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具体写着“今生能成办一切所愿之义,来世亦决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等自己所欲之净土” 。这是上师法王如意宝以大圆满的究竟智慧所观察出的因果关系,我们只要种下如理按仪轨修持的种子,必会获得上师所观察出的果。
有人怀疑原先祈祷的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现在又祈祷了金刚萨埵后,阿弥陀佛等本尊是否会不高兴,是否会怪罪下来?这是以狭隘的凡情猜度诸佛菩萨深广难测的圣智所闹出的笑话。须知诸佛本体为一,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金刚萨埵乃至十方三世的佛菩萨,其实都是同一个佛,只是为了调伏不同根机众生的需要,才有了这么多的化现,这是从实相上说的。在世俗上,凡是修持善法,尤其是修持解脱道的人,诸佛菩萨都同声赞叹,因为诸佛菩萨示现的事业和目的就是引导众生断恶行善、闻思修法乃至最后出离轮回,现在我们众生最大特点是业障深重,深重的共业与别业就象无数条绳索把我们紧紧捆住,使世俗人心日渐恶劣,生活乏味,修法长久不见进展。即使具有福报,但是这福报也因业障所缚而很难现前;或者福报与苦报同时显现,因此现在见到有的人虽然物质享受富足,但精神却异常苦闷,也就不足为奇了,甚至有的福报虽大,但因破戒而业障重的,后世只有到恶鬼道去做大力鬼、多财鬼等消业。因此我们现在最需要的就是忏除业障,忏除业障最有针对性、最有效、最殊胜的方法即是祈祷金刚萨埵佛,这是金刚萨埵特殊的发愿力的缘故。待我们的业障渐薄后,人心就会向善,生活挫折就会消失,修法就容易产生出功德。到时祈祷阿弥陀佛等本尊,就能迅速与本尊的愿力相应,获得往生极乐世界等的殊胜果报。因此,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等诸佛菩萨哪有不加欢喜赞叹的呢?
又有人问:祈祷阿弥陀佛同样也可以净除罪障,为何还要再去祈祷金刚萨埵佛呢?在实相上,诸佛菩萨本是一个,因此祈祷阿弥陀佛肯定可以净除罪障,祈祷金刚萨埵肯定可以往生,但在世俗显现上,诸佛菩萨的愿力不尽相同,在我们还未达到现量感知诸佛菩萨本是一体的较高修法之前,应先祈祷金刚萨埵忏除罪障,待业障较轻后,再祈祷阿弥陀佛加持自己往生极乐净土,这是一条相对合理的修法之路。
“修法窍诀”,这是以窍诀方式所作成的修法仪轨,是集上师瑜伽、本尊修法于一体的“总集宝法”,依此能很快生起修法的功德。
欲忏悔罪障,必修具备四种对治力,即依止力、破恶力、恢复力、对治力,同时对大乘弟子来说,必须具足菩提心。《入菩萨行》在赞叹菩提心的功德时说:“何人虽犯极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脱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毁诸重罪。”菩提心的功德依此便可以想见。
依止力又分二种:内依止力和外依止力,内依止力是相续中的皈依、发心,外依止力是如理观想本尊金刚萨埵。犹如文殊、观音与金刚手三大怙主融合在一体而能成办一切事业一样,这内外依止力(皈依、发心、观想)结合在一起后便为迅速忏除业障、获得本尊加持打下了坚固不摧的基础。
仪轨中首先是内依止力,也即是仪轨的加行,有顶礼(从属于皈依)、皈依与发心这三个部分。
“纳么”,意即顶礼,此处即顶礼上师金刚萨埵佛尊。
从今乃至菩提果 如海诸部坛城主
上师金刚萨埵前 吾以深解信皈依
这是皈依偈:意即从现在起,直到证得无上菩提果位(佛果)之间,我都以(对金刚萨埵)甚深的定解和信心来皈依如海般浩瀚的诸佛坛城中的主尊上师金刚萨埵佛尊。这个颂词共念三遍。
皈依是学佛的首要前提,无论修学小乘、大乘、密乘,如果没有皈依,都不能算是三宝的弟子,不会得到解脱。所以阿底峡尊者以是否已皈依来判断一个人是否已是内道的弟子。皈依意即归投与依赖,我们之所以要皈依,是因为我们在无边无际的轮回旅途中,不能自主,随缘沉浮,而三宝是轮回中唯一能给以救护的依靠,故应归投向三宝,以求得救护。这就象一个被冤家所逼而已入穷途末路的人,唯一的出路是归投向国王,以求得国王的帮助而得以新生。
释迦牟尼佛曾在经典中说有三部佛、五部佛、千部佛乃至无数诸佛,而其中的主尊就是金刚萨埵,就象一个王国中有国王、大臣、平民等各式人等,但其中最尊贵的是国王一样,因此颂词中说金刚萨埵是“如海诸部坛城主”。
“上师金刚萨埵”,法王如意宝按窍诀方式教示我们,金刚萨埵的本体是自己的金刚上师,形相是具十三种美妙饰物的金刚萨埵报身佛。因为上师是三宝的总集体,金刚萨埵又是一切本尊的主尊,这样在皈依金刚萨埵佛尊时,也同时已皈依了一切的佛、法、僧、上师、本尊、空行、出世间智慧护法,在念诵金刚萨埵心咒时也已念诵了一切本尊的心咒,因此这个仪轨既是本尊瑜伽的修法,也是上师瑜伽的修法。
此偈包含了皈依的时、处、因,第一句是受持的时间,第二、三句是皈依处,其中第二句着重于把金刚萨埵观作本尊的角度,第三句着重于把金刚萨埵观作上师的角度。第四句点出了皈依的近取因 在深解诚信基础上所产生的坚定信心。
下面是发菩提心。
人们修法的目的有三种,或是为得到轮回中的世间利益,如平安、长寿、升官、发财、升天等,属人天乘佛法;或是希望自己能从轮回中解脱,属小乘佛法;或是希望一切众生都能从轮回中得到解脱,属大乘佛法。我们所修学的如禅宗、净土宗、华严宗、中观、唯识,以及新、旧密宗等等都属大乘佛法,修学大乘与前二乘不同的是必须发起菩提心,亦即立下度化一切众生成佛的誓愿,否则不可能得到大乘的功德。
从修法的利益上讲,为自己一个人获得解脱与为了让一切众生获得解脱这两者相比,因为后者心量极度广大,因此同做一件善事,所获的功德也会产生出天壤之别。发菩提心后而作一次念诵、修法等,其功德实际已远远超过发菩提心前只为自我利益修法时念修一亿次甚至更多的功德。尤其在现在,只为自己修念金刚萨埵仪轨,因为所获的功德甚小,不足以化除天下众生的厄难,因此大家应尽量发起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来修这个法。
一切等空诸有情 为得安慰竟乐地
身口意之诸精勤 皆当不离菩提道
为了使象虚空一样无边无际的众生能解脱轮回的苦难,得到最究竟的慰籍,愿我的身、口、意永远不离菩提大道,精进行善、修法。
菩提心有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两种,胜义菩提心是出世的智慧,初学者首先应学习发起的叫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为得安慰竟乐地”是发愿菩提心,愿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获证佛果。“身口意之诸精勤,皆当不离菩提道” ,是发行菩提心,即从今后一切身口的行为与意的心念,都是为了度化众生而作,乃至吃饭、穿衣、睡觉都不离开菩提之道,具体如《华严经·净行品》所示,因本仪轨以上师金刚萨埵作为自己的皈依处,故一切的身口的行为与意的心念都以忆念祈祷金刚萨埵、忏悔罪业为主,如走路时观想金刚萨埵在头顶,吃饭时观想金刚萨埵在喉间享受供养,洗脸时观想金刚萨埵以清净、白色的甘露洗净了自己与众生的业障,如此等等。
我们作为释迦牟尼佛、金刚萨埵、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等诸大菩萨、上师法王如意宝的弟子,应该努力向他们学习,把眼光放远,放宽,尽量为众生着想,尽量生起菩提心,而不要斤斤计较于今生的名、利、享受。事实上,也正是在发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后,今生的名、利、享受反倒会纷纷不期而至。
这个颂词共念三遍,在念第一遍时,观想自己已生起了愿菩提心;在念第二遍时,观想自己已生起了行菩提心;念第三遍时,观想愿、行菩提心都已非常坚固。
接下来是正行修法。
啊
“啊”代表一切万法的法界胜义本性,代表远离执著与烦恼,代表般若波罗密多的无生大空性,代表入定的修法,代表大圆满直断的修法。在旧密宗中的三种等持中,念“啊”字时安住于空性中,即是真如等持,遣除的是邪的常见,这里间接上也包含了对一切众生发起悲心的现位等持,遣除的是断见,最后在中道中观想上师金刚萨埵佛尊,即是因位等持。法王说“啊”字的加持非常强,有很高见解与很深修法的人在念“啊”字时,就已安住在大中观的般若法界体性或第三转*轮所诠释的如来藏本性或密乘大圆满的本性中,然后再在如梦如幻中无执著地观想金刚萨埵佛尊。各种咒语中如文殊心咒“嗡啊Ra巴扎那德”,莲师心咒“嗡啊Ra巴扎格日巴玛色得吽” ,麦彭仁波切的心咒“啊则大苯札亚拉耶娑哈” ,上师如意宝的心咒“嗡格日阿白拉江嘎绕色得啊吽”中最具加持力的就是啊字。《般若十万颂》、《大幻化网》等续部中都有啊字的修法,法王如意宝也专门作有啊字修法仪轨。
念“啊”字安住于平等的大清净的空性中,然后按仪轨观想:
自前如海供云中 白莲月轮座垫上
在自身前面一肘高的虚空中,观想出如大海般广阔无边的精美供品,在这供品之上,再观想出一朵大白莲花,在莲花上,垫有一个满月的月轮座垫。
有人疑惑:佛陀无处不在,为什么还要刻意去观想呢?佛陀确实遍一切处,但我们因业障深重而现在还无法见到,实际上我们还处在万法有生有灭有来有去这种很低的认识程度上,因此法王在此处从我们凡夫的心理出发,以如梦如幻的要求去观想,迎请一个金刚萨埵佛尊。
又有人疑惑:佛陀已远离一切贪执,为什么在迎请时还需观想这么多的供品,还有洁白的莲花、月轮座垫呢?佛陀确实也已远离了一切贪执,一切供品在佛陀面前无一例外地也都是无生的大空性,但法王此处要求观想供品,目的是:一、令修法人生起对本尊的敬重心,观想的供品越圣洁、丰盛,越能引发出对本尊的恭敬、珍重。比如我们家中将有贵客来临时,肯定会洒扫清洁…
《金刚萨埵修法如意宝珠》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