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假使我们对贪不用心观察,那么将无可避免地随顺着习气而造业。一旦业力生起,轮回也紧接而至。当轮回聚集到相当的力量,它必然会造成苦及生、老、病、死的不停转动,无穷无尽地延续着。」
必须清楚知道观察意识的生灭变化,可止息生死的轮转。这是切断生、老、病、死转动的工作,也是切断缘起法环结的重要作业,更是透过内观消除无明的作业。唯有靠修持毗婆舍那才能观察到五蕴的生灭以及体认到它无非是苦迫而已。当敏锐的内观成就时,无明会消失,而洞悉事物存在的真理的能力也将显现。
根据缘起法,当无明变成智慧时,业力将失去与意识联结的力量。当此联结的力量不再产生,业力将无法形成或造成轮回的结果。换句话说,轮回的源头已被切断,并将获得解脱。
受念处
除了意识的禅修,莫哥西亚多也教导如何发展感受的禅修以培养内观。对于感受的禅修同样地使行者深刻的观察身心的本质。它也导致斩断十二因缘的锁炼,脱离生死苦痛的轮回。
从哪里去观察感受呢?每当感受生起,必然有三个东西结合:感官、对象、意识。这三者的冲击是透过接触。引起感受的最接近原因是接触,所以不用刻意寻找感受,而要知道无论何时何地,感受的生起是由于接触。
从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生起的感觉是很中性的。从身体上生起的感受也是可以是愉快的、也可以是痛苦的;从心理上生起的可以是愉悦的、也可以是不愉悦的,或是中性的。
很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感受(feelings)在此不等于感觉(sensation,这字的意义是其它地方常用的)。它祇说明了对感受对象引起愉快、中性,或不愉快的特质。
有时候一个人可以享有愉快的感觉,尤其处在舒服愉悦的环境时;有时候当他处在不舒服的环境或者不愉快的身心状态时,他又可能经验痛苦或者不满意的感受;有时候他可能会经验中性的感受。
莫哥西亚多提出一个可以在禅修中确认感受的方法,其方法如下:
六个外在的访客:
眼睛生起的中性感受
耳朵生起的中性感受
鼻子生起的中性感受
舌头生起的中性感受
身体生起的愉快感受
身体生起的不愉快感受
三个内在的访客:
心念引起的愉悦感受
心念引起的不愉悦感受
心念引起的中性感受
三个主要的访客:
出入息愉快的感受,欢乐、愉悦或兴高彩烈的状态。
出入息不愉快的感受,不舒服、痛苦或绝望。
出入息中性的感受,既不是愉悦也不是不愉快的感受。
首先,行者区分自己个人的感受是很重要的。假如有不愉快的感受生起,他必须了知不愉快的感受;假如有愉快的感受生起,他必须了知愉快的感受;假如有中性的感受生起,他必须了知中性的感受。同时,感受必须与「我」这个观念分开。一般的表达:「我感到痛苦」,「我感到快乐」,这是不正确的认识感受,因为它与「我」混在一起了。当感受很清楚的被觉察到时,会发现「感受」与「我」是独立的,因为感受就祇是感受没有别的了。感受不应与「我」或「我的」连在一起而个人化。感受本身在感受,它祇不过是一个过程罢了。没有所谓的「我」在感受。必须理解这个事实。除非行者能够彻底地熟悉这里所教导的基本知识,否则他将难以分开「感受」与「我」。如此一来,他的禅修或思惟将变成:这是「我」在感受痛苦,这是「我」在享受快乐。在这种情况下,行者即使有再多的努力也无法获得禅修的成果:涅槃。
另一个对行者很重要的一点是他必须观察感受在何时何处生起。有些地方教人把注意力放在胸部或头部,但祇要有根尘接触,身体任何部位都会生起感受,所以这不是正确的禅修方法,这就像把一支箭瞄错目标。没有人能将感受固定在某一特定的地方。祇要感受的对象在,感受就生起。假如行者相信他在此刻观察的感受与下一刻的感受是相同的,那么他的修行尚待加强。他应该用内观来察觉每个感受都是短暂的、无常的,连续的两个时刻,不会有相同的感受,假如他无法以内观的智慧来观察感受的无常,那么他仍然走在修行的岔路上。相信感受是长久持续的经验是很普遍,也是错误的观念。藉由正念与正定,行者将看清所有感受都是一个时刻接一个时刻不停生起和消灭的变化。
行者应该观察感受的生起和消失,以及它的即生即灭。同时很重要的是行者必须记住感受是在接触时发生的,而不是刻意地去找它。一般人相信当我们痛、痒、生病时,这叫做感受,但是感受并不仅止于这些,感受是无时无刻地存在的,它可能是每一个时刻,眼识,或耳、鼻、舌、身、意识生起的感受。
任何时刻人都不能免于感受,因此行者必须试着确认及了解感受的生灭过程。一旦完全了解受蕴,整个五蕴的本来面目就更清楚了。
生和灭都是无常的,理解这个道理才是真正的内观。如果行者能够练习到,在观察无常或内观时没有染着或分心,那么他便离涅槃的体验不远了。
为了获致这种更高的智慧,行者首先应该专注于感受的本身,然后再进一步看它的生灭,直到最后清楚地看到感受的消失而体验到它祇是一种生生灭灭的过程。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他祇是单纯地观察感受,它就消融瓦解,于是他彻底理解它的生灭过程,这是迈向内观之路。
其实观察感受的生灭并非新的技巧,早在古时候就有无数的佛陀、菩萨及觉者走过这样的道路,这是一种停止苦因以免于苦果的技巧,它的意义可以从缘起法里去瞭解。
缘起法告诉我们因为有感受才引起贪欲。所以停止了感受便能停止贪欲,而停止了贪欲是走向涅槃解脱的途径。这整个过程要靠行者的信心、努力及智慧才能达成。他能亲证受灭则爱灭。因此,贪欲也不再出现。由于贪欲止息,今生就能证到涅槃。
深刻的禅修
从以上说明可以知道,行者首先要知道四大、六根、五蕴和整个缘起法的观念与知识,他必须先藉由呼吸观来培养定力,然后再观察意识或感受。在发展意识或感受的正念时,他开始看到它们不断地生起和消失。
到目前为止,禅修朝向观察意识和感受的生灭。行者必须完全明了五蕴是共同生起、共同存在和共同消失的事实。
当意识生起之时,色蕴便已经在眼根产生了;同时,感受也扮演了它的角色,可能是愉快的、不愉快的、中性的;舒服的、不舒服的;喜爱的或不喜爱的。觉察力此时也不会闲着,因为它必须注意觉知颜色、形体、长度、声调、速度等。意志力此时也做它应该做的工作,即眼睛注视可视之物,舌头品尝味道,鼻子嗅味道,身体感受触受,心念向着思想、观念及过去经验。很显然地,我们可看出在每个现象中,五蕴同时生起与消失,而且扮演着各自的角色。我们的身体和心念其实祇是五蕴同时的生起和消失的组成罢了。由此我们可知,除了五蕴的生灭之外,整个过程中我们找不到还有「我」、「你」、「男人」、「女人」或「人」这类的东西。
一旦禅修愈来愈深入,行者最后将达到一个阶段,祇会觉察到一切现象的生灭,此外别无他物。围绕着他的,无论何时何地都祇有现象而已。他不会再看到感受或意识的内容。当耳识生起时,他觉察到的祇是生灭本身。相同地,当鼻识生起,他不会觉察到鼻识的内容,祇是觉察到其生灭的现象。同样地,当舌识、身识和意识生起时,他也祇觉察到生和灭如此而已。
所有心理和生理现象,行者观察到的祇是短暂的、无常的、变化的。由于对色、受或意识确实地观察到它们都是变化无常的,他真正地体会无常、苦、无我的真理。由此认知,他看到五蕴的确是:令人嫌恶且不安稳的,因为它们是不停地受到生灭之现象所苦。他看到并体会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是无常的。他愈觉察无常,就愈厌离五蕴。由于精神上深深感受苦、无常、无我真理之苦,对现在或未来五蕴的欲取将从此消除。
行者此时将一心一意往痛苦、生死轮回的止息迈进。他终于体验到停止轮回运转的过程,而达到最高喜乐、涅槃。
涅槃的体验以及看到五蕴真相所生起的智慧将消除邪见。特别是执着于有我的错误概念。一旦错误的见解消除了,贪欲和我慢也将消除,整个生死缘起的环节也就断了。
根据佛法,所有身心的生灭现象就是四圣谛中的苦谛,觉察它便是涅槃。去除了贪爱苦就止息,生、老、病、死的轮回就结束。所以禅修,观察五蕴生灭的现象即涵盖整个四圣谛,这种内观才是真正毗婆舍那的目的,毗婆舍那禅修应该愈早做愈好。我们应该记住,在这个充满压力的时代,随时都有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因此必须尽早做禅修的练习。毗婆舍那是预防来世危机,止息今生痛苦的唯一道路。
《第十二章 莫哥西亚多 观心与观受》全文阅读结束。