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P2

  ..续本文上一页严苛,和其它严谨的禅修院中,使用非常复杂和精准的戒律,做为禅修的一部分。人被鼓励谨记遵循数百甚或数千的戒条,并借助它们来打破我执。许多着名禅修中心,精准细微地使用戒律,这是它们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个人亲自修习它,否则很难瞭它的全部价值。藉由严格的戒律,人就会很注意身行和语行,个人的行为就能和团体和谐。这就反过来创造一个很坚固的迈向更高禅修的基础,并助人切断个人贪欲系统的根源。人遵循团体规则,胜过单在顷刻间,将行为植基于渴望上。当严苛精确的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爱一起使用时,对智慧的开展可能有莫大的助益。

  服务和慈善

  使用在社会上禅修的形式,是服务导向,像教学、帮助病者和戒毒重生者,也是上座部佛教传统中重要的一环。许多僧院的成立,系为了藉由浸润和服务,来培养纯净,做为禅修的主要形式。这服务可以包括对在家人正式教授禅修;教导其它技能和知识,如读和写;帮助穷人、病人;和其它更专门的范围。一些寺庙的建立是特别要照顾小孩和教导及训练他们。其它寺庙则做为戒毒再生中心,提供一个有爱的地方协助那些耽溺于鸦片或海洛因的人。布施有服务和物质两方面,因为佛陀常强调而且是上座部禅修系统和佛弟子生活方式的必要部分。慈善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所有物,是培养内在舍弃与和平的基本。它是心中无贪和悲悯行为的显现。布施即放掉各层面的一切,是获致心中无私、净化的基本修习,因此,它是特别重要和遍布极广的一种禅修形式。

  更高教义和其它修习

  为了完整性,必须注意,虽然本书探讨的教义,包括了佛教禅修的要点,但仍有一些高于本书述及的修习的悟解。这更高修习分为两类,首先是伴随毗婆舍那而来的更深层的内观和纯净。第二类包含各种专注和瑜伽修习,来补充内观的智慧,并培养能力,为自己和众生以悲悯的方法来表达这智慧。这些教义中,许多包括初尝涅槃的修习和经验描述。马哈希西亚多在别处长篇著作有关更高成就,包括全神贯注,涅槃果、止息状态,以及初次经验涅槃后的特别净化道路。同样地,阿姜达摩答罗、朱连和乌巴庆的传承教导的修习,不但包括全神贯注和止息,也利用开脉轮或体内能源中心,使用能源和光,发光索,涅槃元素,传输力量和更多东西。其它老师培养高阶学生的其它身体和心理力量。这里介绍的老师,大部分不但是学术渊博的内观大师,在自己教学中强调佛教智慧的精髓,而且是有名的禅定大师,以及修炼多种力量闻名。然而力量不是智慧,他们以及本书希望教授的方式,可最直接导入内观和解脱。

  为使学生了解更高层次的内观,老师通常直接指导他们。上座部佛教传统强调修习的发展,直到有初尝涅槃的深度经验。在此之后,学生祇需要一些些指导原则,但通常要有更多修习,直到最后解脱。心净化时,显示出所有存在的发光、自我存在的本质。法自然显露,依循着佛陀初讲四圣谛的基本原则。当了解基本教义时,所有要做的就是去实行它。

  虽然本章公平报导上部座佛教国家的禅修,但当然仍有许多其它技巧和形式,没有介绍。值得一提的是修习另一面是治疗。在上座部佛教中,有许多治疗系统,不管是当做标准修习的一部分或是特别发展。祇能举出一些,这些包括专注身体某特定部位,使用和身体或疾病有关的有色光,使用特别专注视像修习,使用僧尼专门采制的草药和水,和洒圣水。行灌顶和各种伏魔法,典仪和仪式,都在僧尼所做的治疗典礼中。占星术和手相术也是某些治疗传统的一部分。佛陀强调僧尼照顾病人的重要性,他很强烈地表示:照顾病人的人,是我的朋友,如同照顾佛陀本人。事实上,本书所有教义和禅修系统,都是针对治疗。其中一些是治疗身体上的病痛,但大部分是治疗我们心灵的痛苦。缘自于我们无知、黏着和渴望的苦,可以治疗:这是佛陀最伟大、最重要的启示。

  小乘、大乘、和其它乘(yanas)

  在探讨各种佛教徒修习法时,学生对于各个国家不同流派和传统常有疑问。佛教往往用车辆来譬喻:小乘(小车)、大乘(大车)和金刚乘(钻石车)。上座部教义究竟属于那一种呢?

  乘的区分,可以从多方面来了解。其中一项是指佛教历史、文化的演进。在这架构中,小乘指的是印度的早期部派,后来演进到在锡兰和东南亚建立的上座部佛教;大乘是指在中国、韩国和日本文化中建立的佛教;而金刚乘则是特别在西藏和蒙古发展的佛教。

  了解佛教乘区分的另一普通方式,是依据各派的某些误解。用这方法,小乘被认为是佛陀早期的教义,关于较少修习,获致有限正觉的成果。小乘被看作是种远离人群,自己达到有限成果,而不帮助别人。另一方面,大乘则是较大的车辆,依据佛陀后期教义,来使自己和所有他人获得解脱──依据大悲悯的教义。金刚乘被认为含有佛陀最高教义,藉由这教义,人可以超越救众生或超越解不解脱的二元对立。这种乘的误解,糁杂着认为小乘是上座部,大乘是禅宗和其它东亚宗派,金刚乘是藏传佛教。

  当人完全了解佛教时,就会清楚这三种乘各代表不同派别,且所有佛教修习的精髓,在各地方都是一样的。乘的真正意义是一种个人修习中自然演进的说明,不管宗派或文化。小乘系指修习的初级阶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为中心的渴望所驱动。我们想要止息苦,或我们要了解或寻找喜乐或真理,或是我们要正觉。我们开始修习是因为我们自己想要某些东西。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点。之后,随着修习加深了解,自我空性的真理就变得很明白。不再受限于个别自我的迷惑,修习就成为大乘。自然缘生大悲悯和以无私意向为基础的修习,要拯救众生,因为他不再区分自我和他人。这就是大乘。当我们超越自私修习,清楚看到没有自我可以获得任何东西时,为众生修习就会来到。当区分修习和无修习的念头粉碎时,继续的修习自然演进到最高不二乘。对空性了解愈深,愈能转变所有状况和能源成为解脱力量。最后,任何自救或救他的渴望就会消失,整个世界变成单纯的法展现的地方,在其中没有事情是和修习分开的。万物显现真正的本质,不受任何观念的干扰,离诸有为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别,一切所为自然随顺因缘。

  当人了解到「乘」祇是修习的自然进展时,就可清楚每个宗派(如上座部或禅宗)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人随着智慧的增长,从自我为中心,进到无私修习。因为所有佛教目标在根除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间的目的,就没有真正的区分。这不是否定佛教中历史、文化传统的丰富性,或他们在修习重点和技巧上,有价值的差别。简单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习,是藉由止息所有执取和迷惑,使自己与四圣谛相应,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圆满和完整的。

  最后,我们必须完全超越宗派。它们祇不过正道上的另一种人为的区别。就如传统的说法,佛教祇是个用于渡过河流的筏,使用于超越自私、渴望的彼岸。渡河之后,就不再需要带着这个筏。或是,就如一位现代佛教诗人──汤姆·沙瓦奇(TomSavage)所写的:大乘、小乘,所有的乘都要自费拖离(towed away)。

  回到智慧

  当我们以七觉支(定、择法、精进、喜、轻安、正念和舍)来思考所有不同的禅修法时,就变得很简单,来看各个方法是如何有助于发展至少一些导致解脱的心灵特质。然而,必须注意,用某特种修习、方法、技巧方式的禅修,祇是个提供使用的工具。当人已发展了产生智慧和解脱的禅修,最后,所有系统、技巧和修习方法都必须放下。那时,禅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为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为禅修,单纯、直接、无私、活在当下。

  在佛陀最后对弟子的开示(《大般涅槃经》):「祇要同修致力于七重更高智慧的发展,也是说在七觉支的发展,则同修祇会进道不会退堕。」佛陀对同修的遗言是:

  正念当下,同修们,我劝勉你们,凡所有因缘所生法都会败坏的,惟精勤努力以求自度。

  希望经由本书传达的法,有益处、有功德,帮助众生离苦。

  愿所有众生快乐,愿所有众生从迷惑中解放出来,愿所有众生勤奋努力于解救自己。

  佛学常用术语

  1.安那般那(anapana):一种注意吸气呼气的修定方法。

  2.三摩地(concentration;samadhi):心专注于一境。

  3.奢摩他、止(concentration;samatha):禅定的修学。借着专注于某一固定的情境以培养深刻的禅定。

  4.识(consciousness;vinna&na):心的认知功用。能了别六根门上六尘的生灭。

  5.漏、染(defilements;kilesa):心的贪、瞋、痴。

  6.痴(delusion;moha):心的染污,使之不能清楚地见到无常、苦、空。

  7.八正道(eightfold path;ariya-magga):佛教通往清净和解脱的道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

  8.元素(elements;dhatu):通常指地、水、火、风四大。

  9.无我、空(emptiness;anatta):没有自我或灵魂;没有一个独立的「主体」或「自我」在经历一切的变化,我们祇是一种变迁的过程。

  10.受(feeling;vedana):触境所起的愉快、不愉快、中性的感受。

  11.四念处(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四种觉察处,它是我们整个的经验,必须去注意以培养内观智慧。

  (1)身体和物质元素。(2)感受:苦、乐、不苦不乐。(3)心。(4)法──所有心的现象,像思想、情绪、贪…

《第十七章 其它现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