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P2

  ..續本文上一頁,具體寫著“今生能成辦一切所願之義,來世亦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等自己所欲之淨土” 。這是上師法王如意寶以大圓滿的究竟智慧所觀察出的因果關系,我們只要種下如理按儀軌修持的種子,必會獲得上師所觀察出的果。

  有人懷疑原先祈禱的是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現在又祈禱了金剛薩埵後,阿彌陀佛等本尊是否會不高興,是否會怪罪下來?這是以狹隘的凡情猜度諸佛菩薩深廣難測的聖智所鬧出的笑話。須知諸佛本體爲一,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金剛薩埵乃至十方叁世的佛菩薩,其實都是同一個佛,只是爲了調伏不同根機衆生的需要,才有了這麼多的化現,這是從實相上說的。在世俗上,凡是修持善法,尤其是修持解脫道的人,諸佛菩薩都同聲贊歎,因爲諸佛菩薩示現的事業和目的就是引導衆生斷惡行善、聞思修法乃至最後出離輪回,現在我們衆生最大特點是業障深重,深重的共業與別業就象無數條繩索把我們緊緊捆住,使世俗人心日漸惡劣,生活乏味,修法長久不見進展。即使具有福報,但是這福報也因業障所縛而很難現前;或者福報與苦報同時顯現,因此現在見到有的人雖然物質享受富足,但精神卻異常苦悶,也就不足爲奇了,甚至有的福報雖大,但因破戒而業障重的,後世只有到惡鬼道去做大力鬼、多財鬼等消業。因此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忏除業障,忏除業障最有針對性、最有效、最殊勝的方法即是祈禱金剛薩埵佛,這是金剛薩埵特殊的發願力的緣故。待我們的業障漸薄後,人心就會向善,生活挫折就會消失,修法就容易産生出功德。到時祈禱阿彌陀佛等本尊,就能迅速與本尊的願力相應,獲得往生極樂世界等的殊勝果報。因此,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等諸佛菩薩哪有不加歡喜贊歎的呢?

  又有人問:祈禱阿彌陀佛同樣也可以淨除罪障,爲何還要再去祈禱金剛薩埵佛呢?在實相上,諸佛菩薩本是一個,因此祈禱阿彌陀佛肯定可以淨除罪障,祈禱金剛薩埵肯定可以往生,但在世俗顯現上,諸佛菩薩的願力不盡相同,在我們還未達到現量感知諸佛菩薩本是一體的較高修法之前,應先祈禱金剛薩埵忏除罪障,待業障較輕後,再祈禱阿彌陀佛加持自己往生極樂淨土,這是一條相對合理的修法之路。

  “修法竅訣”,這是以竅訣方式所作成的修法儀軌,是集上師瑜伽、本尊修法于一體的“總集寶法”,依此能很快生起修法的功德。

  欲忏悔罪障,必修具備四種對治力,即依止力、破惡力、恢複力、對治力,同時對大乘弟子來說,必須具足菩提心。《入菩薩行》在贊歎菩提心的功德時說:“何人雖犯極重罪,然依勇士得除畏,若有速令解脫者,畏罪之人何不依?菩提心如劫末火,刹那能毀諸重罪。”菩提心的功德依此便可以想見。

  依止力又分二種:內依止力和外依止力,內依止力是相續中的皈依、發心,外依止力是如理觀想本尊金剛薩埵。猶如文殊、觀音與金剛手叁大怙主融合在一體而能成辦一切事業一樣,這內外依止力(皈依、發心、觀想)結合在一起後便爲迅速忏除業障、獲得本尊加持打下了堅固不摧的基礎。

  儀軌中首先是內依止力,也即是儀軌的加行,有頂禮(從屬于皈依)、皈依與發心這叁個部分。

  “納麼”,意即頂禮,此處即頂禮上師金剛薩埵佛尊。

  從今乃至菩提果 如海諸部壇城主

  上師金剛薩埵前 吾以深解信皈依

  這是皈依偈:意即從現在起,直到證得無上菩提果位(佛果)之間,我都以(對金剛薩埵)甚深的定解和信心來皈依如海般浩瀚的諸佛壇城中的主尊上師金剛薩埵佛尊。這個頌詞共念叁遍。

  皈依是學佛的首要前提,無論修學小乘、大乘、密乘,如果沒有皈依,都不能算是叁寶的弟子,不會得到解脫。所以阿底峽尊者以是否已皈依來判斷一個人是否已是內道的弟子。皈依意即歸投與依賴,我們之所以要皈依,是因爲我們在無邊無際的輪回旅途中,不能自主,隨緣沈浮,而叁寶是輪回中唯一能給以救護的依靠,故應歸投向叁寶,以求得救護。這就象一個被冤家所逼而已入窮途末路的人,唯一的出路是歸投向國王,以求得國王的幫助而得以新生。

  釋迦牟尼佛曾在經典中說有叁部佛、五部佛、千部佛乃至無數諸佛,而其中的主尊就是金剛薩埵,就象一個王國中有國王、大臣、平民等各式人等,但其中最尊貴的是國王一樣,因此頌詞中說金剛薩埵是“如海諸部壇城主”。

  “上師金剛薩埵”,法王如意寶按竅訣方式教示我們,金剛薩埵的本體是自己的金剛上師,形相是具十叁種美妙飾物的金剛薩埵報身佛。因爲上師是叁寶的總集體,金剛薩埵又是一切本尊的主尊,這樣在皈依金剛薩埵佛尊時,也同時已皈依了一切的佛、法、僧、上師、本尊、空行、出世間智慧護法,在念誦金剛薩埵心咒時也已念誦了一切本尊的心咒,因此這個儀軌既是本尊瑜伽的修法,也是上師瑜伽的修法。

  此偈包含了皈依的時、處、因,第一句是受持的時間,第二、叁句是皈依處,其中第二句著重于把金剛薩埵觀作本尊的角度,第叁句著重于把金剛薩埵觀作上師的角度。第四句點出了皈依的近取因 在深解誠信基礎上所産生的堅定信心。

  下面是發菩提心。

  人們修法的目的有叁種,或是爲得到輪回中的世間利益,如平安、長壽、升官、發財、升天等,屬人天乘佛法;或是希望自己能從輪回中解脫,屬小乘佛法;或是希望一切衆生都能從輪回中得到解脫,屬大乘佛法。我們所修學的如禅宗、淨土宗、華嚴宗、中觀、唯識,以及新、舊密宗等等都屬大乘佛法,修學大乘與前二乘不同的是必須發起菩提心,亦即立下度化一切衆生成佛的誓願,否則不可能得到大乘的功德。

  從修法的利益上講,爲自己一個人獲得解脫與爲了讓一切衆生獲得解脫這兩者相比,因爲後者心量極度廣大,因此同做一件善事,所獲的功德也會産生出天壤之別。發菩提心後而作一次念誦、修法等,其功德實際已遠遠超過發菩提心前只爲自我利益修法時念修一億次甚至更多的功德。尤其在現在,只爲自己修念金剛薩埵儀軌,因爲所獲的功德甚小,不足以化除天下衆生的厄難,因此大家應盡量發起利益一切衆生的心來修這個法。

  一切等空諸有情 爲得安慰竟樂地

  身口意之諸精勤 皆當不離菩提道

  爲了使象虛空一樣無邊無際的衆生能解脫輪回的苦難,得到最究竟的慰籍,願我的身、口、意永遠不離菩提大道,精進行善、修法。

  菩提心有勝義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兩種,勝義菩提心是出世的智慧,初學者首先應學習發起的叫世俗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又分願菩提心和行菩提心,“爲得安慰竟樂地”是發願菩提心,願一切衆生脫離輪回,獲證佛果。“身口意之諸精勤,皆當不離菩提道” ,是發行菩提心,即從今後一切身口的行爲與意的心念,都是爲了度化衆生而作,乃至吃飯、穿衣、睡覺都不離開菩提之道,具體如《華嚴經·淨行品》所示,因本儀軌以上師金剛薩埵作爲自己的皈依處,故一切的身口的行爲與意的心念都以憶念祈禱金剛薩埵、忏悔罪業爲主,如走路時觀想金剛薩埵在頭頂,吃飯時觀想金剛薩埵在喉間享受供養,洗臉時觀想金剛薩埵以清淨、白色的甘露洗淨了自己與衆生的業障,如此等等。

  我們作爲釋迦牟尼佛、金剛薩埵、觀世音菩薩、文殊菩薩等諸大菩薩、上師法王如意寶的弟子,應該努力向他們學習,把眼光放遠,放寬,盡量爲衆生著想,盡量生起菩提心,而不要斤斤計較于今生的名、利、享受。事實上,也正是在發起了真正的菩提心後,今生的名、利、享受反倒會紛紛不期而至。

  這個頌詞共念叁遍,在念第一遍時,觀想自己已生起了願菩提心;在念第二遍時,觀想自己已生起了行菩提心;念第叁遍時,觀想願、行菩提心都已非常堅固。

  接下來是正行修法。

  啊

  “啊”代表一切萬法的法界勝義本性,代表遠離執著與煩惱,代表般若波羅密多的無生大空性,代表入定的修法,代表大圓滿直斷的修法。在舊密宗中的叁種等持中,念“啊”字時安住于空性中,即是真如等持,遣除的是邪的常見,這裏間接上也包含了對一切衆生發起悲心的現位等持,遣除的是斷見,最後在中道中觀想上師金剛薩埵佛尊,即是因位等持。法王說“啊”字的加持非常強,有很高見解與很深修法的人在念“啊”字時,就已安住在大中觀的般若法界體性或第叁轉*輪所诠釋的如來藏本性或密乘大圓滿的本性中,然後再在如夢如幻中無執著地觀想金剛薩埵佛尊。各種咒語中如文殊心咒“嗡啊Ra巴紮那德”,蓮師心咒“嗡啊Ra巴紮格日巴瑪色得吽” ,麥彭仁波切的心咒“啊則大苯劄亞拉耶娑哈” ,上師如意寶的心咒“嗡格日阿白拉江嘎繞色得啊吽”中最具加持力的就是啊字。《般若十萬頌》、《大幻化網》等續部中都有啊字的修法,法王如意寶也專門作有啊字修法儀軌。

  念“啊”字安住于平等的大清淨的空性中,然後按儀軌觀想:

  自前如海供雲中 白蓮月輪座墊上

  在自身前面一肘高的虛空中,觀想出如大海般廣闊無邊的精美供品,在這供品之上,再觀想出一朵大白蓮花,在蓮花上,墊有一個滿月的月輪座墊。

  有人疑惑:佛陀無處不在,爲什麼還要刻意去觀想呢?佛陀確實遍一切處,但我們因業障深重而現在還無法見到,實際上我們還處在萬法有生有滅有來有去這種很低的認識程度上,因此法王在此處從我們凡夫的心理出發,以如夢如幻的要求去觀想,迎請一個金剛薩埵佛尊。

  又有人疑惑:佛陀已遠離一切貪執,爲什麼在迎請時還需觀想這麼多的供品,還有潔白的蓮花、月輪座墊呢?佛陀確實也已遠離了一切貪執,一切供品在佛陀面前無一例外地也都是無生的大空性,但法王此處要求觀想供品,目的是:一、令修法人生起對本尊的敬重心,觀想的供品越聖潔、豐盛,越能引發出對本尊的恭敬、珍重。比如我們家中將有貴客來臨時,肯定會灑掃清潔…

《金剛薩埵修法如意寶珠》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