本願經》裏面所談的因果的問題是不是完全相同的?我們通過考察,知道《叁世因果經》是後世的一些信佛人根據經典裏面所說的因果原則進行後期編輯加工的。因爲因果的問題不像《叁世因果經》說得那麼丁是丁,卯是卯,做一個因它只能有唯一的結果,或者是一個結果只能有唯一的一個因,這都是不對的。只有像《地藏菩薩本願經》這裏原則性的這種說法,才是合乎情理的。所以佛陀在當年經典裏面說“業果不可思議”,這個“業”和“果”它不是由普通人就可以一句話斷定的。釋迦牟尼佛都說,業果是異常複雜的一件事。任何一個果,造成它的因可能有千千萬萬種的力量在其中推動,可能說是它因的那一種力量,只是千萬種力量當中的一類,所以業果的問題沒有辦法用普通的心意、普通的意願去進行表達。而我們普通人對于業果就總喜歡、總想要有一個可以確定的說法在手裏,得到什麼果,是什麼因,說定了就完了,我只要不造這個因,其實這個果以後永遠不會來,就簡單地來處理業果問題。可是,宿世的還包括因的錯綜複雜的、更前面的因,這實際上都是我們很難用普通的凡夫智慧去進行觀察的。
所以,業果的問題如果是不能正確理解,會給我們帶來很多邪見,比如說,有人一行醫就說“你肚…
《《地藏菩薩本願經》各品講解》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