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
當人了解到「乘」祇是修習的自然進展時,
就可清楚每個宗派都包括了所有的修法。
人隨著智慧的增長,
從自我爲中心,
進到無私修習。
因爲所有佛教目標在根除
貪婪、瞋恨和迷惑,
所以不同宗派之間的目的,
就沒有真正的區分。
爲了更完全的提供存在于東南亞發展的上座部佛教傳統,本章將簡略地檢視更多的當代上座部佛教所用的其它禅修系統和方法。上座部佛教包括非常廣大的精神修習範圍。其中許多修習法,在其它傳承中,像大乘佛教或金剛乘佛教、印度教,許多瑜伽教派、蘇非教派(譯按:回教禁欲神秘主義教派)和西方精神學派,被認爲是獨一無二的。世界上各個主要宗教派別已在自己架構內,發展出各種類似技巧和方法,來協助靈修路上的人。上座部佛教結合許多這些修習方法。其中一些修習方法祇是標准專注或內觀禅修技巧的變化。其它則包括有技巧的培養某些態度和生活形態,做爲精神成長的基礎。爲了明白的提供這些方法,我們明確說明禅修,然後評論現代上座部佛教技巧中,所發現的較寬廣的修習法。
專注和禅定
上座部佛教訓練的重心,在引至高層次的專注和禅定。通常他們結合了本書中所說的老師,像阿姜摩诃布瓦所描述的內觀禅修。有時,他們祇爲了自己的純淨和力量,與內觀修習完全分開。
老師使用許多禅修對象來引導行者臻至不同程度的全神貫注,但每個情況的禅修原則是將心完全集中于一個對象,全神融入,完全靜止不動。這使心完全專注于一個對象(如內在光、視像、聲音、感覺等)是很宏大的。當訓練心重複回到一個對象時,它保持不動,沒有起伏,行者可進入較高的專注或意識完整統一的狀態。這包括全神進入光、進入四大種、進入無限慈愛、悲憫或平衡。這專注就是産生喜、樂和許多非凡禅定狀態的原因。在更高層面上,行者可利用專注力量進入禅定(或融合爲一),進而深入空無邊處、識無邊處、非想非非想處。這些訓練是心淨化的傳統部分,現仍有上座部老師在修習和訓練,包括許多本書所述的老師。雖然要達到禅定有困難,需要一個控製良好及不動的心,它是佛道上,偉大寂靜和激勵的根源,並且可做爲發展深入內觀及平衡的基礎。
視像
視像是禅修練習,包括使用一種不管內在或外在的顔色或色蘊,作爲禅修對象。上座部老師中,使用視像非常普通。最受歡迎的視像法是專注禅修于顔色或有色圓盤。傳統上這種練習法使心中産生色彩殘像(譯注:取相及似相)以便導入更深的禅定。有些老師和中心使用的視像是有色光、佛像、身體或屍體的部分。有些情形,使用較複雜的視像,其中一些類似創造一個內在曼陀羅視像。例如,在曼谷一家較大禅修中心使用的禅修系統,一開始是從專注發展出白光;白光裏面是各個天神的想象圖。其它形式和宇宙衆神圖系從四大種或不同存在範圍中創造出來的。
有些情形,禅修的視像祇是簡單做爲發展專注的裝置。在其它方法,像身體部分的視像,不但加深專注,而且有助發展離執與平衡,以及導致産生智慧,了解身心的真實本質。
咒語和唱念
使用咒語或用巴利文重複一些法句,在上座部傳統中,是個極爲普通的禅修形式。簡單的咒語是重複使用佛陀名字「佛陀」,或「達摩」、或「僧伽」即僧團,作爲咒語。其它使用的咒語,直接發展慈愛。一些咒語系重複誦念意思爲「一切無常」的巴利文,將注意力引向變異的過程,同時其它所用咒語譯爲「放下」的語句,來發展平衡。通常,咒語修習結合入息出息禅修,如此人配合呼吸同時頌唱咒語,以助發展平衡和專注。咒語禅修特別受俗家居士的歡迎。就像其它基本專注修習,它可用于簡單地靜止心,或做爲內觀修習的基礎,在內觀修行中,咒語成爲觀察生命如何顯露的焦點,或有助舍棄或放下。
在上座部佛教中,唱念廣泛用于發展信仰和專注,是每日禅修養生法的一部分。唱念部分通常是巴利經典。有些唱念是歌頌佛陀或他的教義,唱念慈愛,唱念佛陀講道中最重要的觀念,唱念佛教心理學。通常在禅修寺廟中都要唱念幾小時,以幫助發展專注的心理狀態和開放的心。在家居士中,也是如此,在寺廟唱念,提供了一種受歡迎的禅修形式,它不但是提醒佛陀教義內容,也是明晰和智慧可以成長的靜心的基礎。
出入息念
除了本書中已敘述的基本呼吸禅修法外,上座部老師也使用其它許多有關呼吸的禅修法。一些老師教授的呼吸控製,類似于瑜伽的呼吸修習(Pranayama),同時其他老師使用呼吸禅修作爲培養全範圍高階專注和禅定的基礎。通常使用呼吸要結合其他修習法,像唱念咒語配合注意吸呼或禅修,將呼吸與身體移動的覺知同步進行。禅修中一些呼吸專注的形式,是上座部佛教中,最普遍正式的修習法。
姿勢和移動
就如本書前面所探討的,上座部老師利用姿勢、姿勢的改變,身體的動作、空間和像儀式中的動作,如禮拜來禅修。在某些系統中,保持特定姿態──如站著不動、躺著不動,或某種坐姿,被認爲在專注的發展中非常重要,並可獲致智慧。在其它系統,要十分注意移動,首先是注意移動的心理因素,然後是動作發生時的實際身體動作。這種姿勢改變和動作流動過程,成爲一些上座部老師系統中的焦點。幾乎在每個禅修系統都采用特殊走路法,以及注意經行時身體跟衣袍及環境的觸覺。在一些上座部佛寺中,老師刻意利用閉關或/和開放空間,作不同種類的禅修。在其它地方,使用經常禮拜,是身體移動禅修,也是減少傲慢之法,是每日禅修的一部分。無論如何,使用特別的姿態、移動和禮拜必須伴隨仔細培養正念,以便適當的衍生來自禅修的利益。
知識禅修
用許多方法來使用心靈知識方面,以准備或連系禅修。因爲它是修習的一部分,人最好在禅坐之前研究它。研究有關經典和佛陀的講法,禅修法的說明,阿毗達磨即佛教心理學。研究所得的知識,再應用到某些種類的禅修上。例如,阿毗達磨在緬甸和泰國非常普遍。在這裏的行者,首先詳細研究所有心理狀態的種類,和它們緣起緣滅的過程或條件。他學習物質世界的所有部分,各種元素,和它們的關系。當他娴熟它們時,那時他再應用這知識于禅修上。這系藉由觀察所有生起的心理狀態,和身、心、環境之間的所有互動關系。觀察這進行中的過程,並予分析深入它的組成份子。當所有這些心理狀態的原因、條件和短暫性,首先經由知識學得,然後藉由直接經驗來觀察時,智慧就發展起來。一個人清楚地看到,世界祇是一連串的空的精神和身體的過程,沒有任何永久的自我。
另一種學習方式,是冥思基本佛法問題,但最後會遇到邏輯上的困境。這時就需要超越知識的禅修直接經驗,以解決、了解這些問題。其它老師采用的禅修則是冥思有關法的特定方面。例如,指導人冥思宇宙的無常相,或是四大元素的本質,或是空的意義。以四大爲禅修所緣時,人可檢視整天所有的經驗,看到這些祇是這四大元素的不同組合的緣生緣滅。
目前最普遍的是研究基本的佛教教旨,藉由智力的開展以正確了解世間的真相。對苦樂的本質以及我們真正是誰的了解,是堅強信仰和精進力的基石。學生則被鼓勵在禅修中堅忍,爲自己發展修習的結果。
感覺心態的禅修
在感覺狀態的範疇中,四梵住(譯注:慈、悲、喜、舍)的禅修最受歡迎。上座部佛教中的幾乎每個老師結合慈悲觀作爲修習的一部分。通常,先培養對自己慈愛和悲憫,然後推衍到對所有的衆生。有時,是利用唱念法語如「願所有衆生快樂」來修持,同時有其它老師利用視像來幫助培養一顆充滿愛的心。除了悲憫之外,還有教導一些特定禅修,來培養一種對他人快樂和禅修隨喜的感覺以強化平衡。隨著禅修深化,心就變得寂靜無私,且智慧增長。智慧讓我們看到所有事物的基本和諧,智慧自然成爲大愛和悲憫的根源。如此,慈悲心可以培養做爲感覺心態的特殊禅修,或可成爲佛教徒修習的基本成果。
祈禱修習
祈禱修習形成最普遍佛教宗教禮儀的主幹。這些修習的範圍,從每日祈禱和浸潤于祈禱儀式,和入會儀式,以及在最高層次的摰愛于真理,法。許多佛教在家居士到寺廟對佛陀祈禱、發願。佛教徒中有一普遍誤解佛陀是神而非大覺者。僧衆執行的各種儀式,加強了這祈禱態度。這些範圍從婚禮的簡單祝福和聖水,以及在喪禮的特殊葬儀,到在某些寺廟較複雜的伏魔咒語和薩滿教式的修習。在每個國家,佛教修習已滲入其它宗教的儀式成份和早期泛靈論色彩。最好的狀況是,由這些祈禱修習和儀式對在家居士提供一個重要功能,做爲生命深層意義的象征,並提醒佛陀教義的重要性。祈禱和浸潤成爲這些佛教徒在面臨變故或生命危機時刻,一種慰藉和心靈和平的來源。
成爲佛教徒的入會儀式和典禮也是慶祝關系到法及兩千五百歲傳統。古代儀式有助創造信賴和浸潤的氣氛,深度禅修在這種氣氛裏最可以開花結果。從深奧教義中很明白了解,信徒不是向神臣服,而是將自己開放迎接法,讓自己精神的發展予以展開。鼓勵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是在協助行者發展心靈,以獲致心的開放和智慧。所以,佛教不是個有神論宗教,但我們發現,使用儀式和祈禱修習遍布極廣。即使在一些最嚴苛,最純正的禅修中心,祈禱修習排入每日課程中。禮拜,對著佛陀唱念,祈禱唱念佛陀和其教義、以及僧團,形成大多數僧衆每日生活的一部分。使用各種儀式,點蠟燭,供花上香,和祈禱唱念,是這些寺廟、中心禅修的一部分。最後,禮敬佛陀、法或老師的方式,必須回歸自己。祈禱成爲放棄自私的工具,且從舍棄中,人可以增長慈愛、悲憫和智慧,直到不再與佛陀和法分開。
規矩和戒律
一些苦行…
《第十七章 其它現行上座部佛教的禅修法》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