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P2

  ..續本文上一頁嚴苛,和其它嚴謹的禅修院中,使用非常複雜和精准的戒律,做爲禅修的一部分。人被鼓勵謹記遵循數百甚或數千的戒條,並借助它們來打破我執。許多著名禅修中心,精准細微地使用戒律,這是它們禅修中很重要的一部分。除非個人親自修習它,否則很難瞭它的全部價值。藉由嚴格的戒律,人就會很注意身行和語行,個人的行爲就能和團體和諧。這就反過來創造一個很堅固的邁向更高禅修的基礎,並助人切斷個人貪欲系統的根源。人遵循團體規則,勝過單在頃刻間,將行爲植基于渴望上。當嚴苛精確的戒律,和每日正念和慈愛一起使用時,對智慧的開展可能有莫大的助益。

  服務和慈善

  使用在社會上禅修的形式,是服務導向,像教學、幫助病者和戒毒重生者,也是上座部佛教傳統中重要的一環。許多僧院的成立,系爲了藉由浸潤和服務,來培養純淨,做爲禅修的主要形式。這服務可以包括對在家人正式教授禅修;教導其它技能和知識,如讀和寫;幫助窮人、病人;和其它更專門的範圍。一些寺廟的建立是特別要照顧小孩和教導及訓練他們。其它寺廟則做爲戒毒再生中心,提供一個有愛的地方協助那些耽溺于鴉片或海洛因的人。布施有服務和物質兩方面,因爲佛陀常強調而且是上座部禅修系統和佛弟子生活方式的必要部分。慈善是和他人分享自己的工作和所有物,是培養內在舍棄與和平的基本。它是心中無貪和悲憫行爲的顯現。布施即放掉各層面的一切,是獲致心中無私、淨化的基本修習,因此,它是特別重要和遍布極廣的一種禅修形式。

  更高教義和其它修習

  爲了完整性,必須注意,雖然本書探討的教義,包括了佛教禅修的要點,但仍有一些高于本書述及的修習的悟解。這更高修習分爲兩類,首先是伴隨毗婆舍那而來的更深層的內觀和純淨。第二類包含各種專注和瑜伽修習,來補充內觀的智慧,並培養能力,爲自己和衆生以悲憫的方法來表達這智慧。這些教義中,許多包括初嘗涅槃的修習和經驗描述。馬哈希西亞多在別處長篇著作有關更高成就,包括全神貫注,涅槃果、止息狀態,以及初次經驗涅槃後的特別淨化道路。同樣地,阿姜達摩答羅、朱連和烏巴慶的傳承教導的修習,不但包括全神貫注和止息,也利用開脈輪或體內能源中心,使用能源和光,發光索,涅槃元素,傳輸力量和更多東西。其它老師培養高階學生的其它身體和心理力量。這裏介紹的老師,大部分不但是學術淵博的內觀大師,在自己教學中強調佛教智慧的精髓,而且是有名的禅定大師,以及修煉多種力量聞名。然而力量不是智慧,他們以及本書希望教授的方式,可最直接導入內觀和解脫。

  爲使學生了解更高層次的內觀,老師通常直接指導他們。上座部佛教傳統強調修習的發展,直到有初嘗涅槃的深度經驗。在此之後,學生祇需要一些些指導原則,但通常要有更多修習,直到最後解脫。心淨化時,顯示出所有存在的發光、自我存在的本質。法自然顯露,依循著佛陀初講四聖谛的基本原則。當了解基本教義時,所有要做的就是去實行它。

  雖然本章公平報導上部座佛教國家的禅修,但當然仍有許多其它技巧和形式,沒有介紹。值得一提的是修習另一面是治療。在上座部佛教中,有許多治療系統,不管是當做標准修習的一部分或是特別發展。祇能舉出一些,這些包括專注身體某特定部位,使用和身體或疾病有關的有色光,使用特別專注視像修習,使用僧尼專門采製的草藥和水,和灑聖水。行灌頂和各種伏魔法,典儀和儀式,都在僧尼所做的治療典禮中。占星術和手相術也是某些治療傳統的一部分。佛陀強調僧尼照顧病人的重要性,他很強烈地表示:照顧病人的人,是我的朋友,如同照顧佛陀本人。事實上,本書所有教義和禅修系統,都是針對治療。其中一些是治療身體上的病痛,但大部分是治療我們心靈的痛苦。緣自于我們無知、黏著和渴望的苦,可以治療:這是佛陀最偉大、最重要的啓示。

  小乘、大乘、和其它乘(yanas)

  在探討各種佛教徒修習法時,學生對于各個國家不同流派和傳統常有疑問。佛教往往用車輛來譬喻:小乘(小車)、大乘(大車)和金剛乘(鑽石車)。上座部教義究竟屬于那一種呢?

  乘的區分,可以從多方面來了解。其中一項是指佛教曆史、文化的演進。在這架構中,小乘指的是印度的早期部派,後來演進到在錫蘭和東南亞建立的上座部佛教;大乘是指在中國、韓國和日本文化中建立的佛教;而金剛乘則是特別在西藏和蒙古發展的佛教。

  了解佛教乘區分的另一普通方式,是依據各派的某些誤解。用這方法,小乘被認爲是佛陀早期的教義,關于較少修習,獲致有限正覺的成果。小乘被看作是種遠離人群,自己達到有限成果,而不幫助別人。另一方面,大乘則是較大的車輛,依據佛陀後期教義,來使自己和所有他人獲得解脫──依據大悲憫的教義。金剛乘被認爲含有佛陀最高教義,藉由這教義,人可以超越救衆生或超越解不解脫的二元對立。這種乘的誤解,糁雜著認爲小乘是上座部,大乘是禅宗和其它東亞宗派,金剛乘是藏傳佛教。

  當人完全了解佛教時,就會清楚這叁種乘各代表不同派別,且所有佛教修習的精髓,在各地方都是一樣的。乘的真正意義是一種個人修習中自然演進的說明,不管宗派或文化。小乘系指修習的初級階段,即人主要是被自我爲中心的渴望所驅動。我們想要止息苦,或我們要了解或尋找喜樂或真理,或是我們要正覺。我們開始修習是因爲我們自己想要某些東西。這有限的方法是自然的起點。之後,隨著修習加深了解,自我空性的真理就變得很明白。不再受限于個別自我的迷惑,修習就成爲大乘。自然緣生大悲憫和以無私意向爲基礎的修習,要拯救衆生,因爲他不再區分自我和他人。這就是大乘。當我們超越自私修習,清楚看到沒有自我可以獲得任何東西時,爲衆生修習就會來到。當區分修習和無修習的念頭粉碎時,繼續的修習自然演進到最高不二乘。對空性了解愈深,愈能轉變所有狀況和能源成爲解脫力量。最後,任何自救或救他的渴望就會消失,整個世界變成單純的法展現的地方,在其中沒有事情是和修習分開的。萬物顯現真正的本質,不受任何觀念的幹擾,離諸有爲造作。超越渴望和分別,一切所爲自然隨順因緣。

  當人了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就可清楚每個宗派(如上座部或禅宗)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人隨著智慧的增長,從自我爲中心,進到無私修習。因爲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貪婪、瞋恨和迷惑,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就沒有真正的區分。這不是否定佛教中曆史、文化傳統的豐富性,或他們在修習重點和技巧上,有價值的差別。簡單重要的是要弄清楚,佛教的修習,是藉由止息所有執取和迷惑,使自己與四聖谛相應,任何通往此目的正道都是圓滿和完整的。

  最後,我們必須完全超越宗派。它們祇不過正道上的另一種人爲的區別。就如傳統的說法,佛教祇是個用于渡過河流的筏,使用于超越自私、渴望的彼岸。渡河之後,就不再需要帶著這個筏。或是,就如一位現代佛教詩人──湯姆·沙瓦奇(TomSavage)所寫的:大乘、小乘,所有的乘都要自費拖離(towed away)。

  回到智慧

  當我們以七覺支(定、擇法、精進、喜、輕安、正念和舍)來思考所有不同的禅修法時,就變得很簡單,來看各個方法是如何有助于發展至少一些導致解脫的心靈特質。然而,必須注意,用某特種修習、方法、技巧方式的禅修,祇是個提供使用的工具。當人已發展了産生智慧和解脫的禅修,最後,所有系統、技巧和修習方法都必須放下。那時,禅修不再是孤立的事情,而整合爲生活的方式。生活本身成爲禅修,單純、直接、無私、活在當下。

  在佛陀最後對弟子的開示(《大般涅槃經》):「祇要同修致力于七重更高智慧的發展,也是說在七覺支的發展,則同修祇會進道不會退墮。」佛陀對同修的遺言是:

  正念當下,同修們,我勸勉你們,凡所有因緣所生法都會敗壞的,惟精勤努力以求自度。

  希望經由本書傳達的法,有益處、有功德,幫助衆生離苦。

  願所有衆生快樂,願所有衆生從迷惑中解放出來,願所有衆生勤奮努力于解救自己。

  佛學常用術語

  1.安那般那(anapana):一種注意吸氣呼氣的修定方法。

  2.叁摩地(concentration;samadhi):心專注于一境。

  3.奢摩他、止(concentration;samatha):禅定的修學。借著專注于某一固定的情境以培養深刻的禅定。

  4.識(consciousness;vinna&na):心的認知功用。能了別六根門上六塵的生滅。

  5.漏、染(defilements;kilesa):心的貪、瞋、癡。

  6.癡(delusion;moha):心的染汙,使之不能清楚地見到無常、苦、空。

  7.八正道(eightfold path;ariya-magga):佛教通往清淨和解脫的道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8.元素(elements;dhatu):通常指地、水、火、風四大。

  9.無我、空(emptiness;anatta):沒有自我或靈魂;沒有一個獨立的「主體」或「自我」在經曆一切的變化,我們祇是一種變遷的過程。

  10.受(feeling;vedana):觸境所起的愉快、不愉快、中性的感受。

  11.四念處(four foundation of mindfulness;satipat&thana):四種覺察處,它是我們整個的經驗,必須去注意以培養內觀智慧。

  (1)身體和物質元素。(2)感受:苦、樂、不苦不樂。(3)心。(4)法──所有心的現象,像思想、情緒、貪…

《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