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

  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

   当人了解到「乘」祇是修习的自然进展时,

   就可清楚每个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

   人随着智慧的增长,

   从自我为中心,

   进到无私修习。

   因为所有佛教目标在根除

   贪婪、瞋恨和迷惑,

   所以不同宗派之间的目的,

   就没有真正的区分。

  为了更完全的提供存在于东南亚发展的上座部佛教传统,本章将简略地检视更多的当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它禅修系统和方法。上座部佛教包括非常广大的精神修习范围。其中许多修习法,在其它传承中,像大乘佛教或金刚乘佛教、印度教,许多瑜伽教派、苏非教派(译按:回教禁欲神秘主义教派)和西方精神学派,被认为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各个主要宗教派别已在自己架构内,发展出各种类似技巧和方法,来协助灵修路上的人。上座部佛教结合许多这些修习方法。其中一些修习方法祇是标准专注或内观禅修技巧的变化。其它则包括有技巧的培养某些态度和生活形态,做为精神成长的基础。为了明白的提供这些方法,我们明确说明禅修,然后评论现代上座部佛教技巧中,所发现的较宽广的修习法。

  专注和禅定

  上座部佛教训练的重心,在引至高层次的专注和禅定。通常他们结合了本书中所说的老师,像阿姜摩诃布瓦所描述的内观禅修。有时,他们祇为了自己的纯净和力量,与内观修习完全分开。

  老师使用许多禅修对象来引导行者臻至不同程度的全神贯注,但每个情况的禅修原则是将心完全集中于一个对象,全神融入,完全静止不动。这使心完全专注于一个对象(如内在光、视像、声音、感觉等)是很宏大的。当训练心重复回到一个对象时,它保持不动,没有起伏,行者可进入较高的专注或意识完整统一的状态。这包括全神进入光、进入四大种、进入无限慈爱、悲悯或平衡。这专注就是产生喜、乐和许多非凡禅定状态的原因。在更高层面上,行者可利用专注力量进入禅定(或融合为一),进而深入空无边处、识无边处、非想非非想处。这些训练是心净化的传统部分,现仍有上座部老师在修习和训练,包括许多本书所述的老师。虽然要达到禅定有困难,需要一个控制良好及不动的心,它是佛道上,伟大寂静和激励的根源,并且可做为发展深入内观及平衡的基础。

  视像

  视像是禅修练习,包括使用一种不管内在或外在的颜色或色蕴,作为禅修对象。上座部老师中,使用视像非常普通。最受欢迎的视像法是专注禅修于颜色或有色圆盘。传统上这种练习法使心中产生色彩残像(译注:取相及似相)以便导入更深的禅定。有些老师和中心使用的视像是有色光、佛像、身体或尸体的部分。有些情形,使用较复杂的视像,其中一些类似创造一个内在曼陀罗视像。例如,在曼谷一家较大禅修中心使用的禅修系统,一开始是从专注发展出白光;白光里面是各个天神的想象图。其它形式和宇宙众神图系从四大种或不同存在范围中创造出来的。

  有些情形,禅修的视像祇是简单做为发展专注的装置。在其它方法,像身体部分的视像,不但加深专注,而且有助发展离执与平衡,以及导致产生智慧,了解身心的真实本质。

  咒语和唱念

  使用咒语或用巴利文重复一些法句,在上座部传统中,是个极为普通的禅修形式。简单的咒语是重复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达摩」、或「僧伽」即僧团,作为咒语。其它使用的咒语,直接发展慈爱。一些咒语系重复诵念意思为「一切无常」的巴利文,将注意力引向变异的过程,同时其它所用咒语译为「放下」的语句,来发展平衡。通常,咒语修习结合入息出息禅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时颂唱咒语,以助发展平衡和专注。咒语禅修特别受俗家居士的欢迎。就像其它基本专注修习,它可用于简单地静止心,或做为内观修习的基础,在内观修行中,咒语成为观察生命如何显露的焦点,或有助舍弃或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广泛用于发展信仰和专注,是每日禅修养生法的一部分。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经典。有些唱念是歌颂佛陀或他的教义,唱念慈爱,唱念佛陀讲道中最重要的观念,唱念佛教心理学。通常在禅修寺庙中都要唱念几小时,以帮助发展专注的心理状态和开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庙唱念,提供了一种受欢迎的禅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义内容,也是明晰和智慧可以成长的静心的基础。

  出入息念

  除了本书中已叙述的基本呼吸禅修法外,上座部老师也使用其它许多有关呼吸的禅修法。一些老师教授的呼吸控制,类似于瑜伽的呼吸修习(Pranayama),同时其他老师使用呼吸禅修作为培养全范围高阶专注和禅定的基础。通常使用呼吸要结合其他修习法,像唱念咒语配合注意吸呼或禅修,将呼吸与身体移动的觉知同步进行。禅修中一些呼吸专注的形式,是上座部佛教中,最普遍正式的修习法。

  姿势和移动

  就如本书前面所探讨的,上座部老师利用姿势、姿势的改变,身体的动作、空间和像仪式中的动作,如礼拜来禅修。在某些系统中,保持特定姿态──如站着不动、躺着不动,或某种坐姿,被认为在专注的发展中非常重要,并可获致智慧。在其它系统,要十分注意移动,首先是注意移动的心理因素,然后是动作发生时的实际身体动作。这种姿势改变和动作流动过程,成为一些上座部老师系统中的焦点。几乎在每个禅修系统都采用特殊走路法,以及注意经行时身体跟衣袍及环境的触觉。在一些上座部佛寺中,老师刻意利用闭关或/和开放空间,作不同种类的禅修。在其它地方,使用经常礼拜,是身体移动禅修,也是减少傲慢之法,是每日禅修的一部分。无论如何,使用特别的姿态、移动和礼拜必须伴随仔细培养正念,以便适当的衍生来自禅修的利益。

  知识禅修

  用许多方法来使用心灵知识方面,以准备或连系禅修。因为它是修习的一部分,人最好在禅坐之前研究它。研究有关经典和佛陀的讲法,禅修法的说明,阿毗达磨即佛教心理学。研究所得的知识,再应用到某些种类的禅修上。例如,阿毗达磨在缅甸和泰国非常普遍。在这里的行者,首先详细研究所有心理状态的种类,和它们缘起缘灭的过程或条件。他学习物质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种元素,和它们的关系。当他娴熟它们时,那时他再应用这知识于禅修上。这系藉由观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状态,和身、心、环境之间的所有互动关系。观察这进行中的过程,并予分析深入它的组成份子。当所有这些心理状态的原因、条件和短暂性,首先经由知识学得,然后藉由直接经验来观察时,智慧就发展起来。一个人清楚地看到,世界祇是一连串的空的精神和身体的过程,没有任何永久的自我。

  另一种学习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问题,但最后会遇到逻辑上的困境。这时就需要超越知识的禅修直接经验,以解决、了解这些问题。其它老师采用的禅修则是冥思有关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导人冥思宇宙的无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质,或是空的意义。以四大为禅修所缘时,人可检视整天所有的经验,看到这些祇是这四大元素的不同组合的缘生缘灭。

  目前最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教教旨,藉由智力的开展以正确了解世间的真相。对苦乐的本质以及我们真正是谁的了解,是坚强信仰和精进力的基石。学生则被鼓励在禅修中坚忍,为自己发展修习的结果。

  感觉心态的禅修

  在感觉状态的范畴中,四梵住(译注:慈、悲、喜、舍)的禅修最受欢迎。上座部佛教中的几乎每个老师结合慈悲观作为修习的一部分。通常,先培养对自己慈爱和悲悯,然后推衍到对所有的众生。有时,是利用唱念法语如「愿所有众生快乐」来修持,同时有其它老师利用视像来帮助培养一颗充满爱的心。除了悲悯之外,还有教导一些特定禅修,来培养一种对他人快乐和禅修随喜的感觉以强化平衡。随着禅修深化,心就变得寂静无私,且智慧增长。智慧让我们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谐,智慧自然成为大爱和悲悯的根源。如此,慈悲心可以培养做为感觉心态的特殊禅修,或可成为佛教徒修习的基本成果。

  祈祷修习

  祈祷修习形成最普遍佛教宗教礼仪的主干。这些修习的范围,从每日祈祷和浸润于祈祷仪式,和入会仪式,以及在最高层次的摰爱于真理,法。许多佛教在家居士到寺庙对佛陀祈祷、发愿。佛教徒中有一普遍误解佛陀是神而非大觉者。僧众执行的各种仪式,加强了这祈祷态度。这些范围从婚礼的简单祝福和圣水,以及在丧礼的特殊葬仪,到在某些寺庙较复杂的伏魔咒语和萨满教式的修习。在每个国家,佛教修习已渗入其它宗教的仪式成份和早期泛灵论色彩。最好的状况是,由这些祈祷修习和仪式对在家居士提供一个重要功能,做为生命深层意义的象征,并提醒佛陀教义的重要性。祈祷和浸润成为这些佛教徒在面临变故或生命危机时刻,一种慰藉和心灵和平的来源。

  成为佛教徒的入会仪式和典礼也是庆祝关系到法及两千五百岁传统。古代仪式有助创造信赖和浸润的气氛,深度禅修在这种气氛里最可以开花结果。从深奥教义中很明白了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将自己开放迎接法,让自己精神的发展予以展开。鼓励使用仪式和祈祷修习,是在协助行者发展心灵,以获致心的开放和智慧。所以,佛教不是个有神论宗教,但我们发现,使用仪式和祈祷修习遍布极广。即使在一些最严苛,最纯正的禅修中心,祈祷修习排入每日课程中。礼拜,对着佛陀唱念,祈祷唱念佛陀和其教义、以及僧团,形成大多数僧众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种仪式,点蜡烛,供花上香,和祈祷唱念,是这些寺庙、中心禅修的一部分。最后,礼敬佛陀、法或老师的方式,必须回归自己。祈祷成为放弃自私的工具,且从舍弃中,人可以增长慈爱、悲悯和智慧,直到不再与佛陀和法分开。

  规矩和戒律

  一些苦行…

《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